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比较额叶癫(癎)(LE)与颞叶癫(癎)(TLE)在临床特征上的不同.方法:按国际抗癫(癎)联盟1989年癫(癎)综合征分类对门诊病例进行诊断筛选.对382例TLE和167例FLE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x2检验及比值比(Odd值)统计数据.结果:TLE与FLE在发病年龄、发作表现、发作间期脑电图改变(双侧放电、多脑叶放电、同步化和睡眠中放电增多)、发作频率和预后上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FLE和TLE的临床诊断对于治疗决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凤楼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13,22(4):246-248
有关老年期癫(痫)病人,2012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Clinical Excellence,NICE)公布的指南要求不要歧视老年人,要为他们提供与普通患者相同的服务与检查.对老年癫(痫)患者要特别关注多药治疗和共病状态下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考虑使用较低剂量的抗癫(痫)药.如果使用卡马西平,应该给予控释型的卡马西平.
老年期癫(痫)往往不被人们重视,虽然近年报道的相关病例有所增加,但结果差异颇大. 相似文献
3.
王亚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0):106-107
对于癫(痫)的检查和研究,脑电图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脑电图尤以对症状性癫(痫)的定侧、定位的诊断以及帮助临床确定其疾患的病因和病变性质有着重要的价值作用.本文收集了我院820例症状性癫(痫)脑电图及脑电图的分析诊断和探讨,现报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癫(痫)患者睡眠中(痫)性放电对睡眠呼吸事件的影响.方法:对临床确诊的82例成人癫(痫)患者进行多项睡眠图(PSG)和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分析其夜间睡眠中发作性事件情况,并探讨(痫)性放电及抗癫(痫)药的影响.结果:癫(痫)组入睡潜伏期、快速眼动(REM)睡眠潜伏期增加,浅睡期所占比例增多,深睡期所占比例减少,睡眠效率降低,夜间觉醒次数增多,睡眠呼吸暂停指数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周期性腿动事件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痫)性放电和抗癫(痫)药对睡眠呼吸暂停指数和周期性腿动指数未见明确影响.结论:癫(痫)患者存在睡眠结构紊乱和睡眠呼吸障碍,觉醒事件、呼吸事件、腿动事件三者之间相互影响,采用PSG联合V-EEG同步监测有利于全面分析睡眠结构与癫(痫)呼吸事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癫(痫)患者脑电图(EEG)异常部位与脑磁共振(MRI)异常部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8月在南京脑科医院住院的290例癫(痫)患者的EEG及MRI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EEG癫(痫)波检出率在MRI异常组为98.5%,显著高于MRI正常组(79.5%)(P<0.05).耐药性癫(痫)的发生率在MRI异常组(26.1%)显著高于MRI正常组(10.3%)(P<0.05).MRI异常部位与EEG异常部位的重合率在海马硬化组(95%)和脑发育不良组(84.6%)显著高于其它各组.耐药性癫(痫)的发生率在脑发育不良组(50%)及海马硬化组(30%)高于其他各组.结论:癫(痫)患者在MRI上显示海马硬化及脑发育不良时,其作为癫(痫)病灶存在的可能性极大,且耐药性癫(痫)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6.
癫(痫)先兆或发作时有自主神经症状或以自主神经症状为主的发作文献中早有记载,如1889年Jackson S等报告颞叶内侧癫(痫)发作有心率变化[1].少数病人心功能障碍为源于海马或岛叶的癫(痫)发作时的唯一症状[2].本文报告1例以心悸为主要症状的源于颞叶内侧的癫(痫)发作病例.
