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 掌握达州市羊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流行情况,评估全市羊场布病净化的效果。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2015—2018年达州市3 199个场(户)的69 630份羊血清进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与试管凝集试验(SAT)检测,并以问卷形式对养殖场基本情况、饲养管理、生物安全措施和养殖场相关人员对布病的知信行(KAPs)等进行调查。结果 59个阳性场(户)共检出835份布病阳性血清,样品平均阳性率为1.20%(835/69 630),场(户)平均阳性率为1.84%(59/3 199),其中2015—2018年场(户)阳性率分别为6.31%、2.34%、0.85%和0.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3 199, χ2=66.415,P<0.05),样品阳性率分别为4.55%、1.90%、0.61%和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69 630, χ2=1 121.088,P<0.01),均呈下降趋势;该地区除渠县外,其余6个县(市、区)不同规模的养殖场(户)均检出布病阳性样品,其中存栏量小于50只的场(户)阳性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3 199, χ2=0.497,P>0.05),达川区与其他区域场户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3 199, χ2=34.612, P<0.05);问卷调查发现近1年内引羊(OR=9.11,95%CI:1.08~77.29)等3个因素为主要风险因素。结论 2015—2018年,达州市羊布病样品阳性率和场(户)阳性率均逐年下降,从外地引羊,以及业主对生物安全和布病的认知较差是该地区羊感染布鲁氏菌的主要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海南省西部地区关节炎或神经性疾病患者的莱姆病感染状况。方法 在东方市收集莱姆病疑似病例血清400份,儋州市收集莱姆病疑似病例血清500份,均为关节炎或神经性疾病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对血清标本进行莱姆病抗体初筛检测;并采用免疫印迹法(WB)对IFA检测阳性的血清标本进行确诊实验。结果 IFA方法检测血清样本900份,35份阳性,阳性率为3.89%。应用 WB法对上述35份IFA阳性血清样本进行检测,结果15份阳性, 阳性率为1.67%。不同年龄人群均有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其中,≤20岁阳性率最高,为11.76%(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08,P<0.001);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在性别和症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1,P=0.975;χ2=0.011,P=0.917)。结论 证实了海南省西部地区人群中存在莱姆病,建议当地医生在诊治关节炎和神经性疾病患者时,应排除莱姆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基因芯片技术在快速诊断肺结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648例疑似肺结核患者的体液标本,同时使用基因芯片法、改良罗氏培养法、液基夹层杯涂片法进行结核分枝杆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种方法检测阳性率依次为芯片法(58.30%)、培养法(51.40%)、夹层杯法(36.70%)。用不同方法检测胸水MTB的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芯片法31.1%、培养法27%、夹层杯法13.5%。芯片法高于夹层杯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91,P<0.05);芯片法阳性率高于培养法,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295,P>0.05)结论 基因芯片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率高,与改良罗氏培养法一致性好,可作为快速诊断肺结核的有效手段;采用基因芯片法检测胸水标本,阳性率较高,且耗时短、准确性高,可为快速诊断结核性胸膜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诊断菌阴肺结核时取材部位的病灶形态、密度与诊断阳性率的关系,以提高菌阴肺结核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搜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103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或临床试验性治疗确诊的菌阴肺结核患者,回顾性分析经CT引导下穿刺活检时各类病灶CT征象与诊断阳性率之间的关系。统计学处理采用IBM SPSS 24.0 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病变形态:磨玻璃样影穿刺活检阳性率33.33%(1/3)。结节、实变、空洞、团块病灶穿刺活检阳性率分别为91.67%(33/36)、94.74%(18/19)、100.00%(21/21)、75.00%(18/24),该4种形态病灶穿刺活检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918,P=0.030);两两比较,结节组与实变组、空洞组、团块组比较(χ 2=0.174,P=0.677;χ 2=1.847,P=0.174;χ 2=3.137,P=0.077),实变组与空洞组、团块组比较(χ 2=1.134,P=0.287;χ 2=3.031,P=0.082),空洞组与团块组比较(χ 2=8.058,P=0.0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病变密度:纵隔窗不可测量组3例,病灶穿刺活检阳性率33.33%(1/3)。0~20HU无强化组、>20HU无强化或强化不明显组、>20HU且强化明显组的穿刺活检阳性率分别为96.88%(31/32)、94.34%(50/53)、60.00%(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7.790,P=0.000)。该3种密度病灶穿刺阳性率两两比较, 0~20HU无强化与>20HU且强化明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956,P=0.001)。>20HU无强化或强化不明显组与>20HU且强化明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2.005,P=0.001)。0~20HU无强化与>20HU无强化或强化不明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286,P=0.593)。(3)病理检测:HE染色阳性33例、抗酸染色阳性87例、TB-DNA检测阳性91例, HE染色阳性率32.04%(33/103)、抗酸染色阳性率84.47%(87/103)、TB-DNA检测阳性率88.35%(91/1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4.084,P=0.001)。 