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部手术后肠道微生态环境紊乱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的四大菌库皮肤、消化道、泌尿道、呼吸道的微生态平衡对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消化道菌群种类最多 ,数量最大 ,一旦其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势必导致机体生理功能和其他部位微生态环境紊乱[1] 。腹部手术直接影响消化道的解剖、生理 ,造成肠道微生态紊乱的程度甚于其他部位手术 ,本文就腹部手术后肠道微生态紊乱的机制及其防治综述如下。1 肠道微生态环境的构成及其紊乱的危害正常菌群是由高密度的原籍菌群、部分低密度的外籍菌群及环境菌群构成。原籍菌群由低免疫原性或无免疫原性的专性厌氧菌构成 ,而外籍和环境…  相似文献   

2.
刘桂兰  高芳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22):1049-1050
微生态疗法是指通过应用微生态制剂,促进生理性有益菌的生长发育,间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降低内毒素水平,重建微生态平衡,发挥防治疾病的作用[1]。微生态制剂的主体多为肠道菌群中的生理性细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链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等。因其对机体所具有的突出有益作用而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备受瞩目。在广泛的临床应用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现象也逐渐暴露出来,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1微生态制剂及特点微生态制剂是指用人或动物的正常优势细菌制成的生物制剂,其主要成分为三种类型细菌。①厌氧菌:有双歧杆菌,酪酸菌等;②兼性厌氧菌:有…  相似文献   

3.
刘桂兰  高芳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1):1049-1050
微生态疗法是指通过应用微生态制剂,促进生理性有益菌的生长发育,间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降低内毒素水平,重建微生态平衡,发挥防治疾病的作用。微生态制剂的主体多为肠道菌群中的生理性细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链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等。因其对机体所具有的突出有益作用而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备受瞩目。在广泛的临床应用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现象也逐渐暴露出来,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中定植的大量细菌,正常的菌群结构对维持人体代谢、免疫、内分泌等生理功能十分重要。益生菌是一类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可以通过调节人体肠道微生态平衡从而对人体产生有益作用。临床医学研究表明,益生菌对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病、抑郁症、焦虑症、自闭症谱系障碍和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疾病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益生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疾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宿主共同维持微生态平衡,保护人体的健康。人体环境发生变化时会引起肠道菌群种类和数量的变化,造成菌群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在调节脂质代谢、改变内分泌功能等方面的作用,提出肠道菌群的改变是导致肥胖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前,肠道微生态已成为当今研究热点之一,肠道菌群的变化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至关重要.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纤维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影响慢性肝病预后的重要环节.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与失调影响肝纤维化过程的发展.同样,在肝纤维化发展过程中,肠道菌群也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本文主要介绍肠道微生态平衡与失衡、肠道菌群参与...  相似文献   

7.
路小丽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2):741-742
在人的肠道中,栖息着大约1×10^14个、约100多种细菌,构成了所谓肠内菌群,其中肠杆菌、肠球菌仅占菌群的1/1000,绝大多数为厌氧菌,健康情况下它们与宿主之间处于生理的、和谐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状态,维持人体正常的微生态平衡,对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双歧杆菌的功能、作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常人体肠道中存在着大量微生物,这些菌群之间的平衡对人体健康有重要的作用。肠道内正常菌群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当机体肠道内菌群失调时则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功能紊乱。近年来,益生菌(剂)(probiotics)作为一类对人体有益的细菌的总称,已成为微生物学的研究热点,并被广泛应用于药品及保健食品之中。  相似文献   

