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椎间固定融合术改变了腰椎的正常生物力学环境,固定节段上下椎间盘存在应力集中,通过观察经后路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程度,明确是否存在退行性变的发生。方法:1998-08/2002-01解放军第三○九医院骨科收治行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后患者40例,所有病例均询问主诉是否有腰痛,进行腰部和神经系统检查、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调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行肌电图椎旁定位明确神经受损情况,X射线检查及MRI检查,观察腰椎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发生率和程度。结果:术后随访5年,腰椎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发生率为27.5%(11/40),但仅15%患者出现主观不适和阳性体征。结论: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的比例较高,应力异常集中是退行性变加速原因,大多数患者在术后5年内并不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这可能与腰椎管容积较大、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较小有关。  相似文献   

2.
脊柱椎间融合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战立  常山  刘月明  唐曦  张弘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7):1437-1438,1441
目的评价椎间脊柱融合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004年5月至2007年2月,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行后路椎板开窗、椎间盘摘除、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单枚Cage植骨的脊柱融合术治疗。术后随访1~3年(平均1.5年),术前和随访时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和疼痛功能指数评分法(Oswestry)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VAS评分术前7.50±2.78,随访时2.04±1.12,比较有显著下降(t=8.23,P〈0.01)。Oswestry评分术前66.8±11.3,随访时下降为26.0±9.8(t=12.54,P〈0.01)。症状改善明显,优9例,良2例,可1例;综合评价标准优良率93.7%。随访时椎间融合11例,未见影像学融合1例,植入物无移位,未发现断钉现象。结论对合并有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后路椎间单枚Cage置入加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脊柱融合术可以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背景:疼痛生理病理机制包括中枢和多个外周神经传导机制和环节,治疗手段上经历了传统的镇痛药物注射、口服镇痛药物、自控硬膜外镇痛、自控静脉镇痛等方法,减轻了临床疼痛,但仍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发生。多模式镇痛方案从多个机制层面达到完全镇痛的目的,具有一定的临床创新性,但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目的:探讨切口周围注射复合麻醉药物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在腰椎后路融合后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共收治行腰椎后路融合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9例采用切口周围注射多模式镇痛药物(吗啡+酮咯酸+罗哌卡因+肾上腺素)治疗,对照组39例局部注射生理盐水。所有患者记录融合后即刻、6 h、12 h、24 h、48 h、7 d的目测类比评分、Ramsay镇静评分以及融合后首次吗啡使用时间、吗啡使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间在年龄、性别、主要病因、体质量指数、手术节段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统计学可比性。在融合后6,12,24,48 h内,试验组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降低(P〈0.05),Ramsay镇静评分较对照组升高(P〈0.05)。但在融合后第7天时两组目测类比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试验组融合后首次吗啡使用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迟(P=0.002),同时吗啡使用量也明显降低(P=0.041),有效控制了临床围手术期的药物使用并保证了镇痛的效果。提示对于腰椎后路融合后患者,多模式镇痛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案使用,可以显著降低融合后疼痛程度而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进一步验证人工髓核置换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比较人工髓核置换和传统腰椎间盘切除加脊柱融合在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2005-08/2007-08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骨科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8例,所有患者对实验及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分为人工髓核置换组14例,常规手术组24例.所有患者均为单节段病变.人工髓核置换组采用后侧入路,行单枚人工髓核植入,人工髓核为欧洲Raymedica公司生产的假体,其外衣为聚乙烯纤维,核心为能吸水膨胀的半流动性水凝胶(聚丙稀-聚丙烯酰胺);常规手术组经后侧入路,行腰椎间盘切除加脊柱融合术,采用山东威高骨科材料有限公司脊柱内固定系统13例,中华长城脊柱内固定系统11例;采用Wright Medical Technology, Inc.人工骨17例,上海贝奥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磷酸钙生物陶瓷7例.