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志存  马林  贲峰 《黑龙江医学》2008,32(10):727-728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凝联合药物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疣状胃炎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经胃镜诊断而且HP阳性112例疣状胃炎患者,按胃镜检查先后顺序分为A、B两组,每组56例。A组在胃镜下对所有成熟型疣状病变进行高频电凝疗法,术后予HP根除治疗。B组只予HP根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4周时HP根除率和疣状病变治愈率,6个月时疣状病变的治愈率。结果A、B两组在疗程结束后4周和6个月时的疣状病变治愈率有显著差异,提示内镜下高频电凝联合药物抗HP疗法较单纯药物抗HP疗法治疗疣状胃炎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随着胃镜的普及,疣状胃炎(verrucosagastritis,VG)发现率越来越高(1.22%~3.30%),而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虽然发现VG的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rerpylori,HP)感染率高[1],但在胃镜检查中仍发现许多疣状胃炎HP阴性。本研究旨在通过高频电凝联合药物治疗HP阴性VG,与单纯药物治疗HP阴性VG的效果比较,以总结HP阴性VG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凝联合康复新液治疗疣状胃炎(VG)的疗效。方法:经内镜诊断VG72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A(40例)、B(32例)两组。内镜下对疣状隆起进行高频电凝治疗,术后,A组在予康复新液口服及药物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B组仅予药物根除H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临床症状情况、4周及24周时疣状隆起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在术后1周时腹痛症状及内镜下表现均有显著差异,术后4周和24周内镜下表现明显差异。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凝联合康复新液及根治HP治疗疣状胃炎能较早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周期性服用尼尔雌醇对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短期周期性服用尼尔雌醇9例,长期周期性服用尼尔雌醇6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各5例,运用免疫组化分别测定其子宫内膜细胞核分裂率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以23例短期绝经和6例长期绝经未服药者作为对照.结果短期与长期绝经(以5年为界限)二对照组的核分裂率与PCNA指数无显著差异,均为老年性萎缩内膜;短期绝经对照组与短期尼尔雌醇组,长期绝经对照组与长期尼尔雌醇组,以及短期与长期尼尔雌醇组的核分裂率与PCNA指数均无显著差异;短期与长期尼尔雌醇组的核分裂率与PCNA指数均显著低于内膜病变者(P<0.001).结论尼尔雌醇对子宫内膜的增殖刺激较弱,长期使用尼尔雌醇对子宫内膜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采用免疫组化中SABC方法对55例膀胱癌PCNA单克隆抗体标记,结果显示,PCNA的表达与膀胱癌分化程度、生物学活性及临床分期相关(P<0.05),认为PCNA的表达能客观反映膀胱肿瘤生物学活性,可作为膀胱肿瘤预后的参数之一.  相似文献   

6.
放射治疗对人宫颈癌组织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放射前,后人宫颈癌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变化,方法 在多聚甲醛固定的活检癌组织冰冻切片上,进行PCNA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放疗前的宫颈癌组织内,多数癌细胞呈PCNA免疫染色阳性;照射(30-40Gy)后,多数癌细胞无PCNA染色,但间质细胞的PCNA免疫染色明显升高,大量间质细胞则呈中等或强阳性染色。结论 放射抑制宫颈癌细胞的PCNA表达的同时,诱导间质细胞的PCNA表达,提示PCNA的表达状态可作为放射治疗中评价宫颈癌细胞增殖和间质组织修复的分子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周燕  朱永良 《浙江医学》1998,20(12):725-726
为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7例HP感染阳性和41例HP感染阴性患者的胃粘膜上皮细胞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和凋亡小体表达的研究。结果表明HP阳性患者两者表达率均高于HP阴性患者(均P<0.05)。提示HP可促进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  相似文献   

