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R-Y吻合在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我院近3年56例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B-Ⅱ吻合术组26例,R-Y吻合术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营养状态。结果:R-Y组手术时间略长于B-Ⅱ组(P<0.05);R-Y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低于B-Ⅱ组(P<0.05),其余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天数相似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BMI变化、白蛋白变化、淋巴细胞计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Y术式在远端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中是安全可靠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降低,改善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应作为远端胃癌根治术的首选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三种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合并2型糖尿病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血糖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手术治疗合并2型糖尿病的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资料,其中行BillrothⅠ术式8例(A组),BillrothⅡ术式32例(B组),Roux-en-Y术式24例(C组)。[结果]6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根治性胃切除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9个月A组术后空腹血糖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术后空腹血糖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术后糖尿病改善的总有效率为76.8%(43/56),痊愈率为39.3%(22/56)。[结论]胃转流术(BillrothⅡ式或Roux-en-Y式)能有效改善合并2型糖尿病的胃癌患者的糖代谢,同时也为糖尿病手术治疗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中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10)、B组(n=8)、C组(n=17)、D组(n=16);A组行BillrothⅠ式吻合,B组行BillrothⅡ式吻合,C组行Roux-En-Y吻合,D组行un-Cut Roux-En-Y吻合.比较各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指标、并发症发生及预后情况.结果 51例胃癌患者的总体平均手术时间为(198.6±20.0)min,平均吻合时间为(51.7±11.4)min;A组和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吻合时间均明显短于C组和D组(P﹤0.01).4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肠道排气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以吻合口瘘、感染为主要术后并发症.结论 4种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方式均是安全、可行的.4种方式各有优劣,BillrothⅠ式吻合符合生理;BillrothⅡ式吻合较BillrothⅠ式更好地解决了吻合口张力问题;Roux-En-Y吻合解决了吻合口张力过高、碱性胆汁反流等问题;un-Cut Roux-En-Y吻合在阻断空肠内容物通过的同时,保留了空肠肌电传导的连续性,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滞留综合征的发生,且手术难度未明显增加,吻合时间也未明显延长,可成为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辅助切口行毕Ⅰ式吻合在原发性胃癌中的应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间宝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行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的原发性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观察组患者在全腹腔镜下行毕Ⅰ式吻合,对照组患者采用辅助切口行毕Ⅰ式吻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中术后相关指标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者消化道重建时间和手术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拆线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 4%,低于对照组的24.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采用全腹腔镜下行毕Ⅰ式吻合治疗原发性胃癌患者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BillrothⅠ式和Billroth Ⅱ式两种消化道重建术对胃癌伴2型糖尿病患者术后糖代谢的影响,探讨适合此类患者的消化道重建术式。方法回顾性观察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35kg/m^2的胃癌伴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在接受胃癌D2根治加BillrothⅠ式(A组,16例)和Billroth Ⅱ式(B组,17例)手术前后血糖控制情况,以及糖尿病治疗措施的变化。结果A组患者术后6月时仅BMI降低明显(P=0.0095),但B组的BMI、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下降均较为明显(P〈0.05)。A组患者手术前后治疗措施无明显改变(P=0.4046),而B组改变较明显(P〈0.05)。2组间术前的治疗措施基本相同(P〉0.05),到术后6月时B组与A组间差异明显(P〈0.05)。2组均无治愈患者,但B组中糖尿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的患者明显多于A组(P〈0.05)。结论胃癌伴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胃癌D2根治加Billroth Ⅱ式消化道重建术后糖尿病可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对98例胃癌患者按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Lahey+Braun式食管空肠端侧吻合术(Ⅰ组,n=34)、P型空肠袢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Ⅱ组,n=28)及改良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术(Ⅲ组,n=36)。比较3种术式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营养指标。结果:Ⅱ组和Ⅲ组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均明显优于Ⅰ组,P<0.05;Ⅱ组和Ⅲ组术后并发症也明显少于Ⅰ组,P<0.05。Ⅱ组与Ⅲ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变化和术后并发症相比,除体重外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胃切除后P型空肠袢Roux-en-Y吻合术和改良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重建方式较Lahey+Braun式食管空肠端侧吻合术为胃癌行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较理想的术式,更有利于患者的营养恢复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BillrothⅡ式远端胃切除术伴布朗式吻合术治疗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间于四川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行远端胃切除术的48例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组患者行BillrothⅡ式远端胃切除术伴布朗式吻合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独行BillrothⅡ式远端胃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无反流20例,轻度反流4例(16.7%),无重度反流患者,胆汁反流4例(16.7%)。对照组患者无反流0例,轻度反流11例(45.8%),重度返流13例(54.3%),胆汁24例(100.0%),组间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十二指肠残端破裂严重并发症。结论 BillrothⅡ式远端胃切除术伴布朗式吻合术治疗胃癌较单独应用远端胃切除术治疗更有效,可以显著减少胃癌患者术后碱性反流性胃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研究三种吻合方式(Billroth-Ⅰ式、Billroth-Ⅱ式及Roux-en-Y)应用于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行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1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Billroth-Ⅰ式吻合术48例(A组),Billroth-Ⅱ式吻合术45例(B组),Roux-en-Y吻合术40例(C组)。比较三组的治疗效果。结果: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但C组发生倾倒综合征、胆汁返流及反流性胃炎的比例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1年时Visick分级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A组和B组Visick分级较术后6个月有显著变化(P<0.05),C组变化不显著(P>0.05)。结论: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后的三种常见消化道重建方式,各有其优缺点,但从疗效分析,Roux-en-Y式与Billroth-Ⅰ式、Billroth-Ⅱ式相比,虽不符合生理通道,操作也较复杂,但在预防多种并发症上有明显优势。术者选择消化道重建方式时应该根据自身技术特点以及患者肿瘤位置、大小、分期等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9.
