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拔牙矫治中,上下颌磨牙及切牙的位置变化。方法选择15名11-16岁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的安氏Ⅱ1类错病例,用方丝弓矫治技术,口外力加强上颌磨牙支抗,治疗前及以间断力后移上颌尖牙到与第二双尖牙接触时,进行X线头影测量及统计分析。结果上颌磨牙前移了0.9mm,比下颌磨牙整体前移少约2mm;上切牙舌侧斜移动了4.1mm;下切牙舌向移动了1.8mm,比上颌磨牙前移少1mm。结论控制上颌磨牙支抗并增大弓丝的滑动,可使上颌切牙在未主动内收前舌向移动;减少下颌尖牙的后移则有利于下颌磨牙的前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安氏Ⅱ1类错拔牙矫治中 ,上下颌磨牙及切牙的位置变化。方法 选择 15名11— 16岁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的安氏Ⅱ1类错病例 ,用方丝弓矫治技术 ,口外力加强上颌磨牙支抗 ,治疗前及以间断力后移上颌尖牙到与第二双尖牙接触时 ,进行X线头影测量及统计分析。结果 上颌磨牙前移了 0 9mm ,比下颌磨牙整体前移少约 2mm ;上切牙舌侧斜移动了 4 1mm ;下切牙舌向移动了 1 8mm ,比上颌磨牙前移少 1mm。结论 控制上颌磨牙支抗并增大弓丝的滑动 ,可使上颌切牙在未主动内收前舌向移动 ;减少下颌尖牙的后移则有利于下颌磨牙的前移  相似文献   

3.
林汤毅  王林  吴斌  郭玉杰 《口腔医学》2009,29(12):621-623,663
目的比较平直的0.46mm×0.64mm的不锈钢方丝和复合转矩弓丝(retraction and torque arch)内收前牙,关闭拔牙间隙时上颌4个切牙的位移趋势和牙周组织应力分布。方法运用三维有限元分析,在已建立的模型上进行加载,加载点为托槽中心牙冠表面,复合转矩弓丝对4个切牙施加14N.mm、方向为牙冠唇向、牙根舌向的力矩,计算得到牙周膜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在前牙内收时,无论是使用不锈钢方丝还是复合转矩弓丝,牙颈部应力值均最大,其次最大值出现在根尖部。上颌4个切牙有远中移动和舌向移动的趋势,而在使用复合转矩弓丝的情况下,牙周膜最大主应力均比应用平直不锈钢方丝显著减小。结论在前牙内收阶段使用复合转矩弓丝,能显著保持4个前牙的正常唇倾度,前牙接近整体移动,更符合生理移动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方丝弓矫治技术方形弓丝使用中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丝弓矫治技术方形弓丝使用中的一些问题曾祥龙在方形(矩形)弓丝上弯制第三序列弯曲产生转矩力,对切牙进行唇舌向控根,是方丝弓矫治器的独特作用'''。方形弓丝可以在第二阶段关闭前牙间隙时使用,在第三阶段治疗中更作为常规弓丝。转矩力曾一度被视为一种"危险而...  相似文献   

5.
