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浩瀚的祖国医学的著述中,富有威望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其中,“阴阳学说”犹如这部伟大的祖国医学史诗的血脉,贯通全书。后世许多著名医家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努力,进行了更高度的抽象与概括,终于使“阴阳学说”成为祖国医学体系中,理论基础的中流砥  相似文献   

2.
一、脾虚之阴阳五脏皆有阴虚、阳虚之别。脾有阳虚,也有阴虚,这是祖国医学脾胃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内经》就知有脾阴的存在,识脾阴源于中焦。如《灵枢·本神》指出。“脾藏营”,《灵枢·营卫生会》  相似文献   

3.
标本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与阴阳学说、脏象学说等同等重要,它同样是一个说理和分析、归纳问题的工具。历代医家均予以极大的重视,如《素闯·标本病传论》说:“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情,可以言一而知百也。……”又说:“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可见标本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瘀血学说源流与发展: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血实者宜决之”。所谓决之,即常说的活血化瘀法。  相似文献   

5.
一、阴阳五行学说解: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合称。因为这两种学说都属我国古代哲学理论范畴,也都是运用朴素的唯物论与自发的辩证思想对自然界一切事物认识上的概括。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变化,以至发生、成长、衰退、消亡都是由阴阳具有的对立统一、互相依存、消长、转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这清楚的表明阴与阳两者,既矛盾,又互根,所以说“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阴阳学说普遍运用于祖国医学理论中,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  相似文献   

6.
中医儿科在基础理论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学说。既“纯阳学说”与“稚阴稚阳学说”。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两种学说虽然各有特点,但又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纯阳学说”首先在“纯阳”的提法上就有违于祖国医学的阴阳观。祖国医学认为阴阳二者是对立统一的,阴阳互根,相互为用。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稚阴稚阳学说”则忽略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肌体修复力  相似文献   

7.
从《黄帝内经》谈阴阳学说与养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最早的典籍,它的问世,标志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由于本书对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五运六气、摄生等作了详尽的论述,因些,本书也是中国养生学较早的理论著作,兹就《黄帝内经》中有关阴阳学说与养生的关系,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一、调适阴阳是保健养生的基本原则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对立双方的概括。《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道者规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自然界是一个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因此,自然界一切事物无不包含阴  相似文献   

8.
2 阴阳学说对中医理论的形成 在春秋时期,阴阳学说已运用于医学领域。《周礼》说:“医师究人之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察天五运,并时六气……天有五星,故有五行,以为寒暑,以为阴、阳、风、雨、晦、明,既足以伤形,而人之喜怒阴阳,运用于营卫之间,交通则和,有余不足则病”。这里的“阴阳”,或表示人体组织结构的属性,或表示自然界冷暖的变化,运用较灵活。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物中有《阴阳十一脉灸经》一书,此以阴阳做经络的名称。在《内经》之前的有关医学方面的记载中只是散在提及阴阳,阴阳尚未成为医学理论的核心。至战国时期,随着临床实践所得的医学经验的丰富,医学发展迫切需要一个较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来总结,又随着《周易》在社会上的影响日益深广,阴阳学说给医家们以极大的启示,并将其成功运用于医学领域,予以融会贯通,成为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正> 阴阳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八纲”的总纲。阴阳学说贯穿于祖国医学中,已有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内经》里有专论阴阳的篇章;散见于各篇章的也不少,历代医家对它也有所发展。它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剂各方面都起到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祖国医学理论有些确实令人费解之处,文辞又相当古奥。精华和糟粕并存,而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还没有做过细的工作,把它清楚地区分出来,但精华是占主导地位。过去有人认为阴阳学说也是糟粕。近年来对肾阴肾阳进行了科学研究,得出了科学论据,证实存在着肾阴肾阳。国外正在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四诊”、“运气学说”,这都充分说明应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真对待客观事物,值得我们学习。阴阳学说临床体会大家都有,本人只是在这里抛砖,不当和错误之处,请指  相似文献   

