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制瓣 LASIK 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方法:随机选取2013-05/09接受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45例88眼,术前、术后1 mo和术后1 a时,使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细胞仪测量患者角膜中央区单位面积内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测量指标包括角膜内皮细胞数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边形细胞百分比、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角膜内皮细胞面积标准差和细胞面积变异系数等,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随访期内未见并发症发生;术后1mo时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815.34±297.07个/mm2,较术前减少2.64%(t=4.60,P=0.00),术后1mo和术后1a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mo 时患者角膜内皮细胞面积标准差为118.47±31.58μm2,较术前显著增加(t=-3.87,P=0.03),而术后1 mo和术后1 a角膜内皮细胞面积标准差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细胞数目、六边形细胞百分比、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和细胞面积变异系数等指标在手术前后各时间点的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早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轻度下降,但角膜内皮细胞功能未受到显著影响,随访期内未发生进行性角膜内皮细胞丢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对角膜内皮的影响。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SMILE手术矫正近视患者46例(92眼)。方法 分别在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6个月、1年用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角膜中央区单位面积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角膜内皮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CV)、六边形角膜内皮细胞比率(6A)。对手术前后各个时间点各指标进行比较观察其变化,并将术后1年的角膜内皮指标与切削深度进行相关性分析。主要指标 CD、CV、6A。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1天、1周CD均下降(P=0.000、0.040),术后1个月、6个月、1年无明显变化(P均>0.05);而CV(P均>0.05)、6A(P均>0.05)均无明显变化。术后1年切削深度与角膜内皮细胞三个参数(CD、CV、6A)的改变之间无相关关系(P均>0.05)。结论  SMILE手术后1年内对角膜内皮细胞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前飞秒激光在角膜屈光手术的应用主要有两类,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联合基质面行准分子激光切削(FS-LASIK)以及全飞秒激光手术;后者可分为飞秒激光基质透镜切除术(FLEx)和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切除术(SMILE).本文回顾了与传统LASIK相比,FS-LASIK手术后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安全指数、有效指数的差别,FS-LASIK术后对比敏感度、高阶像差等客观视觉质量以及主观视觉质量问卷的影响;与FS-LASIK相比,FLEx对术后裸眼视力、波前像差等客观视觉质量以及主观满意的影响;并对三种手术方式的术后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以及在角膜知觉方面的优缺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全飞秒激光角膜基质透镜切除术(Flex)与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FS—LASIK)术后3个月近视散光患者的角膜形态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对2013年1-9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的近视散光患者165例(323眼)进行Flex(87例170眼)或FS—LASIK(78例153眼)手术,术后3个月时,对2组视力、屈光状态及角膜形态参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Flex组和FS—LASIK组术后3个月时,logMARUCVA分别为-0.10±0.08和-0.11±0.10,矫正视力分别为-0.11±0.07和-0.12±0.07,均较术前BCVA(-0.07±0.03和-0.07±0.04)提高(t=4.083、5.594、3.458、6.440,P〈0.01),2种手术方式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11、-1.864,P〉O.05)。Flex和FS—LASIK切削偏心量分别为(0.29±0.17)mm和(0.40±0.17)m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2,P〈0.01)。Flex切削偏心程度与术前等效球镜度不相关(r=0.122,P〉0.05):FS—LASIK切削偏心程度与术前等效球镜度呈正相关(r=0.210,P〈0.01)。Flex和FS—LASIK术后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分别为0.34±0.25和0.22±0.2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7,P〈0.01)。结论Flex术后切削偏心程度比FS-LASIK小,FS-LASIK术后角膜表面规则性比Flex更好,二者术后都可获得满意的视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角膜基质床厚度/术前角膜厚度( residual corneal stroma thickness /corneal thickness,RCST/CT)的不同,比较飞秒激光辅助LASIK和角膜板层刀辅助LASIK术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的变化。
  方法:选取190例379眼,其中飞秒激光辅助LASIK组94例187眼,角膜板层刀辅助LASIK组96例192眼。根据术后剩余RCST/CT 的不同,将飞秒激光辅助LASIK 组( FS-IK组)和角膜板层刀辅助LASIK组( M-IK组)各分为三组, IK-Ⅰ组( RCST/CT<55%)、IK-Ⅱ组(55%≤RCST/CT<60%)和IK-Ⅲ组( RCST/CT≥60%)。分别于术前、术后1mo和3mo应用眼反应分析仪( reichert ocular response analyzer,ORA)检测角膜滞后量( corneal hysteresis, CH)和角膜阻力因子(corneal resistance factor,CRF)。
