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残余胆囊及结石的再手术指征、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6年12月23例残余胆囊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经B超、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均明确诊断。单纯残余胆囊切除18例,残余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或取石+T管引流5例。结果本组23例全部治愈。手术标本病理检查结果:均为残余胆囊慢性炎,有3例伴异物肉芽肿形成,无癌变病例。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ERCP是诊断残余胆囊及其并存病的最佳检查方法,有症状的残余胆囊结石需再次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和传统胆囊切除术(O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2月-2012年3月105例确诊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其中MC组55例,OC组50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MC组与OC组相比较,MC组切口长度短,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短,住院天数少.结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效果明显优于OC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治疗胆囊结石的有效术式。方法2007年1月—2012年3月民权县人民医院收治胆囊结石患者255例,分为EMIC组(92例)、LC组(83例)、OC组(80例),EMIC组接受内镜保胆取石术治疗。LC组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OC组接受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多个样本均数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EMIC组、LC组、OC组术中出血量[(24.4±5.3)、(35.8±5.9)、(49.2±7.0)ml]、术后饮食恢复时间[(0.7±0.4)、(1.2±0.6)、(2.8±1.1)d]、术后住院天数[(2.7±1.2)、(3.7±1.5)、(6.3±2.0)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仅EMIC组在12个月随访期内有2例复发,1年复发率为2.17%。结论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相比,内镜保胆取石术具有更好的近期疗效,且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具体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处理对策.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0年9月-2013年1月收治的胆总管结石疾病280例,都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预后情况并进行临床调查.结果 所有患者都手术成功,无死亡患者.患者术后的ALT与AST值与术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残留结石12例,发生率为4.3%.经过调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结石直径、体重为影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所有残留结石患者都再次进行手术治疗,治疗后都痊愈再次出院.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于胆总管结石的治疗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残留结石的存在与年龄、结石直径、体重明显相关,要合理进行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5.
分析彩超观察胆囊壁改变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的诊断作用。方法:对80例确诊的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观察组)进行彩超检查;同时与同期80例健康志愿者(对比组)的彩超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胆囊壁厚度为6.1±8.2mm,胆囊长度为33.2±16.6mm及胆囊腔内径为13.7±6.7mm;对比组胆囊壁厚度为1.8±1.1mm,胆囊长度为53.6±36.4mm及胆囊腔内径为18.8±11.2mm;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胆囊壁厚度明显大于健康志愿者:而胆囊长度及胆囊腔内径明显小于健康志愿者;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彩超观察到胆囊壁变厚可作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部彩超对困难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术前评估价值。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30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困难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80例作为观察组,其余为对照,比较术前彩超评估的客观性、准确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前预测与术中判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胆囊息肉、单纯胆囊结石、胆囊结石充满型、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萎缩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彩超对困难型胆囊切除术具有一定的术前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残余胆囊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例残余胆囊患者的诊断、治疗以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例均治愈,其中18例残余胆囊切除术患者均痊愈。结论胆囊切除术应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严格按规程操作避免遗留残余胆囊。残余胆囊手术应明确解剖,彻底切除残余胆囊,同时注意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残余胆囊及结石的再手术指征、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6年12月23例残余胆囊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经B超、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均明确诊断.单纯残余胆囊切除18例,残余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或取石+T管引流5例.结果 本组23例全部治愈.手术标本病理检查结果:均为残余胆囊慢性炎,有3例伴异物肉芽肿形成,无癌变病例.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ERCP是诊断残余胆囊及其并存病的最佳检查方法,有症状的残余胆囊结石需再次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13例患者的Il盘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术前均诊断为单纯胆囊结石,胆囊内伴有多发性小结石,均有右上腹或剑突下疼痛病史,1例转氨酶升高,3例伴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总管增粗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MRCP检查。