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实验将导气式静脉输液器与普通一次性静脉输液器的不同输液段液体做不溶性微粒对比检测,结果显示,开放式输液疗法中,空气穿过液体层造成输入液不溶性微粒污染是不容忽视的;导气式静脉输液器因空气不与液体层接触,在减轻空气中不溶性微粒对输入液的污染方面有着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危害的预防措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赵静  方新林  孟力 《现代预防医学》2005,32(9):1213-1213
不溶性微粒是指不溶于水、不能被代谢、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一旦进入人体,可终身存在体内。静脉输液和静脉注射疗法不仅成为现代医学极为有效的措施,同时更成为现代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主要有玻璃屑、橡皮屑、晶体、纤维、碳化物、活性炭、氧化锌、真菌孢子、药物结晶等。  相似文献   

3.
介绍可降解血管支架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及来源,列举可降解血管支架不溶性微粒的评价方法,并分析可降解血管支架的不溶性微粒评价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了不溶性微粒的定义、分类、危害、来源及控制,列举了冠脉支架产品的不溶性微粒评价方法,并分析了冠脉支架产品的不溶性微粒评价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静脉注射液不溶性微粒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危害进行了详细分析、分类和命名,并对如何减少其危害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微粒的控制作为输液全面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引起生产中的重视。本文就输液生产各环节中可能引起微粒污染的原因作一简单分析 ,为输液生产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1 不溶性微粒的组成和危害1.1 组成 不溶性微粒多为不能代谢物质 ,当其自径压 50 μm以下时 ,人眼不能发现 ,澄明度合格的产品也有可能受到微粒污染。已经证实的微粒有碳黑、碳酸钙、氧化锌、纤维素、纸屑、粘土、玻璃屑、真菌、真菌芽胞、细晶体等【1】。1.2 危害 不溶性微粒是引起慢性输液反应 ,如 :肺肾等组织微血管栓塞、肉芽肿的重要原因。由于这种危害是慢性不良…  相似文献   

7.
一次性输液器腔内不溶性微粒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次性输液器在生产过程中,其腔内的微小颗粒(塑料屑),基本上为肉眼不可见,它们侵入人体后不能在体内代谢.因此,通过静脉输液造成血管内不溶性微粒的污染,对威胁人类健康已逐步的显现出来:较大的微粒能造成局部血管堵塞或供血不足,组织缺氧,促发静脉炎和水肿、肉芽肿,甚至促发肿瘤的形成,不溶性微粒还可以引起过敏反应和热原反应.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一次性输液器腔内不溶性微粒对毛细血管的阻塞,减少对患者微循环的损害,提高临床治疗的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相对密闭环境药品配置模式对药品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检测Ⅰ类环境和Ⅲ类环境中常规配药模式与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模式的不溶性微粒数量,比较不同配药模式对药品中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影响。结果手工配药时Ⅰ类环境中1~10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少于Ⅲ类环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新模式时Ⅰ类环境中1~15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与Ⅲ类环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Ⅲ类环境中采用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新模式时1~20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少于手工配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Ⅰ类环境中采用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新模式时1~15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少于手工配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I类环境中进行手工配药时1~15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均多于在Ⅲ类环境中进行相对密闭环境配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模式能有效降低药品配置过程中环境微粒进入静脉输液系统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非PVC软包装输液中间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并针对不同的来源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静脉药物配置的最佳方法,减少不溶性微粒进入体内.方法 以≥10 μm和≥25μm不溶性微粒数为指标,采用光阻法对注射用氨苄西林钠在不同配液器具下的复配液进行微粒测定.结果 治疗室环境下,加入相同数量的药物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环境下,≥10 μm的微粒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5 μm的微粒,加入1支和3支药物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加入6支药物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组合式配液装置能明显的减少不溶性微粒的产生,且随着加药数目的增多在减少较大微粒的优越性愈发明显.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12例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颅内动脉及脑动脉颅外段闭塞或狭窄的分布情况.结果 DSA显示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狭窄或闭塞均以颅内动脉为主[分别占59.57%(56/94)和61.90%(26/42)];而颈内动脉系统TIA以颅内动脉闭塞或狭窄为主(68.75%,22/32).椎一基底动脉系统TIA以脑动脉颅外段闭塞或狭窄为主(61.70%,29/47).结论 颅内动脉闭塞或狭窄是脑梗死(包括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及颈内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脑动脉颅外段闭塞或狭窄是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2.
