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与抗-HBe(HBeAb)双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诊断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HBeAg与抗-HBe阳性结果进行分组,其中双阳性组122例,e抗原阳性组173例,e抗体阳性组205例,比较3组HBeAg、抗-HBe、HBV DNA拷贝水平分布情况;比较各组肝功能指标、AFP结果异常比例。结果双阳性组68.0%患者HBeAg在1~10.0 COI,只有0.8%患者>100.0 COI,与e抗原阳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阳性组63.9%患者抗-HBe在0~1.0 COI,只有12.3%患者0~0.1 COI,与e抗原阳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阳组64.8%患者HBV DNA定量水平在5×10~2~1×10~7拷贝/mL,4.9%>1×10~7拷贝/mL;e抗原阳性组18.9%>1×10~7拷贝/mL,e抗体阳性组无>1×107拷贝/mL的病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阳组ALT异常率40.2%,TBA异常率为43.4%,AFP异常率为32.0%显著高于e抗原阳性组与e抗体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eAg与抗-HBe双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定量水平高,具有传染性,转氨酶水平更高,存在肝脏损伤,AFP水平更高,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作者在意大利随访慢性 HBV 感染者138名(男92,女46)1~8年,定期检测其血清 HBV DNA 和其他标志物,以观察它们的消长情况,并评价血清 HBV DNA 的临床意义。纳入本研究时,全部患者的 HBsAg阳性均6个月以上,并接受过诊断性肝活检,但均无激素应用史。  相似文献   

3.
HBsAg阳性的母亲往往经垂直传播,将乙型肝炎病毒带给其婴儿。如果抗-HBe阳性,一般认为,其婴儿就不会感染。作者在一项研究中,发现3例患急性乙型肝炎的婴儿,其中2例的母亲抗-HBe阳性。共对49例母亲为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婴儿于出生后进行了随访(时间从5个月至7年不等),定期测定血清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转氨酶,1年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血清标志物e抗原(HBeAg)与e抗体(抗-HBe)双阳性患者的S/CO区间分布、病毒载量、肝功能状况,并探讨此类模式的产生原因与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0月医院慢性乙肝患者血清标本,检测HBV血清标志物,从中筛选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HBeAg与抗-HBe同时阳性患者的血清标本112例为实验组,HBsAg与HBeAg阳性而抗-HBe为阴性的血清标本60例为对照组1,HBsAg阳性而HBeAg阴性的标本60例为对照组2。分别检测三组标本的HBV-DNA含量,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及肝功能状况。结果三组比较,实验组HBeAg的S/CO值明显低于对照组1(P<0.01),主要位于1.0~10.0COI区间内,占62.50%;抗-HBe的S/CO值,以0.5~1.0COI为主,占61.61%;各组HBV-DNA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位于1×E+4~1×E+7拷贝/ml之间;实验组人群ALT和AFP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AFP异常率高达31.25%。结论此类血清标志物模式,HBeAg和抗-HBe定量处于中、低水平区间,体内存在动态平衡中的血清转换;HBV-DNA处于中、低水平复制阶段,传染性降低;然而,肝功能指标和AFP异常率普遍较高,提示肝脏的慢性损伤,应密切关注抗原转换、变异及病毒的复燃,引起相应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过去的观点认为,HBV携带者母亲在出现e抗体(抗-HBe)后,母婴垂直传播HBV的危险性极小.但本文报告了3例婴儿,从其"低危险性"抗-HBe携带者母亲那里获得感染,并发生了暴发型乙型肝炎.例1的父母为亚洲人,其母已知为HBV携带者.由于出生时其母已出现抗-HBe,因此本例未接受预防性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该  相似文献   