  结果:不同手术方式( FS-IK与M-IK)比较,CH和CRF均无统计学差异(F=0.44,F=2.56,P=0.51,P=0.11)。不同的RCST/CT 比较, CH 和 CRF 均有统计学差异( F=103.03,128.48,P均<0.05)。Ⅰ组CH和CRF较Ⅱ组明显减小(P<0.05),Ⅱ组CH和CRF较Ⅲ组明显减小(P<0.05),Ⅰ组CH和CRF较Ⅲ组明显减小(P<0.05)。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比较, CH和CRF均有统计学差异( F=576.99,1162.06,P均<0.05)。术后1mo和3mo,CH和CRF均较术前明显减小( P<0.05),术后1 mo和术后3 mo比较,CH和CR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无论是飞秒激光辅助LASIK还是角膜板层刀辅助LASIK在术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均下降,但两种手术方式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无差异。 LASIK术后保留角膜基质床比例越小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方法应用VISX Stars 4准分子激光设备和Intralase飞秒激光仪,对屈光不正512例(1016眼)施行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LASIK手术。术后随访6~12个月,裂隙灯显微镜及角膜地形图仪检查角膜及角膜屈光改变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的屈光状态,(等效球镜)为(1.00D~+1.25D),平均为(-0.25±0.75D)。923眼(90.85%)的裸眼视力大于或等于1.0,1002眼(98.62%)的裸眼视力等于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前与术后结果行t检验显示,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并发症有结膜下出血57眼(5.61%),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LASIK手术是矫正屈光不正的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可预测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并比较IntraLase飞秒激光和ZiemerLDV飞秒激光制作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角膜瓣的均匀性、可预测性、精确性和重复性以及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各指标的变化。方法前瞻性、平行对照研究。对接受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手术患者30例(60眼)进行随访,14例使用IntraLase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16例使用ZiemerLDV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2组预期制得的角膜瓣厚度均为110μm。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使用Visante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中央角膜厚度.并对制得的角膜瓣水平及垂直方向各7个点(角膜顶点以及距离顶点鼻、颞侧和上、下方各为1.0、2.0、3.0mm处)的厚度进行测量。对2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应用眼反应分析仪测量角膜阻力因子(CRF)和角膜滞后量(CH)的变化。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IntraLase组制得角膜瓣角膜顶点处平均角膜瓣厚度分别为(125±11)Ixm、(125±10)μm和(126±7)Ixm.各时间点2个方向上不同测量点间的角膜瓣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5、12.638、8.78、8.18、4.81、5.39,P〈0.01)。ZiemerLDV组分别为(106±6)μm、(109±7)μm、(109±5)μm,各时间点两个方向上不同测量点间的角膜瓣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20、9.43、18.00、7.14、5.65、4.92,P〈O.0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IntraLase组制得角膜瓣各测量点的厚度与预期制得的角膜瓣厚度的差值平均值分别为(20.9±3.8)μm、(19.0±3.0)μm、(18.7±3.3)txm,ZiemerLDV组分别为(2.1±3.7)μm、(2.5±3.2)μm、(1.7±2.4)μm,2组各时间点角膜瓣测量点的厚度与预期厚度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ntraLase组制得的角膜瓣各测量点的厚度与预期制得的角膜瓣厚度的差值标准差在7~15μm之间,ZiemerLDV组在4~8μm之间。术后1个月、3个月IntraLase组CRF值分别为(7.26±1.45)mmHg、(7.12±1.18)mmHg,CH值分别为(8.53±1.07)mmHg、(8.48±1.02)mmHg,ZiemerLDV组CRF值分别为(6.61±0.65)mmHg、(6.59±0.71)mmhg,CH值分别为(7.99±0.90)mmHg、(7.88±0.86)mmHg,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ZiemerLDV制瓣较IntraLase在可预测性、精确性和重复性方面更有优势。2种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各参数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但两者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FS200与ZiemerLDV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在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对比分析,探讨两种不同能量的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特点,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石家庄爱尔眼科医院接受LASIK手术治疗近视患者,分为二个组:FS200飞秒激光组(A组)、ZiemerLDV飞秒激光组(B组),术中术后观察随访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FS200与ZiemerLDV飞秒激光制瓣均未出现影响术后视力的并发症。