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捶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和特征,探讨CT在该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真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单侧上颌窦炎18例,双侧同时发病的5例(其中1例累及左侧筛窦),筛窦3例,蝶窦1例。CT表现主要为25例窦腔内有密度较高的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其中,19例伴有斑点、斑块状及不规则条带状钙化.4例病灶内有散在“小空泡”征,2例病变完全钙化;21例窦壁骨质增厚硬化,2例筛板增厚,窦腔均有所缩小;8例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吸收变薄或中断。结论:真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对该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吴鲁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21(2)
目的分析真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表现和CT征象,探讨CT在真菌性副鼻窦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2例经手术治疗后病理证实的真菌性副鼻窦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以回缩性涕血或脓血涕为主要症状。CT显示病变的鼻窦腔内不均匀的密度增高影,其中7例在上颌窦腔内可见斑块、斑点状钙化影;5例伴有上颌窦壁骨质增生硬化;2例伴有上颌窦内侧壁骨质吸收变薄。手术发现累及的鼻窦腔内有大量的污秽坏死组织或充满炎性息肉状物。病理检验示坏死组织中有成团的真菌菌丝。结论真菌性副鼻窦炎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确诊有赖于病理。CT在显示副鼻窦解剖结构和诊断真菌性副鼻窦炎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真菌性鼻窦炎25例CT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5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与CT影像资料。结果本组25例真菌性鼻窦炎中由曲霉菌感染引起21例,表现为真菌球形成,CT表现为:(1)病变鼻窦多为单窦,以上颌窦多见,少数可为双侧多窦;(2)病变鼻窦多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影,密度相对较高,部分向鼻腔膨出;(3)多数病灶内可见沙粒样、小条片状、团块状钙化灶;(4)受累窦壁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硬化,可伴有轻度骨质破坏,但残存骨端伴有骨质硬化。由毛霉菌感染引起4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2例,CT表现为:鼻窦黏膜增厚;鼻窦腔内均匀高密度影,呈毛玻璃样特征,病变密度明显高于相邻软组织;可有斑点状钙化灶。另外可见窦壁骨质侵蚀破坏1例,病变侵犯眼眶1例,但骨质破坏较明显。结论真菌性鼻窦炎具有较为典型的CT表现,可准确地显示病变累及的范围,对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了解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点 ,以提高真菌性鼻窦炎的确诊率。方法 对 16例真菌性鼻窦炎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 ,并以病理及真菌培养结果作为确诊依据。结果 真菌性鼻窦炎以上颌窦为主 ,其中 15例均有上颌窦病变 ,单侧发病 9例 ,双侧均有病变 6例 ;15例中伴有筛窦变 4例 ,分别占总数的 5 6.2 5 %、3 7.5 0 %、2 5 .0 0 %。侵袭型鼻窦炎 3例 ,占 18.75 %。CT影像学显示窦腔内团块或线状钙化影 ,并可伴有局部邻近骨质的破坏。结论 真菌性鼻窦炎有特征性的CT影像学特点 ,对该类疾病的诊断有帮助 ,同时病理及真菌培养是确诊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6.