8.
应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骨肿瘤切片。结果表明,各亚型和各组织学分级的骨肉瘤和骨巨细胞瘤PCNA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的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中的部分细胞核呈PCNA阳性,提示单核基质细胞是肿瘤性细胞,而部分多核巨细胞是由这些肿瘤性单核基质细胞融合而来。软骨肉瘤PCNA阳性率明显低于骨肉瘤的软骨母细胞型。  相似文献   

9.
米非司酮对葡萄胎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研究葡萄胎米非司酮治疗前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改变,探讨米非司酮对滋养细胞肿瘤组织的影响,及其用于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治疗的可行性。方法葡萄胎组织32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检测葡萄胎组织的PCNA表达。选取PCNA阳性表达病例10例,给予米非司酮治疗,1周后二次清宫,取组织重复染色,观察PCNA染色变化情况,分析米非司酮治疗对葡萄胎组织PCNA表达的影响。结果葡萄胎和正常胚胎组织PCNA阳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6.9%和43.3%,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经米非司酮治疗后葡萄胎组织PCNA表达减弱,滋养细胞增生程度降低。全部治疗病例随访13—38个月,无1例进展成侵蚀性葡萄胎。结论米非司酮对葡萄胎组织PCNA表达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能有效抑制葡萄胎滋养细胞增生,对葡萄胎预后未见不良影响,是葡萄胎安全的新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不同胎龄中人胚胎胰腺内、外分泌部细胞的增殖水平 ,将 3 0例 8~ 3 7周人胚胎胰腺分成四组 ,A组 8~ 14周 8例 ,B组 15~ 2 1周 8例 ,C组 2 2~ 2 8周 8例 ,D组 2 9~ 3 7组 6例 ,分析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水平。胚胎 8周时 ,可见由单层柱状上皮围成的原始胰管 ,并向外突出 ,PCNA阳性率达 99%。在 9~ 14周的胎胰中 ,内、外分泌部PCNA阳性率分别为 (3 1.6± 4.1) %、(90 .6± 6.9) % ;15~ 2 1周的胎胰中内、外分泌部PCNA阳性率分别 (2 0 .0± 8.6) %、(4 3 .0± 14 .0 ) % ;2 2~ 2 8周胎胰中内、外分泌部阳性率分别为 (2 9.0± 7.8) %、(60 .2± 10 .0 ) % ;胚胎 2 9~ 3 7周中内、外分泌部PCNA阳性率分别为 (3 5 .1± 15 .4) %、(5 8.5±11 1) % ;各胎龄段胰腺外分泌细胞PCNA的阳性表达均显著高于内分泌细胞 (P <0 .0 0 1) ,胚胎发育早期阶段 (9~ 14周组 )外分泌细胞PCNA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其它胎龄 (P <0 .0 0 1)。胚胎发育晚期阶段 (2 9~ 3 7周 )内分泌部PCNA阳性率均高于其它胎龄组。结论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胰腺外分泌部细胞增殖水平高于内分泌部 ,随着胎龄的变化 ,胰腺内、外分泌细胞的增殖水平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1.
胃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裘华森  张成武 《浙江医学》1999,21(7):385-386,391
为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与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对99例胃癌组织中的PCNA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胃癌组织PCNA标记指数显著高于异型增生胃粘膜;PCNA标记指数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淋巴管及血管侵犯,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分期呈正相关,PCNA标记指数〈50%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PCAN标记指数≥50%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CNA在 98例胃癌标本中的表达。结果 在 98例胃癌标本中 ,PCNA标记指数 (PCNALI)在 15 85 %~ 82 12 %之间 ,平均为5 2 17%± 11 4 6%。PCNALI在低分化胃癌 (直径 >5cm ,有淋巴结和其他脏器转移 )中的表达远高于高分化胃癌 (直径 <5cm ,无淋巴转移 )。以 5 0 %为界限 ,PCNALI>5 0 %者生存期短 ,5年生存率低。结论 PCNA对胃癌的诊断、分期、预后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肾癌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对53例肾癌组织中PCNA进行检测,取6例肾错构瘤及正常肾组织作为对照。结果发现:肾错构瘤中未见PCNA着色,在正常肾组织中仅见少许细胞着色,而肾癌所有切片均呈阳性反应。肾癌组织的PCNA表达与肿瘤分期、分级均相关,PCNA高表达组(3~4级)术后5年生存率显著较PCNA低表达组(1~2级)短。PCNA可定量地判断肿瘤分化程度及恶性度,可作为肾癌预后判断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内镜下高频电凝联合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EGP)的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将60例EGP患者分成A组(抑酸、保护胃黏膜、根除Hp药物治疗)和B组(抑酸、保护胃黏膜、根除Hp药物+高频电凝治疗同时进行)各30例,比较两种方法 的疗效.结果 A组单纯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P<0.05),但隆起病灶数消失不明显,仅有18.57%(47/253)的隆起病灶消失;B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P<0.05),97.15%(273/281),隆起病灶消失(P<0.05),与单纯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6例出现轻微上腹胀或上腹隐痛,均在术后5 d内消失.结论 EGP单纯药物治疗疗效欠佳,内镜下高频电凝联合根除Hp治疗EGP不仅疗效确切,而且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15.
16.
对各种癌细胞增殖状态的研究近年比较活跃。许多细胞增殖性免疫组织化学标志如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DNA多聚酶、Ki-67等,已经用于肺癌、大肠癌、膀眈癌及胶质瘤、喉癌、乳腺癌等肿瘤的研究,但结果与评价尚不一致[1-4]。作者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观察32例女性乳腺癌中PCNA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预后意义。材料和方法收集病理档案中随访资料齐全的女性乳腺癌32例,回顾性复习档案资料及病理切片,并参照最近美国颁布的乳腺标本检查记录实用方案[5],重新分类分级。所有病理标本都用10%福尔马林…  相似文献   