比较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椎间隙增加高度,术前及术后6周,3,6个月Oswestry疼痛功能指数评分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并根据JOA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患者38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全部病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3.4个月.①人工髓核置换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少于常规手术组,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人工髓核置换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常规手术组, 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人工髓核置换组术后椎间隙增加高度与常规手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人工髓核置换组Oswestry疼痛功能指数评分在第3个月较常规手术组有显著下降(P < 0.05);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两组临床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⑥人工髓核置换组并发症:术后1年发生假体移位1例,但无症状,无需再次手术;常规手术组出现双侧腿疼1例,出现右侧腿痛2例,予口服药物对症处理后3个月缓解,3例均为L5S1节段行手术患者.结论:①人工髓核置换术后定量临床结果至少与传统腰椎间盘切除加脊柱融合术后的临床结果相当,进一步支持早期文献报道.②人工髓核置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对于存在手术指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是一种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脊柱融合是治疗脊柱侧凸的基本方法。脊柱的生物力学性质在融合后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可能导致背部肌肉功能异常。本文研究脊柱侧凸患者脊柱融合手术前和手术两年后背部肌肉功能的改变。方法 采集和分析18例脊柱侧凸患者脊柱融合手术两年后背部四对肌肉的肌电信号,得到信号和平均方根值、中频值和肌电包络等参数,并和手术前进行比较。结果 手术两年后,病人肌电的幅度增加、中频值下降,同时部两侧肌电包络的对称性降低。结论 手术两年后患者背部肌肉的各项肌电参数发生的变化和废用性肌肉萎缩的特征一致,表明融合术两年后,脊柱侧凸患者的背部肌肉已经出现萎缩现象。  相似文献   

6.
背景:腰椎间盘退变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椎间盘退变的病理改变及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确。目的:介绍腰椎间盘退变的分子病理改变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方法:以"disc histology,disc degenerative disease,disc gene"等主题词检索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5/2010年,筛选与腰椎间盘组织学变化和发病机制相关的文献,总结归纳腰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和研究结果。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与腰椎间盘退变有关的文章118篇,共纳入30篇。结果表明腰椎间盘退变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基因遗传因素、自然老化和积累性损伤等,基因的多形性是诱发退变的重要前置因素。椎间盘退变可通过免疫反应、机械性压迫或不稳定、血循环障碍和炎性递质等因素导致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老化和病理性退变在影像和病理上难以区别,应根据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生物学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但目前仍处在实验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7.
背景:腰椎间盘退变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椎间盘退变的病理改变及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确.目的:介绍腰椎间盘退变的分子病理改变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方法:以"disc histology,disc degenerative disease,disc gene"等主题词检索PubMed 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5/2010年,筛选与腰椎间盘组织学变化和发病机制相关的文献,总结归纳腰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和研究结果.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与腰椎间盘退变有关的文章118 篇,共纳入30 篇.结果表明腰椎间盘退变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基因遗传因素、自然老化和积累性损伤等,基因的多形性是诱发退变的重要前置因素.椎间盘退变可通过免疫反应、机械性压迫或不稳定、血循环障碍和炎性递质等因素导致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老化和病理性退变在影像和病理上难以区别,应根据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生物学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但目前仍处在实验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腰椎骨折与腰椎退变患者经腰椎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后2年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36例腰椎骨折患者和30例腰椎退变患者分别设为骨折组和退变组。骨折组给予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组给予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并依据DR和改良Pfirrmann腰椎间盘突出MRI分级变化评估两组的ASD发生率。