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方法:选择86例年龄>75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高龄组,同期75岁以下的1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梗死部位、合并症、并发症和住院病死率等临床资料,并进行对比。结果:高龄组血运重建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合并疾病率、住院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高龄组、对照组前降支病变分别占62.8%、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对照组因并发症死亡分别占33.3%、66.7%,因合并症死亡分别占66.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以前降支为罪犯血管;住院期间死亡率高,与合并症发生率高有关。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死亡相关因素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羽顾我院6年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对比分析住院期死亡与非死亡患者相关因素。方法统计2000~2002年95例和2003~2005年101例因AMI住院期死亡与非死亡患者资料,采用t检验和X^2检验方法,分别对两组数据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住院死亡者相关因素均有吸烟、糖尿病、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P〈0.05),生化指标均为血白细胞、血糖、血肌酐显著升高(P〈0.05);住院死亡患者中女性(21.1%vs42.9%,P〈0.05)人数增多、年龄增高(73.5±8.07vs66.7±9.12,P〈0.05),伴发心功能不全死亡者增多(54.9%vs25.8%,P〈0.05);两组住院死亡者治疗上无差别,后组非死亡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显著增多(P〈0.01)。结论规范用药、尽早恢复梗死心肌再灌注对AMI患者会更有利。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23例死亡诱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3例急性心肌梗死死亡诱因进行了分析,发现有明确诱因者10例,诱发因素多为用力大便4例、饱食、情绪激动、过早下床或活动过度各2例。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需要重视这些诱因的预防。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死亡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死亡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例AMI住院死亡者(病死组)与100例同期住院存活者(存活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病死组中高龄、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多部位梗死及伴束支传导阻滞者与存活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05);严重泵衰竭、危险性心律失常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05).结论:严重泵衰竭、危险性心律失常、高龄、CPK峰值、多部位梗死、束支传导阻滞是预测AMI住院病死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前两者又是AMI的主要病死原因.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1488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安静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3,20(3):211-212
我院 1992~ 2 0 0 1年十年收治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14 88例。现对 14 4 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患病年龄、性别与发病率 ,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1 资料与方法来源于病案统计室 1992~ 2 0 0 1年十年内所收治的 14 88例急性心肌梗死出院病人病案首页电脑资料 ,进行微机统计 ,年龄分组参照《疾病和有关键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二卷。2 结果2 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与性别结构分析见表 1。表 1 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年龄组 (岁 ) 合计 男性 女性性别比构成比 (% )2 5~ 34 7 7 0 - 0 4735~ 44 74 65 97 2 2∶1 4 9745~ 54 1 73…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住院期间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225例AMI患者按住院期间存活与否分为两组:A组(存活组)195例;B组(死亡组)30例。分析两组在年龄、住院天数、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心功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和心肌酶的差异,及女性、合并高血压病、溶栓和再通的比例。结果:死亡组年龄大、住院时间短、舒张压低、心功能差、白细胞计数高,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死亡组女性比例高、溶栓比例低合并高血压比例高,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对高龄、女性及合并高血压病者,要及时诊断,尽早溶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导致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总结43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分为院内死亡组(29例)及存活组(408例),对比临床资料,分析年龄、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入院时心率、及非心脏合并症等情况,并分析29例院内死亡病例的死亡直接原因。结果死亡组年龄〉70岁,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在〉Ⅱ级,入院时心率〉100次/分,前壁心肌梗死,新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70岁(P=0.0104,OR=4.68,95%CI1.286~15.792)、入院时心功能Killip〉Ⅱ级(P=0.0072,OR=6.93,95%CI1.647~19.314)、前壁心肌梗死(P=0.0247,OR=3.81,95%CI 1.165~11.389)、新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P=0.0169,OR=5.26,95%CI1.401~16.129)是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在29例死亡病例中,心源性休克导致死亡的病例是16例(55%),心脏破裂导致死亡的病例是11例(38%)。结论年龄〉70岁、入院时心功能Killip〉Ⅱ级、前壁心肌梗死、新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是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对心脏内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因及其抢救、监护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于我院心脏内科进行治疗的6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梗死部位,并发症以及抢救、监护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经过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率达到92.5%。结论:正确及时的诊断、治疗和监护是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242例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进行分析,探讨与死亡率有关原因,总结经验,降低死亡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AMI患者242例,为我院1989年6月~1998年6月住院8周患者,男168例,女74例,年龄42~87岁(67±9)。所有病例均符合WHO的AMI临床诊断标准。1.2 方法:统计与观察9年来,对AMI发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梗死部位、范围大小及处理方法等作定量资料统计学分析。1.3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和二项分布法检验。2 结果2.1 死亡率:242例AMI患者住院期间8周内死亡46例,总死亡率190%。2.2 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死亡的各种影响因素,阐明其相关性。方法66例AMI患者分为死亡组(16例)与非死亡组(50例),针对临床上常见的与AMI死亡相关的22项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心力衰竭、糖尿病、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等7项因素在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心力衰竭、糖尿病、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等是AMI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焦华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5):435-436