17.
ABC免疫酶标半定量分级法表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的阳性分级表达高于浅表胃炎、低于胃癌(P<0.05)。其中再生型、隐窝型及腺瘤型异型增生的阳性分级表达呈递减关系(P<0.05),而且三者阳性细胞的分布各有特点。PCNA的原位检测,是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及其恶性变的较好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组织纤维化程度,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基因表达和蛋白水平,探讨房颤患者心房组织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75例风心病接受换瓣手术者分为三组,其中窦性心律组34例;阵发性房颤组11例;持续性房颤组30例,于术中获取右心耳组织约250mg,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1KT—PCR)技术测定心房组织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mRNA含量,采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对心房组织胶原沉积量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PCNA蛋白水平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窦性心律纽比较,阵发性房颤患者患者心房组织中PCNA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p〈0.001;P〈001);与窦性心律组比较慢性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PCNA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0.001;P〈0.001);与阵发性屠颤患者比较,慢性颤患者心房组织中PCNA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p〈0.05)。结论心房组织中PCNA基因表达上调可能是导致房颤患者心房纤维化的分子机制之一,可能与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19.
增殖细胞核抗原反义核酸对人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反义核酸对人肝癌细胞的抑增殖效应。方法 设计针对PCNAmRNA的18个碱基的反义核酸,分反义组、正义组和空白组作用于HepG-2肝癌细胞,MTT法和^3H-TdR掺入法观测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 反义组肝癌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抑制作用于培养48h达高峰,达50%左右,72h后减弱,96h已基本消失。反义组肝癌细胞与空白对照  相似文献   

20.
葛霞  谢群 《蚌埠医学院学报》1999,24(1):5-6,F002
目的:探讨胰岛细胞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与形态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复习12例胰岛细胞瘤的病理资料,并以S-P法作了PCNA免疫组化标记。结果:条索状,小梁状排列的大细胞型胰岛细胞瘤PCNA呈强阳性,而胰岛状,玫瑰花样排列的小细胞者PCNA表达弱,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