结果术后随访2年,骨折组的ASD发生率低于退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退变患者内固定手术后对ASD影响大于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椎间盘高度的变化及其与螺钉角度的关系.方法 对行腰椎内固定融合术的腰椎滑脱患者31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术后固定融合区邻近椎间盘的变化;对是否"悬浮固定"对邻近椎间盘高度变化的影响以及不同邻近节段椎间盘高度变化进行对比;分析邻近椎间盘高度变化与螺钉角度的关系.结果 随访10~16个月,平均13.5个月.①L5-S1固定组其上方的L4\L5椎间隙术后1年高度与术后即时相比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4~L5固定组其上方的L3\L4椎间隙及下方的L5\S1椎间隙术后1年高度与术后即时相比虽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L5-S1固定组其上方的L4\L5椎间隙高度变化与L4-L5固定组其上方的L3\L4椎间隙高度变化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L4-L5固定后,固定融合区上方邻近椎间隙(L3\L4)高度变化与下方邻近椎间隙(L5\S1)高度变化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把手术组按螺钉角度大小分为2组(C组<6°,D组>6°),将2组固定融合区上方邻近椎间隙高度变化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将手术组固定融合区上方椎间隙高度变化与螺钉角度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正线性相关关系(r=0.373,P=0.039).结论 ①是否"悬浮固定"对固定融合区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没有差异;②固定融合区上、下方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风险无差异;③螺钉角度的大小对固定融合区上方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有影响,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即螺钉角度越大,椎间盘退变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探讨局部冷冻治疗在减轻腰椎融合术术后疼痛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腰椎融合术术后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观察组术后将冰袋置于患者手术部位,20 min后移除,每8 h 1次,至术后48 h为止。对照组不使用冰袋,其余护理及康复锻炼方法均和观察组患者相同。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4、8、16、24、36、48 h视觉模拟(VAS)评分,记录术后6、12、24、48 h吗啡用量,在48 h时用李克特量表记录两组患者对于镇痛效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1、2、4、8、16、24、36、48 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0~6、6~12、12~24和24~48 h吗啡用量及48 h内吗啡总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8 h镇痛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冷冻治疗可有效减轻腰椎融合术术后患者疼痛,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提高患者镇痛满意度,值得临床护理推广。  相似文献   

13.
背景:通过分析细胞因子及炎症递质对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有助于深入认识腰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指导临床对腰椎间盘退变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目的:结合临床对腰椎间盘退变中细胞因子及炎症递质进行研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多层次探讨分析。方法:以电子检索方式对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2002-01/2011-12收录有关腰椎间盘退变中细胞因子及炎症递质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采用检索词主要为"腰椎间盘退变;细胞因子;炎症介质",运用数据库的分析功能和Excel软件图表的功能分析数据特征。结合2009-01/12在解放军第306医院骨科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患者67例,治疗方法为单节段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植入植骨融合内固定,对术中切除的间盘进行镜下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与结论:在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2002/2011收录的文献中,共检索到76篇与腰椎间盘退变细胞因子及炎症递质研究相关的文献,文献数量处于上升趋势。腰椎间盘退变中细胞因子及炎症递质研究检测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为主,对炎症递质的表达定量定性准确性研究较多。