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了解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感染情况及亚型分布。方法对100例宫颈细胞标本进行HPV基因型分型检测,比较不同宫颈病变类型组HPV的感染情况。结果100例中,HPV总检出率为89.0%(89/100)。HPV亚型共检出10种,高危型HPV 9种包括HPV16,18,31,33,39,51,52,56,58;低危型HPV只有1种(HPV11)。随着宫颈内瘤病变程度的增加HPV感染率呈明显增加趋势。结论 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密切相关,对 HPV 阳性特别是高危型 HPV 感染的人群需长期监测,阻断感染,预防宫颈癌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及宫颈癌(cervical cancer)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2007年6月至2009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宫颈病变患者390例为研究对象,所选病例行阴道镜下活检前均采用杂交捕获Ⅱ代(hybrid captureII,HC2)方法,定量检测宫颈HPV DNA的含量.结果 ①高危型HPV DNA在宫颈正常组中的检出率为31.83%,在CIN组中的检出率为68.06%,在宫颈癌组中的检出率为95.89%,三组间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② 高危型HPV DNA检出率在CINI组为46.96%,CINⅡ组为58.16%,CINⅢ组为96.02%,三组间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论 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和HPV DNA 检出率呈正相关,HPV DNA 检出率越高,宫颈病变的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3.
细菌性阴道病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然利  华英英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8):2475-2476
目的探讨细菌性阴道病(BV)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867例BV患者(BV组)和610例女性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生殖道HR-HPV检测,并对阳性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的HR—HPV感染率以及HPV感染的自然转阴率。结果BV组的HR—HPV感染率为17.2%,高于对照组的10.7%(P=0.000);BV组HPV感染的1年转阴率为77.6%,对照组HPV感染的1年转阴率为84.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4)。结论细菌性阴道病与女性生殖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存在相关性,积极治疗细菌性阴道病,有助于减少人群HPV的感染率,降低CIN和宫颈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病毒负荷量与宫颈癌及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方法取妇产科门诊及住院患者4 820例,采用HC-Ⅱ方法检测其HPV-DNA含量,阴道镜下定位活检,病理学结果为确诊标准。结果高危型HPV检测阳性1 294例,阳性率25.32%,各种类型的宫颈病变中高危型HPV感染率分别为宫颈鳞癌91.89%,宫颈腺癌67.67%,CINⅢ92.76%,CINⅡ85.30%,CINⅠ56.58%,慢性宫颈炎19.21%。慢性宫颈炎与其他5个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Ⅰ组与CINⅡ组、CINⅢ组、宫颈鳞癌组、宫颈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INⅡ组、CINⅢ组、宫颈鳞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病毒负荷量尤其是持续性高病毒负荷量与宫颈癌的发生及宫颈病变的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吴雪燕  周遵伦  张梅 《贵州医药》2021,45(2):191-193
女性的阴道微环境主要由阴道生理解剖结构、阴道菌群、局部免疫以及机体内分泌调节功能四个方组成,育龄期妇女阴道微环境除了阴道菌群外的其他三方面均相对稳定.目前国际公认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的持续感染是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或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女性感染HPV后大部分可自行转阴,仅5%~10%持续HPV感染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流动人口密集地区宫颈上皮内瘤变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间的关系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妇科门诊所有感染HPV16、HPV18、HPV31亚型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初步登记,再通过查阅电子病历或电话回访逐一完善相关资料.结果 从198例高危HPV感染患者中检出的217频次的阳性结果中发现:HPV16感染比率最多,占61.75%,HPV18其次,占25.35%,HPV31位居第三,占12.90%.198例患者中过早或多伴侣性生活的占16.16%,多孕、多产和多次人流占32.83%、感染性阴道炎占90.40%、慢性宫颈炎占81.82%;在198例高危HPV感染者中共发现了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浸润癌26例,2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浸润癌患者中22例感染HPV16,其恶性程度也更高.结论 流动人口密集地区宫颈上皮内瘤变与高危型HPV16感染密切相关,慢性宫颈炎及阴道感染所致宫颈低免疫力是最主要的高危HPV感染因素.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的表达,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HPV检测尽早筛查出患宫颈上皮内瘤变的高危人群。并对术前术后随访中高危型HPV变化与病变残留复发情况进行动态观察及分析,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对169例宫颈病变患者采用杂交捕获技术对HPV进行筛查,并通过阴道镜对可疑病灶多点活检。