8例真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窦炎CT表现。结果真菌性鼻窦炎主要CT表现有:①病变鼻窦多为单窦,以上颌窦多见,少数可为双侧多窦。②病变鼻窦多表现为密度不均匀性增高的软组织影,向鼻腔膨出,少数密度均匀。③病灶中多数存在高密度钙化点或斑。④病变窦壁可有骨质增生、破坏。结论真菌性鼻窦炎CT具有特征性表现,CT可准确显示病变累及的范围,对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赛炎的CT表现及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9例真菌性鼻寞炎的CT表现。结果病变多发生于一侧,以上颌赛多见,同时累及其它鼻謇。病变鼻窦粘膜增厚,片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其内可见团块状、斑点状或线样钙化灶16例。上领窦骨质破坏4例。结论真菌性鼻赛炎有特征性CT表现,CT检查是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对诊断此病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CT诊断真菌性鼻窦炎10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春晖 《解放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940-941
目的回顾性总结真菌性鼻窦炎CT影像表现,并结合临床,探讨CT检查对诊断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00例确诊为真菌性鼻窦炎的病人资料并结合临床检查结果,与CT检查进行分析比较。鼻窦CT扫描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扫描。结果 100例患者均为单侧鼻窦发病,其中真菌球型68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4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28例。CT扫描影像特点为鼻窦腔散在较均匀毛玻璃特征或极不规则的线状,有星状分布的钙化点;伴不同程度骨质吸收或结构不清;窦壁骨质侵蚀15例。病变延伸到邻近结构3例,其中1例累及眼眶。有2例侧颅底骨质吸收。鼻腔或鼻窦内分布黏蛋白与CT显示毛玻璃样高密度影一致。结论真菌性鼻窦炎的鼻窦CT扫描显示与其他鼻窦炎不同。CT检查有助于准确诊断真菌性鼻窦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3例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真菌性鼻窦炎发生于上颌窦15例,蝶窦5例,筛窦3例。CT表现为①所有受累鼻窦均显示窦腔内密度增高;②窦腔内可见团块状或斑点样钙化影19例;③窦腔高密度混浊影中有气泡16例;④上颌窦骨质吸收、破坏12例,窦壁骨质膨胀或变薄6例。结论真菌性鼻窦炎具有CT特征表现,如病变鼻窦内团块状高密度影、斑点样钙化影或气泡影,病变常膨入附近鼻窦或鼻腔,鼻窦骨壁可伴有压迫性破坏或吸收等。其中以鼻窦病变内钙化斑最具特异性。CT扫描结合鼻内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真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与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鲁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21(2):173-174,189
目的:分析真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与CT征象。探讨CT在真菌性副鼻窦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2例经手术治疗后病理证实的真菌性副鼻窦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以回缩性滋血或脓血滋为主要症状。CT显示病的鼻窦腔内不均匀的密度增高影,其中7例在上凳窦腔内可见斑块,斑点状钙化影;5例伴有上凳窦壁骨质增生硬化;2例伴有上凳窦内侧壁骨质吸收变薄。手术发现累及的鼻窦腔内有大量的污秽坏死 织或充满炎性息肉状物。病理检验示坏死组织中有成团的真菌菌丝。结论真菌性副鼻窦炎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确诊有赖于病理。CT在显示副鼻窦解剖结构和诊断真菌性副鼻窦炎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鼻窦炎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单侧病变43例,双侧4例,以上颌窦最多见。病变窦腔CT检查均见软组织密度影充填。密度不均匀37例(78.7%),可见点状、条形或团块状钙化灶,CT 值100~150 HU;密度均匀软组织影10例(22.2%);窦腔骨质增厚39例(83.0%);窦腔缩小20例(42.6%);内含气泡影11例(23.4%)。41例上颌窦受累患者中窦口阻塞并扩大33例(80.5%);上颌窦内侧骨壁破坏吸收15例(36.6%)。结论真菌性鼻-鼻窦炎的CT特征性表现为病变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内有局灶性点状、絮状、砂粒状、小斑片状高密度影,可有窦壁骨质破坏。CT对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CT冠状位扫描对慢性鼻窦炎的诊断价值——附58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冠状位扫描对慢性鼻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分析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慢性鼻窦炎病例。全部58例病例术前经冠状位CT平描。结果:单纯性鼻窦炎27例,鼻窦炎伴有鼻息肉21例,全组鼻窦炎伴复发。多发性息肉10例,其中16例伴有筛窦骨质增生;鼻窦炎伴有鼻息肉的病例常合并中下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Haller气房、钩突异常等解剖变异。