可见,细胞因子及炎症递质在椎间盘退变的复杂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Although gait analysis has been previously conducted for lumbar spinal stenosis patients, the vertebral segmental movements, such as of the thoracic and lumbar regions, and whether the spinal movement during gait changes after decompression surgery remain unclear.MethodsTen patients with lumbar spinal stenosis and 10 healthy controls participated. Clinical outcomes were assessed using the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Back Pain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and Visual Analogue Scale. Spinal kinematic data of the participants during gait were acquired using a three-dimensional motion analysis system. The trunk (whole spine), thoracic, and lumbar flexion and pelvic tilting values were calculated. Spinal kinematic data and clinical outcomes were collected preoperatively and 1 month postoperatively for the patients.FindingsCompared to that observed preoperatively, the clinical outcome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t 1 month postoperatively. In the standing position, the preoperative lumbar extension of the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s. Moreover, during gait, the lumbar flexion relative to the standing posi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s preoperatively, and increased at 1 month postoperatively. The sum of the thoracic and lumbar flexion values during gai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core for leg pain.InterpretationThe epidural pressure of lumbar spinal stenosis patients is known to be higher than that of normal subjects during gait, and to decrease during walking with lumbar flexion. Preoperatively, smaller thoracic and lumbar flexion movements during gait relative to the standing position cannot decrease epidural pressure; as a result, severe leg pain might be induced.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国内外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治疗措施中非手术及手术治疗中存在着只能缓解症状,不可避免地会改变椎间盘的正常结构,甚或促进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可能。目的:尝试利用Ad/CMV—Sox-9进行转染,观察转染后兔退行性变椎间盘的病理及其影像学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基因水平的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10/2006-03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Ad/CMV—Sox-9、Ad/CMV-绿色荧光蛋白由北京本元正阳基因公司提供。方法:选取已构建退行性变椎间盘模型的新西兰大白兔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d/CMV—Sox-9组20只,分离暴露椎间盘,在L2-3,L3-4,L4-5节段用0.1mL注射器水平剌入,每节段注入Ad/CMV—Sox-920μL:Ad/CMV-绿色荧光蛋白组10只,于相同椎间盘节段注射相同剂量的Ad/CMV-绿色荧光蛋白。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转染Sox-9后2,4,8周3个时间段取材,检测转染后兔退行性变椎间盘组织中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以β-actin作空白对照,观察退行性变椎间盘的病理及MRI变化。结果:成功地利用Ad/CMV—Sox-9对退行性变椎间盘进行了转染。转染后兔退行性变椎间盘组织中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空白对照(P〈0.05)。病理切片示,造模后的椎间盘软骨样细胞减少或小时,基质退行性变,纤维化:注射Sox-9后6~8周,可见少量软骨细胞再生,细胞增多,渐成熟。注射Sox-98周后MRI检查T2加权像显示,注射Ad/CMV—Sox-9节段信号增高,自身对照未注射Sox.9的节段信号低。结论:Ad/CMV—Sox-9转染退行性变椎间盘后,促进了Ⅱ型胶原mRNA的高效表达,经组织学和影像学验证,改善了椎间盘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6.
背景:随着脊柱手术方法的成熟及内固定器械的发展,脊柱内固定融合术已成为许多脊柱疾患的主要治疗方法,但远期出现的邻近节段退变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目的:回顾分析脊柱内固定后邻近节段发生退变的相关因素,有助于改善脊柱内固定的方法,减少远期并发症。方法:分别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Pubmed数据库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关于脊柱融合内固定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文章,检索词分别设定为“脊柱融合内固定、邻近节段退变、单侧cage椎间融合固定”和“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spine fusion、unilateral single cage”。筛选资料,选取脊柱融合后邻近节段退变的文献,筛除非随机试验的研究,将随机对照试验作为纳入标准,排除重复性研究文献。主要从术式、融合方式及邻近节段破坏等方面讨论脊柱融合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结果与结论:筛选得到27篇符合纳入标准文献,从中得出融合节段数目、方式、部位及手术时对邻近节段小关节破坏是引起邻近节段退变的主要影响因素。人工椎间盘置换、单侧cage椎间隙植骨内固定在预防、延缓邻近节段退变上有一定作用。