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三刺三才刺凤凰展翅行针拔罐结合溶栓抗凝通脉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把6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三刺三才刺凤凰展翅行针拔罐结合溶栓抗凝通脉,对照组单纯溶栓抗凝通脉。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血浆 D -二聚体下降快(P <0.05),下肢周径差更缩小(P <0.001),疗效更好(P =0.040)。结论:三刺三才刺凤凰展翅行针拔罐结合溶栓抗凝通脉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临床疗效好,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并应用到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介入置管溶栓联合抗凝与单纯抗凝治疗产后合并下肢静脉血栓(DVT)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16年2月34例产后合并中央型或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单纯抗凝组和介入治疗组,其中单纯抗凝组23例,介入治疗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随访6~14个月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大腿、小腿周径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单纯抗凝组比较,介入治疗组大腿、小腿周径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与单纯抗凝组比较,介入治疗组Villalta评分及各等级例数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置管溶栓联合抗凝治疗产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优于单纯抗凝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科围手术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骨科136 例手术后患者采取早期功能锻炼及抗凝等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于术后第7d 超声检查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对已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采取药物溶栓、抗凝治疗.结果:136 例骨科术后患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后有3 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1%,采取溶栓、抗凝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及各项检查指标均恢复正常,未发生下肢溃烂、坏死及肺、脑栓塞等并发症.结论:骨科患者下肢疾病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适当药物溶栓、抗凝是预防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35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7例患者及时采用抗凝、溶栓、祛聚等综合治疗方法加之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结果 7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经过抗凝、溶栓、祛聚降黏治疗及护理干预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一例肺动脉栓塞发生.结论 在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很易形成,护理工作非常重要,为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应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理论水平及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5.
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韩凤英  陈晓霞  谢倩  王燕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9):1425-1427,1429
目的 观察妊娠及产褥期妇女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10例确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周内的孕妇产患者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和肝素抗凝治疗,在治疗前后以临床表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下肢阻抗容积波图检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愈50%(5例),好转50%(5例),总有效率100%(10例);溶栓前后下肢阻抗容积波图各项指标值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无1例转为血栓后综合征.结论 妊娠及产褥期妇女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同时结合肝素抗凝治疗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CDT和ST两种方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对比哪种治疗方案能有效的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方法将8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CDT组和ST组,分别给予经导管接触性溶栓和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计算CDT组和ST组治疗前、后大、小腿周胫差,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Villalta评分,统计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例数,计算两组患者PTS的发生率。结果 CDT组治疗前、后患者大、小腿周径差大于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T组Villalta评分(3.26±0.78)低于ST组(5.57±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T组PTS征的发生率30%低于ST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接触性溶栓较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更能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结果 妇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11%(13/11360);阴式手术发生率0.9%(3/332),仰卧位手术发生率为0.09%(10/110280).深静脉血栓发生在左下肢为10例,右下肢为3例.13例患者均行彩色超声检查证实为静脉血栓,经溶栓、抗凝等综合治疗,均症状缓解.结论 妇科手术后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一旦发生应及早诊断并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方法:总结了1983~2005年我科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静脉抗凝、溶栓治疗、保守治疗治愈;疗效满意。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发生率有增加趋势,骨科医生应高度重视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近3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分为治疗组(37例)放置下腔静脉滤器,联合尿激酶溶栓、抗凝治疗,对照组(21例)抗凝治疗,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全部病例下肢肿胀症状均明显好转,复查彩超血栓消失或静脉狭窄改善.治疗组有效率89.1%,对照组有效率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7,(12):1694-1695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应用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疗效。方法:将320例单纯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162例采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对照组158例单纯采用手术治疗后常规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机率;比较两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应用抗凝药物具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良好疗效,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恶性肿瘤并发6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抗凝溶栓治疗,36例痊愈(58.1%),25例有效(40.3%),1例无效(1.6%),最终发生肺栓塞死亡,其余随访6个月,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无复发,5例发生血栓形成后综合征(8.2%).