9.
人体胃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 它们被称为人类的第二大基因组——肠道菌群。肠道微生物系统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决定其第二大脑的地位。人体肠道内存在的细菌, 不仅参与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 更直接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近年来,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消化道、心血管、神经系统以及代谢等疾病息息相关, 现就肠道菌群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旨在为临床治疗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1正常肠道微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系统 是机体最庞大的、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健康人的肠道栖息着10^14个细菌,大量肠道细菌主要居于结肠和远端小肠。肠道微生物菌群可分为三种:①与宿主共生的生理性细菌,为专性厌氧菌,是肠道的优势菌群,占99.0%~99.9%。如双岐杆菌、类杆菌、优杆菌和消化球菌是膜菌群的主要构成者;②与宿主共栖的条件致病菌,以兼性需氧菌为主,为肠道非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11.
肠道菌群是是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数量大功能丰富。中医药在治疗肠道疾病的过程中,肠道菌群的角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此对近年来中医药(诸如补益类、清热解毒类、消食类)调节肠道微生态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为进一步研究中药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DGGE在肠道微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微生物群是宿主的组成部分,是宿主不可缺少的一个生理系统,现在已有作者提出应把正常微生物群列为人体微生态系统的第13个系统。肠道微生态在研究微生态平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肠道微生态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稳定的、协调的微生态。肠道微生态平衡是机体健康的保证和象征,一旦打破这种平衡状态,就易引起茵群失调。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技术和方法,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具有可靠、可重复、快速和容易操作等优点,可以说是分析的肠道微生态变化的一种有力的工具。本文阐述了研究肠道微生态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是研究肠道微生态的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将该技术应用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可以了解到肠道微生态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3.
肠道微生态是指人体内肠道菌群和机体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在肠道功能调节、营养吸收及免疫应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失衡会引起人体免疫系统改变,进而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炎症性关节病是一组以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脊柱关节炎、骨关节炎等。既往研究表明,炎症性关节病在处于临床前阶段时便已经有了肠道微生态的改变,且这种改变会持续贯穿整个疾病之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炎症性关节病的发病与肠道微生态紊乱密切相关。基于此,本文就国内外肠道微生态与炎症性关节病的关系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人和动物的肠道内,栖息着许多细菌,这些细菌称做肠内菌或肠道细菌。肠道内细菌的数目,超过了人体细胞的总数,其总量近1000g左右。人或动物出生3~4小时后,这些细菌就开始定居在肠道内,并不断地增殖、更新和排泄。健康人体肠道内的细菌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合成人体必需维生素B族、K族等,参与胆固醉代谢,抵御外界致病菌的侵入,并在肠道中保持微生态平衡,这一平衡又可受自身、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因素、抗生素的使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失去平衡,即失调。近年来临床观察最重要的影响之一就是抗生素的使用。肠道正常菌群是由高密度的以专性厌氧  相似文献   

15.
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与人体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肠道正常菌群与人体内外环境保持着一个平衡状态,但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平衡状态被打破,就会形成菌群失调,引发疾病或者加重病情,甚至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微生态制剂应用于临床,在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的相关性疾病尤其是小儿疾病的防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人体肠道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数量超过1000万亿,其种类繁多,有500~1000个不同的种类。这些数目庞大的细菌大致可分为三大类: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处于平衡状态,与人体之间互利共存。人类肠道为细菌提供生长的空间与繁殖所需要的营养,而肠道菌群则为人类提供生长因子,如大肠杆菌可合成人体无法合成但又必须需要的 VK,同时能促进人胃肠道免疫功能的发育,可谓人体的健康与肠道内的微生菌群结构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肠黏膜生物屏障能够阻止肠道内细菌及内毒素移位,正常情况下,肠道内益生菌与致病菌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平衡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当手术、创伤、感染作用于人体的严重应激状况下,机体肠道会经历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肠黏膜生物屏障功能损伤,肠道微生态平衡失调,诱发肠源性全身感染,影响疾病的预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服用单菌制剂和多联活菌生态制剂来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近些年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应用健脾通里中药在保护和修复肠黏膜生物屏障,有巨大的研究进展,在防治肠源性全身感染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丽珠肠乐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珠肠乐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第三医院儿科高歌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微生态疗法目的在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生态平衡,抵御病原菌定植侵袭,从而控制腹泻[2]。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观察了腹泻病人30例,随机分为二组,分别服用丽珠肠乐和庆大霉素。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  相似文献   

19.
刚出生的新生儿肠道内是无菌的,但约2 h 后,细菌迅速从口腔及肛门侵入肠道,肠道内很快就可检出肠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菌种。随着新生儿开始进食,肠道内有更多其他菌群植入,约3 d 左右达到高峰。这些定植在宿主消化道,并为宿主所必需的微生物群落统称为肠道正常菌群。肠道菌群大致分为3类:①与宿主共生的生理性细菌,为专性厌氧菌,是肠道的优势菌群(双歧杆菌、类杆菌和消化球菌),具有肠道营养和免疫调节作用;②与宿主共栖的条件致病菌,以兼性需氧菌为主,为肠道非优势菌群(肠球菌和肠杆菌)。在某些条件下如机体抵抗力低下、过度使用广谱抗生素、应用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放化疗等,这些细菌得以大量繁殖,成为新的优势菌群,导致肠道疾病;③病原菌,大多为过路菌,数量少,长期定植的机会少,一般不足以致病,一旦数量超出正常则致病。正常成年人胃肠道内细菌总重量达1 kg 左右,目前已认识的种群至少包括40个菌属的400~500个菌种,各菌群按一定数量比例组合,相互拮抗,相互依存,与人体和外部环境形成一种动态的生态平衡,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肠菌生理组合被破坏,产生病理性组合,引起临床症状则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  相似文献   

20.
肠道菌群与肥胖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饮食模式可通过影响宿主的肠道菌群参与机体能量代谢,进而发挥减重作用。高蛋白饮食不仅能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与肠道微生态的多样性,在肠道内还可被菌群进一步分解产生色氨酸、吲哚、5-羟色胺等一系列代谢产物,对人体的脑-肠轴及肠道黏膜免疫发挥调控作用,可有效降低肥胖患者体重,并改善机体的慢性低度炎症与代谢状态,为肥胖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