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因出现不适症状发现胆总管结石,其大小与胆囊内小结石相当,6例经保守治疗结石自行排出,7例手术治疗治愈。结论:详细复习病史资料,及时补充检查,正确的操作方法是预防此并发症的关键。采用保守治疗可使部分结石自行排出,EST治疗为首选手术方式,必要时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治疗胆囊结石的2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224例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34例)和对照组(88倒),观察组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采取开腹胆囊切除术。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问、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镇痛泵使用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之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减少较之开腹手术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间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急性发作患者112例,按期就诊顺序进行编号并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6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89.44±9.47)min、出血量(33.67±8.15)mL、疼痛分数(2.64±1.01)分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相应指标(109.45±10.47)min、(124.52±9.48)mL、(5.84±2.05)分,且观察组患者排气时间(2.86±0.68)d、下床时间(1.89±0.98)d、住院时间(7.02±2.04)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相应指标(5.42±1.24)、(3.08±1.22)、(15.34±3.58)d,组件差异在统计学上均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残石率(5.36%)与对照组(3.57%)相差不明显(P〉0.05),而起并发症发生率明(3.57%)显低于对照组(1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急性发作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恢复快,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汪凡 《现代保健》2014,(17):52-55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瘤内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33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形成的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于超声探头压迫瘤颈同时,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浓度为100 U/mL)。分析假性动脉瘤的类型、大小、瘤径长度及宽度、凝血酶用量及其疗效,观察其并发症。结果:33例患者中,单纯型25例,复杂型8例。动脉瘤平均体积为(9.0±5.0)cm3,瘤颈部宽度(2.7±0.7)mm,颈部长度(5.9±0.9)mm,平均凝血酶用量(299±110)U。30例一次成功,3例第一次注射后复发,经第二次注射后成功,其中单纯型1例,复杂型2例。未发生动脉或静脉栓塞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无复发。与单纯型相比,复杂型动脉瘤患者年龄更大,女性更多,体重指数及瘤腔体积更大,所需凝血酶剂量更多(P〈0.05);两者在瘤径长度及宽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操作简便,疗效好,安全性高,可作为介入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蒙古中部地区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方法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选取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胆囊结石患者并行胆囊切除术180例作为病例组,同期住院的非肝胆疾病的患者200例为对照组。调查内容涉及一般情况、生活行为、疾病史和家族史,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血脂等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1.7±13.2)岁和(54.6±12.1)岁。病例组中女性130例,男性50例,女性所占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52,P〈0.05)。调整年龄、性别混杂因素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高(OR=7.05,95%CI:1.28-38.85)、食用内脏(OR=12.75,95%CI:4.67-34.82)、食用油炸食品(每周食用1次及每周食用2次及以上的OR值分别为9.04、5.39,95%CI:4.67~17.51、1.60~18.21)、血脂异常(OR=2.81,95%CI:1.49~5.30)与胆囊结石的发生呈显著正关联;食用蔬菜(每周2~3次、4~5次及每天1次的OR值分别为0.28、0.09、0.02,95%CI:0.03—2.65、0.01~0.80、0.002—0.19)呈负关联。不同性别的胆囊结石危险因素存在差异。结论喜食内脏、油炸食品,血脂异常可能增加当地人群胆囊结石的发病风险,多食用蔬菜可能降低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4.
谌立谋 《中国卫生产业》2013,(19):135-135,137
目的就100例老年患者胆结石的手术治疗进行分析。方法抽取选取2005年2月—2011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胆结石患者,男54例,女46例。本组100例老年胆结石患者中,65例为择期手术,35例为急诊手术。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麻醉、全麻和局麻三种,主要根据患者的患病情况及身体状态来进行选取。为了保证围手术期的正常,避免出现感染,应该及时纠正患者体内酸碱、电解质、水的平衡紊乱,对血压、血糖的变化进行严密控制,同时还给予患者注入一定量的抗生素。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22例,单纯胆囊切除术78例。结果本组100例老年胆结石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75.33±1.18)min,最长85min,最短65min。在接受手术治疗之后,没有1例患者死亡,全部都得以治愈,患者在住院5~16d后均治愈出院。结论老年胆结石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应该结合患者的病情情况及身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和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地佐辛切皮前给药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Ⅰ组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静脉复合全麻,Ⅱ组在异丙酚、瑞芬太尼静脉复合全麻的基础上,于术前10min静注地佐辛0.1mg/kg。观察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拔管时间;测定人室后、插管后1min、切皮后10rain和拔管后5min血糖和皮质醇的变化。结果:Ⅱ组术中MAP、HR均比Ⅰ组降低(P〈0.05),Ⅰ组术中皮质醇测定高于Ⅱ组(P〈0.05)。术后Ⅰ组血糖高于Ⅱ组(P〈0.01)。结论:地佐辛超前镇痛可减轻患者术中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6.
