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临床医药实践》2016,(7):527-529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钙片、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脑梗死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住院患者80例,经颈动脉超声波检查,80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均大于0.9 mm。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每天都给予100 mg拜阿司匹林肠溶片,瑞舒伐他汀组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每天10 mg;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每天20 mg。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给予降糖、降压药物。所有患者在入院第2天进行颈动脉超声、肌酸激酶、肾功能、肝功能等检测。患者出院后定期随访,1年以后复测上述指标。结果:瑞舒伐他汀组患者在治疗后CIMT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汀组患者治疗后CIMT也有所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IMT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比较,减少CIMT的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CA-IMT)的影响。方法将60例CAPD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另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疗程为2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Hcy、hs-CRP、LDL-C及CCA-IMT的变化。结果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Hcy、hs-CRP、LDL-C及CCA-IMT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CCA-IMT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Hcy等指标变化与LDL-C下降之间无相关关系。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CAPD患者Hcy水平及CCA-IMT,延缓动脉硬化的进展;抗动脉硬化作用可能独立于调脂作用之外。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脑血栓应用阿托伐他汀对疗效和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9年5月我院脑血栓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2%(46/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19/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研究组NIHSS评分(11.24±2.13)分、Barthel指数(47.40±4.62)、IMT(0.38±0.64)mm、斑块面积(1.43±0.61)cm2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可以显著提高脑血栓疗效,能够有效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并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2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51例)及对照组(51例),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1、3、6、12个月后采用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并测定其血脂水平。结果治疗组51例患者经阿托伐他汀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C、TG在治疗1个月后开始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斑块未见缩小;治疗3个月后,粥样斑块的IMT由(2.23±0.32)mm下降(1.69±0.22)mm,下降幅度为31.9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延缓和稳定作用,对血胆固醇增高的心脑血管病人,及周围大动脉斑块的病人都能获益,从而降低了中风和慢性闭塞性周围动脉硬化,降低了致残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藏红曲在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患者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取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诊治的60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藏红曲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及其斑块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藏红曲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阻止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及斑块面积增大,为藏红曲进一步研究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脂、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血脂水平在正常范围首次发生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每次40 mg,1天1次,口服,疗程6个月,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每次20 mg,1天1次,口服,疗程6个月.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巴塞尔评分,治疗后3个月、6个月清晨空腹抽血检测血脂水平,治疗后6个月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局部动脉粥样硬化区域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3个月时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水平、6个月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及巴塞尔评分则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有明确的脑保护作用,更有助于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可以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颈动脉内膜中层(IMT)增厚或板块形成的疗效差异。方法 90例IMT增厚或斑块形成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各45例。低剂量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q.d.治疗;高剂量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q.d.治疗,连续使用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脂、IMT厚度或斑块大小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经治疗后,两组血脂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剂量组降低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颈总动脉IMT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或板块形成的老年患者,可显著降低血脂,改善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和斑块形成。提高剂量可增加降血脂的功效,但改善颈动脉内膜增厚效果提高不明显,同时高剂量会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因此临床选择较小剂量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4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接受加倍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比较两组的血脂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血管内皮功能。结果:①血脂指标:观察组的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2.41±0.31 vs 3.42±0.58,1.26±0.32 vs 2.24±0.52,1.62±0.42 vs 2.55±0.56)mmol/L,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1.49±0.41 vs 1.17±0.22)mmol/L;②颈动脉内膜情况:观察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均低于对照组[(0.81±0.18 vs 1.22±0.22)mm,(21.55±3.13 vs 32.03±4.32)mm2],血管内径大于对照组(5.26±0.69 vs 4.18±0.48)mm;③血管内皮功能:观察组(D1-D0)/D0高于对照组(12.52±1.52 vs 6.32±1.14)%。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有助于改善血脂代谢、减少斑块面积和内膜中层厚度、改善内皮功能,是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理想的降脂方案。  相似文献   

9.
<正>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增厚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且发生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之前[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且随着CIMT增厚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增高[2],及早干预及逆转CIMT的增厚对于消退及稳定颈动脉斑块,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积极有效的降压、降脂治疗对高血压大动脉内膜中层的增厚有一定的抑制和逆转效应,本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CIMT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氟伐他汀联合西洛他唑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西洛他唑,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2组疗程均为4个月,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2组IM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洛他唑联合氟伐他汀具有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中膜厚度的作用,是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1.
