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p T1期结直肠癌非治愈性内镜切除后追加根治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97例经内镜切除后病理确诊为非治愈性p T1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病理特征、有无追加手术与淋巴结转移、肿瘤远期复发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分析p T1期结直肠癌非治愈性内镜切除后是是否追加手术的影响因素。结果 47例患者因严重合并症、不能耐受手术仅行内镜下切除(内镜组),50例患者内镜下切除后追加根治手术(追加手术组)。内镜组远期复发5例(10.6%),其中1例死亡。追加手术组远期复发3例(6%),淋巴结转移4例(8.0%),垂直切缘阳性17例(34.0%),术后癌残留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增强CT/MRI评估的淋巴结分期(P=0.002)和是否可见肠系膜淋巴结(P=0.003)均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但是淋巴结分期c N0漏诊1例;CEA(P=0.000)和远期复发显著相关。CEA为7.94μg/L时预测远期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为73.9%(95%CI:0.523~0.954,P=0.026),敏感性为50%,特异性为78%。结论 对于经内镜非治愈性切除后的p T1期结直肠癌患者,不论影像学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42例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资料,施行全胃+贲门切除17例,近端胃大部切除+远端食管切除21例,全胃切除+远端食管切除4例。结果本组40例患者行手术全切除肿瘤,切除率为95.2%,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肿瘤复发者5例,食管下端癌患者与贲门癌患者术后复发率与一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年生存率与五年生存率比较,贲门癌患者明显高于食管下端癌患者,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胃结合部癌应尽可能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可有效保证手术根治度,提高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良性息肉(腺瘤样或增生性),癌前期病变和早期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于中山大学附属汕头医院行ESD术的100例术前活检病理等证实为食管,食管胃结合部,胃,结肠,直肠息肉(腺瘤样或增生性),不典型增生或早期癌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ESD手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本组100例患者包括消化道息肉(腺瘤样或增生性)81例,不典型增生15例,早期癌4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23~87(62±12)岁。直肠病变12例,结肠病变54例,胃病变22例,胃食管结合部病变4例,食管病变8例。病灶直径0.5~4.0cm。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了内镜下切除手术(1例穿孔较大行腹腔镜下修补),手术时间10~110(中位数38)min,出血量0~40(中位数5)mL。其中术中穿孔3例,术中出血4例,术后迟发性出血3例(通过保守治疗痊愈)。100例患者均接受了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有一例复发(低位直肠腺瘤并中度非典型增生,病灶大),后经外科手术治愈,余无复发或转移病例。结论只要掌握合适的病例,ESD治疗消化道息肉(腺瘤样增生性),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 着重研究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治疗后,局部淋巴结转移是否追加外科根治性切除问题。方法 对103例早期大肠癌局切后的标本病理连续切片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103例中37例为粘膜内癌,66例浸润性早期癌,其中55例补充了外科根治性手术,发现14例(25.5%)局部淋巴、淋巴地转移或淋巴管受侵,癌栓形成。结论 早期大肠癌内镜下高频电灼摘除后,有局部淋巴结转移江淋巴管受侵是辩驳奶治性切除术,应根据患者年龄  相似文献   

5.
李锋  王亚雷 《安徽医药》2018,39(4):425-427
目的 探讨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的内镜表现,及其与肿瘤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8月至2016年12月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外科手术确诊的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共101例,收集其临床资料、术前胃镜图像及术后病理结果,根据内镜表现和病理结果判断肿瘤浸润深度。结果 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中,Siewert Ⅱ型占74.3%,病变位于后壁的占68.3%,小弯的占23.8%;病变形态隆起型占34.7%,凹陷型占65.3%。男女性、不同病变位置、不同病变形态间浸润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不同病变大小、是否黏膜发红、是否表面粗糙、是否边缘隆起及不同分化程度间浸润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边缘隆起、分化程度低是影响肿瘤浸润深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浸润深度预测评分系统(DPS)对病变浸润深度进行判断,101例患者中,判断错误13例,准确率87.13%;其中,分化型癌94例,判断错误的有9例,DPS准确率达90.43%。结论 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以Siewert Ⅱ型最常见,好发于后壁,以凹陷型多见。病变边缘隆起、分化程度低是影响肿瘤浸润深度独立危险因素。DPS可辅助判断分化型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浸润深度。  相似文献   

6.
