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2 (TLR2)和Toll样受体4(TLR4)的变化情况及其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正常对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LR2和TLR4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述患者血清TNFα的水平。Student-t检验比较3组间TLR2、TLR4和TNFα表达的差异;3组病例TLR2、TLR4的表达水平间及它们与血清TNFα水平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30例)、慢性乙型肝炎组(31例)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30例)外周血单核细胞TLR2和TLR4的平均免疫荧光强度(MFI)分别为21.5±2.7、39.0±4.1.47.7±21.4和2.3±1.1、3.7±2.3、6.9±4.1;外周血清TNFα(ng/L)水平分别为53.8±38.1、164.3±89.9、359.8±1 40.0,自正常对照组到慢性乙型肝炎组及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2、TLR4表达强度和外周血清TNFα水平均依次显著升高;经线性相关分析研究发现,外周血单核细胞TLR2、TLR4表达水平和血清TNFα表达水平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TLR2和TLR4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及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2.
有研究显示Toll样受体9(TLR9)在临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上调~([1]),提示TLR9可能在机体抗HBV应答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进一步探讨TLR9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炎性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Toll样受体(TLR)4是一种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在抑制HBV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TLR4识别HBV相关蛋白分子,经髓系分化因子88(My D88)和非My D88途径,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IL)6、IL-12等炎症因子和Ⅰ型干扰素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同时发现TLR4可通过调节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与Th2间的平衡,促进CD8+T淋巴细胞在肝脏粘附及诱导一氧化氮合酶发挥抑制HBV作用。若TLR4过表达,会通过机体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加重肝脏的缺血再灌注及肝星状细胞激活而加重肝脏炎症。回顾了国内外近年相关文献,探讨了TLR4在乙型肝炎发病中的相关机制,总结了TLR4与乙型肝炎的相关性,以期通过TLR4与乙型肝炎相关性的研究,发现治疗乙型肝炎及延缓其向肝硬化和肝癌进展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3(TLR3)的表达与HBV感染后宿主免疫清除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轻度CHB患者50例,健康对照者48名,其外周血用免疫磁珠细胞分选法获得纯化的CD14^+单核细胞,用RPMI 1640培养基培养,并且用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hIL-4诱导单核细胞成为未成熟的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加入聚肌胞刺激后获得成熟的mDC。分别在剌激后0、12、24、48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LR3、CD86、HLA-DR和CD1a的表达,实时PCR检测TLR3的表达变化。结果健康对照组中mDC在刺激后24h,TLR3表达较0 h时上调显著(P〈0.05),48h时TLR3的表达与0h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在刺激后12、24h TLR3的表达与0h时相比,上调不明显,48h时TLR3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实时PCR检测mDC上TLR3 mRNA结果发现,对照组TLR3 mRNA在刺激后12h的表达水平较0h显著上升(P〈0.05),也显著高于患者组刺激后0、12、24h的表达水平;患者组刺激后48h的TLR3 mRNA表达水平较0h显著上升(P〈0.05)。与0h比较,健康对照组在刺激后12、24h和48h,CD86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患者组(P〈0.05)。患者组与对照组间CD1a和HLA-DR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HBV感染者mDC受聚肌胞刺激后TLR3表达异常,协同刺激因子CD86表达低下,可能造成宿主对HBV感染的免疫清除障碍,导致疾病慢性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HBeAg对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2(TLR2)表达的影响.方法 对68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其中HBeAg与HBV DNA刚性37例,HBeAg阴性、HBVDNA阳性14例,HBeAg与HBV DNA阴性17例)和16名健康人的外周血肝素抗凝,加入Pam3CSK4在37℃、5%CO2条件下刺激3 h,用特异性TLR2单克隆抗体标记,经流式细胞仪检测CD14+细胞表面TLR2表达的百分率;比较刺激前后各组之间的差异.定量检测HBV DNA和血清HBV标志物,分析TLR2表达水平与HBeAg、HBV DNA的关系.用HBeAg与健康人及HBeAg阴性CHB患者的抗凝血在37℃、5%CO2条件下共培养6 h,用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HBeAg刺激后CD14+细胞表面TLR2的表达水平. 结果 HBeAg阳性CHB患者外周血CD14+细胞TLR2的表达率为47.57%±21.40%,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76.51%±7.46%)和HBeAg阴性组(HBV DNA阳性组为73.2%±14.2%、HBV DNA阴性组为75.2%±11.3%,P<0.05);TLR2的表达水平在HBeAg阴性的HBV DNA阳性或阴性CHB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阳性CHB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经Pam3CSK4刺激后,TLR2的表达率明显升高,大部分患者TLR2的表达水平能够达到健康人或HBeAg阴性患者未经配体刺激的水平.健康人或HBeAg阴性CHB患者的外周血与HBeAg共孵育6 h后,CD14+细胞表面TLR2表达水平较HBeAg刺激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 HBeAg阳性的CHB患者外周血CD14+细胞TLR2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HBeAg阴性患者和健康人,HBeAg能够抑制CD14+细胞TLR2的表达,提示HBeAg能够引起CHB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LR2表达的下调,这可能是HBV持续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CHB患者HBVDNA水平可能不影响单核细胞表面TLR2的表达;Pam3CSK4可以明显提高HBeAg阳性CHB患者单核细胞表面TLR2的表达水平,TLR2配体有可能成为CHB免疫治疗的一个潜在靶位.  相似文献   

6.
