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和传统透视引导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椎弓根成形术治疗无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性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SCOVF)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20例无神经功能损害的SCOVF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34例, 女86例;年龄63~85岁[(72.9±5.7)岁]。均采用PVP联合椎弓根成形术治疗, 其中87例采用机器人辅助C形臂X线机引导穿刺(机器人组), 33例采用C形臂X线机透视引导穿刺(传统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穿刺准确率;术前、术后1 d、1年及末次随访时椎体指数、后凸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骨水泥渗漏或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36个月[(29.4±3.4)个月]。机器人组手术时间为(85.2±10.5)min, 长于传统组的(37.2±3.7)min(P<0.01)。机器人组骨水泥注射量为(5.0±0.7)ml, 少于传统组的(5.3±0.8)ml(P<0.05)。机器人组穿刺准确率为 9...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对肝内胆管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ongial drainage,PTCD)中MRI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60例行肝管穿刺引流术的梗阻性黄疸患者为观察对象,观察组采用MRI三维重建进行引导穿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DSA引导下穿刺,每组30例。对比穿刺次数、两组手术时间、完成置管DSA显示X线剂量、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穿刺次数[(1. 8±0. 6)次vs对照组(3. 0±1. 1)次,P 0. 05]、手术时间[(22. 8±4. 8) min vs (38. 8±7. 6) min,P 0. 05]短于对照组,完成置管DSA显示X线剂量[(164. 5±54. 6) m Gy vs (810. 7±410. 7) m Gy,P 0. 05]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 3%低于对照组26. 7%。观察组30例全部成功完成置管引流术,手术成功率100%;对照组25例完成置管引流术,手术成功率83. 3%。两组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在肝管穿刺引流术中采取MRI三维重建技术,不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能够有效缩短介入治疗时间,穿刺次数也随之相应的减少,手术的成功率更高,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对于手术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臂CT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梗阻性黄疸患者,A组43例在C臂CT引导下PTCD治疗,B组39例在X线透视引导下PTCD治疗。研究终点是穿刺成功(自穿刺开始至安全地将导丝置入合适的胆管内)。观察指标是穿刺次数、穿刺透视时间、总穿刺时间、辐射暴露剂量及并发症(胆道出血、胆汁性腹膜炎)的发生率。结果 A组平均每例穿刺(1.1±0.3)次,显著少于B组的(2.8±0.6)次。A组穿刺透视时间为(13.1±2.7)s,穿刺时间为(46.9±9.7)s,均显著短于B组(33.7±6.2)s及(90.7±17.2)s。A组辐射暴露剂量(2.61±0.53)mGy也低于B组(6.75±1.23)mGy。B组有6例出现胆道出血。结论在PTCD治疗中,由C臂CT引导穿刺胆管较常规透视引导所需穿刺次数及时间更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改良单侧截石位及G型臂在GardenⅠ、Ⅱ型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分析。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解放军第184医院2016年2月—2017年5月收治的GardenⅠ、Ⅱ型股骨颈骨折患者68例分为对照组32例,干预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体位及C型臂,干预组采用改良单侧截石位及G型臂。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中人员流动情况。结果干预组手术时间[(1.13±0.13)h]明显短于对照组[(1.67±0.24)h](P0.05),患者放射暴露剂量[(27.14±1.93)μSv]显著低于对照组[(38.19±2.40)μSv],术中出血量[(88.06±16.62)m L]明显少于对照组[(162.00±11.17)m L](P0.05),干预组在手术过程中G型臂X线机无需移动位置,术中人员流动人次[(19.88±3.26)次]较对照组[(32.92±3.74)次]少,无效手术时间大大减少。结论改良单侧截石位联合G型臂在GardenⅠ、Ⅱ型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中应用明显减少了无效透视次数、无效手术时间,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操作简捷、医务人员及患者射线暴露时间次数少剂量小、手术出血量减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胸壁穿刺持续负压吸引法解决胸腔镜手术烟雾问题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3-6月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103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两组,其中A组48例,B组55例。术中应用经胸壁穿刺持续吸引法的患者归为A组,未使用该方法的归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肿瘤部位、肿瘤直径、TNM分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镜头擦拭次数、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中手术室PM 2.5。结果 A组手术时间为(105.14±35.27)min,短于B组[(130.15±38.36)min] (P<0.001);A组术中镜头擦拭次数为 2.43±2.55,明显少于B组(7.33±4.12) (P<0.001);A组术中出血量为(85.58±33.45)ml, 少于B组[(106.43±34.23)ml] (P<0.001)。在手术室空气质量改善方面,A组术中PM2.5 浓度为(55.43± 25.12)μg/m3,远小于B组的(654.34±108.76)μg/m3 (P<0.001);关胸10 min后两组手术的手术室PM 2.5仍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P<0.001)。而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TNM分期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经胸壁穿刺持续吸引法操作简单,效果良好,可减少镜头模糊、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烟雾造成的手术室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Jailed导丝技术与边支血管主动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166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Jailed导丝组82例,主动球囊保护组8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对比剂用量、手术时间、PCI术后即刻影像学效果及30天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等方面差异.