王兵 《河北医药》2013,(19):2907-290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病变的效果。方法选择胃镜检查表现为疑似食管异型增生或早癌患者28例。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并对病理、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术后内镜随访1周~1年。结果 28例患者成功完成ESD治疗26例(92.9%)。术后病理确诊,异型性增生13例,原位癌6例,早期鳞癌7例,食管囊肿2例,基底和切缘均未见病变累及。术中出血量平均30 ml,均经电凝、止血夹成功止血;ESD术中出现大出血1例(3.6%),三腔管食管囊压迫成功止血。术后1、2、6、12个月常规随访,均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治疗食管病变安全、有效,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提供完整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食管连接部(GEJ)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5月~2012年7月收治的72例GEJ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ESD治疗,统计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切除面积、病理类型及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70例患者成功接受ESD,手术成功率为97.2%。平均手术时间为(72.3±10.4)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5±4.5)ml。术后发热2例,给予抗感染治疗后治愈;未见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手术平均切除面积(18.5±21.3)mm2。病理学检查平滑肌瘤29例,原位癌15例,黏膜鳞状上皮增生5例,低度恶性间质瘤12例,胃息肉7例,胃纤维瘤4例。随访68例,失访率(5.56%)。随访期间复发3例,复发率为4.17%;平均复发时间(7.5±3.4)个月;复发病灶面积平均(12.2±4.7)mm2。3例复发患者均给予内镜下切除,再次手术后随访12个月未再复发。结论ESD治疗GEJ癌前病变疗效确切,其手术切除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是当前临床治疗GEJ癌前病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层病变包括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行EMR和ESD治疗的215例患者260处消化道病变做回顾性分析。结果食管病灶4处,胃70处,大肠186处,其中EMR 185处,ESD30例。ESD病变长径、手术时间均明高于EMR;EMR术后2例迟发性出血,无穿孔,ESD术后1例迟发性出血,术中穿孔2例,皆内镜下钛夹夹闭治疗后治愈。术后病理确诊早期癌变7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8处,腺瘤性息肉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61处,间质瘤6处,炎性息肉及其他58处。术后3月、6月行内镜随访,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EMR和ESD技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层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学资料。EMR和ESD可用于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变及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9.
陈国安  王绚茗  周宏 《江西医药》2008,43(12):1295-1296
目的总结食管胃结合部癌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经验,以提高早期诊断及术后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2008年5月我院收治的46例食管胃结合部癌的手术病例资料。结果46例中,44例手术切除肿瘤,切除率为95.6%。术后后生存率与发病至就诊时间有一定关系。手术路径以左胸切口和胸腹联合切口为佳。结论食管胃结合部癌临床梗阻症状出现较晚,易延误诊断;早诊断、早手术是提高术后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联合橡皮圈套扎切除治疗胃固有肌层小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经超声内镜 (EUS) 明确肿物 (6 mm≤长径≤13 mm) 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 92 例患者, 在对患者实施静脉麻醉且气管插管状态下, 先采用改良的 ESD 剥离小肿物, 暴露到一定程度后, 采用橡皮圈套扎肿物, 然后进行圈套器套扎切除。观察术中术后出血、 穿孔情况, 观察肿物切除的完整性、 标本大小, 对标本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术后对患者进行 6 及 12 个月的胃镜及 EUS 随访。结果 92 例胃固有肌层小肿瘤均一次完整切除, 手术平均操作时间(19.2±2.3) min, 术中平均出血量 (2.6±0.5) mL, 切除后穿孔 3 例, 均于内镜下金属止血夹联合尼龙绳结扎闭合创面。术后观察 1 周均无迟发性出血、 穿孔等情况发生; 标本大小 6 mm×5 mm~13 mm×12 mm, 术后病理诊断胃间质瘤 73 例 (均为极低危险度), 胃平滑肌瘤 18 例, 胃神经纤维瘤 1 例; 术后随访 12 个月, 均未见残留、 复发等情况。结论改良 ESD 联合橡皮圈套扎切除治疗胃固有肌层小肿瘤的疗效确切、 安全, 可完整切除病变, 得到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对评估肿瘤性质、 恶性程度及患者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毕Ⅱ氏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至2007年1月86例外科治疗的早期胃癌病例,评价毕Ⅱ氏切除术对早期胃癌的治疗价值。结果本组86例中93.0%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5-9年。31例有淋巴结转移者在随访期间2例残胃复发,6例肝转移;55例无淋巴结转移者1例复发,2例转移,生存率94.5%。全组共10例随访期间死亡,5年生存率90.7%。结论早期胃癌术前、术中确诊困难,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判断缺少有效的方法,毕Ⅱ氏胃癌根治术是早期胃癌的首选和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有淋巴结转移和166例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在各指标上的差异。结果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病理类型和浸润深度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其中组织学类型的影响最大(OR=16.96)。