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额叶癫(癎)的临床与脑电图表现2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额叶癫癎的临床与脑电图(EEG)特征。方法:对临床确诊为额叶癫癎24例的临床表现结合发作期、发作间期的EEG进行分析。结果:最常见的因素有明确病因者18例,包括头部外伤、颅内感染、脑血管病、脑肿瘤等。24例额叶癫癎患者EEG23例(96%)共监测到45次发作,以睡眠中发作为多见,其特点是发作频繁,持续时间短。临床表现以局灶性运动发作和不对称强直发作为主。EEG表现为以额区为主的癎样放电,睡眠中阳性率高。发作问歇期12例见癎样放电,9例为阵发慢波,3例未见异常波。结论:额叶癫癎是一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具有特征性的癫癎综合征,正确认识临床特征和EEG特点是明确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额叶癫癎发作的临床特征、脑电图(EEG)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证实发作起源于额叶的药物难治性额叶癫癎患者87次临床发作症状、发作期及发作间期的头皮EEG特点.结果:额叶癫癎发作形式复杂多样,常见的发作形式有姿势性强直发作、过度运动性自动症、扭转性强直、阵挛性发作、发声、失神等,有时出现发作性情绪改变或自主神经症状等少见症状.额叶癫癎常见以下发作特点:发作频繁,常成簇出现,发作起止突然,持续时间短暂,发作后意识恢复快,以睡眠中发作为主.额叶癫癎发作间期EEG阳性率较低,额区棘波、尖波出现率相对较低,且波形不典型,发作期额叶限局性或弥漫性的改变与背景活动的差别不明显.结论:额叶癫癎临床和EEG不典型是导致额叶癫癎发作临床诊断困难的主要原因,认识额叶癫癎发作的临床特点,延长EEG记录时间,认真分析发作症候学、发作期同步EEG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失张力发作病人的临床与EEG特征.方法:对符合失张力发作分型的7例病人进行临床观察和长程VEEG监测.结果:7例患者均儿童起病,以突然短暂全身肌张力丧失伴意识不清为唯一临床表现,不伴智能损害及其它类型的癫癎发作,发作期EEG:4例呈全导2~2.5Hz棘慢复合波、多棘慢复合波,3例为广泛快节律.发作间期EEG及MRI均正常.结论:该7例仅表现为失张力发作的患者临床特点有别于Lennox-Gastaut综合征和Doose综合征.长程视频脑电图(Long-term video-elec-troencephalography,LTVEEG)对失张力发作患者的监测有利于早期明确诊断及合理治疗.此7例病例可否独立诊断为“失张力性癫癎”或“失张力性癫癎综合症”,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获得性癫癎失语综合征(Landau-Kleffner syndrome,LKS)的临床、脑电图(EEG)特征、治疗反应和远期预后。方法:对5例LKS患儿的临床表现、EEG特点和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起病年龄为4~12岁。5例患儿均有不同类型的癫癎发作,伴有进行性失语,其中1例智力明显低下。5例均有EEG异常,其中3例有颞区局限性棘慢波发放。癫癎发作均可用抗癫癎药物控制。经皮质激素治疗,失语有改善。随访癫癎发作控制均良好,但语言恢复较正常差,EEG癎样放电好转。结论:LKS是一种以获得性失语和癫癎发作两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儿童时期癫癎性脑病。失语表现为听觉失认,多伴有其他精神行为异常。EEG常见颞区的局限性癎样放电,睡眠期常泛化至全导联,并可呈持续发放。抗癫癎药物可控制癫癎发作,但对失语疗效不佳。早期应用足量皮质激素治疗可明显改善失语情况。EEG及癫癎发作转归良好,但常遗留语言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早发性儿童失神癫癎是一种罕见病,国内鲜见报道,故对其临床和脑电图(EEG)特征作进一步探讨。方法:分析我院诊治的2例早发性儿童失神癫痴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比较其与儿童失神癫癎的差异。结果:目前世界上仅有8例报道。本文2例患者均为3岁前起病,表现为反复发作性愣神。例1同时伴眼睑肌阵挛和手自动症;发病早期的发作间期EEG无典型失神样3Hz棘慢波改变,后期的发作间期EEG除典型的3Hz棘慢波外,还可见全面性放电与局灶放电共存,且额区优势较明显;存在轻度精神发育迟缓。例2在病程后期的发作期EEG全面性放电欠规则。丙戊酸或拉莫三嗪单药能控制发作。结论:早发性儿童失神的大部分临床特征类似典型儿童失神癫癎,但也有部分差异。注意到以上这些差异,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儿童及青少年中央颞区放电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中央颞区癎样放电的特征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近9年在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或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中具有中央颞区癎样放电的儿童和青少年的临床表现及与神经影像学异常的关系。结果:具有中央颞区癎样放电的儿童和青少年共452例,占同期接受EEG监测儿童及青少年的9.5%,占EEG各种癫癎样异常的15.4%。监测到中央颞区放电的平均年龄为7.28±3.15岁(1-17岁)。