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前路钛金属圆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告AO Ventrofix前路钛金属圆棒系统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对19例胸腰椎骨折伴椎管前方占位者进行前路减压和Ventrofix内固定,同时采用ASIA分级标准进行术前,术后的神经学评估。结果 所有病例得到随访,随访3-11个月,平均7.4个月。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Ventrofix系统通用性强,安全,坚固,使用简单,具有良好的MRI兼容性,是目前理想的胸腰椎前路内固定器械之一。  相似文献   

2.
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钛钢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其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及钛板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46例,合并截瘫34例,椎管骨性占位,硬膜受压,但无神经症状12例。观察其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和局部脊柱的稳定性。结果46例随访1~4年,平均2.3年。伤椎高度恢复90%30例,恢复80%16例,X线片显示植骨均已融合,无钢板螺钉断裂和松动现象。34例截瘫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除A级3例未能恢复外,其余恢复1~2级。结论对来自椎管前方压迫的胸腰椎骨折,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固定具有减压彻底、神经功能改善率高、一期固定融合成功率高及脊柱稳定性好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胸腰椎骨折外科治疗已为骨科界广泛采纳。前路固定方法以其显著的临床特点,近年来依然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对有关文献进行综述,目的旨在了解、熟悉这种方法的发展过程;掌握、跟踪这种方法的研究方向,为更好地临床应用、更好地研究发展提供信息参考。1 发展历史胸腰椎骨折的认识已有将近一个世纪,但把骨折类型中的爆裂型骨折作为一个研究重点,则是近几十年的课题。胸腰椎骨折以往常规卧床休息,往往导致死亡率达90%。Boehler和后来的Holdsworth倡导从后路对畸形复位、过伸石膏固定,同时增加病人功能活动,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4.
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并截瘫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Kaneda、Z-Plate钢板内固定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并截瘫中的疗效。方法对5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前路减压、植骨及内固定术,其中,采用Kaneda内固定32例,Z-Plate钢板内固定19例。结果术后随访5个月~8年,其中45例获良好复位,脊柱生理曲线恢复。48例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提高1~3级。结论Kaneda内固定系统具有前路减压彻底、内固定牢靠及价格便宜等优点,而Z-Plate钢板内固定具有操作简单、稳定性强、合并症少、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胸腰椎骨折的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已得到普遍认同,但在县级医院开展较晚、较少.2000年6月~2004年6月,我们采用胸腰椎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椎体钢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6例,术后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胸腰椎骨折前路内固定失效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胸腰椎骨折前路内固定失效的临床经验。方法1997年6月~2003年4月,对1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前路内固定失效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失效原因,取出失效的内固定,取自体髂骨植骨,更换钉道,并置入新的内固定装置。术后4~6周后坐起或离床活动,配穿胸腰骶支具3个月。结果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提示,椎管前方减压彻底,成角畸形明显矫正。随访1~2年,植骨均获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断裂或松动,神经功能均有1~2级恢复。结论内固定安置不当或材质不佳、植骨融合欠佳、术后未配穿有效支具或过早负重是内固定失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前路减压植骨Z-Plate钢板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并截瘫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ZPlate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并截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及ZPlate钢板固定术。结果随访6~42个月,平均18个月。伤椎高度恢复906例,恢复80例,无钢板螺钉断裂和松动现象。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按Flankel分级,除A级9例未能恢复外,其余恢复1~2级。结论ZPlate钢板系统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合并症少、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8.
胸腰椎骨折并截瘫的前路减压内固定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伴截瘫的前路减压和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前路减压Kaneda器内固定术治疗外伤性胸腰椎骨折伴截瘫38例,比较手术前后骨折复位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获随访的33例中,除2例胸椎损伤(T6、T10)并完全截瘫、2例脊髓横断无改善外,余均有Frankel一级以上恢复。结论前路减压Kaneda内固定术具有直视下直接切除致压物,有效地解除脊髓压迫,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了条件;保留了后柱的完整性,重建了中柱的连续性,使前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得以一次完成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截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前路减压椎体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前路手术优缺点。方法我院于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采用前路减压加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34例,随访观察其功能效果,分析前路手术的并发症。结果本组所有病例脊髓均获得有效减压,术后获随访12-68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出现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21例不全截瘫患者中,19例有Ⅰ-Ⅲ级恢复;2例全瘫患者,未有任何恢复;13例无神经损害者,术后功能良好。随访X线见植骨均已融合,无神经、血管、输尿管损伤并发症。结论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减压彻底,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要注意防范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复位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复位固定系统(ReductionFixationSystem,RF)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5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伴不全截瘫病人,采用RF系统治疗。对其中2例伴有椎间盘中央型突出的病人,采用“桥式潜行减压”,行双侧半椎板切除术。结果经过5~23个月,平均9个月的随访,12例病人椎体压缩高度恢复到90%以上,骨折在3月内全部愈合,神经功能恢复好转率达到93.3%。结论RF通过轴向撑开,使骨折达到良好的复位,变窄的椎管,椎间孔管径得到改善,对脊髓及神经根起到减压作用  相似文献   