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菌阴肺结核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正确选择取材病灶的形态、密度进行穿刺能够提高穿刺活检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西安口岸出入境人员活动性肺结核的监测情况,为开展口岸结核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5—2017年在西安口岸出入境时进行健康体检的所有人员为研究对象,共63368名。根据研究对象在出入境健康体检传染病筛查中胸部X线摄影表现、PPD试验结果和实验室痰涂片联合GeneXpert MTB/RIF技术检测结果进行结核病诊断,分析3年来西安口岸出入境人员在不同时间、流向、性别、年龄、职业或人员类别等特征下结核病的检出情况。结果 3年间共检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06例,检出率167.28/10万(106/63368),其中痰涂片联合GeneXpert MTB/RIF技术检测病原学阳性56例,阳性率52.83%(56/106)。男性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检出率[191.21/10万(92/48115)]高于女性[91.79/10万(14/1525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86,P<0.05);30~岁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检出率最高[227.06/10万(46/20259)],<20岁组最低[68.55/10万(4/5835)],各年龄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11,P<0.05);出境人员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检出率[184.79/10万(95/51411)]高于入境人员[92.00/10万(11/11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00,P<0.05);不同职业或人员类别中劳务人员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检出率最高[202.81/10万(89/43883)],留学生最低[75.30/10万(7/9296)],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结论 西安口岸出入境人员活动性肺结核疫情较高,需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加强口岸结核病防控力度,其中30岁左右的劳务人员是防控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拉沙热在塞拉利昂西区流行和分布情况。方法 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采集并检测了820份塞拉利昂西区人群血清中的拉沙热IgG抗体,并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 总体拉沙热IgG抗体阳性率为 28.7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为25.68%~31.88%。拉沙热阳性率西区郊区43.48%(80/184),高于西区城市24.82%(136/548)(χ2=23.06,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之间拉沙热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塞拉利昂西区拉沙热总体阳性率较高,且郊区和城市差异明显,应加强环境卫生的改善,加大防鼠灭鼠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云南省19个监测点人间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情况,为开展布病监测、控制、健康教育及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2010-2019年间19个监测点(每年2个国家级监测点和10个省级非固定监测点)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与同期云南省的布病疫情资料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云南省2010-2019年19个布病监测点共检测布病重点职业人群血清18 654份,其中阳性539份,阳性率为2.89%,年血清学阳性率在0.94%~4.56%之间,布病的阳性率呈随年份推移而上升的趋势(χ趋势2=48.556,P<0.01);季节分布看,夏秋季略高于冬春季,4-9月共检出阳性319例,阳性人数占总数的59.18%;年龄分布看,30~50岁年龄组检出最多,各年龄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832,P<0.01);性别分布看,男女性别比为1.37∶1,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536,P<0.01);地区分布看,阳性率最高的3个州市依次为红...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2—2019年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简称伊犁州)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伊犁州报告的布鲁氏菌病例相关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2—2019年伊犁州共报告布鲁氏菌病例8 287例,报告发病率38.72/10万,总体呈上升趋势(趋势χ2=594.228,P<0.05),发病高峰期在3—8月;不同县(市)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36,P<0.05);男性6 054例、女性2 233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28.29/10万和10.43/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584,P<0.05);以农民为主、占75.46%,不同职业人群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4.328,P<0.05)。