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痛泻要方原名白术芍药散,乃《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原方系由白术、白芍、陈皮、防风四药组成。方意在泻肝补脾,治肝实脾虚引起之腹痛腹泻,故名曰“痛泻要方”。张景岳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脾胃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吴鹤皋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  相似文献   

2.
小儿泄泻,四时皆有,尤以夏秋两季居多。本病每因内伤乳食,外感时邪而引起脾胃之升清降浊功能紊乱所致,正如景岳所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医方考》亦载“泻责之脾”。由此可见泄泻治脾的重要性。余在近30年的临床实践中,每遇小儿泄泻亦宗治脾之法,并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因势利导,处方用药,屡获良效,兹举要如下:1 食泻伤食滞脾胃,疏导之品贵轻灵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多不知饥饱,或喂养失当,停乳伤食,脾胃受伤而失运化之权,则病食泻。证见院腹胀满,腹痛肠鸣,泻  相似文献   

3.
肝泄,大多起自情志不遂,肝木肆张,横克脾土,《内经》所谓“肝所生病为飧泄”。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病,迁延不已,调治颇难。其证以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脉弦苔薄,每因郁怒而症情加剧为特征。《医方考》称“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肝实  相似文献   

4.
久泻必调肝     
久泻,乃泄泻之日久者,习称慢性泄泻。久泻以病程长,难痊愈,易复发为特点。其病因病机较复杂。《景岳全书·泄泻》篇指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提纲挈领说明:脾胃在泄泻中的地位,即泄泻以脾失健运为关键。久泻虽然其本在脾,但不可疏忽调肝在久泻中的作用,治疗久泻必调肝。《素问·五运行大论》指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肝与脾之间为所胜所不胜的关系,肝木所胜者脾土,脾土所不胜者为肝木。正常情况下,肝木制约脾土,才能维持正常协调下的变化与发展。肝的疏泄功能,可以疏泄脾…  相似文献   

5.
<正> 概说大便稀泄,次数增多,腹痛或不痛,并无努责、里急后重。亦无脓血,惟觉困倦之证,称之泄泻。它可以发生于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症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祖国医学历来认为主要责之脾、湿,《难经》即有“湿多成五泄”之说;张景岳提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见解。文献所论泄泻,名目繁多,如寒泻,火泻、暑泻、肾泻、五更  相似文献   

6.
“痛泻要方”源于《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取名曰“白术芍药散”,因主治痛泻,《医方考》称之为“痛泻要方”。该方的主治证是什么呢?三版、四版、1985年版大专函授教材《方剂学》,均认为是肝郁脾虚证:一版、二版、五版教材虽未提及证型而只写症状,但对病机的分析也认为是脾虚木乘。历版教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均沿袭《医方考》”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来归纳分析该方的治证和病机。对此笔者认为。该方主治以不提脾虚、归纳为  相似文献   

7.
浅述祛湿诸法在小儿腹泻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梅晓萍  郭选贤 《陕西中医》2007,28(11):1558-1559
中医学认为泄泻之本在于脾胃,因感受外邪或内伤饮食,加之小儿“脾常不足”,极易引起脾胃功能失调,水湿滞留而发生泻泄。由于小儿泻泄乃湿邪为甚,而脾主湿且喜燥恶湿,脾胃若失其运化功能,则水谷和污而下呈泻,故祛湿法是治疗小儿泻泄的主要方法。1清热利湿法适用于证属热胜于湿的湿热泄泻。证见:泻下水样便,色深黄褐而臭秽,伴发热烦渴,小便短赤,唇红而干,舌红、苔少或苔黄而干,指纹红紫,脉滑数。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山药、乌梅、焦楂、滑石、竹叶。若伴恶心呕吐者,加茯苓、制半夏、生姜、竹茹以止呕降逆;伴腹痛者,加白芍以和中缓…  相似文献   

8.
黄文仲 《陕西中医》2001,22(7):445-446
近年来笔者根据祖国医学理论,对慢性结肠炎从肝施治,取得一定的疗效。 慢性结肠炎其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有关。肝木主疏泄,脾胃主升降,肾气主温煦,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肝主升而胆主降,脾的升清作用必有赖于肝木的下降之气的辅佐,这样才能调和。在病理情况下,如因情志所伤,肝失疏泄,肝气横逆克犯脾土,导致肝脾不和,则可出现腹痛、泄泻、肠鸣等。《景岳全书·泄泻》篇说:“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木克土,脾气受伤使然”。应当…  相似文献   