张楠  徐凯  苏向前 《中国肿瘤临床》2018,45(14):726-730
目的:比较远端胃癌根治术毕Ⅱ式吻合应用圆形吻合器与直线吻合器实施消化道重建的近期安全性、有效性及术后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7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四病区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的132例胃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采用吻合器形状的不同,分为圆形吻合器组64例(48.5%)和直线吻合器组68例(51.5%)。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年残胃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阳性淋巴结数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直线吻合器组患者较圆形吻合器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中位数:3.0 d vs. 4.0 d)、首次进食时间(中位数:7.0 d vs. 8.0 d)、首次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中位数:7.0 d vs. 9.0 d)及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8.0 d vs. 10.0 d)均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9%和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1年胃镜检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食物潴留、残胃黏膜炎及胆汁反流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在远端胃癌根治术毕Ⅱ式吻合中,直线吻合器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更快,患者住院时间更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龄对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203例胃癌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78例高龄患者(年龄≥70岁)术前合并症发生率高达43.6%,对照组为25.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3%,对照组为12.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有合并症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5%和21.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龄胃癌患者术前合并症的发生率较高,但其术后并发症并无明显增加,积极的围手术期处理能够使高龄胃癌患者耐受积极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Billroth-Ⅱ、Roux-en-Y及改良非离断式Roux-en-Y技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间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43例实施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三组,A组46例患者采用Billroth-Ⅱ吻合,B组49例患者采用Roux-en-Y吻合,C组48例患者采用改良非离断式Roux-en-Y技术吻合,比较三组手术指标以及营养指标、生活质量分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三组吻合时间、总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C组,手术耗时、消化道重建时间短于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C组手术耗时、术后排气时间和消化道重建时间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同时C组术后14dⅠ级率高于A组、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三种常见重建方式各具有优劣性,改良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术虽操作复杂,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侧入路清扫胰上淋巴结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行腹腔镜手术的104例远端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入路清扫胰上淋巴结,观察组采用内侧入路清扫胰上淋巴结。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狭窄、胰瘘、腹腔脓肿,医院死亡率)、术后住院时间。结果:2组手术时间、输血率、中转手术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失血量、吻合类型、体内吻合率、胰上淋巴结清扫数量等存在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下地时间和院内死亡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口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采用内侧入路清扫胰上淋巴结可提高淋巴结清扫数,促进术后恢复,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6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PGS分为试验组(21例)和对照组(2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术前幽门梗阻、精神因素、胃肠吻合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每日补液量和术后肠内营养开始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幽门梗阻、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时间长、B-Ⅱ式吻合和不良心理因素等为胃癌根治术后PG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发生PGS的相关因素较多,对于术前幽门梗阻、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时间较长、术中采用B-Ⅱ式吻合和不良心理因素的患者应给予高度重视,及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降低PG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可根治切除残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1月至2013年12月进行残胃癌根治切除术的6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照初次手术方式和初次手术时疾病良恶性分组,分析比较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的长期生存率。结果按照初次手术疾病良恶性分组,残胃癌发病的间隔时间分别为24.8年和8.9年;肿瘤直径分别为6.9 cm和4.3 cm ,残胃癌位于吻合口的比例分别为50%和26.3%。按照初次手术方式(BillrothⅡ、BillrothⅠ)分组,残胃癌发病的间隔时间分别为22.8年和12.3年。肿瘤直径分别为6.73 cm和3.75 cm ,残胃癌位于吻合口的比例分别为52.4%和21%。以上各组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NMⅠ~Ⅱ期与Ⅲ期患者80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4.7%和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手术良性组与初次手术恶性组,100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7.1%和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llrothⅡ组与BillrothⅠ组,患者80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3.1%和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次胃切除术时疾病良恶性、重建方式与残胃癌发病间隔时间、肿瘤大小、肿瘤好发部位等临床特点有关。可根治切除的残胃癌患者,其长期生存率与初次胃切除术时疾病良恶性、重建方式无关,与TNM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癌远端胃大部切除后行B-II+Braun或Roux-en-Y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接受远端胃大部切除并行上述消化道重建的胃癌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据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B-II+Braun和Roux-en-Y两组,按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期进行配比,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近、远期并发症、术后1年以上胃镜复查结果及术后生存率。 