结论 2012—2019年伊犁州人间布鲁氏菌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农民为主要感染人群;应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布鲁氏菌病诊断和报告意识,提升布鲁氏菌病防控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2—2019年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简称伊犁州)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伊犁州报告的布鲁氏菌病例相关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2—2019年伊犁州共报告布鲁氏菌病例8 287例,报告发病率38.72/10万,总体呈上升趋势(趋势χ2=594.228,P<0.05),发病高峰期在3—8月;不同县(市)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4.228,P<0.05),发病高峰期在3—8月;不同县(市)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36,P<0.05);男性6 054例、女性2 233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28.29/10万和10.43/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36,P<0.05);男性6 054例、女性2 233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28.29/10万和10.43/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584,P<0.05);以农民为主、占75.46%,不同职业人群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584,P<0.05);以农民为主、占75.46%,不同职业人群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4.328,P<0.05)。结论 2012—2019年伊犁州人间布鲁氏菌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农民为主要感染人群;应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布鲁氏菌病诊断和报告意识,提升布鲁氏菌病防控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和评价密云区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简称“公卫项目”)对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成效。方法 对密云区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纳入公卫项目前2年(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与纳入公卫项目后2年(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患者的发现、转诊及治疗转归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探讨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纳入到公卫项目的实施效果。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发病率由2014—2015年的41.63/10 万(404/970000)下降到2016—2017年的35.00/10万(336/960000),下降了6.63/10万。涂阳患者发现率由2014—2015年的29.70%(120/404)上升至2016—2017年的33.93%(114/336),提高了4.22个百分点,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515,P=0.218)。未查痰患者比率由2014—2015年的19.31%(78/404)下降至2016—2017年12.50%(42/336),下降了6.81个百分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266,P=0.012)。转诊到位率由2014—2015年的67.81%(455/671)上升至2016—2017年的74.50%(482/647),上升了6.69个百分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170,P=0.007)。总体到位率由2014—2015年的93.29%(626/671)上升至2016—2017年的96.75%(626/647),上升了3.46个百分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293,P=0.004)。新涂阳患者治愈率由2014—2015年的87.78%(79/90)上升至2016—2017年的95.71%(134/140),上升了7.93个百分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041,P=0.025)。结论 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纳入到公卫项目后,未查痰患者比率下降,患者转诊到位率、新涂阳患者治愈率等有所提高,对结核病疫情预防控制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液基细胞学技术(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按照患者纳入标准搜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河北省张家口市传染病医院诊治的248例初诊为疑似肺结核的患者,最终临床综合诊断确诊为肺结核患者181例,非肺结核患者67例。由结核科医生根据相应临床表现及体征按照每例患者选用1种类型临床标本的原则共采集248份临床标本,包括101份晨痰标本、67份胸腔积液标本、80份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248份标本均行TCT、萋-尼抗酸染色涂片镜检(Ziehl-Neelsen 染色涂片法镜检,简称“Z-N涂片法”)、BACTECTM MGIT 960液体培养法(简称“MGIT 960法”)检测分枝杆菌。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TCT检测248份标本、痰液标本、胸腔积液标本、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的阳性率[分别为53.63%(133/248)、67.33%(68/101)、17.91%(12/67)、66.25%(53/80)]均明显高于Z-N涂片法 [分别为25.81%(64/248)、36.63%(37/101)、7.46%(5/67)、27.50%(22/80)](χ2值分别为46.788、19.736、9.449、20.833,P值分别为0.000、0.000、0.002、0.000);但TCT检测痰标本的阳性率明显低于MGIT 960法[81.19%(82/101)](χ 2=5.076,P=0.024),而检测胸腔积液及支气管灌洗液标本的阳性率与MGIT 960法[分别为25.37%(17/67)、70.00%(56/8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1.100,P=0.294;χ 2=0.377,P=0.539)。以临床诊断为参考标准,TCT、Z-N染色法、MGIT 960法检测所有临床标本的敏感度分别为72.93%(132/181)、30.39%(55/181)、85.64%(155/181),一致率分别为79.84%(198/248)、48.79%(121/248)、89.52%(222/248),特异度分别为98.51%(66/67)、98.51%(66/67)、100.00%(67/67)。 