9.
朱鹏举 《国医论坛》2004,19(4):15-16
晨泄即五更泻,就是黎明前泄泻,方书多责之肾阳虚衰,命火不足,不能温养脾胃,故又名肾泻、脾肾泻。如《医学三字经》:“脾肾泻,近天明;四神服,勿纷更。”历版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教材,亦将黎明泄泻列为肾虚泄泻的主症。当今医者治疗晨泄,亦多遵此而用四神丸化裁。  相似文献   

10.
“痛泻要方”乃肝脾不和所致腹痛泄泻常用之良方。功能补脾泻肝。其主治之证,历代方书记载大同,多以痛泻二症为其辨证要旨。然据笔者临床运用此方所得,认为其适应症候  相似文献   

11.
刘平侠  陈爱林 《陕西中医》2005,26(7):F003-F003
<正>泄泻一病,四季均发,老幼皆患。泄泻的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脏腑虚弱等,但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而脾胃功能障碍原因又是多方面的,有外邪影响;有脾胃本身虚弱;脾虚湿胜;有肝旺乘脾,还有命门火衰、脾失温煦。肝肾引起的泄泻多在脾虚基础上发生。久泻耗伤正气,属虚,有脾虚、肾虚。故治疗上以温中健脾为主,兼滋阴补肾。《景岳全书·新方八阵·热阵》中设“胃关煎”具有温中健脾,滋阴补肾之功本。笔者在临床上多次遇到久泻不愈的患者,用抗菌素效果不佳,此时发挥中医药特长,应用“胃关煎”加减治疗久泻,每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腹泻是小儿常见的病症之一。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 ,脾常不足 ,无论感受外邪 ,内伤乳食或脾肾虚寒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幼幼集成》中曰 :“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盖胃为水谷之海 ,而脾主运化”,“若饮食失节 ,寒温不调 ,以致脾胃受伤 ,则水反为湿 ,谷反为滞 ,精华之气不能输化 ,乃至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小儿腹泻的病症可根据病因、粪便性状与症状表现分为伤食泻、风寒泻、脾虚泻和湿热泻 ,进行分辨寒热 ,审察虚实 ,辨证施护。1 伤食泻本症常由于饮食不节 ,乳食积滞所致 ,症见脘腹胀满 ,腹响或腹胀满 ,泻后痛减…  相似文献   

13.
泄泻泄泻是指大便稀薄,便次增多的病证。夏秋季见之最多。【病因病机】泄泻的病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感受外邪:其中以湿邪最易引起泄泻。因脾恶湿,湿邪困脾,脾失健运则泄泻;二、饮食所伤:饮食过量,恣食肥甘,饮食不洁,均可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而泄泻;三、情志失调:忧思郁怒,肝气横逆;乘脾犯胃,运化失职而泄泻;四、脾胃虚弱:体虚久病,脾胃虚弱,升运无力,清气下陷而成泄泻;五、肾阳不足:年老体衰阳气不足,或久病损伤肾阳,命门之火不能温煦脾土,水谷不得腐熟而成泄泻。【辨证论治】一、辨证要领:辨治泄泻要分清寒、热、虚、实。一般讲,发病急骤,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者为实,病程较长,腹痛隐隐,喜温喜按,  相似文献   

14.
持续腹泻时间超过 3个月即为久泻。脾胃虚弱 ,升降失常 ,则湿邪内生 ;肾阳不足 ,蒸化无力 ,系泄泻之本。正如《景岳全书·泄泻篇》曰 :“泄泻之本 ,无不由于脾胃”,“肾为胃之关 ,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合 ,皆肾脏所主。”然而临床上单纯的脾胃虚弱或肾阳不足者并不多见 ,往往是虚实夹杂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与脾胃虚弱、肾阳不足互相影响 ,故笔者用痛泻要方加山药、神曲、焦山楂、甘草等治疗久泻 ,取得满意疗效 ,介绍如下。肝旺脾弱 :张某 ,男 ,37岁 ,2 0 0 2年 1 2月 1 7日诊。大便溏泻年余 ,日行 2~ 3次。乏力头晕 ,四肢酸软 ,小腹胀…  相似文献   