胡凌云 《现代保健》2014,(24):102-104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应用于预防手术室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在本院手术室进行手术的患者92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2010年4月-2011年4月在本院手术室进行手术的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手术室基础护理,观察组再给予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室感染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2.2%,均低于对照组的10.0%、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率78.3%,高于对照组的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疾病及治疗知识掌握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分别为89.1%、(12.3±3.2)d、(13415.5±302.3)元;对照组分别为71.1%、(17.6±3.3)d、(17823.3±354.4)元。观察组疾病及治疗知识掌握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应用于预防手术室感染的临床效果满意,建议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管喉罩全麻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的利弊。方法:60例ASAⅠ-Ⅱ级,无禁忌症的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双管喉罩组(30例)和气管插管组(30例)。观察两组诱导后(T0),置喉罩(导管)即刻(T1),置罩(管)后3min(T2),切皮时(T3),拔罩(管)即刻(T4)时的SBP、DBP、HR、SpO2、PETCO2,以及术后不良并发症(咽痛、恶心、呕吐、反流、误吸)。结果:喉罩组T0与T1无差异,且喉罩组T1、T4时SBP、DBP、HR、PETCO2较气管组降低,两组术后观察均未出现反流、误吸,喉罩组4例出现咽痛,气管组10例出现咽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管喉罩全麻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有效降低术中心血管反应及术后并发症,是安全、可行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急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手术中对肝脏损害的影响。方法收入非急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胆囊结石需手术治疗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检查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情况以及病理情况。结果观察组ALT平均值为(38.62±8.42)U/L;AST平均值为(40.11±6.37)U/L;TBIL平均值为(18.428±5.429)μmol/L;对照组ALT平均值为(12.33±6.21)U/L;AST平均值为(18.45±5.42)U/L;TBIL平均值为(9.476±4.542)μmol/L;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非急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手术后存在一定的肝脏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十二指肠镜括约肌切开术(EST)后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手术时机.方法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2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均行EST联合LC,每组80例,分别于EST术后3d(A组),7d(B组),30d(C组)行LC,并对比各组术中和术后相关临床资料情况.结果 B组LC手术时间(52.5±6.4) min,明显较A组(35.8±5.7) min、C组(34.6±2.6) min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中转开腹率10.0%(8/80),较A组1.3%(1/80)、C组1.3%(1/80)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出血量(51.7土4.8)ml,较A组(27.9±6.4) ml、C组(28.2±3.6) ml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的住院总费用(15 361.2±1007.8)元,较A组(10 085.1±695.4)元、B组(10632.4±855.9)元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ST术后3d行LC可降低手术难度与中转开腹率,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安全有效,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胆囊切除手术前、后肝外胆管直径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6月-2010年5月期间住院治疗的胆囊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胆囊结石患者35例、胆囊息肉患者29例,均行胆囊切除术,并分别于术前3个月、术后3、6个月应用B超测量患者的肝外胆管直径,准确记录各时间段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4例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测量的肝外胆管直径分别为(5.4±2.2)mm、(8.5±2.3)mm及(5.3±2.0)mm。其中35例胆结石患者术前3个月及术后3-6个月时其肝外胆管直径分别为(5.1±2.0)mm、(8.6±2.2)mm及(5.4±2.1);29例胆囊息肉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时肝外胆管直径分别为(5.6±2.3)mm、(8.3±2.7)mm及(5.1±2.0)mm。术后3个月肝外胆管直径增宽,术后6个月逐渐回至术前水平。结论胆囊切除术患者的肝外胆管直径数值,术后3个月均比术前有所增大,术后6个月时逐步回缩至正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