术中并发症:角膜基质气泡、球结膜出血、切口出血、不全及不规则瓣、前房气泡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压环脱失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O.05),术中两组都未出现掀瓣困难;术后并发症:两组术后无一例出现角膜瓣中央坏死,Haze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瓣微皱褶、一过性光敏反应、弥漫性层间角膜炎、虹视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S200与ZiemerLDV飞秒激光由于激光脉冲的能量不同,屈光手术中制做角膜瓣并发症也不同,只要正确认识及时处理,它们都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瓣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入选条件为自愿接受LASIK且经常规术前检查确认为适应证的患者,共284例,年龄18~45岁。根据术中角膜瓣制作方式不同分为S组(OUP板层角膜刀制瓣)和F组(飞秒激光制瓣)。分别在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对术眼进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检查,并记录数据分析。结果所有手术病例术中顺利,术后无并发症。内皮细胞密度:F组术后6个月同术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余两组各时间点同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F组较S组明显下降(P<0.05),余各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激光制瓣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机械板层刀制瓣的LASIK低,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 )、飞秒激光制瓣的 LASIK (femtosecond laser LASIK,FS-LASIK)及全飞秒激光基质内透镜取出术(refracive lenticule extraction,ReLEx)包括femtosecond lenticule extraction ( FLEx )手术患者术后高阶像差进行测量,并研究其特征性变化。方法:收集2014-06/2015-03就诊于我院屈光手术中心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共125例245眼,其中行LASIK术38例74眼,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术42例83眼,全飞秒激光FLEx术45例88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mo 应用iTrace检查仪进行角膜高阶像差的测量。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组内及组间的比较。结果:三组受试对象手术前后角膜总高阶像差、垂直彗差、水平彗差及球差均有显著性差异( P 分别为0.002、<0.01、<0.01、<0.01)即三种手术方式对角膜高阶像差均有显著性影响。不同手术方式间总高阶像差、水平彗差、球差均无统计学差异,仅垂直彗差的差异表现出显著性(F=3.943,P=0.021),对垂直彗差进一步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发现FLEx组与其余两组的垂直彗差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三种手术方式术后1 mo高阶像差均较术前明显增加,由于全飞秒激光FLEx术进行透镜取出时的切口仍较大,对角膜高阶像差仍造成一定的影响,未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FS.LASIK)和SMILE治疗近视术后角膜敏感性的差异。方法Meta分析。采用严密设计的检索策略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对比较FS—LASIK和SMILE术后角膜敏感性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中央角膜敏感性。采用RevMan5.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加权均数差(WMD)(95%CI)为疗效分析统计量。对检索文献的证据等级按照Jadad量表进行评价。结果共有4篇文献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共198例(316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前FS.LASIK和SMILE中央角膜敏感性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WMD=O.28.95%CI:-0.73~1.29,P〉0.05);然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两者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WMD-14.56,95%CI:-23.79~-5.34。P〈O.01;WMD=-15.29。95%CI:-22.46--8.11,P〈0.01;WMD=-13.12,95%CI:-18.77~-7.46,P〈O.01;WMD-3.45,95%CI:-5.72~-1.18,P〈0.01)。结论与FS.LASIK相比,SMILE术后角膜敏感性下降幅度可能更小,恢复更快:术后6个月时。SMILE术后角膜敏感性仍高于FS-LASIK。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与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治疗近视对患者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行SMILE和FS-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共67例134眼。根据手术方式及等效球镜度数(spherical equivalent,SE)的不同将患者分为4组:中度近视SMILE组15例30眼和中度近视FS-LASIK组16例32眼(-3.00 D≤SE<-6.00 D);高度近视SMILE组18例36眼和高度近视FS-LASIK组18例36眼(6.00 D≤SE<-9.00 D)。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 d 、10 d、1个月、3个月使用眼反应分析仪ORA测量4组患者角膜滞后量(corneal hysteresis,CH)和角膜阻力因子(corneal resistance factor,CRF)。计算4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CH和CRF改变量,并分别比较中度近视SMILE组和中度近视FS-LASIK组、高度近视SMILE组和高度近视FS-LASIK组CH和CRF改变量的差异。结果 中度近视SMILE组患者△CH在术后3 d(P=0.030)和术后3个月(P=0.030)时均小于中度近视FS-LASIK组。中度近视SMILE组患者△CRF在术后3 d(P=0.000)、10 d(P=0.008)、1个月(P=0.011)、3个月(P=0.001)时均小于中度近视FS-LASIK组。高度近视SMILE组△CH和△CRF在术后3 d、10 d、1个月、3个月时均小于高度近视FS-LASIK组(均为P=0.000)。