结论:CT冠状位扫描能直观的显示鼻道、鼻窦整体解剖影像,显示病变范围、大小、比邻关系及继发改变,是术前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对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结果:根据其CT表现可归纳为如下特点:病变大多为单侧性;病变部位以上颌窦为主;窦腔内不均匀性软组织密度影中央杂有沙粒状、小条片状、团块状钙化;局限性骨质增生与破坏。结论:真菌性鼻窦炎具有较特征性的CT表现,CT可明确病变的部位及范围。在对真菌性鼻窦炎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主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检查在青少年慢性副鼻窦炎中的诊断及术前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青少年慢性副鼻窦炎的冠状位CT资料。结果 67例患者中,鼻中隔偏曲21例、额窦未发育2例、蝶窦未发育1例。漏斗型12例,占17.91%,窦口鼻道复合体型31例,占46.27%,蝶筛隐窝型5例,占7.46%,息肉型19例,占28.36%。结论冠状位CT能清晰的显示鼻窦和中鼻道的解剖及变异,为术前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解剖依据,是目前诊断青少年慢性副鼻窦炎疾病的重要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霉性副菌鼻窦炎的CT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 单侧副鼻窦发病18例,双侧副鼻窦发病2例,全部病变均累及上颌窦,累及2个以上副鼻窦腔8例,病变侵犯后鼻孔2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病变窦腔内密度增高,不均匀,病灶内出现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窦腔缩小。结论 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单侧发病为主,窦腔内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窦腔缩小等特征,CT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特点,探讨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确诊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17~58岁。均根据CT扫描的病变范围实施鼻内镜手术,有条件者术后配合免疫治疗。结果鼻内镜检查均见鼻腔单发或多发半透明粉白色息肉。包括真菌在内的2种以上变应原阳性(2 ~4 )。CT扫描提示鼻窦腔内片状高密度阴影,呈毛玻璃样特征,周边为软组织影。内镜下见鼻窦腔内果酱样黄褐色或褐绿色泥沙样分泌物。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内较多嗜酸粒细胞浸润,但未见真菌。经综合治疗后随访6个月至3年,治愈13例,好转5例。其中10例术后配合免疫治疗者治愈9例。结论根据实验室及专科检查,结合鼻内镜手术所见及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对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作出正确诊断。给予以鼻内镜手术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尤其是术后配合免疫治疗,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小儿副鼻窦支气管炎(SB)影像学表现,比较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SD诊断价值。方法将180例SB患儿按年龄分组,以胸片表现为参数分析各年龄组差异性,分析CT和X线平片诊断SB差异性(计算SB副鼻窦炎X线误诊率);将副鼻窦CT片按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按年龄组测量黏膜增厚、积液程度与其垂直窦腔径比值(Pt值)。结果CT和X线平片对SB副鼻窦炎诊断有显著性差异,副鼻窦X线片误诊率达35.0%,X线胸片提示肺纹理周围浸润模糊影以小年龄组显现率为高,而肺炎样阴影显现率以大年龄组为高,SB胸片正常者占31.7%。结论小儿SB必须以CT诊断为标准,CT片上颌窦Pt值测定可正确反映病变的严重程度,在临床诊断和疗效判定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各副鼻窦慢性炎与窦口复合体病变的关系。方法临床初诊为慢性副鼻窦炎的患者50例行高分辨率CT扫描,对窦口复合体区域的病变及各副鼻窦慢性炎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影像学资料分析得出,副鼻窦慢性炎症表现为漏斗型14例,窦口鼻道复合体型18例,筛窦隐窝型4例,息肉型14例。结论窦口复合体区是炎症产生的易发部位,同时也是使副鼻窦诸窦腔产生慢性炎症的初发部位,随病程的增长,病变累及的范围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鼻窦炎性病变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鼻窦炎患者的CT征象,均采用GE3000i全身扫描机行鼻窦轴位扫描。结果:单发性鼻窦炎20例,多发性鼻窦炎25例,黏膜下囊肿5例(其中2例合并有慢性鼻窦炎),黏液囊肿1例。结论:采用CT扫描鼻窦能清楚显示鼻窦内病变、窦壁及窦周结构的改变,准确地确定鼻窦炎性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性质及并发症的范围,对临床诊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鼻炎鼻窦炎的CT分型对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价值。方法:收集138例经临床证实的慢性鼻炎及鼻窦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CT检查将慢性鼻炎鼻窦炎分为6型:漏斗型31例(22.5%);鼻道窦口复合体型34例(24.6%);蝶筛隐窝型9例(6.5%);鼻腔鼻窦息肉型19例(13.7%);特发型16例(11.6%);混合型29例(21.0%)。结论:CT检查能清晰地显示鼻窦、鼻道的病变范围和解剖变异,对指导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