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80例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6月—2012年6月入住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NICU病房42例诊断为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尤其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患儿均以常规护理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5 mg.kg-1.d-1,疗程7~10 d。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症状消失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到足量喂养日龄及住院天数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可促进胃肠动力,提高喂养耐受性,较早恢复至出生体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将我科2000年2月至2011年2月间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患儿60例,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体位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3-5mg/(kg·d),加入5%或10%葡萄糖中静脉点滴,浓度1mg/ml,每次维持1-2h,分1-2次给予,至患儿喂养耐受后2-3d,5-7d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显效率40%,总有效率73.3%;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4例,无效23例,显效率10%,总有效率23.3%。两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效果明显,且安全,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药实践》2013,(10):793-795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静脉点滴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胎龄3035周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及间断胃肠道喂养基础上,对照组口服多潘立酮,治疗组静脉点滴小剂量红霉素7 d。记录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全胃肠道喂养时间、体质量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所需时间。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体质量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所需时间、达到完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红霉素静脉点滴能够有效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且价格低廉,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药科学》2017,(24):58-60
目的研究吗丁啉和小剂量红霉素在治疗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及副作用。方法将2014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A组(小剂量红霉素组,n=40)和治疗B组(吗丁啉组,n=40),对照组(n=40)。治疗A组采用常规治疗加小剂量红霉素5mg/(kg·d),每天1次,缓慢静脉给药,给药7~10d。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喂奶前30min口服或鼻饲吗丁啉混悬液0.3mL/(kg·次),1次/8h,给药7~10d。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0.5mL/(kg·次)作为安慰剂。观察和比较治疗后的喂养不耐受症状的消失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完全胃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A组和治疗B组患儿均达到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恢复出生体重和完全胃肠内营养等出院标准。比较两个治疗组患儿的达到上述出院标准的时间和出院时间,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个治疗组患儿达到以上出院标准和出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A组患儿发生9例局部疼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4%;治疗B组患儿采用吗丁啉治疗后,未见与吗丁啉相关的不良反应。比较两个治疗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B组明显高于治疗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吗丁啉和小剂量红霉素均可有效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不耐受症状。两组药物的治疗效果相似,但吗丁啉的副反应可能较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诊断为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4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大剂量红霉素(12.5mg/kg)静脉滴注,1次/8h,疗程5~7d;对照组不使用胃肠动力调节药物。结果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达到全肠内喂养天数、恢复至出生体重天数、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较好,可以尽快缓解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症状,使患儿尽快达到全肠内喂养,缩短住院时间,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早产儿均给予保暖、静脉营养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红霉素5mg/(kg.d)静脉滴注7d。对两组患儿的生长发育与胃肠耐受、并发症进行监测。结果患儿体重开始恢复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对喂养耐受情况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可促进胃肠成熟和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改善喂养不耐受,减少喂养并发症,安全有效,适合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8.
裴群  王华峰 《北方药学》2015,(10):178-179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科室诊断喂养不耐受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小剂量红霉素联合治疗, 统计分析两组患儿接受不同干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治疗组呕吐停止时间、腹胀好转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使用静脉营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 结论:早期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小剂量红霉素联合治疗可缓解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8月至2013年8月诊断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5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给予早产儿常规治疗外,予以静脉滴注小剂量红霉素,疗程1周,比较两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全胃肠道喂养时间。结果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静脉滴注小剂量红霉素可以有效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小剂量红霉素、抚触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取喂养不耐受新生儿28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小剂量红霉素、抚触治疗,并根据不同病因给予针对性护理,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前后新生儿呕吐停止、腹胀消失、胃潴留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能减轻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症状,采取早期肠内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抚触等护理措施,能预防和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作用。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住院患喂养不耐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8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前两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及基础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静脉滴注红霉素3~5mg/(kg.d)。观察胃潴留量、达到完全经肠道喂养时间、黄疸持续时间、每天大便次数、住院天数。结果治疗组用红霉素后住院天数减少,胃潴留消失时间缩短,达到完全经肠道喂养时间缩短,黄疸持续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用红霉素后每天大便次数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小剂量红霉素可以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动力,有利于促进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12.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6例出现喂养不耐受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2例,行常规处理;治疗组2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小剂量红霉素5--10 mg/(kg.d),分2次口服,用药至能耐受肠道营养1周。治疗后比较两组的喂养患儿耐受情况及体重增长情况。结果两组在残奶量、呕吐、胃潴留及腹胀消失、用药7 d体质量增加及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所需日龄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组未出现药物相关性肝功能损害。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显著疗效,未见有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和小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喂养不耐受早产儿90例,随机分为Ⅰ、Ⅱ、Ⅲ组,各30例,Ⅰ组为对照组,Ⅱ、Ⅲ组在早产儿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和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结果与Ⅰ组比较,Ⅱ、Ⅲ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状消退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完全肠内营养时间、住院天数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和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均有治疗作用,二者疗效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胃动力药红霉素和多潘立酮联合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11年1月50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联合给予小剂量的红霉素与多潘立酮治疗,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治疗,并且两组均给予保暖、抗感染、静脉营养、留置胃管鼻饲喂养,同时给予双歧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改善胃肠道微生态。两组疗程3~7d。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4%,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进奶量增加时间分别为(3.5±1.6d,5.3±2.1d),有统计学意义(P<0.01);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3.9±2.3d,6.1±2.9d),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喂养不耐受是早产儿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联合使用小剂量的红霉素和多潘立酮能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保暖、早期胃肠喂养、不能吸吮者鼻饲、适当部分静脉营养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同时用小剂量红霉素防治喂养不耐受。治疗后对两组患儿喂养耐受情况,体重增长、自行吸吮时间、胆红素变化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体重增长、自行吸吮时间好于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早期小剂量红霉素干预可促进早产儿胃肠动力,提高其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益生菌与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方法。方法将93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常规组30例、红霉素组32例和益生菌组31例。常规组单纯给予常规治疗,红霉素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红霉素治疗,益生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生菌治疗。观察并比较3组临床有效率、胃肠道症状消失时间、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及腹泻、便秘发生情况。结果益生菌组和红霉素组有效率高于常规组,胃肠道症状消失时间、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短于常规组;益生菌组腹泻、便秘发生率低于红霉素组和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除腹泻、便秘发生率外,益生菌组和红霉素组其他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与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均有较好疗效,但红霉素在治疗过程中腹泻、便秘相对明显,在无胃肠道发育畸形的情况下,益生菌更有利于早产儿胃肠系统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及研究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本院的5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干预组)25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加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组)25例,然后将两组早产儿的呕吐及腹胀消失时间构成、干预前后的机体发育指标进行分别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早产儿的呕吐及腹胀消失时间构成、干预后的机体发育指标均显著地好于对照组早产儿,P均<0.05,两组早产儿干预后的评估指标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临床效果较好,对于改善早产儿的各方面状态均有积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用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疗程7 d,对照组采用体位疗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1.5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金双歧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常规治疗。对照组予红霉素治疗,每次5 mg/kg ,口服, q8 h,疗程5~7 d;实验组,金双歧联合红霉素治疗,红霉素用法同对照组,金双歧0.25 g, t.i.d.,口服,疗程5~7d。结果实验组患儿呕吐持续时间、腹胀持续时间、胃潴留持续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和平均住院日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双歧联合红霉素组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红霉素组;金双歧对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辅助治疗作用,可以尽快缓解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症状,可以使患儿尽快达到全肠道喂养,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对46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静点。结果治疗者腹胀、胃潴留消失时间明显缩短,自行吸吮时间早,体重增长快。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