结论 TCT检测痰液、胸腔积液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中分枝杆菌的阳性率、敏感度均高于Z-N涂片法,对诊断肺结核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福建省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DR-MTB)对吡嗪酰胺(PZA)的耐药水平及基因型分布情况,分析PZA耐药水平及基因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7—2008年和2010—2011年福建省耐药监测点共119株MDR-MTB临床分离株,采用WHO推荐的方法进行耐药性检测,应用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技术(Spoligotyping)进行基因分型,对分型结果上传至SpolDB4.0数据库,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19株MDR-MTB菌株对PZA的耐药率为36.97%(44/119)。耐PZA菌株对链霉素(Sm)的耐药率为70.45%(31/44),高于PZA敏感菌株对Sm的耐药率[50.67%(3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45,P=0.035);耐PZA菌株对乙胺丁醇(EMB)的耐药率为81.82%(36/44),高于PZA敏感菌株对EMB的耐药率[52.00%(3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58,P=0.001)。北京基因型菌株占67.23%(80/119);非北京基因型菌株占32.77%(39/119),共有16个基因型(含8个新发现的基因型),其中常见的是H家族(含H和H3)和T家族(含T1、T2、T3和T5)。北京基因型菌株对PZA的耐药率(38.75%,31/80)与非北京基因型菌株对PZA的耐药率(33.33%,13/39)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33,P=0.566)。 结论 福建省耐多药结核病患者临床分离株对PZA耐药的问题应引起重视,对PZA耐药与对Sm和EMB耐药有关;MDR-MTB菌株主要为北京基因型,北京基因型与非北京基因型菌株对PZA的耐药率未见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BACTEC MGIT 960(简称“MGIT 960”)和荧光PCR熔解曲线法(简称“PCR熔解曲线法”)对结核性脓胸不同手术标本进行病原学及耐药性检测,并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搜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150例结核性脓胸患者(经术前胸腔穿刺标本MTB MGIT 960阳性且MPB64单克隆抗体测定为MTB菌株,或组织病理检查表现为典型结核肉芽肿性炎伴干酪样坏死确诊)。不同手术标本(病灶组织、脓液各150份)分别进行MGIT 960液体培养和表型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PCR熔解曲线法行核酸及耐药基因检测。对比分析两种技术检测不同手术标本的病原学诊断阳性率,以及两种技术同时进行耐药性检测的40份病原学阳性标本的检测结果。结果 300份手术标本(脓液和组织),PCR熔解曲线法核酸检测MTB的总体阳性率(44.0%,132/300)明显高于MGIT 960(18.0%,54/300)(χ2=47.405,P=0.000);但前者检测组织标本的阳性率[50.0%(75/150)]明显高于脓液标本[38.0%,(57/150)](χ2=4.383,P=0.048),而后者检测组织标本的阳性率[12.7%(19/150)]明显低于脓液标本[23.3%(35/150)](χ2=5.781,P=0.024)。进一步分析MGIT 960、PCR熔解曲线法和两种技术联合检测对150例患者的病原学诊断阳性率(只要其中1种方法检测为阳性即判定该例患者为病原学阳性),结果显示:前者阳性率[30.7%(46/150)]明显低于后两者[分别为66.7%(100/150)、70.7%(106/150)](χ2值分别为38.908,48.009;P值均为0.000),而后两者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8,P=0.455)。两种方法同时进行耐药性检测的40份病原学阳性标本的检测结果显示,MGIT 960和PCR熔解曲线法对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检出率分别为20.0%(8/40)和17.5%(7/40)、17.5%(7/40)和15.0%(6/40)、17.5%(7/40)和17.5%(7/40)、17.5%(7/40)和22.5%(9/40)、5.0%(2/40)和7.5%(3/4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82、0.092、0.000、0.313、0.213,P值均>0.05)。结论 结核性脓胸患者术中病灶送检PCR熔解曲线法核酸检测MTB的总体阳性率明显高于MGIT 960培养,且组织标本送检该方法检测的阳性率高于脓液标本,耐药检出率与MGIT 960表型药敏试验相近,可快速检测病原学及耐药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青海省南部地区(以下简称“青南地区”)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现状与特征,并获得青南地区耐药谱,为预防和控制青南地区耐药结核病的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青南地区(玉树州、果洛州、黄南州)市/州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实验室2018—2019年全部518例病原学阳性患者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并对培养阳性菌株进行抗结核药物敏感性试验和菌种鉴定,最终经菌种鉴定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株为154株。对上述菌株进行6种常用抗结核药品 (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卡那霉素、氧氟沙星)的敏感性试验,并对上述菌株的耐药性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4株结核分枝杆菌总耐药率为37.01%(57/154),单耐药率为23.38%(36/154),多耐药率为3.25%(5/154),耐多药率为10.39%(16/154),利福平耐药率为18.18%(28/154)。复治患者总耐药率为64.52%(20/31),耐多药率为35.48%(11/31),利福平耐药率为38.71%(12/31),均明显高于初治患者[分别为30.08%(37/123)、4.07%(5/123)、13.01%(16/1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3.00,P<0.05;χ2=11.68,P<0.01;χ2=24.07,P<0.01)。男性总耐药率为37.89%(36/95),高于女性的35.59%(2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00,P<0.01);45~<60岁年龄组总耐药率为50.00%(7/14),高于<45岁年龄组[37.50%(48/128)]和≥60岁年龄组[16.67%(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51,P<0.01);学生总耐药率为47.22%(17/36),高于农民[34.38%(11/32)]、牧民[33.93%(19/56)]、其他职业[33.33%(1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1.17,P<0.01)。