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淋巴结清扫方案对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67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D1或D2淋巴结清扫术。分析淋巴结转移与进展期胃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并对不同淋巴结清扫术后胃癌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进展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最大径、Borrmann分型、TNM分期、分化程度进展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D2淋巴结清扫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55.0个月(95%CI:51.1~58.9),明显长于行D1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28.5个月(95%CI:21.3~34.7)(P<0.01)。结论肿瘤最大径、Borrmann分型、TNM分期及分化程度可能影响进展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而D2淋巴结清扫术后进展期胃癌患者能获得更长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好发于胃窦部,其总体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前列[1,2].包含区域淋巴结清扫的根治性手术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3].淋巴转移是胃癌的主要转移途径,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清扫范围目前尚存争议[4],其中肠系膜上静脉旁淋巴结(No.14v)作为胃周淋巴结,1999年《日本胃癌处理规约》第13版将其列入第2站淋巴结范畴,但在第14版《日本胃癌处理规约》将进展期胃窦癌的标准D2根治术处理中把No.14v归入到区域外淋巴结,同时NCCN指南也作了类似的更改[5-8].目前进展期胃窦癌No.14v组淋巴结转移规律和有无清扫必要仍然是国内外学者热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就进展期胃窦癌No.14v淋巴结转移规律和淋巴结清扫相关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以期对胃窦癌外科治疗中淋巴清扫范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CEA和CA19-9的表达水平在进展期胃癌中的预后价值及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行R0根治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255例,根据CEA和CA19-9的表达水平分为A组(CEA<2.19ng/mL且CA19-9<10.78U/mL)、B组(CEA≥2.19ng/mL或CA19-9≥10.78U/mL)和C组(CEA≥2.19ng/mL且CA19-9≥10.78U/mL),比较三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生存情况,并分析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三组进展期胃癌患者间临床N分期、临床TNM分期和病理TNM分期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1年、3年、5年生存率高于B组和C组。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包括肿瘤分化程度、病理T分期、病理TNM分期、清扫淋巴结总数、清扫淋巴结阳性数、淋巴结转移情况。结论 CEA和CA19-9联合检测对进展期胃癌患者评估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进展期胃癌预后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影响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进展期胃癌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2年12月间411例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进行了随访,对其一般资料、手术情况、病理结果及生存期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11例病例中失访48例,随访363例中目前仍存活174例,死亡189例,总体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9.89%、56.20%、50.76%.单因素分析:与进展期胃癌预后有关的因素包括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组织类型、浸润深度、分期、清扫淋巴结总数、淋巴结转移个数、淋巴管癌栓、切缘残留、淋巴结转移率、远处转移.多因素分析:与进展期胃癌预后相关的独立因素包括肿瘤分期、组织类型、转移淋巴结个数、淋巴结转移率、肿瘤大小.结论:经COX模型分析,肿瘤分期、组织类型、转移淋巴结个数、淋巴结转移率、肿瘤大小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其中肿瘤分期是影响胃癌预后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进展期胃癌预后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影响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进展期胃癌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2年12月间411例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进行了随访,对其一般资料、手术情况、病理结果及生存期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1例病例中失访48例,随访363例中目前仍存活174例,死亡189例,总体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9.89%、56.20%、50.76%。单因素分析:与进展期胃癌预后有关的因素包括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组织类型、浸润深度、分期、清扫淋巴结总数、淋巴结转移个数、淋巴管癌栓、切缘残留、淋巴结转移率、远处转移。多因素分析:与进展期胃癌预后相关的独立因素包括肿瘤分期、组织类型、转移淋巴结个数、淋巴结转移率、肿瘤大小。结论:经COX模型分析,肿瘤分期、组织类型、转移淋巴结个数、淋巴结转移率、肿瘤大小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其中肿瘤分期是影响胃癌预后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术中应用氟尿嘧啶缓释植入剂腹腔化疗临床疗效及影响胃癌预后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行R0根治术进展期胃癌患者255例.分为3组,即A组(对照组,仅行手术治疗)、B组(腹腔化疗组,氟尿嘧啶缓释植入剂3支)、C组(腹腔化疗组,氟尿嘧啶缓释植入剂6支),观察并分析3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应用氟尿嘧啶缓释植入剂腹腔化疗可延长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总生存时间,术后3年、5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其中应用6支氟尿嘧啶缓释植入剂术后5年生存率要高于应用3支氟尿嘧啶缓释植入剂;三组在术后总生存时间和术后1年、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包括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病理N分期、病理TNM分期、清扫淋巴结总数和清扫淋巴结阳性数.结论:进展期胃癌术中应用氟尿嘧啶缓释植入剂腹腔化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率,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7.
