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汀类药物(statins)为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3-hgdroxymethylglutarylCO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不仅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还能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调脂药物。近年来,发现他汀类药物除了调脂作用外,还有改善内皮功能,抑制平滑肌及心肌细胞增殖,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等作用。现将其在心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2008年10月新的<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专家共识(更新版)>(简称<专家共识>)公布之后脑卒中患者在二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情况.并初步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为诊断明确的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68例,调查其住院期间及出院后3个月的他汀类药物应用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新的<专家共识>公布之后,住院患者他汀类药物应用率明显提高,为85.71%(144/168).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与患者的性别、文化程度无相关性.相对低龄的患者、与伴侣同住者及有较高的人均月收入者遵医嘱用药情况较好.结论 医务人员对<专家共识>的掌握程度,及对患者进行用药宣教可能对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他汀类药物在糖尿病心血管病预防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南海区西樵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6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数(H...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学工程》2019,(3):337-338
目的分析脑梗死二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情况及中断他汀类药物治疗对预后和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的300例脑梗死二级预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50例。对照组按照医嘱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观察组中断使用他汀类药物。分析观察组患者中断用药原因,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急性期和脑梗死后1年的Barthel指数、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以及脑梗死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中因药物不良反应、依从性差、药物认知不足停用药物分别为34例(22.67%)、 68例(45.33%)、 48例(32.00%)。脑梗死急性期,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后1年,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低于对照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脑梗死后1年,观察组的复发率为1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7%(P <0.05)。结论终止应用他汀类药物因素较多,且终止服药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且可能出现伤残,脑梗死复发率高,因此需保持长期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有助于改善脑梗死预后。  相似文献   

5.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最有效的降低胆固醇药物,也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降脂药物。大量循证医学充分论证了他汀类药物可以明显减缓冠状动脉病变的进展,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他汀类药物的调脂治疗已成为冠心病防治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现状,分析影响用药的相关因素.方法 借助一项在中国实施的国际多中心大规模临床试验,从国内10个城市39家三级医院筛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585例,利用电子问卷采集基线资料,对其中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结果 所有筛查的缺血性脑卒中对象均为他汀类药物适应症者,其中病史在3个月至2年内的患者占60%.研究结果表明,高达80%的调查对象并未服用他汀类药物,即使服药,仍有四分之一的患者用药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其罹患脑卒中的病史时间.合并冠心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的比例高于单纯脑卒中者3倍.其中以使用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最为广泛.结论 目前国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严重不足,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调脂药,其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已被肯定。近年来,他汀类药物开始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二级预防,并取得初步成效。有学者建议,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脑卒中史或有脑血管病高危因素的患者,无论其血清胆固醇水平如何。均应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现将他汀类药物在ICVD二级预防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他汀类药物在社区血脂异常患者中的使用情况,分析其临床应用现状。方法在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血脂检查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20例血脂异常患者,调查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其使用不足的原因。结果在120例患者中,70.8%(85/120)的患者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或剂量偏低,曾住院治疗的患者比未住院治疗的患者正确使用率较高,使用不足的主要原因为:患者对调脂治疗知识缺乏,医患担心不良反应,经济上难以承受。结论社区门诊普遍存在他汀类药物使用率低的情况,社区医生应加强认识,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循证医学证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众多危险因素中最强力的危险因素。一系列大型临床研究显示,降低LDL-C可以明显降低冠心病的发病危险。他汀类药物是控制血脂异常的主要药物,每降低LDL-C1毫摩尔/升,可使主要冠脉事件减少23%。高危和极高危血管病患者,降低LDL-C的需要显得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10.
贺耀宗 《家庭医学》2005,(19):27-27
他汀类调脂药由于其调脂作用强,耐受性好,除调脂作用外还有许多其他有益功效,受到医患的格外重视,目前已成为降低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首选药,也是心脑血管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最重要药物之一。目前临床应用的他汀类药物,由于其作用强弱、剂量、副作用、价格不同,也由于各地用药习惯不同,每种药物市场用量相差很大。  相似文献   

11.
评估甘肃省社区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患者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选取2016—2019年甘肃省8个县/区74 810名35~75岁常住居民,采用问卷调查,分析缺血性心脏病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患病及药物情况。使用多变量混合效应模型,以是否使用阿司匹林或他汀类药物为因变量,以患者个体特征为自变量,以社区水平为随机截距,评估个体特征与二级预防用药治疗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74 810名调查对象中,患有缺血性心脏病和/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 285例(3.05%),服用抗血小板药或他汀类药物381例(16.67%),其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317例(13.87%),使用他汀类药物218例(9.54%),两种药物均使用154例(6.7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0.37, 95%CI:0.26~0.52)、农村地区(OR=0.46, 95%CI:0.26~0.81)、农民(OR=0.52, 95%CI:0.34~0.81)、吸烟(OR=0.59, 95%CI:0.42~0.83)、既往诊断心血管病>7年(OR=0.65, 95%CI:0.41~1.02)服用抗血小板药或他汀类药...  相似文献   

