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腹泻脾胃湿热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慢性腹泻脾胃湿热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用选择性培养基对慢性腹泻脾胃湿热证及脾虚证患者和正常人大便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双岐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等进行培养,同时计算双岐杆菌和肠杆菌比值(B/E).[结果]与脾虚证组比较,脾胃湿热证组肠道需氧菌肠杆菌、肠球菌、B/E比值及厌氧菌双岐杆菌、乳杆菌均升高.[结论]慢性腹泻脾胃湿热证与脾虚证患者存在不同的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探讨IBS的发病机制。[方法]按照罗马Ⅲ标准选取腹泻型、便秘型及混合型IBS患者各20例,另选健康人20例作对照组,观察各组粪便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细菌比例和菌群培养检测结果,并对比分析。[结果]腹泻组菌群密集度明显降低(P0.05),且菌群多样性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亚型IBS患者革兰阳性杆菌菌群比例均明显下降(P0.05)、革兰阴性杆菌比例明显升高(P0.05),且腹泻组与便秘组、混合组之间也有显著差别(P0.05);腹泻组、混合组革兰阳性球菌、大肠杆菌比例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增高(P0.05);腹泻组与便秘组比较亦有明显差别(P0.05);混合组肠球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亚型IBS患者双歧杆菌、乳杆菌均有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泻型、便秘型及混合型IBS患者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调,以腹泻型最为明显,菌群失调应该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54例腹泻患者的肠菌群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肠菌群检查法检查分析了51例急性腹泻患者和3例慢性痢疾患者的肠菌群。结果证明,急性腹泻患者的肠菌群发生了明显改变,其中脓血粘液便最重,稀便次之,消化不良便最轻。在菌群的改变中,厌氧性乳杆菌和分叉杆菌最为严重,在消化不良便中的对数值/克便分别为7.71和8.18,与正常值相比P<0.001和P<0.05。慢性痢疾患者的肠菌群和正常值相比未见到明显差别。本文就合理治疗肠道疾患、尽快调整肠菌群结构以及如何提高肠道病理性标本的肠菌群检查准确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老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与临床症状,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老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56例发生严重肠道菌群失调纳入A组,26例未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纳入B组,观察A组肠道菌群特征,并对比消化道症状积分与精神症状评分,采用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老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与消化道症状积分与精神症状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组肠道菌群检测,检测出弗劳地枸橼酸杆菌17例(30.36%),其次为普通变性杆菌与脆弱拟杆菌,均为11例(19.64%),检出大肠埃希菌相对较少,有5例(8.93%);A组消化道症状积分与精神症状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证实,老年腹泻型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与消化道症状积分、精神症状评分均呈正相关(r0,P0.001)。结论老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与消化道症状与精神症状之间关系密切,临床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预测是否存在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5.
腹泻型肠激惹综合征粪便菌群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34例腹泻型肠激惹综合征粪便中常见的9种厌氧、需氧菌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证实这类患者肠道存在着菌群失调,以类杆菌、双歧杆菌、肠杆菌明显减少为主(P<0.01),经菌群调整治疗有效。文章提出,尽管这种肠道菌群的改变为原发或继发尚难肯定,但它的存在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103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行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腹痛、腹泻评分,胃肠相关激素水平,以及肠道菌群数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乳杆菌菌群数量均高于对照组,腹痛评分、腹泻评分、5-羟色胺水平、神经肽Y水平、生长抑素水平、肠球菌菌群数量、酵母样真菌菌群数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可以有效地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调节胃肠相关激素,促进肠道菌群平衡,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急慢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急慢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差异。方法对20例慢性腹泻、31例急性腹泻及20例对照组的粪便进行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类杆菌的培养及检测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腹泻患者肠杆菌增加,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类杆菌减少(P<0.01),慢性腹泻患者肠杆菌增加,乳酸杆菌减少(P<0.05)。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比较,类杆菌和乳酸杆菌减少更明显(P<0.05)。结论急慢性腹泻患者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其中急性腹泻更严重。  相似文献   

8.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消化系统最常见的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研究显示,IBS发病与肠道菌群失调和精神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腹泻型IBS(D-IBS),应用肠道菌群分析  相似文献   

9.