结论 SMILE与FS-LASIK手术都会引起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的降低,但SMILE对角膜生物力学变化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FS200制瓣辅助的LASIK(FS-LASIK)和角膜板层刀制瓣的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BK)的临床效果及角膜像差变化.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34例(68眼)应用FS200飞秒激光制瓣(FS组)患者和45例(90眼)M2微型角膜板层刀制瓣(SBK组)患者纳入研究.术前及术后1、3个月分别检查记录2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矫正视力,并采用Pentacam-HR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术眼进行眼前节扫描获得三维图像,通过内置分析软件获取瞳孔直径为6 mm的角膜总高阶像差(HOA)、球差(C40)、水平彗差(C31)、垂直彗差(C3-1)和水平三叶草(C33)、斜向三叶草(C3-3)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FS组角膜HOA、C40、C3-1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511、12.356、11.843,P<0.01);SBK组角膜HOA、C40、C3-1、C31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F=46.601、38.627、10.874、11.727,P<0.01).术后1个月时SBK组HOA的增高幅度明显高于F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3,P<0.05),术后3个月仍有同样趋势(t=2.998,P<0.05).术后1个月时2组患者角膜球差均有增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90,P>0.05),而3个月时FS组有所恢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6,P<0.05).2组三叶草像差(C33、C33)均较术前增加,术后1、3个月斜向三叶草(C3-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S-LASIK和SBK均可造成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垂直彗差的增加,但FS-LASIK角膜总高阶像差和球差的增幅比SBK小,在提高视觉质量方面飞秒可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内透镜取出术(SMILE)对屈光不正患者眼表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角膜屈光手术的63例(126眼)屈光不正患者进行观察.根据患者接受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FS-LASIK组3...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FLEx)与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早期的干眼情况。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4年2-10月在中山眼科中心海南省眼科医院屈光中心接受全飞秒激光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按患者选择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FLEx组28例(56眼)和SMILE组33例(66眼),分别在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进行泪液收集,检测TNF-α和IL-1α表达,同时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基础泪液分泌实验Ⅰ(SⅠT)、无创性泪膜破裂时间(NIBUT)、泪河高度(TMH)检测,并于术后1周、1个月进行角膜荧光素染色(FL)检查。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数据比较。结果:术后1周,SMILE组的NIBUT比FLEx组长(P=0.029),FL程度比FLEx组轻(P=0.037)。2组OSDI术后1 d、1周评分均较术前增高(均P<0.001),而2组间OSDI、SⅠT、TM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LEx组术后1 d泪液中的IL-1α表达较SMILE组高(P=0.019),2组术后各时间点泪液中TNF-α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FLEx术后患者相比,SMILE术后患者早期干眼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2.0mm微切口飞秒激光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2.0mmsmallincisionlenticuleextraction,2.0mmSMILE)与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withfemtosecondlaser,FS-LASIK)矫正近视的疗效。方法 研究纳入行2.0mmSMILE的近视患者48例(96眼),同期行FS-LASK者50例(100眼),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visual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屈光度、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oflife,QOL)得分及手术满意度量表评分。结果 在术后1周以后SMILE组视力高于FS-LASIK组,且状态较FS-LASIK组更为稳定。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SMILE组UCVA≥术前BCVA的比例高于FS-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早期(术后1周)SMILE组存在1例过矫,而FS-LASIK组存在1例欠矫,但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手术患者均在±1.00D范围内。术后平均角膜前表面形态变异指数及垂直不对称指数在各时间点均为FS-LASIK组大于SMIL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QOL得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QOL得分均较术前有所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MILE:t=-13.85,P=0.00;FS-LASIK:t=-13.21,P=0.00),而两组术后6个月QOL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较高的再次手术选择率及手术推荐率,并且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2.0mmSMILE与FS-LASIK均具有良好的有效性、稳定性以及可预测性,术后都可获得良好的视力及良好的生活质量,前者更好地保持了角膜前表面的形态。  相似文献   

17.