15.
1 重视脏腑相关,辨证施治首先抓主要矛盾 治疗脾胃疾病,首先应该搞清脾胃发病原因,抓住主要矛盾,然后针对主要矛盾立法施治。譬如,临床常见肝脾两经症状同时发生,则应区别木盛乘土、还是土虚木贼。又如,脾胃疾病常见的“泄泻”。如果泄泻发作常与神志因素有关,每因愤怒,情绪激动,即发生腹痛泄泻。兼见胸胁痞满,嗳气食少,腹鸣攻痛,痛随泻减,矢气频作,舌苔白腻,脉细弦者为木盛乘土,主要矛盾是肝气横逆、克伐脾土。若临床泄泻兼见腹痛腹胀,纳食脘痞,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舌谈苔白,脉虚级微弦者为脾胃虚寒、肝气相乘。一为肝盛、一为脾虚,一实一虚,本质不同,治疗自然各不相同。肝强侮脾,刘草窗的痛泻要方针对的就是这种病机。吴鹤皋云:“痛泻不止  相似文献   

16.
关于引起泄泻的致病因素,祖国医学认为: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湿邪侵入,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而致泄泻,故有“无湿不成泻”,“湿胜则濡泄”之说。内因则与脾虚关系最密切,脾虚不运,水谷不化,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生泄泻,故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理论。全国中医学院统编教材第一至第五版都把导致泄泻的病因归纳为以下五种: 1.感受外邪:六淫之邪,皆能致泻,但以寒、湿、暑、热之邪致泻最多见。2.饮食所伤: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而导致泻泄发生。3.情志失调:平时脾胃素虚,复因忧思恼怒,精神紧张,情志失调,以致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而成泄泻。4.脾胃虚弱: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亦可遂成泄泻。  相似文献   

17.
痛泻要方为中医调和肝脾主治痛泻证之要方,文章通过对痛泻要方组方原则的分析,初步探讨痛泻的病因病机及临证特点,并结合临床运用的经验,认为本方有补脾泻肝、缓急止痛、燥湿止泻之功效,土虚木乘、肝脾失调为痛泻要方的病机要点,临床运用上,痛泻要方以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为临证要点,广泛运用于肠易激综合征等具有痛泻临床表现的疾病治疗。  相似文献   

18.
徐景藩教授擅治脾胃疾病。所录其所治泄泻疑难证 2例 ,一为便下白色粘冻之“痰泻”,用平胃二陈汤运脾温中、化湿化痰而奏效 ;一为久泻肝脾失调 ,以痛泻要方、甘麦大枣合方加味调理肝气为主而建功。  相似文献   

19.
经行泄泻一词最早见于《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指妇女每到月经来潮前或行经期间,即出现大便溏泻,甚至清稀如水,一日数次的症状,月经过后便逐渐缓解,不治自愈。古人认为此病有异于五更泻,其主要与脾、肾相关,责之于脾肾虚弱,但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疏泄,肝之调畅气机功能可影响脾之运化。故在临床上治疗经行泄泻以温肾健脾为主,兼以疏肝、敛肝理气为辅。  相似文献   

20.
林启声 《湖北中医杂志》1999,21(10):469-470
小儿腹泻,病因多多。风寒暑湿食是其致病外因,湿是基本病因,故有“无湿不成泻”之说;内因则关连脾肝肾,而以脾为关键,肝之疏泄太过,肾之温煦不及,无不通过脾,故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之说。一般急性多实,治以祛邪为主,或燥湿,或分利,或温散,或清化,或消导,或调气;慢性多虚实互见,寒热错杂,须谨审病机,细查寒热虚实,注意相互联系及转化,或健脾,或益气,或温肾,或升提,或固涩。现将笔者临床治疗小儿腹泻十法,介绍如下:1 解表散寒止泻法本法适用于感受风寒,脾胃运化失司而致腹泻。症见:腹泻清稀,多带泡沫,臭气不甚,腹痛肠鸣,食少脘闷,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