淋巴结转移状况是影响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2010年第14版日本《胃癌处理规约》中行D2手术时不包括肠系膜上静脉旁淋巴结(即No.14v)清扫,目前大部分临床研究也不支持胃癌根治术中行No.14v的清扫。作者通过总结近些年关于No.14v的研究进展,归纳No.14v的转移情况、转移的危险因素以及该组淋巴结清扫的临床疗效,得出:若术前、术中证实为T4、M1及Ⅳ期胃癌,术中探查发现No.14v可疑阳性、No.6转移、肿瘤直径≥4cm等情况时应考虑行No.14v清扫。  相似文献   

8.
牛新燕  方香香  索仲 《实用癌症杂志》2023,(8):1270-1272+1316
目的 探究手术切除的N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N2期NSCLC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切除术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后随访5年,根据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手术切除的N2期NSCLC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随访5年,102例NSCLC患者中有25例生存,占比24.51%;77例死亡,占比75.49%。生存组和死亡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肿瘤部位、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肿瘤直径>3 cm、T3~4分期、脉管侵犯、淋巴结多站转移、非跳跃性转移、术后未辅助化疗比率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3 cm、T3~4分期、脉管侵犯、淋巴结多站转移、非跳跃性转移、术后未辅助化疗均是手术切除的N2期NSCLC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切除的N2期NSCLC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肿瘤直径>3 cm、T3~4分期、脉管侵犯、淋巴结多站转移、非跳跃性转移、术后未辅助化疗,临床应给...  相似文献   

9.
局部进展期胃癌合理淋巴结清扫范围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D 2 淋巴结清扫在全球范围被推荐为标准胃癌术式。但是针对不同分期病例的精准淋巴结清扫范围仍存在争议。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淋巴结外软组织转移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近端非大弯侧胃癌是否切脾以彻底清扫No.10淋巴结,仍等待JCOG0110研究的最终结论。No.14组淋巴结在新版日本胃癌指南中划归为M 1,但是对于No.6 组淋巴结转移和十二指肠受累的病例而言,D 2 +No. 14v 可能会使患者获益。JCOG9501研究由于入组病例仅包括T 2b-3,N 1- 2(ⅡB-ⅢA)病例,因此其结果不能证明T 3 和/ 或N 3 病例是否能从D 2+PAND中获益,而这组病例在中国以及除日韩以外的国家非常多见。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现有的TNM分期以转移淋巴结数作为淋巴结分期的标准,故对清扫的淋巴结数目有要求的同时,也可能因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不同而产生分期偏移.本研究将探讨淋巴结转移阳性比率在预测T3期胃癌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3例接受胃癌D2根治手术且淋巴结清扫总数≥15枚的T3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淋巴结转移阳性比率及淋巴结转移阳性枚数与清扫的淋巴结总数间的相关性及淋巴结转移阳性比率在预测T3期胃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结果:当清扫的淋巴结≥15枚时,淋巴结转移阳性比率的高低与检出的淋巴结总数无相关性(r=0.069,P0.05),而淋巴结转移阳性枚数与检出的淋巴结总数具有相关性(r=0.237,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淋巴结转移阳性比率影响T3期胃癌患者预后(Log-rankχ2=92.414,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阳性比率是影响T3期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之一.淋巴结转移阳性比率预测T3期胃癌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与淋巴结转移阳性枚数预测结果的差异无显著性(P0.01).结论:淋巴结转移阳性比率是影响T3期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在淋巴结清扫范围足够的情况下,淋巴结转移阳性比率预测T3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准确性与淋巴结转移阳性枚数的预测能力相当,在预测T3N3期胃癌预后方面,淋巴结转移阳性比率较淋巴结转移阳性个数更为准确、客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肿瘤浸润深度及大小的TTS评分系统对可切除胃癌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择行根治性切除的234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和肿瘤大小构建TTS评分系统,分为TTS 0级、1级、2级,代表肿瘤侵袭性逐渐升高。通过Cox多因素模型分析TTS评分系统作为预后判断工具的可行性。结果:T1-T4期患者肿瘤的平均大小分别为(3.3±2.7)cm、(4.1±3.1)cm、(6.6±3.1)cm、(9.4±4.9)cm。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淋巴浸润和血管浸润显著相关(P<0.01)。ROC曲线显示,45 mm为肿瘤大小的最佳界值,可有效区分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62。综合肿瘤大小的临界值和肿瘤浸润深度,构建TTS评分系统,TTS 0级、TTS 1级和TTS 2级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95.6%、83.3%和70.2%,两两比较后发现,不同TTS状态患者的生存率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Cox多因素分析发现,TTS评分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结论:本研究根据肿瘤浸润深度和大小构建了TTS评分系统,并证明了TTS评分与胃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术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生存数据,选择17种可能对预后产生影响的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比例风险模型统计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示年龄、肿瘤T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肾积水、是否侵犯输尿管下段、是否侵犯淋巴脉管、是否行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放化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示年龄(P<0.001)、肿瘤T分期(P=0.003)、淋巴结转移(P=0.031)、新辅助化疗(P=0.015)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术预后影响因素。结论:年龄、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为影响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术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新辅助化疗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术预后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胃上部癌患者N05.6组淋巴结转移情况,探讨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胃上部癌患者的合理术式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5年6月安庆市立医院肿瘤收治的231例胃上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术后病理结果,计算出N05.6组淋巴结转移情况。