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的分离情况、分布特征及耐药性。方法对医院感染81株鲍阴沟肠杆菌分布科室和感染部位分析,并用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结果医院感染81株阴沟肠杆菌中产AmpC酶38株,产AmpC酶阳性率为46.91%;而非院内感染101株阴沟肠杆菌中产AmpC酶18株,产AmpC酶阳性率为17.82%。医院感染阴沟肠杆菌在临床科室的检出主要以神经外科、心胸外科为主,而感染部位则是呼吸道和皮肤软组织两者共占90%以上。医院感染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院内感染。结论医院感染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的分离率高,耐药率也较高,应针对它的易感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该菌引起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及耐药机制,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丹东市中心医院临床分离到的阴沟肠杆菌132株,通过双抑制剂扩散协同试验法检测AmpC酶及ESBLs,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132株阴沟肠杆菌中,检出产AmpC酶的有34株,占25.76%;产ESBLs的有23株,占17.42%;同时产AmpC酶及ESBLs的有8株,占6.06%。产不同类型β-内酰胺酶其耐药性有所不同,产酶株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酶株,并呈现多重耐药现象。结论临床应加强对产酶阴沟肠杆菌的检测及耐药性监测,根据不同类型产酶菌株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控制医院感染流行。临床治疗多重耐药阴沟肠杆菌感染应首选碳青霉烯类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感染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单株阴沟肠杆菌感染患者587例为研究对象,Phoenix-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法检测其产AmpC酶,单因素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587例患者共分离587株阴沟肠杆菌,其中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217株,占36.97%;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主要分离自痰液、尿液和引流液,病房分布主要以ICU、普外科和神经外科为主,分别占29.03%、19.35%和14.29%;入住ICU、腹腔引流、糖皮质激素、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和使用头孢加酶抑制剂抗菌药物是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检出率较高,医院应针对影响因素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尤其是减少不必要入住ICU、规范引流管操作和慎用头孢类抗菌药物与糖皮质激素,减少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医院近两年阴沟肠杆菌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 药敏试验采用K-B法,AmpC酶和ESBLs检测采用三维试验.结果 共分离106株阴沟肠杆菌,烧伤科是检出最高的科室;菌株检出数最多的标本是痰、创面、胆汁和引流液;药敏结果表明,阴沟肠杆菌对青霉素类、一、二代头孢菌素及头孢西丁高度耐药,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为24.5%~50.9%;共检出产ESBLs菌29株,检出率27.4%;检出产AmpC酶菌43株,检出率40.6%,其中有23株为同时产ESBLs和AmpC酶.结论 阴沟肠杆菌的临床检出率和耐药率日趋严重,应加强实验室的检测,以控制阴沟肠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重症监护病房(ICU)与非ICU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了解临床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感染的药敏变化,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93株进行比较分析,用VITEK-32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病原菌鉴定,三维法检测AmpC酶,药敏试验K-B纸片法,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93株,其中ICU分离出21株占22.58%,其他科室72株占77.42%;其对头孢唑林、阿膜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ICU和非ICU耐药率均达100.00%。结论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非ICU,且呈多药耐药性,因此应加强监测临床感染菌的药敏变化,有针对性地选用敏感性强的抗菌药物,有效控制和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近年来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检测分离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的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 收集2016年1-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离自临床标本的阴沟肠杆菌,采用Vitek-2 Compact进行常规药敏试验,采用表型确证试验检测ESBLs,采用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 结果 共收集非重复分离阴沟肠杆菌107株,主要来源于呼吸内科(26/107,24.3%)、骨伤科(21/107,19.6%)、中心ICU(20/107,18.7%)等科室,以痰液(38/107,35.5%)和伤口分泌物(29/107,27.1%)等标本为主;阴沟肠杆菌对青霉素类、三代头孢菌素和头霉素类高度耐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13.1%、22.4%、0.9%。共检测出单产ESBLs菌株30株(28.0%),单产AmpC酶的菌株35株(32.7%);同时产ESBLs和AmpC酶菌株14株(13.1%);同时产ESBLs和AmpC酶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不产酶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产ESBLs、AmpC酶是阴沟肠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机制;阴沟肠杆菌产酶株的检测,对指导临床抗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阴沟肠杆菌耐药性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监测从我院患者中分离到的阴沟肠杆菌耐药性。方法用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阴沟肠杆菌对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并应用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结果从医院住院患者分离到的74株阴沟肠杆菌对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40.5%~91.8%),且分离到ESBLs及AmpC酶分别为31株(41.89%)和10株(13.5%),两种酶同时存在者为6株(6.1%),总产酶株47株,占63.5%。而亚胺培南却对74株阴沟肠杆菌均敏感。结论亚胺培南可作为治疗产ESBLs酶和AmpC酶阴沟肠杆菌所引起的严重感染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医院高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阴沟肠杆菌的流行情况. 方法用改良三维实验检测86株阴沟肠杆菌中表型可疑产酶的菌株. 结果检出产酶菌26株,其中高产AmpC酶17株,ESBLs 4株,同时高产AmpC酶和ESBLs 5株;产酶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不产酶菌. 结论及时准确检测阴沟肠杆菌的产酶株,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减缓对细菌耐药的选择性压力、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流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某医院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情况及其对10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方法收集该院2007年8月-2008年7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阴沟肠杆菌98株,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进行AmpC酶初筛,酶提取物三维试验确证阴沟肠杆菌高产AmpC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mpC酶基因。以K 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98株阴沟肠杆菌中有36株携带AmpC酶,检出率36.73%。在36株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中,检测到仅携带DHA基因株6株(16.67%);仅携带ACC基因株20株(55.56%);同时携带ACC和MIR基因株8株(22.22%);同时携带ACC、MIR和FOX基因株2株(5.56%)。产AmpC酶菌株对头孢西丁全部耐药,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抑酶剂、氨曲南、阿米卡星及环丙沙星均有不同程度耐药(44.44%~91.67%);对头孢吡肟及亚胺培南较敏感,耐药率分别为27.78%、0.00%。结论阴沟肠杆菌AmpC酶携带率高,是导致其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重要原因;治疗阴沟肠杆菌感染应以药敏检测结果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高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及同源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9,他引:4  
目的掌握阴沟肠杆菌的耐药谱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高产AmpC酶采用表型筛选法,耐药谱选用改良K-B法,基因分型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法.结果50株阴沟肠杆菌中表现高产AmpC酶株有16株(32%)、单产ESBLs菌株有8株(16%)、同时产AmpC酶和ESBLs的菌株有8株(16%),未发现亚胺培南耐药株,产酶和不产酶菌株间的耐药率差异存在显著性,RAPD基因分型得的遗传聚类图,可分为4类.结论阴沟肠杆菌有很高的耐药性,阴沟肠杆菌感染的治疗应首选亚胺培南,RAPD技术对阴沟肠杆菌感染同源性分析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