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454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内镜检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结肠镜结合黏膜染色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5年来确诊的454例UC。结果本组454例UC中。发病以21~50岁为主(75.2%),临床表现以黏液血便或脓血便(60.6%)及腹痛(41.2%)为主。病变分布以直肠、直乙状结肠及左半结肠最多见(63.7%)。结肠镜下表现以黏膜充血水肿(93.6%)伴糜烂(91.4%)或浅溃疡(62.6%)最常见。结论结肠镜检查结合黏膜染色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对UC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探讨昆明市近10年来溃疡性结肠炎(UC)住院患者内镜表现.方法 选取昆明市1998年1月~2009年3月期间7家大型综合医院379例住院的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诊断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的UC诊治标准,分析UC患者内镜下表现.结果 有98.2%的病例接受结肠镜检查,其诊断符合率为88.4%.100%为活动期,其中轻度38.3%,中度42.2%,重度19.5%.分型如下:直肠型者13.2%,直肠和乙状结肠型26.9%,左半结肠型34.9%,右半结肠型3.2%,全结肠型21.7%.内镜下表现病变呈弥漫性分布90.50%,充血水肿86.20%,糜烂或溃疡76.90%,活动性出血60%,脓性分泌物25%,假性息肉18%.结论 昆明市UC患者的病期以中度为主,病变范围以左半结肠型和直肠和乙状结肠型为主,以弥漫性分布、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3.
近年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明确临床特征有助于其诊断。目的:探讨UC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8年7月-2011年7月西京医院收治并确诊的活动期UC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共收治活动期UC患者360例,男女之比1.25:1;平均就诊年龄40.5岁。疾病严重程度以轻中度UC多见(84.4%)。病变累及以左半结肠和直肠、乙状结肠多见;18例病变呈节段性分布,其余均为连续分布。本组患者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内镜下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44例伴有肠外表现。多数患者的白细胞、ESR和CRP水平增高。52例患者合并并发症。349例患者接受内科治疗,病情明显缓解。结论:UC患者以中青年男性多见,内镜下病变以左半结肠和直肠、乙状结肠多见,常见并发症为结肠假性息肉。UC确诊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病理学检查,其中结肠镜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范围、程度以及肠腔有无狭窄或癌变,有助于临床病情分期,对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112例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顾性分析过去13年经结肠镜检查并结合临床、活检符合溃疡性结肠炎(UC)诊断的112例结肠炎病例,占结肠镜检总数的3.01%。症状以腹泻(95.5%%)和腹痛(60.7%)为主,中毒性巨结肠和肠外表现少见。肠镜下糜烂和溃疡最多见(96.4%),其次是充血水肿、其它有质脆易出血、血管网模糊、粗糙颗粒感和假息肉。与病变范围广泛者相比,病变限制在直肠及乙状结肠的UC的病情轻、合并症和非典型增生少见。  相似文献   

5.
1995年1月-2007年12月,我们共为590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实施结肠镜检查。现分析如下。 资料分析:本组男291例,女299例,年龄(43.2±14.8)岁。临床症状单纯腹泻507例,黏液脓血便427例,腹痛393例。结肠镜检查见病位于直肠及直乙状结肠280例,左半结肠炎174例,全结肠136例。肠黏膜血管模糊、充血、水肿531例,糜烂、浅溃疡489例,质脆易出血231例,粗糙颗粒样变、结节样增生88例,假息肉形成62例,肠壁僵硬、狭窄58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点、结肠镜表现、血小板(PLT)、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方法:收集2003-01/2006-12我院诊治的UC患者120例,对其临床资料、内镜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中,发病年龄以31-40岁为主,临床表现以黏液脓血便(72.3%)和腹痛(60.8%)为主;结肠镜镜下表现以黏膜充血水肿(91.7%)、血管网模糊(84.2%)、浅表溃疡(68.3%)最为常见,病变多发生于直肠、乙状结肠及左半结肠(51.7%);病理检查以黏膜慢性炎(97.7%),炎性细胞浸润(50.0%)及隐窝脓肿(41.7%)为常见;PLT、ESR及CR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UC病变大多局限于左半结肠,结肠镜对UC有较大的诊断意义,PLT、ESR及CRP可用来评价UC病情严重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黏膜内镜像与中医体质之间的关系,为UC的诊断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年9月~2015年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治疗的32例UC患者,进行系统的中医体质量表测定。统计UC患者的结肠黏膜内镜像,归纳常见的结肠黏膜内镜像与中医体质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32例UC患者结肠黏膜内镜像表现中以Ⅱ型表现为最多,其次为Ⅰ型,Ⅲ型最少。其中Ⅰ型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或)水肿;Ⅱ型主要表现为溃疡、糜烂、弥漫性分布;Ⅲ型表现以息肉、肠腔狭窄、肠管僵硬为多。其体质调查中以阳虚质(75%)与气虚质(65.63%)为最多,其余体质类型相对较少,各体质类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65,P0.05)。UC患者结肠镜像表现中弥漫性分布、溃疡、糜烂、黏膜充血(或)水肿、黏膜脆性增加,触之易出血、颗粒样改变的各体质类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肠黏膜内镜像的体质类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C患者以阳虚质与气虚质两种体质类型为主,且多为兼夹体质。结肠内镜像分型与中医体质具有相关性,各内镜像分型均以阳虚质、气虚质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及内镜下表现,以利对比患者的诊治。方法对96例UC患者临床及内镜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UC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为黏液脓血便、腹痛、发热、里急后重、便秘和消瘦等。