结论了解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对于正确判断和预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以及采取干预措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贲门癌的外科手术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外科进行手术治疗贲门癌患者80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贲门腺癌61例,贲门鳞癌12例,其他病理类型贲门部癌肿7例。结果手术成功78例,成功率97.5%。术后死亡2例,病死率2.50%,其中死于吻合口瘘1例,呼吸衰竭1例。术后出现并发症8例(8.75%)。淋巴结转移率92.4%。结论贲门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术中要充分切除患病食管、胃,扫清淋巴结,术后辅助化疗,以提高贲门癌患者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病理相关性因素,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风险.方法 本研究选择我院收入的早期胃癌患者共168例,所有病例标本均为手术完整切除的标本,标本经病理证实癌组织均局限于黏膜以及黏膜下层,检测早期胃癌患者病理特征,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共分析了168例早期胃癌患者标本,其中淋巴结转移28例,淋巴结转移率16.7%.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中显示,病灶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以及脉管侵犯为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结果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分析病灶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以及脉管侵犯为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病灶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以及脉管侵犯为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作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5.
刘国伟  宋怡才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1):1626-1627
目的 探讨胃腺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14例胃腺癌根治术后复发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年复发143例,≥2年复发71例,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的部位、肿瘤的直径、肿瘤病理学分级、Borrmann分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手术性质及术后有无辅助化疗等指标与胃腺癌复发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Borrmann分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手术性质和辅助化疗与术后复发时间有关(检验值分别为8.32、16.21、24.90、5.22、17.23和3.61,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和TNM分期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5.642和6.211,均P<0.05).结论 肿瘤直径和TNM分期是影响胃腺癌根治术后复发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pN3胃癌术后患者的生存分析来进一步评估此组患者的预后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2005年12月的胃癌手术患者中成功行R0、D2+且术后经病理证实为胃腺癌,按第七版UICC选取淋巴结转移数目大于6个即pN3,且临床病理学资料、随访资料齐全的病例394例,临床病理因素作为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总的5年生存率为29%,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胃切除方式、侵犯深度、淋巴结送检数目、淋巴结转移数目、淋巴结转移度是影响pN3胃癌预后的影响因子,多因素分析显示胃切除范围和肿瘤是否侵透浆膜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 对于pN3胃癌患者,侵及浆膜及全胃切除者,应给予更加积极的术后辅助治疗及随访观察;对于可行R0切除的患者,应尽量清扫多的淋巴结,改善预后;淋巴结转移度与淋巴结转移数目一样可以作为评估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治疗经验,以提高临床中对于该项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方法选择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2007年12月—2012年4月收治的156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回顾性分析。结果156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均顺利的完成了手术,且大部分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预后良好。结论运用全胃切除配合淋巴结清扫的方式来治疗食管胃交界部腺癌不仅安全和可靠,且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122例早期胃癌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分为淋巴结未转移组(101例)和淋巴结转移组(2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病理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镜分型、病理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肿瘤直径、肿瘤位置,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早期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灶数、肿瘤部位、内镜分型、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未转移组患者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均优于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99、5.333、6.228,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2 cm、分化程度低以及浸润深度深是早期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直径≥2 cm、分化程度低以及浸润深度深是早期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通过对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判断患者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对临床治疗及诊断早期胃癌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