结论 青南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对6种常用抗结核药品的耐药率较高,应加强对中青年、学校、农牧民等重点人群的耐药性监测与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青海省南部地区(以下简称“青南地区”)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现状与特征,并获得青南地区耐药谱,为预防和控制青南地区耐药结核病的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青南地区(玉树州、果洛州、黄南州)市/州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实验室2018—2019年全部518例病原学阳性患者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并对培养阳性菌株进行抗结核药物敏感性试验和菌种鉴定,最终经菌种鉴定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株为154株。对上述菌株进行6种常用抗结核药品 (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卡那霉素、氧氟沙星)的敏感性试验,并对上述菌株的耐药性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4株结核分枝杆菌总耐药率为37.01%(57/154),单耐药率为23.38%(36/154),多耐药率为3.25%(5/154),耐多药率为10.39%(16/154),利福平耐药率为18.18%(28/154)。复治患者总耐药率为64.52%(20/31),耐多药率为35.48%(11/31),利福平耐药率为38.71%(12/31),均明显高于初治患者[分别为30.08%(37/123)、4.07%(5/123)、13.01%(16/1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3.00,P<0.05;χ2=11.68,P<0.01;χ2=24.07,P<0.01)。男性总耐药率为37.89%(36/95),高于女性的35.59%(2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00,P<0.01);45~<60岁年龄组总耐药率为50.00%(7/14),高于<45岁年龄组[37.50%(48/128)]和≥60岁年龄组[16.67%(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51,P<0.01);学生总耐药率为47.22%(17/36),高于农民[34.38%(11/32)]、牧民[33.93%(19/56)]、其他职业[33.33%(1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1.17,P<0.01)。结论 青南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对6种常用抗结核药品的耐药率较高,应加强对中青年、学校、农牧民等重点人群的耐药性监测与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3种比较常见腹膜弥漫性病变的CT扫描特征,探讨CT扫描对3种腹膜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影像资料库中72例腹膜弥漫性病变患者资料,其中结核性腹膜炎16例(结核组),腹膜转移癌34例(转移癌组),腹膜间皮瘤22例(间皮瘤组)。比较3组患者的CT表现特征,以评价CT扫描对腹膜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1)结核组、转移癌组与间皮瘤组壁腹膜均匀增厚的发生率分别为62.5%(10/16)、23.5%(8/34)和 27.3%(6/22),结核组与转移癌组、结核组与间皮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5.221,P=0.022; χ 2=10.795,P=0.010);以上3组病变出现大网膜污垢样增厚的发生率分别为43.8%(7/16)、2.9%(1/34)和13.6%(3/22),结核组与转移癌组、结核组与间皮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4.567,P=0.000; χ 2=4.332,P=0.037)。以上3组 “网膜饼征”的发生率分别为6.2%(1/16)、50.0%(17/34)和27.3%(6/22),结核组和转移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039,P=0.003);结核组与间皮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216,P=0.270)。以上3组大网膜结节或肿块状增厚的发生率分别为12.5%(2/16)、14.7%(5/34)和50.0%(11/22),结核组与间皮瘤组、转移癌组与间皮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5.788,P=0.016;χ 2=8.153,P=0.004)。(2)以上3组中少量腹腔积液的发生率分别为75.0%(12/16)、32.4%(11/34)和40.9%(9/22),出现大量腹腔积液的发生率分别为25.0%(4/16)、67.6%(23/34)和59.1%(13/22)。结核组与转移癌组、结核组与间皮瘤组出现中少量腹腔积液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7.966,P=0.005;χ 2=4.354,P=0.037);结核组与转移癌组、结核组与间皮瘤组出现大量腹腔积液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7.966,P=0.005;χ 2=4.354,P=0.037)。(3)以上3组出现心膈角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分别为6.2%(1/16)、5.9%(2/34)和40.9%(9/22),间皮瘤组与结核组、间皮瘤组与转移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5.739,P=0.017;χ 2=10.382,P=0.001)。结论 3组患者在腹膜病变发生部位、形态、腹腔积液、淋巴结肿大等方面各体现了不同的CT特征, CT扫描对腹膜弥漫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描述性研究,对比分析“移动结核门诊”服务前4年(2013—2016年)(简称“实施前”)和后3年(2017—2019年)(简称“实施后”)常山县患者发现和治疗管理等指标。实施前后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实施后共服务患者146例、263例次。结核病患者登记发病率由实施前的118.31/10万(1144/966944)下降至实施后的99.25/10万(746/751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4,P=0.000);病原学阳性患者治愈率由实施前的87.47%(363/415)上升到实施后的94.12%(336/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1,P=0.002);病原学阴性患者完成疗程率由实施前的88.89%(648/729)上升到实施后的93.83%(365/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8,P=0.007);曾经中断治疗结核病患者的治疗成功率由实施前的52.14%(122/234)上升到实施后的93.15%(136/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38,P=0.000)。结论 “移动结核门诊”服务实施后提高了常山县结核病患者管理的质量,为进一步改善结核病防治管理模式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