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批量伤员救治的接诊流程,以提高批量伤员的应急救治水平。方法 2009年7月~2012年3月我院急救中心接诊批量伤员共156人,通过启动绿色通道应急预案,快速分拣合安排至不同的救治区域,施行应对突发批量伤员处理预案,完善批量伤员的急救流程并运用于实践,共治愈149人,因病情危重,抢救无效死亡7人;抢救及时率达到100%。结果 156例中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到院后1~3h内死亡,3例多发伤致失血性休克到院30~60min内死亡,149例通过医院各科室的通力合作、全力抢救,均安然度过危险期治愈出院。结论绿色通道应急预案可以为救治重症伤员争取宝贵时间;在批量伤员的救治处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熟悉绿色通道流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抢救流程可以显著提高批量伤员的急救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绿色通道卡、章在急诊患者应用的作用,探讨抢救急诊患者新的管理模式,以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方法对我院急诊科使用绿色通道卡和绿色通道专用章护送和转运危重及特殊急诊患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诊患者使用绿色通道卡、章后病人的满意度由90%上升到95%,没有因费用,延误等问题造成病人家属不满和投诉。大大缩短了病人就诊及等候时间,为提高抢救效果赢得时间。结论急诊患者应用绿色通道卡、章,能及时、安全护送病人进行检查、手术及住院,夺取抢救病人的最佳时机。确保以最快的速度使病人得到及时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医务人员的合理调配对批量伤员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 在我院救治的地震伤员共400例,将医务人员合理调配前(5月12日)救治的208例作为对照组;医务人员合理调配后(5月13日)救治的192例作为研究组,分析比较医务人员调配前后地震伤员的救治效果.结果 两组间伤员的年龄、性别、受伤部位、伤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员凋配后,地震伤员的早期死亡率、接受救治的时间、检查的时间,危重伤员从来院到接受救治的时间等,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汁学意义(P<0.05).结论 合理的人员调配能提高批量伤员的救治成功率,降低早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急救绿色通道在严重创伤早期救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绿色通道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早期救治中的作用和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7年11月以绿色通道急救模式救治60例创伤患者的效果,并与2004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46例非绿色通道组患者的急救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机制、ISS及失血量等指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绿色通道组60例患者死亡2例,死亡率为3%,对照组46例患者死亡5例,死亡率为11%(P<0.05).绿色通道组在急诊室处理时间、特殊检查时问、入院至手术室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结论 绿色通道急救模式缩短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空间和时间,显著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救治成功率,保证了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一站式”护理救治模式在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5—8月经传统救治模式救治的53例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为对照组,将2018年9—12月收治的53例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为研究组,采用“一站式”护理救治模式,即以预检台、急诊室、影像CT室、介入手术室、急诊监护室为一体的护理团队救治模式,以最佳护理资源服务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从入院就诊到接受非创伤性CTA的时间、从医师开介入手术医嘱单到介入栓塞的时间、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就诊至CTA检查时间、医师开介入手术医嘱单至介入栓塞时间及患者就诊至办理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6.23%,高于对照组的8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站式”护理救治可减少患者的就诊治疗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诊绿色通道模式下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方法 回顾分析了2006年1月~2010年12月进入"严重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的204例患者资料,记录了各环节的救治情况.结果 伤后至入院时间平均为207min,入院至确定性治疗时间为64.34min;死亡19例,抢救成功率92.87%.结论 急诊绿色通道加快严重创伤患者确...  相似文献   

7.
急救"绿色通道"新模式在交通伤救治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救"绿色通道"新模式在交通伤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院前急救"绿色通道"与院内救治的2 947例交通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对院前、院内救治方法与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2 947例患者中,2 089例手术治疗,858例非手术治疗,以颅脑及四肢受伤为主,伤后1 h以内入院1 874例(占63.6%).共抢救成功2 736例,成功率为92.8%,死亡211例,死亡率为7.2%.结论 交通伤院前与院内急救"绿色通道"新模式显著提高了交通伤的救治成功率,减少了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总结地震后92例颅脑损伤伤员入院后调整诊疗模式,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脱水及镇静治疗,必要时急诊手术清除颅内血肿的救治经验。对于批量颅脑损伤患者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医护一体化急救模式在严重多发外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10月-2023年06月收治的70例多发外伤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常规急救组和医护一体化急救组,各35例。常规急救组采用常规急诊救治,医护一体化急救组采用医护一体化急救模式。比较两组急救效率、应激反应[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E)]、救治效果、急救满意度。结果 医护一体化急救组急救反应、预检分诊、术前检查、急诊至手术时间短于常规急救组(P<0.05);急救48 h后,医护一体化急救组AD、NE水平低于常规急救组(P<0.05);医护一体化急救组救治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急救组(P<0.05);医护一体化急救组总急救满意度(68.57%)高于常规急救组(42.86%)(P<0.05)。结论 医护一体化急救模式应用于严重多发外伤患者中,能提高急救效率,优化救治效果,降低AD、NE水平,提高急救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烧伤是现代战场上高发生率和高病死率的主要战伤之一。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为能使伤员尽快得到救治并重返战斗岗位,美军投入使用了新的五级医疗后送体系。实践证实该体系能够有效提高批量烧伤伤员的救治效率。尽管在该体系下伤员后送时间得到了极大缩短,但如何有效救治、后送烧伤伤员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回顾总结美军烧伤医疗后送体系及烧伤伤员的特点,不仅可为我国未来战时批量烧伤伤员的救治工作提供一定思路,也能为平时突发灾难性事故伤员的救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多发伤是一种"时间依赖性疾病",急救时存在"时间窗",一旦时间延误或超过救治的"时间窗",患者可能会失去最佳的救治机会,伤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将会增加。多发伤急救的时效性,体现在救治的"时间窗"内,通过采取正确、有效的救治措施,达到最佳救治效果;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伤情评估、快速急救、术前准备等。多发伤急救的时间理念,已由越快越好的定性过程发展到精确的定量过程;分清个体伤员救治的时效性及批量伤员救治的群体时效性,对决定多发伤急救的优先顺序意义重大;要保证多发伤急救的时效性,必须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流程,在救治各个环节上遵循损害控制外科策略。  相似文献   