1病例报告
患者李某某,男性,54岁.2001年,患者开始出现突发性心悸的症状.2007年开农用车时心悸发作不慎翻车落入沟里受伤,送医后进行颅内穿刺抽液.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颞叶癫(癎)患者发作期临床特征、脑电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4例患者的46次发作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46次发作中,16次为单纯部分性发作,30次为复杂部分性发作,2次继发全面性发作,单纯部分发作频率高而持续时间短,复杂部分发作持续时间长但发作频率低并常见发作后朦胧状态.发作时脑电图表现以中高波幅慢波起始最多见,10例患者可以得到定侧.4例患者通过分析临床表现及脑电图改变定侧后进行手术,术后癫(癎)完全控制.结论 颞叶癫(癎)是一组部分性症状性癫(癎)综合症,多表现为复杂部分发作,临床医生通过监测到临床发作可以更好明确诊断.同时,临床发作及同步脑电图改变可以为术前评估提供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8.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癫(痫)的治疗目前仍以药物为主,约30%患者为难治性癫(痫).随着对癫(痫)发生发展机制研究深入,以及传统药物升级,许多新型抗癫(痫)药物或具有抗癫(痫)作用的药物不断面市.文中将按照不同的作用机制对新上市的抗癫(痫)药物以及新发现的有抗癫(痫)作用的药物靶点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发作间期(痫)样放电(IEDs)对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6个月内无临床发作的癫(痫)患者164例,随访2年(脱落96例,剔除癫(痫)发作12例,脑电图改变4例),共计收集5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有IEDs癫(痫)36例为IED组;无IED癫(痫)16例为无IED组.于随访2年前后分别完成24 h动态脑电图及认知功能评定.IED组根据清醒期有无IED分为清醒期IED亚组和清醒期无IED亚组.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ADDENBROOKE,S认知功能检查中文版(ACE-R),短延时词语记忆[AVLT(N4)及连线测试(TMT)]评价各组癫(痫)患者的认知功能情况.结果 随访前:IED组MMSE、ACE-R,AVLT(N4)及TMT与无IED组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随访2年后:IED组认知功能评分、ACE-R总分、语言和记忆分值均较无IED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ED组TMT-B延长值与无IE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醒期IED组和清醒期无IED组认知功能测试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IEDs是导致癫(痫)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语言、记忆、执行功能.未发现清醒期IEDs与癫(痫)患者的认知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良性枕叶癫(癎)(BECOP)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EEG)特点,以期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水平.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癫(癎)中心收治的47例BE-COP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早发性儿童良性枕叶癫(癎)(EBOS)组和晚发性儿童良性枕叶癫(癎)(LOS)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1.
随着老年人口增加,近些年在神经内科的临床工作中,不断遇到年龄>60岁,首发症状均为癫(痫)的42例患者.就此我在年龄组、病因、临床、脑电图、CT对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2例患者,男25例,女17例,发病年龄60~80岁,平均69岁,全部病人均排除在60岁以前有癫(痢)发作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技术植入的深部电极构成的立体定位脑电图对药物难治性癫(痫)致(痫)灶的定位阳性率和近期手术效果.方法:对于头皮脑电、CT、MRI难以确定致(痫)灶位置的药物难治性癫(痫)的10例患者,采用立体定向方法植入深部电极2根6例、3根4例,长程记录发作3次以上,结合发作间期和发作期深部电极脑电确定致(痫)灶,外科治疗后随访术后发作改善情况.结果:外科术前监测106例,实行手术33例,其中10例患者需要植入深部电极辅助定位.此10例中无植入电极并发症,均有发作间期局灶(痫)样放电和发作期局灶性起源位置,其中局灶性起源7例、区域性起源3例.参照深部电极脑电图结果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术后9~20个月,癫(痫)缓解4例,2例好转90%以上,4例好转50%以上,无手术并发症.结论:立体定位脑电图可对头皮脑电难以确定致(痫)灶的患者进行定位,为外科提供定位性诊断信息,提高外科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诱向因子蛋白质netrin-1在癫(癎)持续状态后海马苔藓纤维出芽(MFS)中的作用.方法:氯化锂-匹罗卡品建立大鼠颞叶癫(癎)(TLE)模型,采用Timm染色和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MFS和netrin-1在大鼠海马组织中的表达.结果:TLE组大鼠在模型形成的第2周和第4周,海马齿状回内netrin-1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并可见到MFS,穿越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到达内分子层,并形成一条致密的层状带.结论:癫(癎)状态后在海马齿状回netrin-1的表达上调,证明其可能参与了癫(癎)后MFS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道对1例药物难治性癫电患者应用深部电极脑电图(EEG)长程监测发现的发作间期高频振荡分布及与其它辅助检查、临床症状的一致性,结合手术后疗效,分析高频振荡对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定位价值.方法:记录患者自然安静睡眠高频振荡脑电活动5 min,对比围发作期症状、影像学资料、常规神经电生理资料,分析深部电极记录的高频振荡与其它资料的一致性,根据高频振荡进行手术后的临床效果评价,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9岁男性患者临床发作表现提示可能为右额病灶,PET-CT示右额中回低代谢,MRI表现为双海马萎缩,头皮EEG显示右额尖慢波,颅内电极高频振荡位于双颞叶内侧和右额,自然睡眠期左侧颞叶内侧最频发且波幅高(自动检测),深部电极EEG提示右额为起源灶(术后8h内癫(痫)持续状态,与惯常发作有异),主要参考发作间期高频振荡分布,进行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毁损左侧颞叶内侧后,患者术后4个月仅留先兆,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结论:在患者安静睡眠期记录颅内电极发作间期高频振荡5 min,可以显示患者的潜在致(痫)灶,帮助临床定位. 相似文献
15.