MBT矫治技术内收上颌切牙位置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MBT矫治技术内收前牙时上颌切牙位置 ,支抗磨牙及上唇突度的变化。方法 通过 15例安氏Ⅱ1类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的患者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的变化分析。结果 MBT矫治技术能有效控制上颌切牙唇舌向倾斜度和垂直位置 ,上切牙内收后切缘至RL距离减小 5 .37mm ,上中切牙角减小 8.6 8 ,上中切牙切缘至腭平面距离增大 0 .72mm ,上磨牙至RL线距离、腭平面的距离分别增大 1.2 7mm、0 .89mm ,上唇突点至RL线距离减小 2 .0 6mm ,上唇倾角减小 6 .79 。结论 MBT矫治技术为矫治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常前牙的唇舌向牙轴倾斜度是维持上下颌牙的理想咬合状态及保持矫治后效果的重要因素.为此,在采用方丝弓技术转矩(torque)前牙治疗中,了解方丝转矩时的扭曲量及其对齿根表面产生的力间的关系十分重要。方法在实验模型上,按假定的牙列形态将尖牙至磨牙的后部牙列区用粘有锁槽的黄铜棒排列,将4颗切牙作成仅由弓丝支持的游离单位,并使切牙根的舌侧面与贴有变形计测器的黄铜板相贴.选用0.016×0.022时(0.4×0.6mm)及0.017×0.025时(0.43×0.6mm)两种不锈钢方丝,在前牙区分别作5°,10°,15°,20°扭曲,以计测前牙所受的转矩力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控根辅弓对直丝弓矫治器患者的上颌切牙转矩效果。方法:选择22例安氏Ⅱ1拔牙矫治的患者,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在精细调整阶段配合控根辅弓对过度直立或内倾的上颌切牙进行正转矩。按主弓丝不同分为2组,14例主弓丝为0.46 mm ×0.64 mm 的不锈钢方丝,8例主弓丝为0.46 mm 的不锈钢圆丝。对22例上颌切牙转矩前后的 X 线头影测量结果采用 t 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例上颌切牙转矩后的 X 线头影测量结果显示,1-SN、UIa-NA 值增加(P <0.01),控根辅弓对上切牙的正转矩效果明显;转矩的时间,主弓丝为圆丝上颌切牙转矩快于主弓丝为方丝,P <0.05。结论:在直丝弓矫治的精细调整阶段,配合前牙控根辅弓,是对内收后过度直立或舌倾的上颌切牙实现转矩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畸形在用方丝弓固定矫治器进行减数治疗后软、硬组织突度的变化.方法选择12例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用方丝弓固定矫治器治疗的安氏Ⅱ1类青少年错形患者的X光片,对其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畸治疗前后,上颌软、硬组织的变化大于下颌,其中上唇最突点距审美平面平均内收3.17mm,上前牙平均内收10.5°,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明显意义的差别.A点后移,ANB角减小平均1.56°.B点少量前移,但无统计学意义.下唇最突点距审美平面平均内收2.77mm,下前牙平均内收0.8°.结论Ⅱ1类错拔牙矫治后患者软、硬组织侧貌改变主要为上颌及上前牙突度的减小和上、下唇突度的减小,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上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细丝弓舌侧内收上颌前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不同后倾曲力矩对上颌前牙牙周膜静水压以及初始位移的影响。方法 采用CT扫描法建立包含全牙列头颅的三维几何模型,用Solidworks软件生成舌侧托槽和弓丝的三维几何模型,组装并生成细丝弓舌侧内收上颌前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三维有限元计算软件ANSYS中计算当颌间牵引力为0.556 N,后倾曲力矩分别为15、30、45、60、75 Nmm时上颌前牙的初始位移以及牙周膜静水压。结果 上颌中切牙、侧切牙以及尖牙的唇舌侧根尖和颈缘共产生4个应力集中区,并产生远中方向的旋转初始位移和相对压入移动;上颌尖牙牙周膜的静水压应力和初始位移均显著大于中切牙和侧切牙;随着后倾曲力矩的增加,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垂直向的初始压入位移和牙周膜静水压应力均逐渐增加。结论 采用细丝弓技术舌侧内收上颌前牙的力系是安全可控的,通过改变弓丝后倾曲力矩的值可以有效控制牙齿移动的方式和移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0.022×0.028″的直丝弓托槽中先后使用0.019×0.025″和0.021×0.025″的方形弓丝对于前牙的唇舌向倾斜度所产生的影响.