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体外反搏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方法,近年来试用治疗突发性耳聋(突聋).本文应用血管扩张剂及血管扩张剂加体外反搏之方法治疗126只突聋患者,其结果显示:突聋患者之听力提高dB数,耳聋的治愈率,显效率及耳鸣的治愈率、显效率均为血管扩张剂加体外反搏组明显高于单纯血管扩张剂组.其机理为体外反搏能够补偿血管扩张剂所致内耳微循环灌注量减少及提高心舒张期之内耳血流量,以致达到有效治疗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体外反搏辅助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勇  陈锡辉  明亮  方铭达 《广东医学》2007,28(7):1075-1076
目的 探讨体外反搏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分为体外反搏组(85例)与对照组(94例).对照组采用金纳多、弥可保、胞二磷胆碱等药物治疗,辅以每天2 h的中流量吸氧;体外反搏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体外反搏治疗.以纯音测听结果(250~6 000 Hz各频率平均听阈)评价听力恢复效果,并比较两组间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结果 体外反搏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8.9%和85.9%,优于对照组的29.8%和73.4%;两组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未见副作用.结论 体外反搏是突发性聋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双耳突聋与单耳突聋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突发性耳聋患者257例,按类型不同分成双耳突聋组(n=31)与单耳突聋组(n=226),均给予扩张脑血管、能量合剂联合地塞米松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单耳突聋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双耳突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平均听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单耳突聋组的平均听阈值好于双耳突聋组患者;听力增益单耳突聋组显著优于双耳突聋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耳突聋患者的听力损伤情况比单耳突聋患者更加严重,单耳突聋患者通过静脉滴注扩张脑血管、能量合剂与地塞米松后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听力增益更加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对比双耳突聋与单耳突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220例突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双耳突聋)22例和观察组B(单耳突聋)198例,观察分析两组的临床特点,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的患病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疗效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听力水平均有提高,观察组B的听力增益更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龄、发病时间长、有并发症等是突聋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双耳突聋的治疗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5.
6.
王贺宇  葛海 《河北医学》2003,9(10):913-914
目的 :探讨治疗突聋药物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3年 6月分别采用赛莱乐、利多卡因治疗突聋患者 73例 (80耳 )的资料。结果 :赛莱乐组和利多卡因组治疗突聋的疗效分别为 :85 .4 %、76 .9% ,耳鸣疗效分别为 :84 .6 %、79.2 % ,眩晕的疗效分别为 :85 .7%、5 0 % (p<0 .0 5 )。结论 :赛莱乐组稍优于利多卡因组 ,特别适用于伴有眩晕的患者 ;利多卡因也是治疗突聋的重要药物 ,但两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影响突聋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突聋的发病时间、年龄及眩晕对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听力损失程度不同、病程长短不同、发病年龄不同及伴随有无眩晕的突聋患者150例,采用以前列腺素E1为主药,以扩血管、神经营养药为辅助治疗,观察上述因素与疗效关系,治疗前后行听力学检查对照。结果:病程小于2周内就治的轻中重度耳聋患者其有效率达97.22%;起病大于3个月就治者,其有效率为58.33%。从年龄看45岁之内者有效率为91.91%;46~60岁者有效率为85.36%;大于60岁以上者有效率75.00%。伴随症状看,伴有眩晕者有效率60.86%;不伴眩晕者有效率94.48%。结论:突聋的疗效与治疗时间成正比应越早疗效越好、反之越差;以中青年发病者治疗效果佳,伴眩晕的疗效差,不伴眩晕的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7,(5):643-644
目的:探讨巴曲酶与血管扩张剂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6例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8例给予巴曲酶治疗,对照组48例给予血管扩张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并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FG水平明显降低,TT、PT及APTT明显延长,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各指标变化更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眩晕、耳鸣及听力缓解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结论:巴曲酶较血管扩张剂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更显著,且能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影响特发性突聋临床疗效的有关因素。方法 :对 5 0例 (5 2耳 )不同性别、年龄、病程、听力损害程度及眩晕的有无 5个方面特发性突聋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回顾性分析。结果 :性别的差异 ,年龄的大小 ,病程的长短对疗效差异的影响并不显著 ,但是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眩晕 (两者均是P <0 0 0 5 )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眩晕是影响特发性突聋疗效的肯定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突聋后期中西医结合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突聋初步治疗无效的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采用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治愈率为90.2%,西医组治愈率为75.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突聋再治疗有着较佳的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科采用葛根素配合神经营养剂静滴治疗特发性耳聋3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特发性突聋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因突聋而住院的184住患者治疗期间的情绪状态以及预后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突聋的预后与患者治疗期间的情绪明显相关。结论治疗突聋时应结合患者的情况。从患者心理、生理等方面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糖皮质激素鼓室给药治疗突聋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常见急诊,有报道称其年发病率在十万分之五到二十之间[1],通常表现为突然发生的,中到重度的感音神经性聋,单侧多见,可伴有眩晕及耳鸣.突聋的病因仍未明,关于其发病的过程,目前比较公认的是各种原因导致内耳血管栓塞,痉挛,管壁水肿等,引起内耳局部细胞缺血缺氧性损伤.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与儿科高压氧室联合治疗突发性耳聋87例(94耳),取得良好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17.
特发性突聋近期和远期疗效影响因素的微机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特发性耳聋近期和远期疗效影响因素。方法:本文用微机对特发性突聋107例(112耳)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研究其近期疗效的影响因素;同时用同一方法,随机对其中41例5年以后远期疗效(听力情况)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①发现发病至就诊时间和治疗过程中最早显效时间同特发性突聋的近期疗效密切相关。②远期疗效与之无关。结论:发病至就诊时间愈短,近期听力恢复越好;在治疗过程中,听力改善越早,近期听力预后越好;发现特发性突聋的远期疗效同发病至就诊时间和治疗过程中最早显效时间两个因素无关,且与出院时的近期听力恢复程度相比无大改变。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研究血管扩张剂及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在治疗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中的疗效.方法 30例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患者采用血管扩张剂及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治疗门脉高压,30例患者单独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观察la的再出血率.结果 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的再出血率明显低于单独应用β受体阻滞剂(P相似文献   

20.
李苹 《重庆医学》2003,32(10):1429-1429
慢性期突聋为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病程在 1个月以上。该病在耳科临床并不少见 ,其发病原因并不十分清楚。多种学科研究表明 ,内耳微循环障碍为其可能的重要原因。此外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听力障碍也与高脂血症有关。本文通过对 2 4例慢性期突聋治疗前后听力、耳鸣改善状态探讨该病的治疗方法。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自 1 998~ 2 0 0 2年上半年收治的符合 1 996年上海会议制定的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的突聋 ,且病程在 1个月以上者 2 4例 ,其中男 1 6例 ,女 8例 ,年龄 2 7~ 76岁 ,平均 5 2 5岁 ,单耳 2 1例 ,双耳 3例。耳聋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