消化道肿瘤化疗相关性腹泻的菌群分布及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分布改变在肿瘤化疗相关性腹泻(CID)中的作用,评价普乐拜尔在CID治疗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革兰氏染色,测定CID患者及同期化疗无腹泻者的菌群分布情况,对腹泻者试验性应用普乐拜尔治疗。结果68例消化道CID患者有76.47%发生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率55.9%,真菌感染率35.3%。普乐拜尔治疗该种腹泻有效率85.62%。与治疗前相比,患者腹泻症状缓解,Karnofsky评分改善,体重增加。结论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真菌感染在化疗相关性腹泻中占重要地位。普乐拜尔是治疗该种腹泻安全有效的药物,并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酪酸梭菌-双歧杆菌二联活菌胶囊对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酪酸梭菌-双歧杆菌二联新型活菌制剂对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随机选取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病例各38例,给临床腹泻患者口服酪酸梭菌-双歧杆菌二联活菌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分别于第5天和第14天末观察病人腹痛、腹胀、腹泻等情况。同时检测慢性腹泻患者服药前后的肠道菌群变化。结果服用该药品后,与治疗前相比,接受治疗的急性腹泻患者有效率为100%;慢性腹泻患者中,治疗有效率为89.47%。所有患者的腹痛、腹胀明显改善。该药品能明显调节肠道菌群,表现为患者服用药品后,粪便中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明显减少,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其中肠球菌、肠杆菌、拟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变化有明显显著性(P0.05)。结论酪酸梭菌-双歧杆菌二联活菌制剂对腹泻有良好的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11.
老年性便秘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及药物干预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老年性便秘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以及老年便秘患者服用微生态制剂干预后肠道菌群改善的情况。方法从肠道菌群失调的角度,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老年性便秘及非便秘老年人群的肠道菌群的差异,并应用队列研究试验设计方案,用微生态制剂进行生物学干预试验。结果老年便秘人群肠道中肠杆菌、肠球菌、梭杆菌数量增多,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类杆菌数量减少。经过微生态制剂治疗后肠杆菌、肠球菌、梭杆菌数量有所下降,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类杆菌数量有所增高。结论老年性便秘患者肠道菌群分布与非便秘者比较有差异,且微生态制剂干预对便秘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胃癌患者在化疗前后肠道中菌群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探讨胃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及微生态调节剂对胃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0例符合标准的中晚期胃癌作为治疗组。另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2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80例胃癌患者被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和干预组(40例)。观察组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联合化疗方案,干预组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金双歧联合治疗方案。使用粪便细菌及真菌培养法培养粪便中的大肠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类杆菌、酵母菌、葡萄球菌、消化链球菌。结果治疗组胃癌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P0.01);治疗后干预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均高于治疗前干预组(P0.01);治疗后干预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例均高于治疗后观察组(P0.01);干预组患者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和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害均低于观察组(P0.01)。结论胃癌患者肠道菌群处于一种失平衡状态;化疗药物可抑制肠道正常菌群生长,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一步加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可扶植正常菌群生长,调整肠道菌群失调,对胃癌患者化疗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有预防作用,可明显降低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2型糖尿病(DM)腹泻及IBS腹泻患者进行肠传输、小肠吸收功能及肠道菌群等的研究,探讨DM腹泻的病因机制。方法 用不透X线标志物测定肠传输。通过D-木糖试验及BT-PABA了解小肠吸收功能及胰腺外分泌功能。通过大便特检研究肠道菌群。结果 与IBS患者比较糖尿病腹泻肠传输时间延长,合并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脂肪吸收不良,但小肠吸收功能并无障碍。肠道菌群失调不显著。结论 继发于自主神经病变的肠动力下降及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在DM腹泻的发病机制中占重要地位。菌群失调及小肠吸收功能障碍对DM腹泻的发病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与健康者肠道菌群的差异。方法对46例病患的肠道菌群进行细菌培养,与20例正常健康者肠道菌群进行对比。结果 IBS组和对照组均未找到已知的特异致病菌。