临床诊断包括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癎(BECT)179例(39.6%),症状性或隐源性癫癎154例(34.1%),热性惊厥21例(4.7%),从无癫癎发作98例(21.7%)。在354例有癫癎发作者中235例(66%)为部分运动性发作,102例(28.7%)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其他发作类型包括不典型失神发作9例(2.5%),肌阵挛发作6例(1.7%),负性肌阵挛发作4例(1.1%),痉挛发作3例(0.8%)。少数患者有一种以上发作形式。在283例有神经影像学记录的患者中,50例(17.7%)异常,其中仅10例异常部位与放电部位基本一致。结论:儿童及青少年中央颞区放电具有以下特点:①明显的年龄依赖性;②病因具有高度异源性,包括特发性、隐源性和症状性病因;③各种病因的中央颞区癎样放电均有一部分不伴有临床发作;④仅根据发作类型和EEG特征难以区分特发性和症状性病因,需要结合全面的临床资料作出诊断;⑤静止性脑结构病变不一定与中央颞区放电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7.
癫癎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在临床上可能与其他发作性疾病相混淆。录像脑电图(V-EEG)可通过录像直接观察发作的临床表现,并通过同步EEG监测来分析临床与EEG的关系,从而成为癫癎诊断与鉴别诊断非常可靠的监测方法。非癫癎性发作(NES)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阵发性临床发作,不伴有发作期脑电图癎样放电。在国外癫癎中心的所谓癫癎患者中10%~20%被证实为NES。现将我院神经科经V-EEG监测到发作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癫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疾病本身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如不及时治疗控制,加之再经历生活、工作学习、社交等等问题负面事件,会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且随着病情的发展,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及早良好的控制癫癎发作对患者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癫癎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确诊需依靠临床发作和脑电图(EEG)上的(癎)样放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侧海马硬化并同侧发作间期EEG异常的颞叶内侧癫(癎)患者的发作期EEG定侧定位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头颅MRI证实为单侧海马硬化,长程视频脑电监测表现为同侧发作间期EEG异常(包括(癎)样放电和颞区间歇性节律性δ活动)的颞叶内侧癫(癎)患者,在发作期EEG的定侧定位价值.结果:发作期EEG定位于同侧颞区的占59.7%, 同侧颞-额区的占12.5%,能定侧的占84.7%,其中定位于颞区和颞-额区的占72.2%,定位于同侧半球的占12.5%.结论:单侧海马硬化并同侧发作间期EEG异常的颞叶内侧癫(癎)患者,发作期EEG的定位和定侧有较高可信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额叶癫癎的临床与脑电图(EEG)特征。方法:对临床确诊为额叶癫痫24例的临床表现结合发作期、发作间期的EEG进行分析。结果:最常见的因素有明确病因者18例,包括头部外伤、颅内感染、脑血管病、脑肿瘤等。24例额叶癫癎患者EEG 23例(96%)共监测到45次发作,以睡眠中发作为多见,其特点是发作频繁,持续时间短。临床表现以局灶性运动发作和不对称强直发作为主。EEG表现为以额区为主的痫样放电,睡眠中阳性率高。发作间歇期12例见癎样放电,9例为阵发慢波,3例未见异常波。结论:额叶癫癎是一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具有特征性的癫癎综合征,正确认识临床特征和EEG特点是明确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对颞叶内侧癫癎(MTLE)致痼灶定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MTLE患者的发作间期及发作期V—EEG提供的致癎灶的侧别信息,并与术中深部电极检测到颞叶内侧部位的痫样放电的侧别进行比较。结果:发作间期、发作期V-EEG能定侧的分别是23例(68%),29例(85%)。与术中深部电极检查定侧符合的分别是20例(87%),26例(90%),两者的定侧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LE患者发作间期痫样放电呈单侧分布或分布有绝对的侧别优势时,定侧意义较大,与发作期EEG对致癎灶定侧意义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癫癎全面性发作患者记忆功能与海马硬化等因素的相关性损害。方法:采用韦氏记忆量表对癫癎全面性发作患者记忆功能进行评估,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并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全面性发作癫癎患者记忆功能普遍低于对照组,其中起病年龄(t=-0.480,P〈0.05)、发作频率(t=-0.921,P〈0.05)和海马硬化(t=-0.945,P〈0.05)均与记忆商(MQ)具有相关性。