结果 169例宫颈病变患者中HPV阳性者68例(40.2%),阴性者101例(59.8%);病理活检慢性炎症73例(43.2%),宫颈癌及癌前病变96例(56.8%);HPV阳性患者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率为70.8%(68/96)。结论检测高危型HPV不仅可以发现现行的宫颈疾病患者,还可以发现存在高危风险的人群,是监测CIN的一个重要的指标;通过检测高危型HPV,有针对性地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可有效地指导临床,有助于探讨CIN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清除率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治疗前后的变化以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本院收治的20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实施环形电切术进行治疗,并进行2-5年随访,检测治疗前后清除率,并对疾病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后,患者病毒清除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经随访发现病毒的清除率越低,病变的持续存在率和复发率越高。结论经环形电切术治疗后患者乳头瘤病毒的清除率明显下降,同时病毒的清除率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杨炳  孙丽君  刘经伟  肖渝 《贵州医药》2006,30(10):870-872
目的研究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型感染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关系。方法HPV(16、18型)核酸扩增(PCR)荧光检测试剂盒对118例患者宫颈组织中HPV16、18DNA进行检测,其中鳞癌(SCC)37例、腺癌(AUC)16例、CIN 45例(Ⅰ、Ⅱ、Ⅲ级各15例)及正常宫颈组织(NC)20例。结果(1)在SCC中HPVl6阳性率为75.68%,明显高于CIN(35.56%)、AUC(25%)及NC(5%)(P<0.01,P<0.01,P<0.01);CIN中HPV16阳性率明显高于NC(P<0.01);(2)AUC中HPV18阳性率为62.50%,明显高于SCC(8.11%)、CIN(4.44%)、及NC(0.00%)(P<0.01,P<0.01,P<0.01);(3)CINⅡ、Ⅲ级HPV16阳性率明显高于CIN I级(P<0.01,P<0.05);(4)不同分化SCC、AUC相互间HPVl6、18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1)SCC的发生可能和HPVl6感染有关而AUC发生可能和HPVl8感染有关;(2)HPV16感染可能在CINⅠ发展到CINⅢ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3)SCC、AUC的细胞分化程度和HPV16、18感染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粤西地区妇女生殖道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 的感染状况,研究高危型HPV 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宫颈癌的关系.方法:应用PCR-反向点杂交法对湛江市妇幼保健院医生在妇科门诊及住院病人中采集的296例20~55岁已婚妇女或未婚有性生活妇女的宫颈分泌物,检测15种HPV基因型,其中13种高危型HPV(16型、18型、31型、33型、35型、39型、45型、51型、52型、56型、58型、59型、68型)及2种低危型(6型、11型).结果:296例妇女宫颈分泌物共检出阳性114例,总阳性率为38.5%.正常组、CIN组及宫颈癌组HPV感染率分别为16.4% 、63.4%和84.2%.高危型HPV感染率显著性高于低危型(P<0.01),感染高峰为25~45岁年龄组,总体人群中HPV-16的感染率最高.结论:女性生殖道高危型HPV感染是粤西地区宫颈癌及CIN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提示宫颈癌的防治重点应放在防止HPV 感染、对HPV 感染的筛查和密切监测已感染高危型HPV 的对象.HPV 检测是一种较实用的宫颈癌初筛手段.  相似文献   

12.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和健康。研究发现,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es, 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HPV致癌是一个多步骤的、渐进的复杂过程,其中早期基因编码的E6、E7蛋白起着关键作用,早期基因编码的E2蛋白和晚期基因编码的L1蛋白也参与了致癌过程。阐明HPV致癌的机制有助于临床工作者加深对宫颈癌的认识、积极筛查和治疗HPV感染以减少宫颈癌的发生,有利于对已确诊为宫颈癌或癌前病变患者的治疗评估和风险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377例经宫颈涂片细胞学检查证实的宫颈病变患者,其中重度炎症109例、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65例、轻度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125例、中度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35例、高度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30例和宫颈癌13例,分别对以上六组患者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实验行13种高危人乳头瘤病毒检查、阴道镜下活检及宫颈锥切,将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重度炎症、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轻度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中度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重度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和宫颈癌患者感染高危人乳头瘤病毒者分别为17例、21例、77例、33例、30例和13例,感染率依次为15%、35%、61%、94%、100%和100%。结论宫颈病变程度越严重,13种高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越高。  相似文献   

14.