结果: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近期并发症、术后1年和3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远期并发症中,B-II+Braun组烧心/返流、倾倒综合征的发生率(分别为20.83%、16.67%)显著高于Roux-en-Y组(均为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以上内镜检查结果显示Roux-en-Y组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及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31.25%、18.75%、9.38%)显著低于B-II+Braun组(分别为72.22%、61.11%、3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物潴留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行Roux-en-Y重建术后抗返流效果显著优于B-II+Braun,且在手术安全性及术后生存率方面无明显劣势。前者可替代后者,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理念在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胃肠肿瘤外科收治的60例行胃癌D2根治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应用FTS理念分为FTS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结果:FTS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53±0.57) d]少于对照组[(4.58±0.90) d](P<0.01),FTS组术后住院时间[(9.67±1.32) d]少于对照组[(13.77±1.78) d](P<0.01),及FTS组住院费用[(48 817.98±4 574.59)元]少于对照组[(63 275.03±5 681.49)元](P<0.01);FTS组的术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咽喉炎、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吻合口瘘、腹腔积液、心肝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1个月均无再住院病例。结论:胃癌根治术病人应用FTS理念能加快患者肠道排气、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降低了术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咽喉炎、尿路感染发生率;术后吻合口瘘、腹腔积液、心肝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增加。FTS理念应用在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是安全、可行、经济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保留远端残胃后利用食管-残胃吻合联合胃空肠吻合术在近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近端胃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患者接受近端胃切除联合食管-残胃吻合(Esophagogastrostomy,EG组),25例患者接受全胃切除术联合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RY组),20例患者接受近端胃切除,利用食管-残胃吻合联合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 Esophagogastrostomy plus gastrojejunostomy,EGJ组),分别观察三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指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1年的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 全组病例均无围手术期死亡,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近期并发症(肠梗阻、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GJ组手术时间高于RY组及EG组(P﹤0.05),反流性食管炎在EG组中的发生率39.13%(9/23)明显高于RY组8%(2/25)及EGJ组5%(1/20)(P﹤0.05)。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6、12月体重、血红蛋白、血浆总蛋白及白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GJ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其它两组(P﹤0.05)。结论 保留远端残胃后利用食管-残胃吻合联合胃空肠吻合是治疗近端胃癌安全可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并可有效地提高生活质量,且操作简便,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VATS)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Ia 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手术情况及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手术治疗的Ⅰa期NSCLC患者,收集时间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均采用VATS手术治疗,A组(54例)患者采用解剖性肺段切除术、B组(60例)采用肺叶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术后肺功能变化。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的低于B组患者(P<0.05);术前,A组和B组患者的FEV1%、FVC%、MVV%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复查,A组患者的FEV1%、FVC%、MVV%测定值均显著高于B组患者(P<0.05);手术后,A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7.41%)低于B组患者(13.33%),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ATS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Ⅰa期NSCLC患者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对患者肺功能影响更小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FTS)在青年与老年胃癌患者中的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9月采用快速康复策略的胃癌患者,分析比较青年与老年患者术后康复过程以及术后并发症出现的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与合并疾病以及麻醉评分上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其他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术后康复过程中首次排气、排便与进食时间、术后尿管的拔出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患者住院花费老年组略高于青年组,但两组之间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与青年组在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漏、肺炎、切口感染、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肠梗阻的发生上并无明显差异性(P>0.05);而老年组再次入院率较青年组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青年胃癌患者相比,年龄≥60岁的老年胃癌患者在快速康复策略实施过程中具有相同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全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治疗高龄胃癌患者的安全性及对患者生存的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2012年10月到2016年9月在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胃肠外科行手术治疗的70岁以上胃癌患者108例,根据手术方式差异分为腹腔镜组(n=54)和开腹组(n=54)。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和术后30天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存状况。结果:两组术前一般特征及术后病理学特征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更少(69.6±44.6 vs 234.1±110.5,P=0.000;27.8% vs 53.7%,P=0.006),术后首次通气时间早(3.0±1.1 vs 3.8±1.1,P=0.000),且术后住院时间短(7.4±3.4 vs 9.3±4.0,P=0.011)。开腹组术后30天内非腹部并发症发生率更高(29.6% vs 9.3%,P=0.007),但两组腹部并发症(18.5% vs 11.1%,P=0.302)和严重并发症比较(7.4% vs 1.9%,P=0.206)未见统计学差异。腹腔镜组1年、2年及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7.6%、80.1%及58.6%,开腹组1年、2年及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4.8%、68.9%和54.3%,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腹腔镜D2根治术治疗高龄胃癌患者安全可行,且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首次通气时间早、术后住院时间短的优势,患者术后远期生存情况与传统开腹手术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