结论:癫癎全面性发作患者有明显记忆损害,尤其以短时和瞬时记忆明显;发病年龄、发作频率和海马硬化对记忆功能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癫癎发作间期的脑电图(EEG)异常除有癎样放电外,其余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各种形式的背景活动异常慢波.然而,对这种异常慢波与癫癎本身的关系的判断和解释必须慎重.为此,我们选择拟诊癫癎患者发作间期的初次EEG资料,分析EEG异常慢波的出现特征及其相关意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额叶癫癎的临床特点、脑电图(EEG)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额叶癫癎患者的临床和EEG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中临床发作为姿势性强直20例,过度运动伴自动症3例,失神发作3例,局部阵挛运动14例;于睡眠中发作19例。EEG表现为清醒期5例慢波异常,睡眠中异常27例,其中20例见癎样放电。结论:颞叶癫癎临床发作形式多种多样,以运动性发作为主;EEG睡眠期描记异常率大为提高。临床与EEG结合对癫癎诊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良性癫癎的临床与脑电图(EEG)特征。方法:对108例临床明确诊断儿童良性癫癎的患儿进行清醒或睡眠EEG分析。结果:本组患儿EEG显示,棘波或尖波均出现在中央颞区或以颞区为主的部位,清醒时较为局限,入睡后放电频率明显增加,患儿临床发作停止时间要比EEG放电消失的早。结论:儿童良性癫癎是与年龄相关的癫癎综合征,EEG特征对该病诊断有重要价值,及时正确的诊断有助于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6.
癫(癎)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与一些非癫(癎)性的发作性症状相混淆.EEG描记到(癎)性波对癫(癎)的诊断最有价值,但有部分癫(癎)病人发作不频繁,EEG描记不易捕捉到发作期,而发作间期又无异常放电,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我们于2002年3月至2007年1月共诊断143例发作间期EEG正常的癫(癎)病例并进行了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视频录像脑电(VEEG)的睡眠时相与癫癎的关系及其对癫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225例常规脑电(EEG)无癎样放电患者分为癫癎组和可疑癫癎组进行VEEG监测并分析结果。结果:临床癫癎组癎样放电总发生率为59%,可疑癫癎组总发生率为3%,癫癎样放电主要出现于NREM睡眠Ⅰ-Ⅱ期。结论:睡眠期癎样放电检出率明显高于觉醒期,VEEG可提高癎样放电的检出率,对癫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导长程视频脑电图(64-Channel Long-term video-EEG)对癫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186例常规EEG无癎样放电患者分为临床癫癎组和可疑癫癎组进行长程VEEG监测并分析结果。结果:临床癫癎组癎样放电总发生率为71.4%,可疑癫癎组总发生率为32.2%。癎样放电最多出现于非快速眼动睡眠Ⅰ、Ⅱ期。各种发作类型癎样放电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长程VEEG有利于提高癎样放电的检出率,对癫癎的诊断与分型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不同类型成人癫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抽样方法入选癫癎患者106例,其中观察组51例添加左乙拉西坦治疗,对照组55例服用其他抗癫癎药物治疗。16周后随访患者并应用利物浦癎性发作严重程度量表(LSSS )2.0版进行评分,用SPSS 19.0软件对观察组与对照组评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LSSS 2.0校正后评分为(23.9±7.5)分,对照组校正后评分(37.9±10.2)分,二者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能显著减轻成人癫癎发作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后头部癫癎(PCE)患者发作症状学及头皮脑电图学(EEG)特点,结合神经影像学探讨PCE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5病区(癫癎研究中心)就诊的22例PCE患者的81次发作,分析发作症状学、发作间期与发作期头皮EEG及神经影像学特点,总结诊断要点。结果:22例患者中10例存在影像学异常,后头部发作容易传播而表现为额叶的症状(姿势性不对称强直阵挛等)或颞叶内侧症状(口咽部或肢体自动症)而导致错误的诊断,先兆常常提示发作起源部位,头皮EEG发作间期及发作期往往不能提供明确或正确的信息。结论:PCE发作容易传播而表现为额叶或颞叶内侧症状而导致错误的诊断,先兆常常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