赵旭  郑英姿  朱虹 《中国药业》2013,22(12):30-3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血脂异常高血压病患者的调脂作用及对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350例血脂异常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70例与观察组180例,对照组常规降压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片口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压、血脂及IMT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IMT值显著下降(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血脂异常高血压患者血脂水平,延缓甚至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血脂清对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阿托伐他汀组、血脂清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各30例。阿托伐他汀组予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血脂清组予血脂清1包,3次/d;联合治疗组予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血脂清1包,3次/d;疗程均为8周。测定3组治疗前后血脂、肝功能及IMT的变化,并计算IMT与颈总动脉管腔内径的比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组TC、LDL-C、IMT均降低,血脂清组及联合治疗组TG降低,HDL-C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之间两两比较,TG、LDL-C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降低,阿托伐他汀组、联合治疗组均优于血脂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阿托伐他汀组与联合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L-C升高,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治疗组优于血脂清组;IMT降低,联合治疗组均优于阿托伐他汀组、血脂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阿托伐他汀组与血脂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阿托伐他汀组肝功能轻度升高3例,血脂清组及联合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血脂清可以有效调脂,与西药阿托伐他汀联合使用疗效更佳,并可以显著降低IMT,是治疗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一种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应用对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8月收治的H型高血压患者7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用氨氯地平5mg/d,试验组用氨氯地平5mg/d+阿托伐他汀10mg/晚,治疗12个月后比较两组的IMT、血压、血脂以及HCY水平。结果:试验组治疗12个月后IMT、HCY水平、血脂水平以及收缩压水平均有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可降低H型高血压患者的HCY水平,并可延缓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4.
张莹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12):71-72
高血压易引起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心血管严重并发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加可作为预测心血管患病率及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此,我们观察了替米沙坦并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降压降脂的同时对颈动脉IMT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脂指标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6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分别采静脉血测定其血脂指标及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颈动脉IMT。结果:脑梗死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IMT与对照组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人血脂异常以TC、TG、LDL-C变化为主,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IMT较正常者增厚,TC、TG、HDL-C变化与IMT变化无明显相关性,LDL-C与IMT变化有明显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16.
袁先琢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6):2213-2214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辛伐他汀对血脂正常高血压患者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影响。方法共纳入血脂正常的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辛伐他汀十氨氯地平),对照组(氨氯地平)。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及CIMT的变化,疗程均为12周。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血压及CIMT的减少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小剂量辛伐他汀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血脂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的进口与国产阿托伐他汀对伴有粥样硬化斑块的老年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入选210例60~80岁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采用双盲、对照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进口10mg组、进口20mg组和国产10mg组,分别给予进口阿托伐他汀10mg、20mg和国产阿托伐他汀10mg,每日1次。观察24wk后3组患者的颈动脉IM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胆固醇(TC)水平。结果经治疗24wk后,以上3组的LDL-C和T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进口20mg组降低LDL-C的作用明显优于进口10mg和国产10mg组(P<0.05),进口10mg组与国产10mg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组均能改善患者颈总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IMT(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3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进口和国产阿托伐他汀均能显著降低血脂和改善颈动脉IMT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无脂代谢紊乱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白蛋白/肌酐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4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给予氨氯地平、替米沙坦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均在入选时及随机治疗后6个月各测1次血压、尿白蛋白/肌酐、IMT,对比组内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血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白蛋白/肌酐、IMT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降压药物加用瑞舒伐他汀可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白蛋白/肌酐、IMT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阿托伐他汀对患者血脂的影响及临床药理。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某院治疗的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338例,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个组各169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对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血脂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HDLC水平显著增加,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4.7%低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含量,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立普妥)10 mg/d对无动脉硬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正常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的影响。方法102例血脂正常且无动脉硬化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对照组50例,两组在常规降压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立普妥10 mg/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测定两组血脂、血压、CaIMT,比较两组变化差异。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血压均较基础值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降低程度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CaIMT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CaIMT治疗前后改变不明显(P>0.05)。结论立普妥10 mg/d治疗无动脉硬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能显著改善血脂、降低血压、降低CaIMT,能有效预防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