IBS组肠道菌群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菌落数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肠球菌的菌落数显著增加(P<0.05);大肠杆菌、真菌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IBS与肠道菌群失调有相关性,来该院治疗的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益生菌对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肠道屏障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240例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按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益生菌治疗组,每组各120例。对照组给予蒙脱石散口服;治疗组给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蒙脱石散口服,连续给药7d,分别在腹泻病程的第3天和第7天收集2次粪便,进行粪便涂片菌群分析,在治疗后第7天观察2组患儿肠道屏障功能,对比分析2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120例痊愈或有效,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93例痊愈或有效,总有效率为77.50%,2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3天、第7天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D-乳酸、血DA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生菌能有效改善小儿肠道菌群平衡及修复肠道屏障功能,调节机体免疫水平,提高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肠道菌群失调参与了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过程.不恰当的应用抗生素使肠道菌群失调,从而促进了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梭菌)增殖.随着普通人群梭菌感染率的升高,炎症性肠病患者,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梭菌感染率也相应升高.正常人群的肠黏膜免疫系统可以耐受肠道正常菌群,而某些具有炎症性肠病遗传易感性的人群其肠黏膜免疫系统对肠道菌群失去耐受,从而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并最终导致炎症性肠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背景:抗生素相关腹泻(AAD)是抗生素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随着抗生素应用的日益广泛,AAD病例逐年增多。目的:探讨嗜酸乳杆菌与低聚异麦芽糖(IMO)组成的合生元对AAD大鼠肠道菌群和肠黏膜损伤的作用。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四组模型组以盐酸林可霉素灌胃6d诱导AAD,之后其中一组予0.9%NaCl溶液灌胃7d作为自然恢复组,另三组分别予低、中、高剂量合生元灌胃7d。正常对照组仅予0.9%NaCl溶液灌胃7d。行肠道菌群分析后处死各组大鼠,行肠黏膜形态学观察和图像分析。结果:AAD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失调,小肠黏膜水肿、糜烂、萎缩、坏死、脱落,绒毛排列紊乱、稀疏。不同剂量合生元组肠道菌群失调均有所改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小肠黏膜病变均轻于自然恢复组,尤其是中、高剂量合生元组,小肠黏膜厚度、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较自然恢复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嗜酸乳杆菌合生元对AAD大鼠肠道菌群失调和肠黏膜损伤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对感染人轮状病毒(humanrotavirus,HRV)乳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昆明种乳鼠随母鼠按窝随机均分为4组,给4日龄的乳鼠灌服HRV作为感染组,灌服HRV的前和后灌服L.acidophilus作为预防组和治疗组,正常对照组灌服同剂量的MEMEagle细胞培养液.在实验的第8天下午杀死每组9只乳鼠,取乳鼠盲肠内容物分离培养后,进行菌群分析;ELISA法检测肠黏膜分泌性免疫球蛋白(SIgA)、血清干扰素-r(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HE法染色乳鼠小肠黏膜切片,利用Image-ProPlus5.1图像软件分析各组乳鼠小肠黏膜厚度、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RV感染组乳鼠出现了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SIgA下降、血清IFN-γ和TNF-α上升、肠黏膜机械屏障受损,预防组和治疗组乳鼠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免疫力下降和肠黏膜机械屏障受损的情况均得到了改善.预防组与治疗组相比,前者对乳鼠肠黏膜受损的保护作用效果更好.结论:L.acidophilus对感染HRV乳鼠肠黏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感染前灌服L.acidophi...  相似文献   

19.
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BS)常合并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缺乏特效疗法。酪酸菌(Cb)是一种含有耐酸性芽胞的微生态制剂,本研究用于治疗IBS,观察酪酸菌制剂的临床疗效及肠道菌群状况。方法:从门诊随机选择21例男性,9例女性。检测大便常见菌群和病原菌,采用Miles-Misro介绍的滴注法操作。每次培养时均选上述细菌标准菌株一同培养作质控。结果:治疗前总厌氧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下降,而有潜在致病性的梭菌明显上升,无致病菌生长。治疗后腹泻次数明显减少,总有效率为83.4%,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升高明显。结论:IBS易致肠菌失调。酪酸菌能抑制肠道内腐败菌、病原菌,并能促进双歧杆菌,乳酸菌等肠道内的有益菌发育。  相似文献   

20.
慢性腹泻与肠道菌群失调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肠道固有菌以共生的形式定居于人体肠道 ,形成一个天然防御屏障 ,抵抗外来致病菌的侵袭 ,如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使肠正常菌群的生理组合遭到破坏 ,产生病理性组合 ,称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所致慢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的症状 ,此往往易被忽视。1 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功能人类消化道中含 10 14 个细菌 ,为体细胞的 10倍 ,粪便湿重的 4 0 %以上是细菌。消化道内所含细菌因部位而异 ,成人胃至回肠上部细菌很少 ,肠道上段至下段则细菌逐渐增多。胃内存在的菌群主要有乳酸杆菌、链球菌、双歧杆菌、梭菌、韦荣球菌、大肠埃希菌类及酵菌等。人类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