符开伦  黄闽慧 《云南医药》1999,20(3):182-184
云南省宣威市是肺癌高发区,肺癌死亡率居全国之首,早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地长期室内燃煤污染环境空气是宣威肺癌高发的主要原因。但近年经改造燃煤方式,彻底消除敞开式火塘做饭和取暖,降低了环境空气中B(a)P浓度,但肺癌发病率仍高,我们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索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臭氧治疗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患者全身及局部T淋巴细胞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 将144例CIN Ⅰ级、高危HPV感染的患者按HPVDNA载量分为3组:高载量组(>1000 RLU/CO)67例,中载量组(500 ~1000 RLU/CO) 45例,低载量组(< 500 RLU/CO) 32例,采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与慢性宫颈炎对照组静脉血CD4+、CD8+、CD4+/CD8+比值变化及宫颈组织中CD4+、CD8+的变化,并对CIN Ⅰ级、高危HPV感染的患者于臭氧治疗后进行检测,并追踪1、3、6、9、12个月.结果 CIN Ⅰ级、高危HPV感染的患者外周血CD4+下降、CD8+增高,CD4+/CD8+下降,CIN Ⅰ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组织中CD4+、CD8+低表达,在CIN Ⅰ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CIN Ⅰ组经臭氧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CD4+增高[对照组:35.8±1.2比34.7±1.2,CIN Ⅰ组:36.7 ±0.5比36.6±0.6] 、CD8+下降[对照组:23.1 ±1.2比24.1 ±1.1,CIN Ⅰ组:22.7±1.1比23.2±1.0],CD4+/CD8+上升,而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臭氧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CIN Ⅰ组宫颈组织CD4+和CD8+表达的阳性增高[对照组:57.6% (83/144)比46.7% (67/144),56.9%(82/144)比50.0% (72/144),CIN Ⅰ组:75.0% (108/144)比63.3%(91/144),63.9%(92/144)比53.3%(77/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CIN Ⅰ组患者宫颈组织CD4+和CD8+表达的阳性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臭氧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高危HPV感染患者1个月后高载量组、中载量组、低载量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2.0%(55/67) 、84.4%(38/45)、90.6%(29/32),各组间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为84.7%.结论 臭氧治疗通过改善宫?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统计分析干扰素、保妇康栓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级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对人体生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从2020年2月至2023年1月入院治疗的CIN 1级与HPV感染患者中随机抽调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参照等分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以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片治疗,观察组以干扰素、保妇康栓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清学炎性因子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TNF-α、Hs-CRP、IL-6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干扰素和保妇康栓方案用于CIN 1级与HPV感染的临床治疗中的整体有效性更高,且不良反应控制效果更好,可以作为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刘运洪  崔晓阳  夏勇武 《肿瘤药学》2020,(2):214-219,231
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华区某医院及其所覆盖的社康中心就诊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率、年龄及基因亚型分布的最新数据,以期为建立和完善当地女性HPV监测、HPV疫苗开发和宫颈癌防治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最近1年内在我院总部及其所覆盖的29个社康中心接受宫颈HPV检查的12658例女性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分为10组(每5岁为一组),采用PCR-膜杂交法检测28种HPV基因亚型。结果12658例检测样本中,HPV阳性2202例,总感染率17.40%。HPV亚型感染率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HPV52、HPV16、HPV58、HPV51和HPV53。低危型、疑高危型、高危型感染率分别为6.56%(830/12658)、1.88%(238/12658)和15.67%(1984/12658)。16~20岁年龄组女性HPV感染率(48.44%)及HPV高危型感染率(58.59%)均最高,46~50岁年龄组女性HPV感染率(12.26%)及HPV高危型感染率(9.75%)均最低。多重感染方面,以单一基因感染为主,感染率为12.68%(1605/12658),两种基因型感染率为3.38%(428/12658),三种及以上基因型感染率为1.34%(169/126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地区就诊女性HPV感染以高危型为主,年轻组(16~25岁)和中老年组(≥56岁)为高发人群,临床应采用针对性措施,推广HPV多价疫苗的应用,同时加强对年轻女性和中老年女性的卫生宣传、保健教育等工作以及对病毒感染的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以及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宫颈癌或是癌前病变患者,其中60例为宫颈癌前病变患者(癌前病变组),60例为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将其归为观察组,同时期60例阴道炎宫颈无细胞学改变的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法与宫颈刮片、免疫组化予以筛查分析,同时还采用达安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对比分析各组检测结果。结果高危型HPV总阳性率为56.67%,癌前病变组、宫颈癌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高危型HPV阳性率分别为65%、95%、10%,三组患者的阳性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以及宫颈癌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在高危型HPV感染中以HPV16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20.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因尚不清楚,早婚、早育、多产及性生活紊乱的妇女有较高的患病率[1]。每年全球新发人数约47万。我国年轻患者宫颈癌发病率呈增加的趋势。研究证实: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与宫颈癌关系密切。HPV感染在宫颈癌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宫颈癌患者90%以上伴有高危型HPV感染,HPV是宫颈癌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