高珍  张伦理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27(6):667-669,673
在抗感染免疫过程中,特别是病毒感染早期,固有免疫应答具有重要意义。固有免疫系统发挥防御作用的关键是对病原体的识别,Toll样受体(TLRs)作为固有免疫的重要组分之一,通过配体识别、信号转导、免疫分子活化等环节启动固有免疫并调节获得性免疫。本文就近年来TLRs介导的固有免疫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作用和相关的免疫调节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Toll样受体(TLR)2、3的表达变化与肝脏炎症活动度、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自2013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且初次诊断为CHB的患者104例,运用1秒钟快速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方法获取CHB患者的肝组织,分别进行TLR2、TLR3免疫组化染色,10例肝血管瘤者趋于正常的瘤旁肝组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TLR2、TLR3与肝脏炎症活动度、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等级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对照组未见明显的TLR2、TLR3阳性表达;TLR2在CHB患者肝组织中表达较弱,TLR2表达强度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肝纤维化程度分级无相关性(rs值分别为-0.086和-0.112,P值均>0.05);TLR3在CHB患者肝组织中表达较强,TLR3的表达强度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s=0.528,P<0.01),亦与肝组织纤维化分级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s=0.510,P<0.01)。结论 TLR3可能参与了CHB的某些免疫发病机制和肝纤维化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DC)Toll样受体(TLR)的表达,并分析抗病毒相关TLR(TLR3、TLR4、TLR7、TLR8、TLR9)在CHB患者moDC的表达特征及意义。方法用羟乙基淀粉(HES)分离10例CHB患者及15例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DC),经流式细胞仪用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检测不同成熟阶段DC的TLR表达,并以HBcAg负载未成熟DC,应用FACS分析HBcAg的负载效率及细胞内IFN-γ、IL-4表达水平。结果moDC不同成熟阶段TLR的表达水平不同;CHB患者的未成熟moDC(imDC)表达的TLR7、TLR8低于健康对照(75.9%、1.0%比98.4%、15.4%,P〈0.05),CHB患者成熟moDC(mDC)表达TLR3、TLR7低于健康对照(9.5%、79.7%比11.5%、90.7%,P〈0.05);应用HBcAg分别于细胞培养第3天和第5天冲击DC,第1次冲击后48hHBcAg的膜内、膜外负载率分别为53.0%和7.5%,第2次冲击后分别为80.2%和19.0%;HBcAg负载或未负载的moDC,均刺激淋巴细胞高表达IFN-γ,较少表达或不表达IL-4,呈现显著的Th1免疫应答。结论CHB患者moDC的抗病毒相关TLR表达低下,且可能是其DC功能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应用HBcAg冲击imDC,可使其有效负载HBcAg,负载后DC的成熟过程及功能不受影响,仍以诱导Th1免疫应答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树突状细胞(DC)内Toll样受体3(TLR3)的表达变化,探讨HBV持续感染与TLR3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CHB患者60例(CHB组)及健康对照者20名(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磁珠细胞分选法获得CD14~+单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成未成熟的髓样树突状细胞(imDC),并以聚肌胞(poly I;C)刺激以获取成熟的树突状细胞(mDC).刺激48 h后测定细胞内TLR3蛋白及mRNA的表达,表面标志CD80和人白细胞抗原(HLA)-DR的蛋白表达.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贤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poly I:C刺激前,对照组和CHB组imDC内TLR3的流式平均荧光密度(MFI)分别为1192.95±301.40和1212.05±250.8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0,P>0.05);刺激后MFI均明显升高,对照组与CHB组分别为1593.00±349.65和1352.98±313.67,前者比后者升高更显著(t=2.880,P<0.05).polyI:C刺激后,对照组与CHB组mDC胞内TLR3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分别为0.1780±0.0664和0.1204±0.0267,前者升高更显著(t=3.909,P<0.05).CHB组内再分为HBeAg(+)和HBeAg(-)组,刺激后两组mDC内TLR3的MFI和mRNA水平均较imDC有明显升高,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66,P>0.05).结论 poly I:C刺激后,对照组和CHB组中mDC胞内TLR3的表达均明显升高,但CHB患者升高的程度显著低于健康者,提示CHB患者的TLR3合成不足可能与HBV持续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10.
固有免疫应答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固有免疫识别中的模式识别受体 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的关系,解释了针对外来病原体的非特异性防御以及内源性炎症分子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1.