12.
批量伤员指同一种或多种致伤因素,同时造成4人次以上的伤员.批量伤员的特点是突发性强、伤员数量多、伤情复杂、抢救难度大[1].确保救治工作紧张、有序、快捷有效的完成是急诊急救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对应急抢救组织管理的严竣挑战,更是我军未来作战面临的课题.自2006年以来,我院承担昆明市周边高速公路,管辖里程536 km的创伤急救抢救任务.  相似文献   

13.
严重创伤院内早期救治策略探讨(附284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院内早期救治策略对提高创伤救治水平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8年6月采用绿色通道救治程序救治的284例严重创伤患者的情况,以2004年前采用非绿色通道程序急救的46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在救治时间和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研究组急救部处理时间(16.4&#177;3.7min)、特殊检查时间(17.5&#177;2.6min)、急诊至手术室时间(6.3&#177;1.3min)较对照组(分别为22.5&#177;4.8、25.8&#177;3.2、8.2&#177;1.6min)均明显缩短(P〈0.05)。研究组121例(42.6%)患者采用了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171例应用了损害控制外科策略;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死亡率分别为3.52%(10例)和13.0%(6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早期一体化救治,限制性液体复苏、损害控制外科策略的应用,缩短了患者的救治空间和时间,可显著降低伤死率,提高救治成功率,保证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创伤已成为40岁以下成人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其中严重多发伤及其伴发的创伤性休克是导致患者死亡最为重要的原因[1].因此,如何最大限度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的生存率仍是创伤急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与传统的专科专治急救模式相比,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下的严重多发伤急诊规范救治因其强调生存链与创伤救治连续体理念,正逐渐被广大医师所重视和接受.我院2007年1月创建急诊危重病中心,采取创伤一体化救治新模式,对严重多发伤实行急诊规范化救治.  相似文献   

15.
严重创伤急诊救治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整体救治方法对严重创伤急诊救治疗效的影响。方法:对1991年1月-2005年11月收治的1019例严重创伤患者,分别按2002年12月前后的收治时间分为对照组和救治组,观察两组之间的急诊救治疗效差异。结果:救治组死亡率为7.19%(35/487),对照组死亡率15.23%(81/532),救治组早期救治时间、确诊时间及急救手术时间无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采取综合急诊救治措施,加强院前救治力量,充分发挥医院整体实力,可以显著提高严重创伤急诊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16.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长.从灾难发生的1个多月时间内本院共成功救治地震伤员1285人次,其中近90%伤员在本科作了各种影像学检查.现就本科在此次重大自然灾害中的应对及有关影像学检查在地震患者检查中的应用情况作以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分类救治"在大批量地震伤员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我院在5.12汶川地震收治伤员的伤情和救治情况.结果 我院地震后72小时共收治1 097例地震伤入院伤员,共开展手术169台(紧急手术39台,急诊手术29台,延期手术101台).1个月后GOS评价,治愈出院574例,好转388例,无效84例,死亡51例.结论 "分类救治"可为大量地震伤员的急救建立良好的救治体系,拓展伤员的救治空间,提高紧急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5.12”汶川大地震救治早期我院超声急诊筛查伤员腹部损伤情况,探讨创伤重点超声评估法(FAST)在地震救治早期的运用价值。方法震后初期(72小时内)共有587人接受了腹部超声检查,均采用创伤重点超声评估法。结果有16例伤员超声提示创伤性腹腔积液,后均经急诊手术证实;其中6例伤员超声提示了内脏损伤部位,4例超声定位正确,2例与术中探查损伤部位不符。FAST检查经证实的假阴性5例,术前及治疗中均无大量腹腔积液。结论运用便携式超声FAST具有便捷性、无环境限制、不需移动伤员、可与急救或专科检查同步进行等优点,且对于需紧急手术的腹部闭合损伤患者敏感性为100%,是震后早期最为重要的腹部闭合性损伤的筛查方法;但其不能作为腹部损伤的最终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制批量冻伤伤员医疗运输车,以保证批量冻伤伤员尽快安全后送和在后送途中实施有效救治。方法将军用运输车加装医疗处置、保温复温、轻重伤员运输固定和通信联络等装置,改装成具有医疗功能的专用运输车。结果在冬季野外训练中应用证明,该车符合冻伤伤员野外医疗后送和救治需求,安全性能好。结论批量冻伤伤员医疗运输车具有救治空间大、一次运送伤员多、改装成本低等优点,符合批量冻伤伤员快速安全后送和现场救治要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四线制、三岗位、二层轨及一轴化的体系管理(FTTO体系管理)救治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1年8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州医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410例,男性258例,女性152例;年龄18~71岁,平均47.1岁。以FTTO体系救治管理新模式(2020年8月—2021年8月)处理的患者210例为观察组;以急诊分流专科辅助管理救治模式(2019年8月—2020年7月)处理的患者20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交班问题、转出交接问题发生率,交班所耗时间,转出交接所耗时间,开始抢救时间,CT检查时间及滞留时间,出院好转率,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抢救成功率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医护人员交班问题发生率(14.7%)低于对照组(22.5%),交班所耗时间(16.2±5.2)min短于对照组(27.4±6.0)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转出交接问题发生率(9.1%)低于对照组(16.0%),交接所耗时间(10.0±5.0)min短于对照组(18.3±4.0)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