在决定融合固定术前,应综合考虑内固定材料、手术方式可能带来的影响,避免或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定量参数对腰椎间盘退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选择81例受检者进行腰椎矢状位常规T2WI及DKI成像,对腰椎间盘进行Pfirrmann分级,并分析腰椎间盘髓核DKI参数平均扩散峰度(mean kurtosis,MK)、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值,与Pfirrmann分级、椎间盘节段及受试者性别的关系。结果 MK值与Pfirrmann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922,P0.01),MD值与Pfirrmann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921,P0.01)。L5/S1节段MK值(0.89±0.32)明显高于L1/L2(0.82±0.14)、L2/L3(0.8 4±0.2 3)(P0.0 5),L5/S1节段M D值(1.8 3±0.3 2)低于L1/L2(1.89±0.14)、L2/L3(1.86±0.19)(P0.05);各节段椎间盘MK及MD值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KI成像可用于定量评价早期椎间盘退变,MK及MD值与Pfirrmann分级、椎间盘节段具有相关性,而与性别差异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仙灵骨葆预防卵巢切除大鼠的腰椎间盘退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背景:仙灵骨葆主要成分为黔岭淫羊藿、补骨脂、断续等组成,临床上常被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目的:验证仙灵骨葆对去卵巢大鼠椎间盘退变预防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3月龄雌性SD大鼠被随机均分为3组.双侧卵巢切除+仙灵骨葆组切除双侧卵巢后,250 mg/(kg·d)仙灵骨葆灌胃,1次,d,连续用药12周.假手术组暴露卵巢但不切除:双侧卵巢切除+盐水组切除双侧卵巢后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以上3组均于术后3个月处死,并于处死前10 d和4 d分别给予四环素和钙黄绿素双荧光标记.取L_2椎体进行骨形态计量学分析,L_4~L_5腰椎及椎间盘进行VG特殊染色及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椎间盘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表达,观察椎间盘的病理学改变并根据组织学评分系统对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LVD)进行评分.结果与结论:①腰椎骨量:双侧卵巢切除+盐水组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及双侧卵巢切除+仙灵骨葆组(P<0.05).②腰椎间盘评分:双侧卵巢切除+盐水组组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及双侧卵巢切除+仙灵骨葆组(P<0.05).③免疫组织化学:双侧卵巢切除+盐水组与双侧卵巢切除+仙灵骨葆组、假手术组比较大鼠椎间盘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仙灵骨葆可预防去卵巢大鼠腰椎间盘的退变,其作用机制可能包括维持椎体骨量及微观结构、抑制终板退变从而改善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环境和营养供应,同时降低椎间盘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表达,抑制基质的降解.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分析不同植骨材料、植骨部位等生物学因素对颈椎融合的影响;融合临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发生率、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以及临床处理等,为更合理的选择和应用颈椎融合技术,从而进一步提高颈椎融合的远期效果提供依据和研究方向。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80-01/2005-09有关颈椎植骨融合以及融合后临近节段的文章,检索词“cervicalspine,fusion,bonegraft,spinefusion,adjacentsegmentdegeratio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1980-01/2005-09的相关文章,相应检索词分别为“颈椎,融合,植骨,脊柱融合,临近节段退变”,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纳入标准:①有关颈椎各种类型植骨融合以及脊柱融合生物学过程的研究。②有关脊柱融合后临近节段退行性变的研究。排除标准:重复或类似以及陈旧的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87篇有关颈椎植骨融合以及融合后临近节段退行性变的文章,排除重复或类似以及陈旧的研究,24篇符合研究要求。资料综合:①颈椎融合骨移植材料:颈椎融合术中,自体或异体骨移植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单独或与骨形态发生蛋白结合应用,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性能。②颈椎融合部位的选择: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效果优于后路融合。③颈椎融合术后临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发生及发生率:椎间盘退行性变是融合临近节段最常见的退变表现;融合临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在术后10年随访可高达25%,而有症状的患者相对较少;颈椎前路融合后临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后路融合。应用坚强内固定、术后颈椎曲度异常、融合节段过长、融合术中小关节损伤以及术前临近节段存在退行性变迹象的患者容易出现融合临近节段退行性变。结论:颈椎前路融合中,合理选择生物合成材料,以及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等骨生长因子不仅可获得良好的融合,而且可避免骨移植并发症的发生。生物力学异常是导致临近节段退行性变的重要因素;导致临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可控危险因素包括不使用或选用动力性内固定、保护融合临近节段的小关节、融合长度和矢状面平衡;无症状的临近节段退行性变虽常见但与临床症状并不具有相关性;临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外科治疗包括神经减压和延长融合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