内镜下所见黏膜出血、水肿、血管网模糊、粗糙颗粒、质脆易出血、糜烂、溃疡、假性息肉和癌变等。结论临床症状尤其是结肠镜检查对UC的诊治有重要意义。结肠镜检查应列为UC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侵犯直肠、乙状结肠,可扩展至降直肠、横结肠,也可累及全结肠.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及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结肠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溃疡,起病缓慢,病程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患者十分痛苦.从目前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医家认识到血瘀在UC的发生及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从瘀论治UC收到较好效果,相应的基础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宋光莹  李俊玲  曲红梅 《山东医药》2007,47(27):121-122
回顾性460例残胃电子胃镜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在残胃病变中残胃及吻合口炎79.7%,多发生于BillrothⅡ式术后;残胃及吻合口溃疡22.6%;残胃癌8.7%,BillrothⅡ式术后为主;缝线残留4.8%;息肉4.3%。残胃及吻合口炎内镜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及混浊灰白色渗出物,皱襞消失,残留胃变形,息肉样增生;溃疡为吻合口胃侧单发、孤立、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黏膜缺损,表面覆盖白苔,周围黏膜水肿糜烂;残胃癌呈深凹陷性溃疡,表面灰白色坏死组织覆盖,边缘有结节向周围侵入,或呈息肉样隆起,凸入胃腔,表面不光滑。残胃病变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纳差、消瘦、呕血、黑便等,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内镜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缺血性结肠炎多发于60岁以上中老年女性患者,尤其伴有糖尿病以及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者.腹痛、腹泻及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结肠镜下以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为主要表现,病变主要见于左半结肠,呈节段性分布,病变与正常黏膜分界清楚,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中老年人(尤其合并有心脑血管及糖尿病等疾病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便血者应考虑缺血性结肠炎可能,应尽早行结肠镜检查,必要时行血管造影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此外,结肠镜检查过程中有诱发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缺血性结肠炎12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缺乏典型临床表现的老年性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治进行探讨。方法回顾分析1992年5月至2004年2月间共12例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缺血性结肠炎病人的临床经过、内镜表现及诊治。结果本组病人年龄均〉60岁,且多数伴有可能相关的基础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高血脂或腹腔手术史。初步诊断仅有4例考虑为缺血性结肠炎,其余拟诊为急性肠炎等疾病。10例(83.3%)依赖结肠镜检查确诊,其中早期肠镜检查6例。早期内镜表现主要为病变结肠黏膜充血、水肿、淤斑、糜烂、出血,严重者出现溃疡。病变黏膜与正常黏膜界限清楚。本组-过型11例(91.7%),经内科治疗后症状消失,狭窄型1例(8.3%)手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老年性缺血性结肠炎可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而仅以腹泻表现为主,此时容易发生漏诊,延误治疗。早期结肠镜检查对于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特征,提高对UC的认识和诊断治疗水平。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3年12月6年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82例U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41~50岁年龄段发病比例最高,女性多于男性。UC的临床特征以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为主;内镜下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13例伴有肠外表现,病变同时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者最多见,病理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为主。结论 UC确诊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其中结肠镜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范围、程度以及肠腔有无狭窄或癌变,有助于临床病情分期,对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85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内镜表现及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缺血性结肠炎(IC)的内镜表现和病理特征,以引起临床医师对该病的重视,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 对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内镜中心2005年5月至2008年3月85例I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发病2周内行结肠镜检查和病理活检.结果 85例IC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和便血、可伴有低热等.结肠镜下所见病变主要在左半结肠(80%,68/85).85例IC患者中非坏疽型82例和坏疽型3例.非坏疽型中一过性IC内镜表现为点状出血,黏膜水肿、发脆.节段性红斑,散在糜烂和纵行溃疡,病变与正常黏膜分界清楚.非可逆性IC内镜表现为黏膜发紫或发黑、伪性、假息肉及假性肿瘤,其中狭窄性IC内镜表现为全壁增厚、肠腔狭窄及结肠袋消失.