10.
祖国医学衰老理论与抗衰老理论和实践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学派林立 ,立论甚丰 ,乃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抗衰老的原则 ,包括医药抗衰延年与修身养性两个方面。1 中医抗衰老的方法及其应用1.1 阴阳平衡法阴阳平衡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之纲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 :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认为人的生、长、衰、亡是由体内阴阳的变化所决定的。《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说明人体内阴阳失衡导致早衰甚至消亡。故只有协调脏腑阴阳气血的平衡 ,保持体内阴平阳秘 ,调节人体内环境 ,…  相似文献   

11.
祖国医学关于阴阳对立统一的学说具有重要意义,它集中反映了祖国医学中朴素的辩证思想。《内经·素问》曾作精辟的概括:“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就是说,对人体的一切生理和病理现象,必须以对立统一的观点去分析,去处理。几千年来中医就是以这种理论为指导,积累了一整套辨证论治的经验,为防治疾病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标本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阴阳学说、脏象学说同属说理、分析和归纳问题的工具,故而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颇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一标本的基本概念标本从文字上来讲,标有“末”之义,本有“原”之义.  相似文献   

13.
应用心理测量技术编制中医阴阳人格分类测量量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人格(个性)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人格心理学在整个心理学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古今中外的专家学者对人格的研究都十分重视。祖国医学的人格理论是建立在阴阳整体论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目前的文献资料中多以阴阳人格体质学说称之[1]。《内经·灵枢》“通天篇”和“阴阳  相似文献   

14.
《周易》的学术思想渗透到医学领域,对祖国医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仅就“医”、“易”关系、阴阳学说、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方面,述以管见。一、《易》与“医”的关系《易》与“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早在春秋末期,《春秋·左传》中医和论晋平公之疾,就采用《周易·蛊》“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皆同类也。这是医和引用《周易》蛊卦的例子。明清时期,易学在医学领域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既济为心肾相交,未济为心肾不交,泰为阴阳相交,  相似文献   

15.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一定的周期节律性,且与自然息息相应。如一年四季中阴阳变化存在着“春夏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阴气多而阳气衰”的规律,一天中阴阳变化亦有规律,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所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  相似文献   

16.
<正> 祖国医学的升降学说,起源于《内经》,发展于东垣,后世医家多有发挥。学习《医学求是》,深感东旸老人所论升降在生理和药治上颇具独见。对升降生理的发挥(一)升降之权在于中气,升降之道,本于阴阳。“五行之升降,以气不以质。”气者,阳也;质者,阴也。五脏阴阳之升降,应以气阳为主。人之阴阳为生生之本,大凡形质之失宜,莫不由气之升降失序,所谓一分阳气不到,即生病者此也。“而升降之权,又在中气”此言升降之动力也。与喻昌之“其所以统摄荣  相似文献   

17.
祖国医学的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视肾为“先天之本”“阴阳之根”,现代对于肾脏学说的研究深入而广泛。笔者就阅历所及将祖国医学肾脏生理功能的现代认识讨论于下,敬请指正。 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祖国医学认为,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肾有闭  相似文献   

18.
一、适用范围阴阳学说与矛盾法则同具有对立统一的内核,但二者的适用范围有很大的差异。阴阳是我国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是对自然界多种事物对立统一现象的概括和特定的表达方式。《内经》以之为“天地之道”,将阴阳的变化作为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从而对矛盾的普遍性有了一定的朴素认识。在医学领域中,阴阳学说与祖国医学理论密切结合,综合分析了天地四时及人体生理、病理等方面的变化关系,对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规律有其实用意义。但是,矛盾规律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阴阳毕竟不能等同于矛盾。因  相似文献   

19.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劳动实践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一种朴素的哲学理论,用于解释宇宙间的一切现象。医学上以阴阳五行理论为中心,始自秦汉,并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一书中得到了充分反映,如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影响等,均可用阴阳五行学说来加以说明,所谓“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木于阴阳”,并应用在临床上,指导对各种病证的诊断和治疗。在此,笔者仅就以阴阳五行学说与针灸医学的关系,作一肤浅的探讨。一、阴阳五行与经络理论: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针灸医学的  相似文献   

20.
升降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吴东(?)《医学求是》:“明乎脏腑升降之理,凡病皆得其要领”。证之临床,常见很多表现较为重笃的病证,但细析病机,却往往与脏腑阴阳升降失调有关。为了具体说明这一问题,兹举验案数则讨论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