结果 主动球囊保护组较Jailed导丝组患者术后的TIMI 3级血流率(96% vs 85%,P<0.05)、术后30天MACE发生率(5.95% vs15.9%,P<0.05)明显降低,而对比剂用量[(59.20±10.36) ml vs (61.92±9.36) ml),P>0.05]、手术时间[(34.12±8.94)min vs(31.63±8.81)min,P>0.05]无明显增加.结论 采用边支血管主动球囊保护技术提高了分叉病变PCI的临床效果,而且不增加手术时间及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单侧与徒手单双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4月至2022年5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4例OTLF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28例, 女36例;年龄57~88岁[(74.5±5.6)岁]。骨折节段:T1~T9 12例, T10~L2 32例, L3~L5 20例。患者均行PKP治疗, 其中25例采用徒手单侧穿刺(徒手单穿组), 18例采用徒手双侧穿刺(徒手双穿组), 21例采用机器人辅助单侧穿刺(机器人单穿组)。比较三组手术时间、通道建立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空间分布评分;术前, 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后凸Cobb角;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0个月[(7.0±0.9)个月]。徒手单穿组手术时间为(30.2±6.1)min, 短于机器人单穿组的(37.9±8.9)min和徒手双穿组的(49.0±10.2)min;机器人单穿组手术时间短于徒手双穿组(P均<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养心定悸胶囊在心律失常治疗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心律失常患者86例,随机分为西医组与中西医结合组,每组各43例。西医组采用胺碘酮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胺碘酮治疗基础上给予养心定悸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个月。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测定并比较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肾上腺素(Adr)水平以及心率(H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有效率为95.3%(41/43),明显高于西医组的81.4%(35/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血清Hs-CRP[(2.41±1.86)mg/L比(5.02±2.54)mg/L]、IL-6[(7.17±2.57)ng/L比(10.34±3.03)ng/L]、Adr[(41.44±7.21)pg/ml比(48.36±7.68)pg/ml]水平及HR[(87.34±7.25)次/min比(93.62±7.41)次/min]、LVEF[(61.23%±4.21%)比(57.82%±4.05%)]水平均优于西医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心定悸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心功能,降低炎症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在降低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中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回顾2011—2014年采用2种麻醉方式接受 PDA 介入治疗的小儿(3~6岁)各25例,分为 A、B 2组,A 组为全麻组(男7例,女18例,平均体质量15.32 kg±2.415 kg),B组为局麻组(男13例,女12例,平均体质量16.40 kg±2.056 kg)。2组患者均由相同术者完成手术,采用 DSA 儿童心血管电影自动曝光模式(ped CARD)、摄影帧数15~30 f/s、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克沙醇320 mg I/mL,记录患儿皮肤表面累积入射剂量(AK)、剂量面积乘积(DAP)和透视时间,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50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统计显示,2组患儿的年龄、体质量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t=1.924,P=0.060;体质量:t=1.703,P=0.095;性别:χ2=3.00,P=0.083);全麻组及局麻组辐射剂量 AK、DAP 及透视时间分别为(0.061±0.025)Gy、(0.094±0.046)Gy;(5.08±2.19)Gy·cm2、(8.41±3.587)Gy·cm2;(3.15±1.16)min、(6.86±3.2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K:t=3.152,P=0.003;DAP:t=3.957,P=0.000;透视时间:t=5.346,P =0.000),2组在采集序列数及图像数相同的基础上,全麻组辐射剂量明显小于局麻组40%[(1-5.08/8.41)%],手术时间相差约1.17倍[(3.15-6.86)/3.15]。结论辐射剂量大小与麻醉方式有关,采用全麻方式进行小儿 PDA 介入治疗较局麻方式辐射剂量明显降低4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机器人辅助手术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中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接受机器人辅助手术治疗的41例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28例, 女13例;年龄18~79岁[(45.2±10.3)岁]。19例为集束化护理组, 在常规护理组护理的基础上成立手术室护理小组,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采用集束化护理;22例为常规护理组, 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C形臂X线机透视次数、引流管置管时间及主刀医师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术后12 h、24 h、48 h、72 h、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数字评分(NRS)评价两组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术前1 d、术后1, 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DI)。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16.7±3.7)个月]。集束化护理组手术时间为(82.9±10.4)min, 术中出血量为(105.9±11.8)ml, 术中透视次数为(3.8±0.6)次, 引流管置管时间为(1.5±0.4)d, 常规护理组分别为(125.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