Total, insoluble and soluble dietary fiber contents of Indian frui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work provides new data on total (TDF), insoluble (IDF) and soluble (SDF) dietary fiber contents of Indian fruits,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human nutrition. Twenty-five common fruits and nine mango varieties were analyzed for their TDF, IDF and SDF contents by enzymatic and gravimetric method of AOAC. Among the fruits, the TDF and IDF contents ranged between 0.6 and 0.3 g% in watermelon and 10.9 and 9.1 g% in sapota, respectively. The SDF content ranged from 0.3 g% in watermelon to 2.4 g% in fig. The SDF as percentage of TDF was low in pear (7.0%) and high in sweet lime (51.8%), but in general, the majority of the fruits had 30%. In mango varieties the TDF and IDF contents were low in panchadarakalasa (1.3 and 0.5 g%) and high in banganapalli (3.0 and 1.5 g%), respectively. The SDF content was low in dashehari (0.7 g%) and high in eruman (1.6 g%). The SDF as % TDF ranged between 46.9% in dashehari and 61.5% in panchadarakalasa, but most of the mango varieties had around 50% of their TDF as SDF. Results indicate that fruits such as fig, mango, orange, papaya and sweet lime are rich sources of SDF, the component of TDF associated with a number of health benefits. The TDF contents of fruits analyzed in the present study were higher than their crude fiber content.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型和成人型烟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的特征及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儿童及成人20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影像特点。结果 成人颈内动脉(I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双侧对称受累较儿童显著多见(P〈0.01);ICA以狭窄为主,ACA、MCA段闭塞明显增多,成人闭塞比例较儿童更高(P〈0.05)。儿童44.44%,成人72.73%脑底有大量烟雾状血管;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增粗者儿童77.78%,成人81.82%;颈外动脉向颈内动脉的代偿:儿童组44.44%,成人组36.36%。结论 儿童型和成人型烟雾病患者的DSA表现明显不同,儿童型颈内动脉病变较轻,侧支代偿较差,临床表现以缺血多见;成人型颈内动脉病变较严重,侧支代偿较好,临床表现以出血为主。基底部烟雾状血管的广泛发展、扭曲紊乱与脑出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显示下肢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可疑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行双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原始横断面增强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47例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行双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后均能清楚显示下肢动脉狭窄的情况,20例腔内的血栓清晰地显示,27例下肢动脉显示清晰。结论:双源64层螺旋CTA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方法,具有安全、可靠和独特的优越性,为诊断和治疗下肢动脉栓塞提供了一种精确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动态血管成像(TRICKS)的技术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0T高场强磁共振检查仪,对30例病人进行靶血管TRICKS检查。其中脑动脉5例,颈动脉7例,肺动脉2例,胸、腹主动脉5例,上肢动脉2例,股动脉9N。增强后与增强前的图像数据自动进行减影,得到血管图像,制作成动画。结果清晰地动态显示靶血管的解剖结构及病变情况。23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证实。结论:合适的注药速率及注药量,合理选择扫描参数可以得到高质量的类似DSA的动态血管图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源CT增强扫描及动脉血管重建在化脓性脑膜炎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颅脑双源CT增强扫描及颅脑动脉血管重建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8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中,6例患者可见有不同程度脑池、脑沟、脑血管周围的线样、串珠样高密度强化影,尤以基底池及环池周围异常强化;1例患者左侧颞叶见一环形强化影;2例患者颅脑动脉血管重建可见颅内动脉呈梭形改变.结论 双源CT增强扫描及动脉血管重建能为化脓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提高其确诊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显示颈部动脉狭窄的准确度.方法 选择临床可疑或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29例患者行颈部动脉MSCT检查,并与导管法造影进行对照.结果 29例患者共203支颈部动脉中,导管法造影显示正常及轻度狭窄179支,MSCT对其中171支狭窄程度分级与前者一致;导管法造影显示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24支,MSCT对其中22支狭窄程度分级与前者一致,MSCT显示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计值分别为91.7%(22/24)、95.5%(171/179)、73.3%(22/30)和98.8%(171/173).在203支颈部动脉中,导管法造影显示正常、轻度及中度狭窄189支,MSCT对其中186支狭窄程度分级与前者一致;导管法造影显示重度狭窄及闭塞14支,MSCT对14支狭窄程度分级与前者一致,MSCT显示颈部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14/14)、98.4%(186/189)、82.4%(14/17)和100.0%(186/186).结论 MSCT显示颈部动脉狭窄的准确度很高,可部分替代导管法造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166例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和223例心肌梗死不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比较,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发病率明显增高(P〈0.05),糖尿病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体重指数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较多发生多支病变。弥漫性病变(P〈0.05)。结论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复杂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