12.
颗粒骨经椎弓根椎体内外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颗粒骨经椎弓根椎体内外植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行性。方法将70例胸腰椎骨折随机分为两组:A组(n=20)采用颗粒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融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B组(n=50)采用单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对后凸畸形角度及矫正角度、椎体前缘高度以及椎管矢状径进行测量,采用Frankel功能分级和Denis疼痛分级方法进行神经功能改变的评价。结果后凸畸形术后矫正度数较术前两组均很明显。随访中,A组矫正度数的丢失明显小于B组(P=0.0001)。术后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增加值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术后随访中,A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无丢失(P<0.001),B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有丢失(P<0.05)。采用Denis疼痛分级,两组术后均有很好的改善。采用Frankel功能分级,术后神经功能变化,A组患者平均提高优于B组。结论脊柱后路颗粒骨经椎弓根椎体内外植骨结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率高,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防止术后矫正度丢失。  相似文献   

13.
钉棒及钩棒系统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价钉棒及钩棒系统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3例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后路切开复位,选择性椎管减压.钉棒或钩棒系统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相邻多节段型13例,非相邻多节段型8例,混合型2例。结果全组病例平均随访14个月,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离,无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加重。椎体高度由术前平均48.4%恢复至术后平均92.4%。2例完全性及11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者.脊髓神经功能获改善。结论在椎管进行充分减压的基础上.钉棒及钩棒系统能有效复位椎体骨折,重建脊柱稳定性,是多节段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后路手术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4.
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前路减压植骨融合AO自锁系统内固定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经前路应用AO自锁Ventro Fix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前瞻性研究其坚强内固定的作用及价植。方法 采用经胸膜外—腹膜后入路 ,对 2 4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行前路彻底减压 ,取髂骨椎间植骨 ,Ventro Fix脊柱内固定系统复位、内固定术。结果  2 4例患者获 5~ 40个月随访 ,平均 16 7个月。椎间植骨融合均获成功。融合时间平均 3 8个月。除 2例患者外 ,Frankel分级均有一级以上改善 ,平均增加 1 5级。椎管占位面积术前平均 6 5 5 % ,术后椎管无占位。术前后凸成角 11~ 37° ,平均 2 4°,术后 4°。随访期间未见畸形复发或加重 ,也未见内固定松动、脱落及断裂现象。但有一例内固定螺钉自终板穿入椎间隙 ,所幸未造成负损伤。结论 经前路手术减压直接彻底 ,可获得神经功能最大改善。Ventro Fix脊柱内固定系统设计科学、合理 ,具备高度的内在稳定性。操作工具使用简便、可靠。内固定材料钛合金制造 ,生物相容性好 ,不必二次手术取出。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一种可靠有效的前路自锁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15.
S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S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比较33例S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和X片椎体形态恢复。结果:33例患者平均随访125个月,神经功能恢复:A级3例,E级3例无变化,其余提高1~2级。椎体前缘平均高度由55%恢复到95%,Cobbs角由205°恢复到25°。结论:SF内固定系统能准确恢复脊柱生理前凸和椎体高度,且操作简便,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经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7年6月.膻用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单节段或双节段内固定治疗Denis分类不稳定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43例,男28例,女15例,平均年龄37.3岁.骨折部位:T12 9例,L1 22例,L2 6例,T12合并L1、L5 1例,T12、L1 2例,L1、L2 3例.骨折Denis分类:A型21例,B型18例,E型4例.31例伴脊髓神经功能损害,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6例,C级8例,D级13例.经胸入路12例,经胸膜外腹膜后入路25例,经腹膜后入路6例;16例行单节段固定,27例行双节段固定.均采用Antares脊柱内固定系统固定,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单节段固定平均手术时间为150±70min,出血量平均428±85ml;双节段固定平均手术时间为260±78min,出血量平均830±126ml.胸腔引流时间3~5d,平均3.1d,伤口均一期愈合,3例合并肺部感染,治疗后均痊愈.单节段组融合节段平均后凸角5.2°±3.3°(2.1°~10.4°).平均矫正率为(63.9±1.4)%.双节段组融合节段平均后凸角4.9°±2.0°(2.5°~11.2°),平均矫正率为(66.2±2.2)%.术后随访6~28个月,平均1614个月,无内固定失败.矫正度无明显丢失,均获得良好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16例患者神经功能有1级以上改善.结论:前路手术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爆裂骨折减压彻底,使用Antares脊柱内固定系统操作简便、固定牢靠.  相似文献   