Zhu N  Zhou Y  Yuan WJ  Liu J  Shang MH  Wang L  Gu LJ 《中华内科杂志》2011,50(12):1008-1012
目的 观察HBV相关性肾炎(HBV-GN)患者肾组织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探讨TLR4与HBV-GN肾组织病变及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经肾活检确诊的48例HBV-GN患者及154例非HBV-GN患者的肾组织标本,观察肾组织TLR4的分布特征,明确TLR4与HBsAg的分布关系,结合病史资料,统计并分析其与病理类型,肾小球、肾小管病变程度,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及血清HBV等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TLR4以棕红色颗粒状物主要沉积在HBV-GN组患者的肾小管及间质中,且与HBsAg的分布基本一致.HBV-GN组TLR4阳性率及阳性积分均高于非HBV-GN组(P<0.05).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组、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组TLR4阳性积分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小管病变程度与TLR4的表达显著相关(r =0.748,P<0.001),且随肾小管萎缩、炎性细胞浸润及间质纤维化的程度加重而升高(r分别为0.577、0.684、0.569,P值均<0.001),但与肾小球的病变程度无显著相关性(r=0.293,P=0.053).回归分析发现,TLR4表达随血压的升高、GFR的下降、高敏C反应蛋白的增加及24h尿蛋白定量的增多而增加(R2分别为0.869、0.784、0.979、0.615),其余临床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LR4在HBV-GN肾组织中有异常表达,主要分布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及间质组织,其分布与HBsAg分布基本一致,表达水平与炎性细胞浸润、肾间质病变及肾功能变化密切相关.故推测,HBV-GN肾组织中的HBV可促进TLR4的异常表达,后者可能参与了HBV-GN的肾脏组织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 is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of liver diseases, affecting more than 350 million people worldwide. The interferon (IFN)-mediated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could restrict HBV replication at the different steps of viral life cycle. Indeed, IFN-α has been successfully used for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However, the role of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in HBV replication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anti-HBV effect of IFN-α are not completely explored.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d the currently available knowledge about the IFN-mediated anti-HBV effect in the HBV life cycle and the possible effectors downstream the IFN signaling pathway. The antiviral effect of Toll-like receptors (TLRs) in HBV replication is briefly discussed. The strategies exploited by HBV to evade the IFN- and TLR-mediated antiviral actions are summarized.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HBV)不具严格嗜肝特点,因此,其不但可致肝脏病变,而且还可引起其他组织损害。尽管HBV诱导组织细胞损伤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Toll样受体4(TLR4)是人们最早发现、能够直接介导机体与病原体反应的Toll样受体,分布于各组织细胞表面,其信号分子是连接先天和后天免疫的重要桥梁。近年来TLR4在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其能识别多种病毒,启动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诱导特异性免疫反应,分泌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发挥抗病毒作用,同时造成免疫损伤。本文综述Toll受体4在HBV免疫损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细胞脂肪变与肝脏HBsAg和HBcAg表达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间天津市传染病医院经肝活组织检查确诊的CHB合并肝脂肪变患者147例,另选取与其血清HBV DNA接近的无肝脂肪变的CHB患者149例,比较2组肝脏HBsAg、HBc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肝脏损伤的差异.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与无肝脂肪变组相比,肝脂肪变组平均年龄和体质指数较高(t值分别=-3.31和-6.57,P值均<0.01),肝组织中重度炎性反应、明显纤维化及HBsAg强阳性染色的比例则较低(分别为30.6%比15.4%、26.5%比12.8%、23.1%比6.7%,x2值分别=9.63、8.92、15.76,P值均<0.01),HBcAg强阳性染色比例亦呈下降趋势.与肝脂肪变程度F1至F2级者比较,F3至F4级者肝脏HBsAg、HBcAg强阳性染色比例呈下降趋势.结论 肝脂肪变影响CHB患者肝组织内HBsAg、HBcAg的表达,随肝脂肪变的出现及加重,HBsAg、HBcAg表达及肝组织损伤程度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我国约1/3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但仍然伴有高水平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在不能进行HBV DNA检测的单位,对这些患者HBV复制程度的判定难以进行。现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与HBV DNA的关系,试图明确LHBs是否可以用作HBe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程度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免疫清除(IC)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eAg水平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G)、纤维化分期(S)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2007年3月至2010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确诊为IC期的CHB患者,同步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血清HBeAg和HBVDNA检测.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判断HBeAg水平与肝脏病理学分级间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法判断HBeAg水平对肝脏G分级及S分期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249例IC期CHB患者纳入本研究,G1~G4患者血清HBeAg水平分别为(2.93±2.85)、(2.96±2.74)、(2.69±2.67)和(2.30±2.41) lg s/co,S1~S4患者血清HBeAg水平分别为(2.99±2.74)、(2.89±2.73)、(2.58±2.55)和(2.32±2.44)lg s/co,提示4组患者G分级及S分期间HBeAg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7.13和74.12,均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提示血清HBeAg水平与G分级、S分期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18和-0.532,均P<0.01).判断G≥3和G≥4,S≥3和S≥4患者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和0.73,0.80和0.77; HBeAg最佳截点分别为2.95、2.64、2.99和2.82 lg s/co.结论 在IC期CHB中,肝组织学G分级及S分期与HBeAg水平呈负相关.结合HBeAg水平,有助于肝脏病理学变化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