方法在20例非拔牙矫治患者中选出10例前牙唇舌向倾斜度欠满意的患者,对其使用0.019×0.025″和0.021×0.025″两种方丝时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对0.021×0.025″的方丝引起的前牙唇舌向倾斜度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将0.019×0.025″不锈钢方丝更换为0.021×0.025″方钛丝2个月后,其引起的代表前牙唇舌向倾斜度的测量指标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使用0.019×0.025″不锈钢方丝后,换用0.021×0.025″的方钛丝并使其有一定的作用时间,可以引起前牙唇舌向倾斜度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微种植支抗结合不同高度的牵引钩对前牙移动的影响,为更好地利用微种植支抗辅助内收前牙提供临床基础。方法 选择上颌严重前突患者2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采用微种植支抗结合直丝弓技术滑动法内收前牙关闭拔牙间隙;实验组采用2 mm长牵引钩,对照组采用6 mm长牵引钩。内收前牙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相关指标的测量分析,配对t检验比较组间差别。结果 实验组(2 mm)和对照组(6 mm)拔牙间隙关闭后磨牙均少量前移(0.31 mm),上前牙明显内收且直立,实验组上中切牙呈压入移动趋势(1.82 mm),对照组上中切牙呈伸长移动趋势(-1.05 mm)。结论 随着牵引钩高度的增加,上中切牙内收过程中伸长趋势增加,冠舌向倾斜移动减少,临床上可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牵引钩高度,从而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改良多用弓技术矫治替牙期牙性反He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改良多用弓技术矫治替牙期的牙性反He患者36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改良的多用弓技术,既在弓丝的后部两侧各增加一个Ω曲,这样便于调节弓丝加力,使前牙唇展;同时应用的是0.43×0.64mml(0.017时 0.025时的不锈钢方丝进入颊侧和后不转动,不会压迫颊侧龈组织,保证了弓丝的稳定性。此外,方丝作用力持久,对前牙能达到整体性的移动,并能防止活动矫治器矫治浅反He引起的继发性开始。  相似文献   

13.
对I、Ⅱ类拔牙病例使用固定矫治器矫治时 ,内收上前牙时常需对上前牙进行正转矩控制 ,以防止上切牙牙冠的舌倾、伸长 ,保持其正常的唇舌向倾斜度。直丝弓上切牙托槽预成了一定的正转矩角度 ,但临床上证明这种角度对切牙的转矩控制是不够的 ,常需额外增加切牙正转矩。本文通过“正畸方弓丝转矩特性”系列实验 ,并通过临床病例的检验 ,探讨了在使用固定矫治器时对上切牙转矩控制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1) 0 .0 18英寸× 0 .0 2 5英寸、0 .0 19英寸× 0 .0 2 5英寸的方弓丝 ,不锈钢丝的余隙角为 15°、12° ,达到最适转矩力 2 0Nmm时弓丝需额外扭转 4°、3° ;临床上应注意转矩角的准确性 ,以免力值过大或过小。 2 )而镍钛丝的余隙角为2 2°、2 0°,达到最适转矩力 2 0Nmm时弓丝需额外扭转 15°、15 0°,说明镍钛丝对切牙转矩控制的作用不大。 3)理想的正畸力为持续性、衰减缓慢的轻力。曲的弯制可增大弓丝的作用范围 ,更好地控制转矩力 ,以水平曲的作用更明显。 7mm .高的垂直曲和 6mm长的水平曲 ,使不锈钢丝的抗扭刚度分别下降 15 %、38% ,即达到最适转矩力 2 0Nmm时 ,垂直曲弓丝和水平曲弓丝分别需额外扭转5°、7°。转矩移动牙齿的理想弓丝至少应具备抗扭刚度较低、成形性能较好、边缘斜面较小等特性。  相似文献   

14.
微植体支抗滑动法内收上颌前牙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不同微螺钉种植体植入高度以及不同牵引钩高度对微植体支抗滑动法内收上颌前牙的生物力学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高精度螺旋CT扫描结合MIMICS快速三维重建的方法建立微植体-直丝弓上颌前牙内收力系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准确构建托槽、牙齿、弓丝、微种植体的力学关系基础上计算当微种植体植入高度为4、8 mm时以及牵引钩高度为1、4、7、10 mm时上颌前牙的初始移动情况。结果随着牵引钩高度的增加,上颌前牙内收时逐渐从冠舌向倾斜移动变为冠唇向移动;微种植体高位植入更有利于上颌前牙内收时的压入移动。结论通过微种植体植入高度和牵引钩高度的变化可以有效控制上颌前牙内收的牙齿移动方式。  相似文献   

15.