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截止至2018年6月。计数资料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及单因素分析。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231例胃上部癌患者中,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8.60(4 297/231)枚,N05.6组淋巴结转移率为8.23%(19/231),患者的不同N分期、TNM分期的N05.6组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219,13.171;P<0.05)。2例患者失访,随访率为99.13%(229/231),随访时间4~9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总体5年累积生存率70.30%。N05.6组淋巴结阳性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42个月,5年累积生存率48.6%;阴性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0个月,5年累积生存率71.9%,两者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75,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N分期、TNM分期、N05.6组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χ2=4.583,28.224,9.136,6.175;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分期是胃上部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0.096,95%CI:0.027~0.341,P<0.05)。  结论   : 胃上部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数目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T1、T2期无远处转移的胃上部癌患者可考虑行近端胃切除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中青年与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胃癌根治术后影响中青年和老年胃癌患者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选取SEER数据库经胃癌根治手术治疗后的胃癌患者,用方差分析分析胃癌不同原发部位的肿瘤大小差异,采取COX比例风险模型、卡方检验和Kaplan-meier法,对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两组胃癌患者在性别、组织学类型、T分期、分化程度、婚姻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老年胃癌组相比,中青年胃癌组中男性发生率高,出现印戒细胞癌的比例高,且低分化或未分化所占比例都高于老年胃癌组。年龄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种族、肿瘤原发部位、T、N、M分期、肿瘤大小均是影响中青年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P<0.05),肿瘤大小、T、N、M分期是影响中青年胃癌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种族、肿瘤原发部位、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T、N、M分期、肿瘤大小、婚姻情况均是影响老年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P<0.05),肿瘤大小、T、N、M分期是影响老年胃癌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胃癌不同原发部位的肿瘤大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密切,不同年龄具有不同发病特点,且年龄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的转移度、肿瘤的侵犯深度、肿瘤的大小、远处转移均是中青年和老年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强调早诊早治,是提高胃癌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AIM: To compared the prognosis of middle third gastric carcinoma(MGC) patients with those of patients with proximal/distal gastric carcinoma(PGC/DGC).METHODS: Of 3299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gastric carcinoma who underwent surgery at our hospital over a 15-year period, 919(27.9%) were diagnosed with MGC. For each patient,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was obtained from hospital records: Age, sex, tumor size, depth of invasion, histologic type, nodal involvement, extent of lymph node dissection, hepatic metastasis, peritoneal dissemination, stage at initial diagnosis, operative type, curability, and survival rate.RESULTS: T1 category tumors were more common in patients with MGC than in patients with PGC(P < 0.001). Tumor stage(stage Ⅰ), N category(N0), and T category(T1)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5-year survival rates for patients with curatively resected tumors.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 tumor size, serosal invasion,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curability we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MGC. The survival rate for MGC patients was similar to that for PGC/DGC patients(52.8% vs 44.4%/51.4%, P = 0.1138).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for MGC patients with curative resec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for MGC patients with non-curative resection(62.9% vs 8.7%, P < 0.001).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umor location did not affect the prognosis. Curative resection is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MGC.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左半结肠癌第253组淋巴结转移及清扫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和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29例左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  629例患者中58例(9.2%)有第253组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pT分期、pN分期、癌结节、脉管癌栓和术前CA19-9水平与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独立相关。