12.
屈传强 《健康向导》2014,20(4):28-30
<正>近年来,脑卒中在人类死亡原因序列中明显前移,成为三大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中国卫生统计数据表明,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死亡原因。脑卒中防治是卫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已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特别是神经科学界的重视。以往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没有对他汀类药物的推荐,随着2006年积极降低胆固醇水平预防卒中(SPARCL)研究的发表,各国对卒中二级预防指南都作了更新,正式推荐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他汀类药物的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江西省社区人群中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明确其与个体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江西省10个县(区)年龄在35~75岁的常住居民,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研究对象自报缺血性心脏病(IHD)或缺血性脑卒中(IS)患病以及药物使用情况。采用多变量混合效应模型评估个体特征与二级预防用药治疗的相关性。结果 在138 632名调查对象中,2.1%(2 956名)报告患者有IHD和/或IS史;患者报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或他汀类药物的比例为11.3%(8.9%使用抗血小板药物,5.5%使用他汀类药物,3.0%两种药物均使用)。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 = 0.66, 95%CI:0.47~0.92)、诊断心血管疾病>7年(OR = 0.51, 95%CI:0.32~0.83)的调查对象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或他汀类药物的可能性更低,年老(55~<64岁:OR = 4.48, 95%CI:1.02~19.57;65~<75岁:OR = 5.17, 95%CI:1.18~22.59)、教育程度越高(初中:OR = 1.94, 95%CI:1.36~2.76;大学及以上:OR = 2.57, 95%CI:1.01~6.54)的调查对象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或他汀类药物的可能性更高。结论 江西省目前社区心血管疾病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使用率低,女性、年轻人、受教育程度低以及病程长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是重点关注的对象。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绝大多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研究表明LDL(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密切相关,而LDL中的主要结构蛋白血清载脂蛋白B(APOB),约占LDL总蛋白的98%。故探讨血清载脂蛋白B对早期发现动脉硬化和预防冠心病有重要意义。1材料与方法1.1材料  相似文献   

15.
《临床医学工程》2019,(3):417-418
目的调查惠阳地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药物二级预防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11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72例,每月通过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物、降糖药物、降脂药物及抗凝药物进行药物二级预防情况,共随访12个月。结果共随访患者272例。随访6个月及12个月,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比例分别为91.2%、 87.9%,服用降压药物比例分别为93.4%、 89.9%,服用降糖药物比例分别为71.2%、 61.4%,服用降脂药物比例分别为69.0%、 57.1%,服用抗凝药物比例分别为8.7%、 4.3%。随访6个月及12个月药物二级预防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惠阳地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药物应用情况不容乐观,专科医生应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药物依从性,以达到二级预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不良生活方式会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不良生活方式包括不合理的膳食习惯、吸烟、缺乏运动、酗酒、精神压力过大等。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不合理膳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高胆固醇饮食由于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进展和破裂等过程,过多的外源性胆固醇摄入可导致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升高,进而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性危险因素.研究人员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基础研究、遗传学研究、临床观察及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随着LDL-C水平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将进一步降低. 美国、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血脂指南"对LDL-C都做了目标要求,对于高危、中危和低危患者,建议LDL-C目标值分别是<1.8...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笔者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科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情况。方法:选择2011年1—5月本中心糖尿病科门诊所建新病历189例,去除不符合应用指征者5例。对18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他汀类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在18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他汀类药物者87例,占47.3%。未应用他汀类降脂药者97例,占52.7%,其中不知要应用者45例(46.4%),认为价格高者35例(36.1%),担心有副作用者17例(17.5%)。结论:他汀类药物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率远远不足,应加强对全科医生的培训和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努力缩小临床实践与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推荐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他汀类作为改善血脂异常最有效、作用最强的药物,能够有效预防冠心病,降低缺血性心脏病及其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患者获益不仅在于他汀类能够降低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浓度,而且还能够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浓度,由此保护心血管,降低冠心病的患病率。同时,他汀类还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抗氧化应激、抗血小板聚集、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等多重作用。  相似文献   

20.
《保健医苑》2007,(12):54
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公布一项最新随机研究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除降低胆固醇外,还可用于慢性心衰患者,能够降低心源性猝死。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立普妥)10毫克/日即可显著降低死亡率。这种作用与血脂水平、射血分数和心衰病因无关,可能与他汀类药物改善了QT间期的变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