种植钉与口外力作为正畸强支抗的临床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比较头帽口外力装置和钛合金钉种植体作为正畸强支抗对正畸病人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开唇露齿,牙列拥挤和/或前牙前突的患者20名,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使用头帽口外弓加强后牙支抗;第二组使用助攻型种植钉作为支抗体.比较两组总的治疗时间,及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的线距和U1-SN的角度差值.结果 ①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没有发生松动和脱落.②使用口外支抗组总的治疗时间平均为23.9月,种植支抗组平均为20.9月.③使用口外支抗组的支抗磨牙近中平均2.91 mm,切牙切缘平均内收5.07mm,治疗前后U1-SN角度的差值为15.7°;而使用种植支抗组的支抗磨牙近中移动平均1.05 mm,切牙切缘平均内收6.69mm,U1-SN角度的差值为12.1°,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钛合金钉种植体作为正畸强支抗要比头帽口外力装置能够更好的控制牙齿移动,缩短整个治疗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展示了以微螺钉为支抗,利用直丝弓矫治器滑动法内收前牙在牙槽骨性前突正畸治疗中的疗效及优点。微螺钉可为前牙的内收提供绝对支抗,同时采用滑动法内收前牙有许多优点,即可缩短疗程、早期改善侧貌、简化治疗且无需颌间牵引。  相似文献   

17.
种植体支抗正畸治疗中上颌磨牙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应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内收上颌前牙过程中,观察上颌第一磨牙位置的变化,评价种植体支抗的疗效。方法成年上颌前突患者15例,应用上颌后牙区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内收前牙。通过头影测量的方法观察种植体和切牙在矢状方向上的位置改变,通过模型测量的方法观察上颌第一磨牙在三维方向上的位置变化。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治疗前、后28枚种植体在矢状面上的位置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例患者上颌切牙切端平均水平内收6.99mm,在垂直方向上位置改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颗上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向移动、旋转和倾斜移动,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步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可以实现理想的支抗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8.
1.矫治经过:姜×,女,17岁,第一恒磨牙中性,上下牙弓前突,齿槽座凹陷;上牙弓!”拥挤。设计:拔除5f5,方丝弓矫治器治疗。治疗:上下牙弓贴带环,贴片。用0.4NITi弓丝整平牙弓。排齐牙齿后换0.45不锈钢丝拉手H远中移,为防止后牙前移弓丝末端弯欧美格弯曲,尖牙移至远中后换方丝弓内收上下前牙至间隙关闭。用原弓丝调整牙弓关系。疗程二年(附图)。2.治疗中注意事项:①土十唇向牙冠向远中倾斜贴托槽时稍加大向拔牙侧的角度,以使牙冠向近中移动。②由于患者前牙覆盖较浅,技尖牙向远中时力不要过大,以免使切牙前倾出现开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牙合]拔牙病例关闭间隙时切牙的移动方式。方法:安氏Ⅰ类错[牙合]牙列拥挤病例20例,均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采用方丝弓细丝弓技术矫治,牙性支抗(弱支抗)。矫治前后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对切牙位置及硬、软组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上颌切牙牙冠平均后移2.55mm;牙根平均后移0.20mm,下颌切牙牙冠平均后移1.78mm、牙根平均后移0.28mm。结论:牙性支抗控制下,安氏Ⅰ类错[牙合]拔牙病例关闭间隙时切牙移动是有控制的倾斜移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摆形矫治器对上颌磨牙远中移动的同时,观察对上颌前牙及双尖牙的副影响。方法 在临床上收集12名患者,男4名,女8名,平均年龄11.1岁,患者均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非拔牙矫治,均使用摆形矫治器远中移动磨牙来纠正Ⅱ类磨牙关系为Ⅰ类磨牙关系,牙弓内获得足够的间隙。比较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片。结果 上颌磨牙远中倾斜8.34°(SD=8.37°),远中移动3.37mm(SD=2.10mm);上颌切牙移动2.4mm(SD=4.57);(牙合)平面向前上倾斜1.09°(SD=1.76°);下面高(ANS-Me)增加2.79mm(SD=2.03mm)。结论对摆形矫治器远中移动磨牙的疗效是肯定的,但是在治疗过程中,支抗的丧失,上颌切牙的唇倾、前牙覆(牙合)覆盖增加以及下面高的增加是治疗的副影响,而且磨牙远中移动的过程中,伴有牙冠较大量的远中倾斜。因此,提醒临床医生在使用类似的矫治器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