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血清唾液酸含量诊断胃疾病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慢性浅表性胃炎15例,萎缩性炎5例,胃溃疡15例,胃癌9例患者血唾液酸的含量。结果表明在4组胃疾病中, 胃癌,胃溃疡SA比慢性浅表性胃炎高。经编译学处理差别有高度显著性。 相似文献
2.
3.
测定89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血清唾液酸(SA)水平,并与30例正常儿童对照,发现呼吸系统疾病患儿血清SA水平均不同程度的高于正常对照组;16例患儿治疗后SA水平明显下降;SA水平与血常规中白细胞数无相关关系。对血清SA在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1995,(4)
采用比色法对50例耳鼻咽喉恶性肿瘤病人血清唾液酸(S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耳鼻咽喉恶性肿瘤病人血清SA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和良性疾病组增高,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以大于正常对照组血清SA含量的为阳性,则耳鼻咽喉恶性肿瘤组的阳性率为72%,良性疾病组阳性率为16%,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各种耳鼻咽喉恶性肿瘤病人之间血清SA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血清SA含量测定是耳鼻咽喉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一项有价值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5.
对武汉地区236例正常人和53例肿瘤患进行了血清唾液酸水平的测定,发现正常男女性别之间,成人与儿童之间血清唾液酸水平无显性差异(P>0.05),测得正常范围为0.64-1.86mmol/L。肿瘤患唾液水平为1.91±0.57mmol/L,与正常人比较,有非常显性差异(P<0.01)。本对该检测方法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血清唾液酸测定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宋良贞,于炳举,徐溪,玄洪生,李奎宝,季海生,王淑芹,王振英(临沂地区人民医院内科、检验科)关键词胃肿瘤;唾液酸类血清唾液酸的增高.对诊断恶性黑色素瘤,卵巢癌,肺癌.白血病等都有肯定的诊断价值“‘,而对胃癌患者的血清唾液... 相似文献
7.
报道64例各类血液病患血清唾液酸(SA)值的测定,并与84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经统计学分析:病例组(631.5±130.3μg/ml),病例组中的ANLL(672.6±98.38μg/ml),ALL(630.8±29.3μg/ml),CML-A(617.5±122.7μg/ml),MM(606.0±138.7μg/ml四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意义(P<0.01);各病型组SA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表明SA值的测定对恶性血液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颜士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6,(5)
检测了恶性肿瘤114例,其中手术前74例,手术后40例,良性肿瘤14例,非肿瘤性疾病23例,共计151例.结果恶性肿瘤前诊断敏感性为66.2%,准确性73.97%,阳性预测值为90.7%,在术后40例中阳性16例就有9例为复发病人.故血清唾液酸检测对诊断恶性肿瘤是一种有价值的检测方法,对恶性肿瘤术后追踪随访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武汉地区236例正常人和53例肿瘤患者进行了血清唾液酸水平的测定,发现正常男女性别之间,成人与儿童之间血清唾液酸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测得正常范围为0.64~1.86 mmol/L。肿瘤患者唾液酸水平为1.91±0.57 mmol/L,与正常人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本文对该检测方法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1995,(4)
用比色法测定38例肾病综合征病人血清唾液酸(SA)含量,观察其动态变化并与68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肾病综合征病人血清S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活动期SA含量较恢复期显著增高(P<0.001),血清SA含量与其尿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01),与血浆总蛋白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744)。提示血清SA测定在肾病综合征病人的诊断、病情判断及疗效观察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不同术式对腹透管移位的影响及其使用效果,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①前置组:将腹透管置入陶氏腔;②后置组:将腹透管置入直肠后。结果发现:后置组导管移位的发生率较前置组明显降低,两组出入液时间、超虑量无显著差异。说明后置式置管方式能有效地减少导管移位,同时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前瞻性观察终末期肾衰 (ESRD)病人的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 84例持续性非卧床式腹膜透析 (CAPD)病人进行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 (SGA)、人体测量、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 84例病人中A组(营养良好组 ) 2 6例 (30 95 % ) ;B组 (轻中度营养不良组 ) 4 5例 (5 3 5 7% ) ;C组 (重度营养不良组 ) 13例(15 4 8% )。测量指标平均每日每公斤体重蛋白质摄入 (DPI)、血清白蛋白 (ALB)、前清白蛋白 (Pre -A)、转铁蛋白 (TF)、氮出现率相当蛋白 (nPNA)、血肌酐 (Scr) ,3组间均有明显差异 (P <0 0 1或P <0 0 5 )。