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应高度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诊断以无创方法为首选,同时应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及实施溶栓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治疗及预防。方法对30例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液淤滞、高凝状态及静脉壁损伤为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安全可靠、且无创伤,使用尿激酶或低分子肝素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需早期给予溶栓、抗凝等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8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做好抗凝、溶栓治疗,并在治疗期间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加强心理护理、抗凝溶栓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康复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结果本组28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给予针对性治疗与综合护理后,患肢肿胀消退,均痊愈出院。结论给予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溶栓治疗,并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30例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毅  王佳  杨镇洲  王阁  向跌  刘红  王东 《重庆医学》2007,36(20):2065-2066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收治的30例恶性肿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资料;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D-2聚体检查明确诊断后,予以溶栓、抗凝、祛聚集等治疗.结果 好转17例,病情稳定1例,无效12例(其中死亡5例,2例死于溶栓后肺栓塞,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治疗有效率56.6%.结论 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主要依靠D-二聚体及彩色多普勒检查;治疗主要采用溶栓、抗凝、祛聚集等治疗,但疗效较差.尚需进一步探讨其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运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6例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a、B两组。经腘静脉置管抗凝溶栓治疗患者为a组,一共60例,右下肢16例,左下肢43例,双下肢1例;经患者足背静脉抗凝溶栓治疗的患者为B组,一共66例,右下肢16例,左下肢48例,双下肢2例。通过监测患者症状性肺栓塞、出血的发生率、溶栓效率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a组的症状性肺栓塞、出血的发生率、溶栓效率优于B组(P0.05)。治疗后平均随访(18±12)个月。结论经腘静脉置管抗凝溶栓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疗效显著,可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和探讨中西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至2011年收治的8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给与溶栓、抗凝及中药活血通脉中药外敷内服.结果治疗后8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痊愈50例,显效22例,有效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9%.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发病时间较长及疾病后期的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药治疗常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弥补了单纯西药治疗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VCF)置入联合抗凝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198例,其中31例在DSA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给予抗凝、溶栓等治疗及术前术后正确的康复护理指导。结果: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肺栓塞(PE)的发生。31例患者术后经抗凝、溶栓治疗,术前、术后正确护理,患肢肿胀明显消退,术后无肺栓塞及滤器置入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抗凝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好且安全,正确的护理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8.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3):276-277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后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8月~2014年7月总计400例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抗凝组260例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及阿司匹林抗凝治疗,非抗凝组140例术后未常规应用抗凝。结果:抗凝组仅出现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而非抗凝组出现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可以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常规抗凝有助于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42例我科2008年6月至2010年1月住院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22~79(48±15)岁.依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3组(n=14):A组,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全身溶栓、抗凝治疗;B组,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经溶栓导管溶栓、抗凝治疗;C组,抗凝治疗.以肢体周径差、血栓溶解程度,介入治疗并发症及肺栓塞发生情况为指标评价近期疗效,半年后随访.结果 各组健、患肢周径差值均减小,B组患肢肿胀消退较A、C组快(P<0.01).B组血栓完全消失5例(35.71%),与A、C两组比较,溶栓疗效显著(P<0.01).B组尿激酶用量(1.56±5.80)×106 U,较A组[(3.06±8.24)×106 U]明显减少(P<0.01).A组出现肉眼血尿、滤器移位各1例,C组出现肺栓塞1例.34例患者取得随访,随访6~18个月.无滤器移位及血栓形成.B组中仅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症状.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结合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陈碧泓 《当代医学》2012,(26):121-122
目的探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和护理措施.方法对广州市天河区林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09年1月~2010年1月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产妇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发生原因、防治方法及护理措施.结果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产妇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膜受损等因素有关.可对患者采用一般护理,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防止血管内膜损伤及防止血液高凝状态等预防措施.对于已发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抗凝、溶栓、祛聚治疗,可辅以肿消散连续外敷.本组35例患者采用精心治疗和护理后,治疗10~15d后血管造影检查,血管再通出院,随访6年均能正常生活与工作.结论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液高凝状态息息相关,可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及护理,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