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卒 《中国医学杂志》2004,2(6):346-347
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主方,凡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往来寒热的少阳经腑症,均可用此方随症加减治疗。又肝胆互为表里,凡肝气郁结,胆腑有热之症等,亦可使用。  相似文献   

2.
二、腑病的辨证此所谓“腑”,是指传化之腑,也即六腑。它们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饮食水谷,具有实而不满、泻而不藏、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点。腑病有时也与脏病相兼出现,如脾胃气虚,肝胆湿热等,但其中有孰为主次的区别,凡以腑病为主者,均在本节介绍。  相似文献   

3.
目的:中风病是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甚或突然扑到、昏不识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痰热腑实证是中风急性期常见证型之一,此类患者除肢体偏瘫、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症外,伴痰多、腹满、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等症。近年来笔者运用化痰通腑汤保留灌肠治疗痍热腑实证急性缺血性中风50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胆病治肝识     
临床常以脏病治腑,而腑病治脏则为少见。笔者于临床凡遇腑病久而不愈或腑病治腑不瘥者,常从脏而治,每获满意疗效。今举胆病为例,略谈临证所得体会。所谓胆病,这里仅指西医所称的胆囊炎、胆石症,不涉及其他胆病。  相似文献   

5.
对胆腑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证和深入研究 ,认为《内经》“凡十一脏 ,取决于胆” ,“胆者 ,中正之官 ,决断出焉”是胆腑理论的核心内容。本理论数千年来一直指导临床诊治 ,强调了胆腑对五脏六腑具有决定性的相互影响作用 ,并对胆腑病证作了 1 6型微细分型证治。  相似文献   

6.
胆腑源流与胆病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袒腑理皓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证却深入研究,认为《内经》“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胆,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是胆腑理论的核心内容。本理论数千年来一直指导临床诊治,强调了胆腑对五脏六腑具有决定性的相互影响作用,并对担腑病证作了16型微细分型证治。  相似文献   

7.
便秘是中风急性期的常见症状,多为痰瘀互阻,中焦壅滞而化热腑实所致.临床上往往重视治疗半身不遂,口眼( )斜,舌强语蹇等中风主症,容易忽视大便秘结这一兼症.  相似文献   

8.
一、研究背景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尤痰热腑实型中风病属中风急危症,病情演变快,病死率、致残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与生存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目前,单一通腑或单一开窍法治疗脑病的临床、实验均有报道,但查阅资料未发现以针灸醒脑开窍与中药汤剂以化痰通腑合用之脑肠同治法对急性出血性中风作用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9.
对胆腑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证和深入研究,认为《内经》“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是胆腑理论的核心内容。本理论数千年来一直指导临床诊治,强调了胆腑对五脏六腑具有决定性的相互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主要通过通腑泄热止哮喘,活血利水治颈椎间盘突出症,滋阴润燥治舌痛,活血解毒治高凝血症等病案借以分析和学习陶根鱼教授的临证思路。  相似文献   

11.
梁劲军 《广州医药》2012,43(2):48-49
中医经典理论概括论之,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紧密相连,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故有"五脏互藏"之说."凡五脏之气必互相灌溉,故各五脏之中,必各兼五气"(《景岳全书.真脏脉》),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一旦阴阳失调,气血壅塞,以致痰、湿、瘀、毒等聚于身体某处,或因寒、热、虚等,造成脏腑功能极度失调,产生器质性改变,则需要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2.
既往认为胆是一个“藏而不泻”的奇恒之腑 ;然而 ,胆是一个“泻而不藏”的脏器 ,不应属于奇恒之腑 ;《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中的“胆”乃“膻中”之误 ,“膻中”是奇恒之腑 ,“凡十一脏取决于膻中”。  相似文献   

13.
<正> 1 临床应用 1.1 通腑泻浊六腑以通为用,以通为补。大黄有攻积导滞之功,所以凡食滞肠胃腹胀便秘皆可用之。近年来用大黄通腑泻浊的作用在治疗急腹症、肾功衰竭等方面的报道愈来愈多。焦东海等用精制大黄片治疗消化道6种急腹症1300例取得确切疗效。其中胰腺炎76例,不做胃肠减压处理,大黄片组与西药常规治  相似文献   

14.
刘铁军教授首次提出"脏毒腑秽学说"以指导临床实践,认为消化系统疾病发生、发展、迁延不愈、预后再发等病因病机是"脏毒腑秽"所致.该学说认为,糟粕聚于体内,腑气不通,影响"六腑中轴"的正常运转,生成腑秽,聚而成浊化毒,变生百病,临床分为"腑气,腑浊,腑毒,脏毒"四个阶段.通过将腑秽排出体外,以"通腑除秽"作为治疗原则,并兼顾其它各系统疾病.这一独特"脏毒腑秽学说",结合现代医学"肠肝循环"和"肠道菌群"等理论,传承《内经》与《伤寒论》等精华,守正创新,体现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有机结合,对中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超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1):99-99
应用方法 凡发病24小时后大便不通,每日用生大黄粉10~15g。沸水冲服;或用生大黄10~15g,水煎取汁20-30ml,多次灌服或鼻饲:仍不见效着,生大黄量可加30g。不能灌服者,亦可用生大黄30~40g水煎取汁2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直到解下大便为止。中风急性期病因病机复杂,临床表现不一,应用大黄亦不拘泥于单味用药,可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配伍通腑清热、通腑化痰、通腑平肝等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医胆腑实体及其医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胆腑又名中清之腑,《难经》称之为青肠,因其内藏青绿色胆汁而得名。西医学发现,胆囊在活体时因贮存胆汁而呈蓝绿色,死后被染成深绿色。古代以青肠名之,与胆囊实际情况相符,同时说明其观察的是活体的胆。言其为肠,是因其功能泄而不藏,胆汁排泄入肠,与肠道一起发挥助消化的功能。若胆汁郁结,排泄不畅,瘀积于中,则会出现黄疸、腹痛等证,凡此说明中医胆腑有实体。然而中医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等认识因与人体胆囊功能有差别,以致中医胆腑的实体成为一个问题,同时成为中医脏腑是一个功能概念认识的依据。为此本文对…  相似文献   

17.
经方辨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痹证”范畴,以腰腿掣痛、酸楚重着、麻木不适为主要症状.笔者以《伤寒论>六经辨证方法,将本病分为太阳腑证、热郁少阳、寒凝厥阴等证,运用经方桃核承气汤、大柴胡汤、当归四逆汤灵活变通,每获良效.今介绍病案三则,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8.
胃脘痛是胃脘部疼痛的一个病证,系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或胃腑失于温煦及滋养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又称胃痛,古代统称"心痛",但与真心痛有显著区别,是临床常见病证.胃脘痛多由胃及十二指肠的扩张膨胀、肌肉痉挛、黏膜刺激及血液供应失常等原因引起.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胃和十二指肠炎症、溃疡、痉挛等疾病.  相似文献   

19.
凡精神损伤,延及脑窍,或外感邪毒,脑神形俱耗;或饮食所伤;痰湿阻塞脑窍经脉.症见头摇手颤,神昏疲软,耳聋目瞑,眼神呆滞等,称为脑缩小.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阳明腑实证与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明腑实证是由于太阳病误治症,伤阴转属阳明或由阳明经证内热伤阴,化燥成实所致。其病机是热结胃肠,热邪与糟粕互结,燥实内阻,腑气不通。燥屎不去,非但邪热无以肃清,反而更伤津液,助长热势,因此,阳明腑实证非用下法不可。然其下,又不能以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