肌酐清除率 (Ccr)和尿素清除指数 (KT/V) ,C组低于A组与B组 (P <0 0 1或P <0 0 5 )。上臂围 (AC) ,三头肌皮褶厚度 (TSF)及上臂肌围 (AMC)、尿素氮 (BUN)及血胆固醇 (CH) ,3组间均未见明显差别 (P >0 0 5 )。结论 ESRD的CAPD病人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 ,可能与蛋白质摄入不足、透析前营养状况、残余肾功能、酸中毒、糖尿病、心理因素及经济状况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对于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简称腹透)患者的难治性腹膜炎,国际腹膜透析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eritoneal Dialysis,ISPD)腹膜炎诊治指南建议早期拔管,期间给予血液透析(简称血透)过渡,而何时进行腹透管重置目前尚缺乏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本文报道1例PD患者拔管与置管同时进行成功治疗复发性合并难治性腹膜炎,避免血透过渡时新建血管通路以及血透相关风险,结合其诊治过程,加深对复发性及难治性腹膜炎的认识,为PD相关腹膜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PD)导管隧道出口位置对PD导管功能障碍及感染的影响。 方法 对2011年11月至2021年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外科手术置管腹膜透析患者35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采用双卡夫Tenckhoff直管,局部麻醉外科手术法置管。按照腹透导管出口位置分为观察组(高位出口)182例和对照组(低位出口)170例。比较分析两组间漂管发生率及感染率差异。 结果 观察组漂管8例,漂管发生率4.4%,手法复位成功率100%;对照组漂管19例,漂管发生率11.2%,手法复位成功13例,成功率68%,再次手术6例,成功率100%。两组漂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透相关感染情况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结论 采取高位导管隧道出口方式,可减少漂管的发生,同时也不增加感染等并发症。调整隧道出口位置及方向对于维持腹透管的良好功能具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芙蓉膏外敷治疗腹膜透析导管出口处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2例腹膜透析导管出口处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研究组32例。研究组应用芙蓉膏外敷在隧道口周,对照组应用莫匹罗星软膏外敷隧道口周,两组均每天换药1次,疗程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隧道出口处感染情况,采用腹膜透析外出口处评分体系对患者进行评分;同时观察两组1周内感染控制例数和继发腹膜炎例数。结果治疗后两组腹膜透析外出口处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且研究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1周内感染控制例数和继发腹膜炎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芙蓉膏能有效治疗腹膜透析导管出口处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芙蓉膏外敷治疗腹膜透析导管出口处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2例腹膜透析导管出口处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研究组32例.研究组应用芙蓉膏外敷在隧道口周,对照组应用莫匹罗星软膏外敷隧道口周,两组均每天换药1次,疗程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隧道出口处感染情况,采用腹膜透析外出口处评分体系对患者进行评分;同时观察两组1周内感染控制例数和继发腹膜炎例数.结果 治疗后两组腹膜透析外出口处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且研究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1周内感染控制例数和继发腹膜炎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芙蓉膏能有效治疗腹膜透析导管出口处感染. 相似文献
17.
对17例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早期并有高血压患者进行尿素清除试验(KT/V)、残余肾功能及腹膜平衡试验(PET)检查,并按不同KT/V、残余肾功能及PET对降压疗效影响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显示:在每周KT/V>1.7,残余肾功能>50L/1.73m2,PET为高于平均转运以上降压有效率高,但仅在PET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认为腹膜转运能力强,毒素清除好,能明显降低过度充盈基础血容量,起到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检测了104例结核性腹膜炎所致腹水,恶性腹水及肝硬化腹水腺苷脱氨酶活性.结果表明结核性腹水腺苷脱氨酶活性显著高于恶性腹水(P<0.01)及肝硬化腹水(P<0.01),其活性值分别为84、20、8u。我们认为检测腹水腺苷脱氨酶诊断结核性腹水具有很高的敏感性(95.4%)和特异性(94.2%).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腹膜透析液淀粉酶水平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5例患者进行了腹膜透析(PD),并对透出液和血淀粉酶检测,观察淀粉酶水平变化。结果 PD治疗的透出液和血淀粉酶水平分别为75.5±25.5 IU/L和25.9±5.3 IU/L。腹膜炎组与非腹膜炎组间的血浆和透出液淀粉酶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龄〉1年组血浆和透出液淀粉酶水平高于≤1年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膜透析患者血清及透出液淀粉酶在肾功能衰竭患者中有升高;腹透液、腹膜炎、透析龄均不影响PD患者的透出液和血淀粉酶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