分层分析显示,第253组淋巴结转移对pN1、pN2a和pN2b期患者预后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Ⅲ期左半结肠癌第253组淋巴结转移和未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25.9%和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倾向匹配后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证实第253组淋巴结转移是Ⅲ期左半结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HR=1.474,95%CI:1.072~2.498;P=0.037)。  结论  第253组淋巴结转移是Ⅲ期左半结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第253组淋巴结状态对肿瘤分期、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存在该组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南疆地区食管癌患者钙化性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及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于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行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196例食管鳞癌合并隆突下淋巴结钙化或趋于钙化的患者。根据术中隆突下淋巴结钙化严重程度是否行隆突下淋巴结清扫分为两组,隆突下淋巴结清扫组(168例)和隆突下淋巴结未清扫组(28例)。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与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肿瘤长度、肿瘤T分期和N分期与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和N分期与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肿瘤的长度与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针对南疆地区食管癌患者多合并隆突下淋巴结钙化的情况,对于肿瘤较小以及T、N分期较早的患者,可选择性清扫隆突下淋巴结或行隆突下淋巴结采样;而对于肿瘤较大以及T、N分期较晚的患者,应按诊疗规范行根治性隆突下淋巴结清除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CCR8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4例胃癌组织及其30例癌旁组织中CCR8的表达情况,并对临床病理资料和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胃癌组织中CCR8阳性蛋白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CCR8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组织学分级等无关(均P>0.05),而与肿瘤的T分期、N分期及TNM分期有关(均P<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胃癌中CCR8高表达患者的生存期短于低表达患者(P<0.05);Cox多因素分析表明CCR8的表达为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6.121,95%CI:3.389~11.054,P<0.001).结论:CCR8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呈正相关,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差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35例胃癌根治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相关参数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Kaplan-Meier法进行预后的生存分析。结果:235例患者平均复发时间为术后24.3个月,其中早期复发145例(≤2年),晚期复发90例(>2年)。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肿瘤大小、脉管侵犯、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术后化疗与早期复发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01)、淋巴结转移(P=0.007)、术后化疗(P=0.011)是早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13)、TNM分期(P<0.01)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术后化疗是胃癌早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且预后与肿瘤大小、TNM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T3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因素及淋巴结转移率对于预后生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医院347例接受手术治疗的T3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χ2检验分析淋巴结转移率与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因素;利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图以及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间患者生存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患者预后进行分析。结果:与淋巴结转移率≤28.66%组相比,淋巴结转移率>28.66%组患者肿瘤病理分型较差[93.3%(127/136) vs 76.8%(162/211),P=0.000],肿瘤位于全胃的比例较高[12.5%(17/136) vs 3.8%(8/211),P=0.002],肿瘤直径较大[49.3%(67/136) vs 27.5%(58/211),P=0.000],血清CEA浓度较高[33.1%(45/136) vs 22.7%(48/211),P=0.034],远处器官发生转移的几率较大[11.0%(15/136) vs 2.4%(5/211),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肿瘤位置(全胃)、肿瘤直径(>6.1 cm)、病理分化类型(分化较差)、血清CEA水平(>5 ng/ml)、血清白蛋白浓度(≤40 g/L)是导致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的危险因素(均P<0.05)。随访期间内有233例(67.1%)患者因肿瘤进展死亡;术后5年生存率为33.1%。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60岁、根治性手术、肿瘤单发、淋巴结转移率≤28.66%、M0、肿瘤直径≤6.1 cm、血清CA19-9≤37 U/ml的T3期胃癌患者预后较好(均P<0.05),而淋巴结的清扫数目并不影响患者的预后生存(P=0.089);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HR(95%CI):1.487(1.139~1.941),P=0.004]、手术[HR(95%CI):1.741(1.205~2.515),P=0.003]、淋巴结转移率[HR(95%CI):3.053(2.293~4.065),P=0.000]、是否发生远处转移[HR(95%CI):1.766(1.043~2.991),P=0.034]是T3期胃癌患者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淋巴结转移率是影响T3期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肿瘤位置、病理分化类型、肿瘤直径、血清CEA浓度、远处器官发生转移是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因素。因此,对于T3期的胃癌患者,术前可以通过相关血液、影像检查,对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及预后进行准确而有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