6.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HBV感染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慢性HB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核苷类药物具有显著抗HBV作用的发现为慢性乙型肝炎开辟闻新的治疗途径,其中研究较广泛深入的是拉米夫定。本文将最近国外文献中有关拉米夫定的作用机理、临床适应症、疗效评价、安全性、疗程、耐药性以及联合治疗等问题的报道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HBV感染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慢性HB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核苷类药物具有显著抗HBV作用的发现为慢性乙型肝炎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其中研究较广泛深入的是拉米夫定。本文将最近国外文献中有关拉米夫定的作用机理、临床适应症、疗效评价、安全性、疗程、耐药性以及联合治疗等问题的报道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很多研究表明 ,约有 2 / 3的乙型肝炎病毒 (HBV)慢性携带者在拉米夫定长期治疗中出现了耐药性。进一步研究发现 ,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中HBV变异株核心前 /核心启动区的逆转使HBeAg阴性显型 /基因型高达 30 %。在这一研究中 ,对 2 6例感染HBV患者 (2 4例HBeAg阴性 ,2 5例为基因型D ,1例为基因型A ,经过拉米夫定 2 7~ 5 3个月的治疗后HBV聚合酶和核心前 /核心编码区的序列分析 ,以确定治疗前HBVDNA序列模式与长期治疗的反应和HBV核心前突变状态下的治疗效果之间的相互关系。核心前突变的逆转A176 2T/G176 4A和G1896A分别在 2 9%…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疗效和抗病毒效果。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拉米夫定加苦参素治疗,对照组单用拉米夫定。分别检测ALT、TBIL、HBV DNA、HBV-M、血生化指标,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在治疗72周、96周分别为90.3%、91.9%;对照组分别为74.2%、72.6%,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在治疗24周、48周、72周、96周分别为25.8%、37.1%、41.9%、43.5%;对照组分别为9.7%、19.4%、19.4%、24.2%,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LT和TBIL复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可显著提高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和长期的抗病毒疗效,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刘仁志  夏璀  邬艳波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12):1890-1891
目的 HBsAg定量预测法观察拉米夫定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近期疗效。方法根据患者血清中HBsAg水平将48例CHB患者分为三个治疗组,分别为HBsAg〈100、100~200及〉200ng/L,每组各16例,治疗组给予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对照组10例CHB患者给予常规保肝对症治疗,不采取拉米夫定治疗。治疗4周时观察两组的e抗原血清转换率及HBV DNA阴转率。结果三个拉米夫定治疗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治疗A组患者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其它各组(P〈0.05)。结论 HBsAg初始水平及近期疗效是预测e抗原血清转换率的两项较好指标,对于拉米夫定的临床用药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的HBV慢性感染者随访前后病毒学特征和肝功能的变化。方法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筛选出HBsAg及抗-HBs同时阳性的标本,对其中资料完整的患者进行平均9.8个月的随访,检测随访前后患者血清HBV标志物、HBV DNA载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分析其病毒学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 40例患者随访期间,HBsAg转为阴性的有3例,抗-HBs转为阴性的有8例。随访前后患者血清HBsAg、抗-HBs水平、HBe Ag阳性率及TBIL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后血清ALT活力、HBV DNA载量较随访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sAg及HBV DNA水平较低的患者更容易引起HBsAg转阴,同时抗体出现却并不一定能完全有效清除表面抗原,病毒DNA往往存在持续复制,其治疗随访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拉米夫定作为近年来新开发的一种口服核苷类药物,对乙型肝炎病毒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为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开辟了新途径.但2003年12月媒体报道,1例服用拉米夫定的乙型肝炎患者,停药后病情加重引起死亡.这在肝病患者中引起波动,使正在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产生恐慌心理,甚至盲目停药,中断治疗.针对这种情况,我科自2003年12月开始对服用拉米夫定新住院和已出院患者发放随访卡,实施4年来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暴发性乙型肝炎虽较罕见,但很严重,病死率可达70%以上。已知 HBeAg 阳性者可通过性接触传播 HBV,而抗-HBe 阳性者通过性接触传播HBV极少见。作者报道2个家庭中无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疗肝3号胶囊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及对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的影响。方法82例CHB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1例为联合应用拉米夫定和疗肝3号胶囊;对照组41例为单用拉米夫定,疗程均为12个月,每3个月分别检测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DNA。其中10例患者(每组5例)进行治疗前、后两次肝穿活检。结果在治疗12个月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80.5%和70.7%,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治疗组HBeAg阴转率和ALT复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7.1%与16.2%,P<0.05;和90.2%与70.7%,P<0.05,大部分患者肝组织病理有改善。结论拉米夫定联合疗肝3号胶囊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CHB的疗效,而其对HBV DNA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48例均给予除常规治疗外给予拉米夫定100mg1次/日口服,观察48周期间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HBVDNA定量等方面的变化。结果在治疗48周后,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随着治疗时间的加长,差异明显。结论拉米夫定对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明显的效果,可明显改善肝功能,抑制病毒复制,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金翠香 《中国校医》2000,14(3):206-206
自IM年始,我院应用拉米夫定(h社中W血。,英国OaxoWbllcorlse公司生产,简称3Th)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例,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l临床资料与方法4例均为男性教师,年龄24-36岁,血清HBsAg、IIBeAg(或Illhab)、HBcAb阳性持续2年以上,经多种保肝药物治疗1年以上,肝功能反复异常,病情不能稳定。在应用拉米夫定前查血清HBV-DNA均为阳性。4例患者在口服施尔康、复合氨基酸、复方益肝灵等药物的同时,加服拉米夫定foe,每日1次。在回年至1年半的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查肝功、乙肝血清学标志(HBVM)、IIBV-DNA及肝胆B超。2结…  相似文献   

17.
自1972年Magnius及Espmark发现HBeAg以来,虽经广泛研究,但它和HBV的组成关系仍不清楚。HBeAg仅见于HBsAg阳性血清。近年来的研究认为HBeAg是HBV核心的一个亚成分或其裂解产物。HBeAg阳性血清常伴有高滴度的HBV及与HBV相关的血清学指标,如Dane颗粒、DNA多聚酶活性及HBV的DNA等。流行病学资料证明HBeAg与肝病的活动性和高度感染性相关。本文应用放射免疫方法(RIA)检测HBeAg及抗-HBe,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中e系统的消长过程以及它和临床表现的关系。观察对象是25名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乙型肝炎患者116例随机分为A组(替比夫定治疗组)和B组(拉米夫定治疗组)各58例,治疗周期均为1年,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一年后A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的复常率为84.5%,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阴转率为79.3%,e抗原(HBeAg)的阴转率为50%;B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的复常率为63.8%,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阴转率为60.3%,e抗原(HBeAg)的阴转率为29.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比夫定治疗慢性肝炎具有很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停药时间对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7例,规则使用拉米夫定100mg/d。共12个月,患者的ALT降至正常、HBeAg阴转和(或)HBeAg/}tBeAb转换、HBV DNA阴转。随机将患者分为A(14例)、B(16例)和C(17例)三组,分别再继续用药3、6、9和12个月,停药后每3个月复查ALT、病毒标志物和HBV DNA,直至12个月。[结果]三组ALT反跳升高率分别为78.6%、50.0%和5.9%,HBeAg重新转阳率分别为85.7%、37.5%和5.9%;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92.9%、43.8%和17.7%。三组比较差异显著;C组与A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结论]拉米夫定规则治疗后继续用药12个月,对长期疗效的巩固有明显积极意义,可以避免或减少“再治疗”。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病程长,反复发作,易发展为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变、肝癌。其发病机理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有关,治疗非常困难。博尔泰力注射液在人体内具有强有力的抗HBV作用。拉米夫定作为一种抗病毒药物,可以抑制病毒复制,阻止肝细胞的再感染。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