安元元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13,22(4)
癫(痫)是一种反复(痫)性发作的慢性脑病.发生率高,我国每年有近30万人患此病,患病总人口估计有900万.癫(痫)无论是对癫(痫)患者生活及生育都有一定的影响,对生殖内分泌影响最为严重.抗癫(痫)药(AED)尤其是丙戊酸钠(VPA)对女性癫(痫)患者的影响尤为严重[1].本文就癫(痫)发作、AED与女性生殖内分泌之间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难治性颞叶癫(癎)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7年2月我科手术治疗的72例难治性颞叶癫(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按我国谭氏标准,满意:59例;显著改善:2例;良好:3例;效差:2例;无改善:5例;死亡:1例.结论 手术治疗难治性颞叶癫(癎)疗效确切可靠,在有条件的医院可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视频脑电图(V-EEG)检查儿童发作性疾病的疾病谱分析,旨在加强对发作性疾病的临床认识与V-EEG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本院神经科2009年6月至2012年7月期间1016例儿童发作性疾病的临床与V-EEG检查资料.结果:共742例(73%)长程V-EEG记录到发作事件:其中446例(58%)为非癫(痫)发作,其余296例(42%)为癫(痫)发作.446例非癫(痫)发作疾病中功能性发作89例(20%),生理性发作214例(48%),心因性发作53例(12%),其他分类不详90例(20%). 296例癫(痫)发作病例发作分类中,全面性发作111例(39 %),部分性发作156例(52%),癫(痫)性痉挛29例(9%),各种癫(痫)综合征86例(29%).220例儿童(22%)未记录到发作事件,另有32例睡眠中电持续状态癫(痫)(electrical status epilepticus of sleep,ESES)病例和22例非惊厥持续状态(nonconvulsive status epilepticus,NCSE)病例诊治随访.结论:V-EEG对发作性疾病诊断癫(痫)发作与非癫(痫)发作、癫(痫)的分类以及非惊厥持续状态诊治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儿童发作性事件中非癫(痫)发作更为多见.V-EEG发作期有否(痫)样放电可减少癫(痫)的误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癫(痫)大鼠在急性期和慢性期反复自发性发作时、发作前后脑电图(EEG)相应指标改变以及行为学改变.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A、B、C、D4组.A组10只为杏仁核电点燃癫(痫)模型(不作电刺激)对照组;B组:10只,为制作杏仁核电刺激点燃癫(痫)模型组;C组:10只,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模型(只注生理盐水)对照组;D组:10只,制作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模型组.结果:D组慢性期发作时EEG频率与急性期频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各时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慢性期发作后3 min发作频率与B组急性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在频率、波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D两种不同类型的癫(痫)大鼠不同时期EEG和行为学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额叶癫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采用EEG、MRI、PET等方法对66例额叶癫灶定侧、定位,并据此进行手术治疗,术中采用皮质刺激以确定运动皮质。结果:所有患者获得定位,MRI和EEG分别对42例及46例作出定位诊断。66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病灶切除+癫灶切除42例;癫灶切除11例;癫灶切除+软脑膜下横切术7例;癫灶切除+胼胝体切开术6例。术后癫控制:满意39例,显著改善15例,良好5例,效差7例。无偏瘫、失语等功能障碍。结论:手术治疗额叶癫可取得较满意疗效,EEG和MRI是主要的定位手段,术中采用皮质电刺激可避免运动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20.
苯巴比妥作为传统抗癫(痫)药物在临床应用已逾百年,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发展中国家治疗和控制癫(痫)发作的一线药物,苯巴比妥能够有效缩小治疗缺口.本文对苯巴比妥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情况、疗效及其相关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