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王少华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2):514-517
21上病下取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素问集注》释云:“气反者,谓上下内外之病气相反也,如下胜而上反病者,当取之下”。《类经·运气类》云:“气反者,本在此而标在彼也”。又云:“其病既反,其治亦宜反”。这是说“气反”病变要采取反治法,即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是也。本法针对复杂病情下出现的部位上的证候表现和内在的病理机制不一致——反常的变证,常在脏腑相因、表里相通的论点指导下运用于实践。其适应范围有下虚上盛的眩晕、咳喘以及口糜、鼻衄、头痛等。 关于眩晕:在辨证施治方面,我体会…  相似文献   

2.
气反治则是针对气反病变而确立的治疗原则.临床诊断疾病时,要正确区分原发病与继发病、原发部位与继发部位,凡属气反病者,可采用气反治则,具体有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病在旁中取之等治法.  相似文献   

3.
<正> “气反”一词,以文献记载为依据,首见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这里所言“气”是指病气,即病理变化,“反”是相反的意思.“气反”就是言内在病理变化与外在的症状表现在部位上不相一致.所谓“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是针对“气反”的病理变化所采取的“上病下治,下病上治”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气反治则始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内说:“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言其疾病的症状部位与病机不相一致时,则当求其本而治之。气反治则临床运用十分广  相似文献   

5.
《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所谓“气反”,即病气相反,系指疾病内在的病理变化和外在的症侯表现在部位上不相一致。而“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则是针对“气反”的病理特点所制定的特殊治疗原则。临床运用上述理论来治疗“气反”病证,收效显著。兹择“上病下取”和“下病上取”治疗“气反”病证验案三则,并略谈体会如下: 病案举例 (一)釜底抽薪治鼻衄刘某某,女,32岁。农民。1982年4月14日就诊。左侧鼻衄3天,血色鲜红,其量较多。曾  相似文献   

6.
<正>"上病下取"是《内经》治疗原则之一,《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耳鼻咽喉急症很多症状表现在上,而病本在下,因而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采取"上病下取"的方法,常可取得很好的效果。笔者临证时秉持这一原则,屡获奇效,兹录验案3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上病下治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慧 《河北中医》2008,30(4):378-379
上病下治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原则。《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灵枢.终始篇》云:“病在上者,下取之……”由此奠定了“上病下取”的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凡是通过药物、针灸等手段下取以治疗上部疾病者,都属于上病下治之列。其治则  相似文献   

8.
<正> 陆芷青副教授家学渊源,临床五十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兹就治病求本,上取下取之法作以概述。“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的治疗方法,最早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何谓气反?历代医家争议较多,但以张介宾之解释颇为中肯平妥,他说:“气本者,本在此而标在彼也,其病既反,其治亦宜反。”由此观之,脏腑有疾为病之本,象见于外为病之标,人体表里上下内外,由经络沟通其中,以构成互相联系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当脏腑有病,将会  相似文献   

9.
“气反”治则 ,见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有“气反者 ,病在上 ,取之下 ;病在下 ,取之上 ;病在中 ,傍取之。”的论述 ,亦即病情出现病“本”在此 ,而病“标”在彼者 ,按中医治病救本治则 ,针对病本进行治疗 ,而不是对症处理 ,就是属于《内经》“气反”治法的范畴。《伤寒论》中虽没有明确提及“气反” ,但六经病证治中却包含了许多“气反”治法运用的实例 ,现分析《伤寒论》中“气反”治法运用的条文 ,揭示其临床运用的内在规律 ,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精髓的理解。1 宣上通下 ,下病上治《伤寒论》原文 44条指出 :“太…  相似文献   

10.
“气反”证治,首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文中云“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现举典型病例以述之。喘息下取案:谷××,男,60岁,退休干部,1988年10月21日诊。患者喘息,呼吸气粗,胸闷不安,咳嗽痰粘量少而不易咳出,口干咽痛,唇红鼻燥,腹胀,饮食减少,小便少,大便数日未解,舌苔白厚,脉细数。自述  相似文献   