坏疽型IC内镜表现为黏膜发紫和假息肉形成.IC病理特征为黏膜组织炎症伴糜烂和肉芽组织增生、腺体萎缩、固有层出血,特别是黏膜下层见含铁血黄素沉着的巨噬细胞.结论 尽管IC内镜及病理改变缺乏特异性,但早期行结肠镜检是诊断IC的重要方法,有助于临床医师提高对IC的诊治,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5.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肠道病变的内镜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在诊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GI-GVHD)和巨细胞病毒(CMV)肠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GI-GVHD、CMV肠炎以及GI-GVHD合并CMV肠炎(GC)的结肠镜检查表现及其相关问题。结果47例患者接受50例次结肠镜检查,其中GI-GVHD32例次,CMV肠炎7例次,GC11例次,他们的一般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0.1);GI-GVHD、CMV肠炎和GC外周血CMV-DNA阳性率分别为28.1%、42.9%和27.3%,三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肠镜下GI-GVHD和CMV肠炎都有结肠黏膜病变,病变表现呈多样性,除黏膜龟纹样改变和深在溃疡分别是GI-GVHD和CMV肠炎较为特异的病变外,黏膜水肿、红斑、充血、糜烂及浅表溃疡均不能区分GI-GVHD和CMV肠炎;3例GI-GVHD有伪膜形成,1例CMV肠炎有疱疹样黏膜隆起,GC患者容易发生回肠黏膜活动性渗血和回盲瓣炎症。GI-GVHD、CMV肠炎和GC分别有63.8%、70.0%和43.8%的活检标本取自直乙状结肠。结论allo-HSCT患者外周血CMV—DNA检查难以区分GI—GVHD和CMV肠炎;黏膜龟纹样改变和深在溃疡分别是GI-GVHD和CMV肠炎较为特异的改变;GC患者更容易发生回肠黏膜渗血和回盲瓣炎症。左半结肠检查及组织活检能诊断大部分GVHD和CMV感染,但最好进行全结肠检查并到达回肠末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和内镜表现,以加强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2004年1月以来收治的320名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138例,其中65例接受了电子胃镜检查,10例接受了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果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常出现消化道症状。本组资料中出现消化道出血70例,其中52例表现为黑便,18例表现为呕吐红色或咖啡色液体,大便潜血全部阳性。恶心90例,呕吐50例,腹痛26例,腹胀45例。电子胃镜检查诊断为糜烂性胃炎46例,胃溃疡11例,十二指肠溃疡8例。电子结肠镜检查表现为肠黏膜呈现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糜烂及出血点6例,正常4例。胃肠道黏膜组织病理学表现为黏膜及黏膜下层出血、糜烂和溃疡。结论43.1%的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内镜检查结果提示胃、十二指肠病变程度重于结肠。  相似文献   

17.
本组缺血性结肠炎 8例 ,男 5例 ,女 3例 ,年龄 5 8~ 73岁 ,平均 6 2岁。其中高血压病 4例次 (下同 ) ,脑血栓后遗症 1例 ,冠心病1例 ,糖尿病 3例 ,习惯性便秘 2例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2例。全部病例均有突发性腹痛。其中便血 6例 ,发热 5例 ,腹胀 3例 ,恶心、呕吐 2例。纤维结肠镜检查结果 :乙状结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 3例 ,结肠脾曲粘膜充血、水肿、散在浅溃疡 2例 ,降结肠粘膜增厚、肠腔狭窄 1例 ,乙状结肠粘膜充血、水肿、溃疡 1例 ,横结肠近脾曲处粘膜散在浅溃疡 1例。病变肠段和粘膜主要表现为肠粘膜轻度弥漫性充血、水肿或散在…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大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诊断、治疗、疗效判定等的主要依据是内镜所见。大肠黏膜的弥漫性、连续性炎症是UC的特征性表现,由于黏膜充血、水肿,黏膜下血管网消失,进而发生糜烂、小溃疡形成和黏液分泌亢进,黏膜脆.触之易出血。炎症进一步加重则发生自发性出血,溃疡呈地图状融合。危重病例可发生大范围黏膜脱落。病变自肛缘直肠开始向上蔓延,呈连续性,极少有跳跃征(skip sign)。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内镜表现及治疗,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3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男6例、女24例,年龄42~83岁。73.3%(22/30)既往有一项或几项基础疾病,有高血压11例、冠心病4例、糖尿病2例。27例出现腹痛,28例出现便血症状,6例出现腹泻,12例出现恶心呕吐。6例腹部CT检查显示肠管异常。结肠镜检查发现病变累及降结肠18例,乙状结肠24例,横结肠、降结肠6例,降结肠、乙状结肠13例;镜下病变多呈节段性分布,表现为不同程度黏膜充血水肿、斑片状糜烂及不规则浅表溃疡形成、黏膜血管网消失,病变黏膜与正常黏膜分界清楚。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黏膜多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间质内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下出血;当病程较长时部分可见炎性肉芽肿形成。结论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女性,尤其是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者。腹痛、腹泻及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内镜检查病变多位于左半结肠,呈节段性分布,一过型,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为主要表现。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缺血性结肠炎( IC)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IC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及结肠镜、腹部CT检查结果,记录转归情况。结果本组78.6%为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为急性腹痛40例、便血38例、腹泻28例。42例结肠镜检查显示,92.9%的病变发生在左半结肠;40例行病理检查,表现为结肠黏膜充血28例、糜烂18例和溃疡8例,与正常黏膜界限分明。30例行腹部CT检查显示,9例结肠肠壁增厚。均给予内科保守治疗后,入院2周~1个月复查结肠镜,40例痊愈,2例好转。结论 IC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以急性腹痛、便血、腹泻为主,结肠镜检及腹部CT检查均有助于明确诊断,保守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