背景 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已广泛用于屈光不正的矫治,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预测性,但缺乏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动态变化的研究.了解FS-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动态变化对于预防医源性角膜膨隆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分析FS-LASI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情况,并与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SBK)、上皮刀辅助的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术后情况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0年6-9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72例144眼,分为FS-LASIK组23例46眼,SBK组28例56眼,Epi-LASIK组21例42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Epi-LASIK组术后3d)、1周、1个月用Visante OMNI测量术眼角膜后表面水平子午线和垂直子午线上角膜顶点及距离角膜顶点1、2、3 mm共13个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在FS-LASIK组,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术眼角膜顶点方位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为(2.03±0.78)、(2.26±0.96)、(2.16±0.85)和(2.06±0.89)μm;在距角膜顶点1 mm、2 mm区域,术眼的术后变化趋势与角膜顶点区域的变化相同;在距角膜顶点3 mm区域,上述4个时间点术眼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为(-4.64±1.68)、(-5.39±1.85)、(-4.73±1.71)和(-4.71±1.52) μm.在SBK组,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角膜顶点区域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为(1.44±0.63)、(1.74±0.75)、(1.66±0.69)和(1.53±0.71) μm;在距角膜顶点1 mm、2 mm区域,术眼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趋势与角膜顶点区域一致;在距角膜顶点3 mm区域,上述4个时间点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为(-5.09±1.76)、(-5.48±1.68)、(-5.27±1.81)和(-5.19±1.77)μm,术后发生了轻微后移.在Epi-LASIK组,术前,术后3d、1周、1个月在角膜顶点区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为(2.47±0.73)、(1.55±1.43)、(1.55±1.37)和(2.37±1.06) μm,术后发生轻微后移;而在距角膜顶点1 mm、2 mm区域则与角膜顶点术后变化趋势不同,术后3d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由术前的(1.55±0.51)μm、(-1.87±0.91)μm变为(1.92±0.91) μm、(0.24±1.35) μm,角膜发生轻微前移.在距角膜顶点3 mm区域,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趋势与角膜顶点区相同.FS-LASIK组和SBK组术眼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较小,Epi-LASIK术后1d、1周时较术前变化较大.术后1d时,FS-LASIK相对于SBK变化较大.不同的手术方式及不同时间点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S-LASIK术后早期中央区和旁中央区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发生了微小的变化,但随时间的变化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与SBK、Epi-LASIK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液体浸润式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femtosecond laser assisted cataract surgery,FLACS)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间我院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70例(70眼),FLACS组35例,行液体浸润式LensAR FLACS,超声组35例,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于术后1 d、1周、1个月及3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记录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结膜充血及睫状充血、角膜厚度、房水蛋白浓度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FLACS组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FLACS组术中超声时间及超声能量分别为(23.25±7.21)s、7.91%±2.75%,均低于超声组的(34.08±8.59)s、16.95%±4.60%(均为P=0.000)。术后1 d及1周,FLACS组LogMAR 视力UCVA及BCVA、角膜厚度均较超声组低。术后1周、3个月,FLACS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9.63%±3.67%、11.22%±3.77%,均较超声组的13.29%±4.62%、15.16%±5.02%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术后1 d、1周、1个月,FLACS组房水蛋白浓度分别为(16.88±4.76)nc·s-1、(14.12±4.96)nc·s-1、(9.71±3.83)nc·s-1,均较超声组低(均为P<0.05)。术后1 d两组间结膜充血及睫状充血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液体浸润式FLACS具有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在减少眼部组织损伤,提高术后早期视力恢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