11.
“下病上取”,首见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气反者,……病在下,取之上。”《灵枢·终始篇曰:“病在下者高取之。”“下病”者,病证显现于下也;“上取”者,施治于上也。遵此古训,验之临床,屡获良效。“下病”何以“上取”,奥理安在?今不揣谫陋,举案卤呈鄙见。 (一)气机调畅,上下升降气之运行,是谓“气机”。升降出入,协调脏腑,贯通经络。若气机不畅,则有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诸  相似文献   

12.
根据《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的论述,认为凡是临床外在证候表现与内在病理变化不相一致时,均可从其病之“本”同时以“反治”之法论治,并列举上下,阴阳,寒热,虚实诸验案引申其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灵枢·终始》篇亦云:“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在这些治法中,仅指出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头病取足。至于临床中并非罕见的上下交病如何处理,经文未及。《临证指南医案·吐血》某上下失血案云:“今饮食甚少,上下交病,治在中焦”。由此有“上下交病治其中”之说。中指脾胃而言。《金匮要略心典》云:“中者脾胃也……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故中央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及于偏……是故求阴阳之机者,必于中气”。此…  相似文献   

14.
认为《素问.五常政大论》提出的“气反”理论,与近代学者提出的“生物全息律”相一致,为后世上病取下,下病取上,中病傍取,内证外治,外证内治,上下并治等治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可弥补八纲辨证及“八法”之不足。  相似文献   

15.
人体生理变化错综复杂,其五行六气之盛衰强弱,亦殊乏绝对尺寸可以丈量,必须视各例之特殊情况,灵活取舍。切诊是中医诊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脉象千变万化,牵涉太广,临症仓促,难免挂一漏万。兹就病脉兼见之常性,根据师传心法与《黄帝内经》本义,特设“五胜取脉”法,以执简驭繁,祛除迷雾,并直接沟通针灸取穴、中药配方、生活起居以及饮食忌宜等治疗措施。1.五脏病脉五脏系统神气之有余,则外现五脉,其与五行气之系属关系如下: 肝病有余,脉弦,主风木之邪,属木;心病有余,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中大黄黄连泻心汤为治痞名方,历代医家多从火热病机探讨其治痞机理,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运用“麻沸汤浸渍”是该方取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此独特煎煮方法可“取其气,薄其味”,即“取大黄、黄连、黄芩清扬之气,去苦泄之味”,避免大黄、黄连、黄芩苦寒趋下,药过病所.但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有待深入认识,“薄其味”或非“去其味”,“薄”乃量之变化,非“去”之质变.并通过对“薄其味”之意蕴深入探讨,提出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或非热邪为患,或是火邪致痞.  相似文献   

17.
<正> 理论根据“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出自《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灵枢·终始篇》亦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对于中医的“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并能够灵活的施治疾病,本人认为与以下几点有关:一、人体是有机整体中医学将人体看成是一个以脏腑为中心,以经络为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的各部份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如果某脏器发生病变,就会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内经》有“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的治则;《医学三字经》有“上窍通,下窍泄”之说;《温病条辨》有“欲降先升”的概念。往昔读之,将信将疑,通过临床实践,方知确有道理。刘××,男,19岁,农民。于1985年10月29日入院,住院号:50806。  相似文献   

19.
少阳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头痛,针灸治疗少阳头痛方法较多,其中运用上病下取的选穴方法在临床上应用较为普遍,其具有良好的疏经通络、行气止痛之功。本文从古代文献、现代临床报道及作用机理三个方面探讨上病下取选穴方法治疗少阳头痛的临床特点,从而说明上病下取选穴方法能够效地治疗少阳头痛。  相似文献   

20.
第二篇脉证辨治第一章时病脉证辨治时病,指感染四时六气而引起的疾病,亦名时气病。《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时气候》曰:“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故又称”时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