17.
应用DRFS骨折椎内固定、小关节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内固定新方法。方法 对 2 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应用DRFS行骨折椎及邻椎内固定 ,小关节融合术治疗。对手术方法 ,疗效进行总结和随访。结果 平均随访 18个月。后凸成角术前平均 2 5° ,术后 5°;椎体前高术前平均 32 % ,术后恢复到 95 % ;骨折椎体后上角突入椎管术前平均 2 8% ,术后完全复位。随访无椎体前高及脊柱后突矫正角度丢失。 2 5例神经功能获得Frankel1~ 3级改善。结论 骨折椎内固定明显提高复位与固定效果。该术式简单、安全、复位完美、固定牢靠、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了作者研制的改良哈氏棒治疗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1991年1月~1994年10月,治疗26例,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从41.91%,恢复至95.57%,椎体后缘高度从81.03%恢复至100%,后凸畸形(Cobb氏法)从26°恢复至5°,有5例恢复前凸8°~10°,神经功能恢复1.8级(Frankel分级)。作者认为回复生理前凸的纵轴上纵向撑开力,更有助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解剖复位。  相似文献   

19.
AO钢板治疗Pylon骨折(附28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Pylon骨折AO钢板治疗的优越性及手术要点。方法:对1996年1月-2000年10月我院收冶的28例Pylon骨用AO钢板进行手术治疗,结果:28例获得平均25个月的随诊,骨折全部愈合,总的优良率为82.1%。结论:Pylon骨折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AO钢板内固定疗效佳。可保持植骨后胫骨高度,手术中应注意的是先整复固定外踝或后踝,再整复胫骨关节面并植骨,最后再整复内踝及支撑钢板固定,一期可不做关节融合。  相似文献   

20.
Summary The potential for clinical instability following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has evoked a progressive increase in interest 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unstable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From September 1988 to October 1991, 44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 were treated surgically by the AO Spinal Internal Fixator at the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Clinics of Ankara Social Security Hospital.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28.8 (range 12–48) months. Fourteen (31.8%) of the patients were female, and 30 (68.2%) were male. Postoperatively, the mean 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 loss and spinal canal compromise were corrected by 36.5% and 39.9%, respectively. Also, postoperatively 15.9° of improvement was obtained in the mean kyphosis angle. The mean compression angle, which was 19.5° preoperatively, was corrected by 12.3° and came to an average of 7.1° posteroperatively. In light of these data,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AO Spinal Internal Fixator effectively restores three-dimensional alignment of the spine and provides a rigid fix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