目的 探讨中青年(年龄≤50岁)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120例年龄≤50岁的中青年AMI与120例同期收治的年龄>60岁的AMI进行回顾性对比,对其性别、危险因素、梗死部位、临床症状、并发症及预后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中青年AMI男性患者占82.5%,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达26.7%,前壁、前间壁梗死发生率为53.3%,以典型胸痛起病者占68.3%,均高于老年组(P<0.05);但并休发休克、心力衰竭及肺部感染者仅占2.5%、4.2%、24.2%,死亡率为6.7%,均低于老年组(P<0.05)。结论 中青年AMI男性发病率高,多有冠心病或高血压家族史,以前壁、前间壁部位为主,胸痛典型,并发症少,预后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48例AMI患者,其中19例发生早期死亡。比较死亡组与非死亡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浆CPK、CRP和BNP水平,并进行多因素参与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间在年龄、症状发生到来院时间、CRP、CPK和BNP水平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死亡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非死亡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42,P=0.011)、既往心衰史(OR 0.003,P=0.031)、症状发生到来院时间(OR 1.626,P=0.046)及血浆BNP浓度(OR 1.009,P=0.042)、CPK浓度(OR 1.011,P=0.009)为AMI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大、既往有心衰史、症状发生到来院时间长及较高的血浆BNP、CPK浓度为AMI后发生早期死亡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治疗及护理方案。方法本院2006年12月至2010年4月间所收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情况进行了回溯式整理与研究分析。结果 56例患者经临床治疗后,再通45例,再通率为80.4%;患者中共计5例死亡,死亡率为8.9%,死因分别为由于室颤与心脏骤停。患者治疗后通过尿检镜发现血尿2例、牙龈与皮肤黏膜出血各3例,但临床未发现过敏反应或脑出血等严重副作用。结论静脉溶栓方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具备简单易行、经济有效的显著优点,可以在基层医院中作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0年间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死亡病例的临床特征的变迁,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防治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病史分析法,分为两个时间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病例在两个时间段内比较,血红蛋白、白细胞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年龄平均值提高5岁,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阿斯匹林,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因区别其中多脏器衰竭,急性左心衰竭,心律失常,心室纤颤死亡的比例比1996~2001年段上升,因心脏破裂死亡例数减少。结论:大于70岁以上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死亡比例上升,合并糖尿病死亡比例增加,死亡原因为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呼吸循环衰竭,多脏器衰竭。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 ,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急性心肌梗死 ( AMI)的死亡率也逐年提高。本文对我院内一科 1 998年 1月至 2 0 0 2年 1 2月住院死亡的 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AMI死亡的危险因素 ,以便在护理上尽早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1 临床资料 患者 1 1 4例 ,均符合 AMI诊断标准。其中年龄>60岁 82例 ,<60岁 32例。小学毕业以上文化程度 45例 ,小学毕业以下文化程度 69例。AMI死亡1 4例 ,死亡率 1 2 % ,年龄 38~ 90岁 ,平均 66岁。2 危险因素2 .1 发病时间 本组死亡病例均在 AMI后 2周内死亡。其中 <2 4 h者…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 ( AMI)是常见的心血管危急症之一 ,发病上升趋势。因此 ,对 AMI的临床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现将我院 96例 AMI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1 .1 观察对象 1 992年 1月至 2 0 0 1年 1 2月住院的 AMI患者 96例。按 1 978年 WHO命名标准 ,经心电图、心肌酶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所确诊。其中男80例 ,女 1 6例 ,年龄 45~ 78岁 ,平均 61 .5岁 ,有糖尿病史 2 0例 ,有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 48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 1 8例。梗死部位 :前壁 48例 ,下壁2 8例 ,前壁 +下壁 2 0例。1 .2 观察指标 记录入院时的病历资… 相似文献
19.
王煜伦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34(2):129-131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特点与性别的差异,以提高防治效果。方法对收治住院的AMI患者50l例(男323,女178),进行男女比较分析。从发病年龄(分为<45,45—54,55—64,≥65岁)梗死部位,并发症及病死率死亡原因比较。结果年龄<45岁,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P<0.01),>65岁男性发病率低于女性(P<0.01);非Q波梗死女性高于男性(P<0.01);高血压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P<0.01);死于心脏破裂女性高于男性(P<0.01)。结论 AMI存在着性别差异,男性体内的雄激素在冠心病(CHD)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焦华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1,10(5)
目的探讨中青年(年龄≤50岁)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相关因素.方法将120例年龄≤50岁的中青年AMI与120例同期收治的年龄>60岁的AMI进行回顾性对比,对其性别、危险因素、梗死部位、临床症状、并发症及预后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中青年AMI男性患者占82.5%,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达26.7%,前壁、前间壁梗死发生率为53.3%,以典型胸痛起病者占68.3%,均高于老年组(P<0.05);但并发休克、心力衰竭及肺部感染者仅占2.5%、4.2%、24.2%,死亡率为6.7%,均低于老年组(P<0.05).结论中青年AMI男性发病率高,多有冠心病或高血压家族史,以前壁、前间壁部位为主,胸痛典型,并发症少,预后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