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仝光照  高旸 《光明中医》2009,24(7):1239-1240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岁露篇>中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自然与人是辨证统一的、密不可分.人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自然界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这就是相应,有天之变,就有人之应,即是生理的适应性;故日:"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邪客>),这种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特点就是"天人合一".中医理论中,人体与天地相应,最有意义的就是与年周期、日周期相应.简述于下……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通报》2012,(3):43-43
<正>沿着历史的长河,追寻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体会中医药的灿烂文化,一部浩繁的医药史,使人诸多感叹。《内经》云"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天地日月者,大自然也。大自然乃神奇的造物主,赋予人类优厚的物质资源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通报》2010,(2):42-42
<正>沿着历史的长河,追寻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体会中医药的灿烂文化,一部浩繁的医药史,使人诸多感叹。《内经》云"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天地日月者,大自然也。大自然乃神奇的造物主,赋予人类优厚的物质资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化寻根认为,应从"人与天地相应"的现念出发研究传统中医的五脏.因天有四时,地有五行,则人应有四气五脏.人体无形四脏之气如四时之气主万物生化一样,宰精气血津液之生化,体现时相一面;有形五脏如地之五行承万物生化一样,载威精气血津液之生化,体现形体一面,说明人与天地相应,存在着如天之无形和如地之有形的天地系统,而天统乎...  相似文献   

5.
石柱国 《养生月刊》2008,29(1):33-35
冬季进补,是人类长寿保健的秘诀之一.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大意是说,天与人是相应的.人体必须依赖天地这一大自然的气化而生存,要适合四时气候变化的法度才能健康成长下去.  相似文献   

6.
“节气灸”是在特定的时令节气进行艾灸以防病保健的传统方法。它典型地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因时制宜的防治思想。1、时令节气的阴 阳升降变化特点:自然界之所以出现季节和时序的变化,是因为天地阴阳之气的升降变化。自然界有它自身的阴阳变化规律。2、人与天地自然 相应:人生存于自然界中,是大自然的主要组成部分。自然界的任何运动和变化均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时令的阴阳之气的升降变化对人的  相似文献   

7.
<正>1开展藏象研究时要充分考虑时间因素《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四时法则作为中国古人研究  相似文献   

8.
天人观是中医学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理论,也就是中医的自然人体观.人类生息于天地之间,日月之下,与大自然浑然不可分离,自然界有昼夜朝夕四季节气之更替转换,生命活动亦有抑起扬落之应合.正如《灵枢·岁露》所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张仲景继承发扬了《内经》天人相应整体观思想,创造性地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后之中.下面拟从这几个方而对仲景有关内容加以阐述,不妥之处,敬请指正,以匡不逮.  相似文献   

9.
毒气病简谈     
土家医认为,天地之间万物皆有毒,人生天地之间,所接触和所摄入的各种物质均为有毒之物,故人体内环境中亦具有世间万物之毒。人体内的毒与天地之间的毒对人的健康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大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体也是一个整体,天和地这个整体相互影响,处于一种不断运动的状态,(索问、六微旨大论)说:“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由于大自然,赋予了天地之间的各种物质给人,人体亦为一小天地。在大自然不断运动的状态下,人体内的各种物质也在不停的运动变化,运动变化过程中各种物质释放出不同能量,这种能量被土家医称之为毒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经>"天人相应"的学术思想.方法 查阅、复习文献资料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结果 <内经>从五方面论述了"天人相应"的学术思想:①人是应天地自然的运动变化规律而产生;②天地自然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只有与天地自然相适应才能正常生存;③人体的生理结构、脏腑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与天地自然相适应:④人体的病理变化与天地自然有直接关系;⑤"天人相应"是"四时五藏阴阳"理论的重要学术思想.结论 <内经>把"天人相应"思想运用于医学,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摄生等方面,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且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1.
"法天则地"在<内经>中被视为针灸论治的重要法则,<素问·宝命全形论>有言:"今 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这里讲的"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具有两种含义,其一是中医学认识论里的人与天地相参、相应,"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人体的十二经脉"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经脉中气血的运行,亦与日月辰宿之行相合,即如<灵枢·卫气行><灵 枢·五十营>所讲的天周二十八宿,人气周于身五十周;而四时气之在人,则有"春气在毛 ,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的分别.其二:则是取法于天地阴阳四时, 随着自然变化的规律进行诊断与治疗.疾病的发生,皆是"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故四时之风伤人发病各异;而针刺治疗则必当"春夏秋冬,各有所刺","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谨度病端,与时相应"等,即如<灵枢·四时气>所言"四 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衍)为定";就连用于针刺治疗的九针,也是应于 天地之数的(<灵枢·九针论>);所以有"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的说法.这便是法天则地在应用层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顺应天地自然之理养生治病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北京100091)高思华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的生理病理变化不仅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而且与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息息相通。因此,顺应人体生理病理之自然和天地变化之自然来养生治病应是养生与康复的基...  相似文献   

13.
<正>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指出,人生于天地之间,与天地之气息息相通,故人之生老病死,莫不与天地之气有关,《中藏经·人法于天地论第一》云:"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否。"在疾病的发病病机中,十分重视环境和遗传的因素,重视先天之本——"肾"和后天之本——"脾"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的理念最早是由庄子提出,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作为我国医学文献中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在"天人合一"说的直接影响下提出"人与天地相应"说(《灵枢·邪客篇》)并赋予医学内容."人与天地相应"说本来是一个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命题,长期以来成为中医学,乃至于全部人体医学的哲学思想基础,并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5.
黎海芳  周英 《河北中医》2012,34(1):118-120
人是自然界产物,无论是古代哲学还是中医学都强调人类活动应顺应自然规律,不可逆而行之.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和转归与太阳的运转、月球的盈虚及昼夜季节的变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1]中医学治病、防病也必须遵守自然法则.  相似文献   

16.
中医论述的“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内经》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在《灵枢·岁露》、《灵枢·经水》、《素问·脉要精微论》等章节里有反复论证。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因此,《内经》的天人合一观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目的所在。同时引证为人类能在世界生存下来,是大自然的结晶,也是人类继承大自然的物质而同生延续。  相似文献   

17.
<正>经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中医学认为,天体运行、四时节气、昼夜晨昏以及地理环境等各种自然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1],这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观点。古今先贤根据这种天文、地理、人事统一的"人天观",利用类比的思维方法来阐释人体生理特点、病理变化、养生摄道和用药法度。  相似文献   

18.
<正>"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应,是自然界的产物。《内经》三虚理论指出"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时间因素。朱丹溪据此认为顺应四时应避"一年之虚""一月之虚""一日之虚",现论述如下。1三虚理论的由来"三虚"的概念最早见于《内经》,多篇均有提及。《灵枢·岁露论》对其定义:"黄帝曰:愿闻三虚。少师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  相似文献   

19.
对生育的重视是民众的传统意识,甚至将其视为孝道的核心。在《灵枢.邪客》中言道:"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地有不毛之地,人有不育之人,此病自古有之,必须客观了解这类疾病。此病有"不育"、"无子"、"不嗣"、"艰嗣"等称谓,探索其成因和治疗方法,梳理出诊疗思  相似文献   

20.
凌云 《东方养生》2014,(12):14-15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天一到,天地之气渐渐收敛,整个大自然阳气潜藏于下,而阴气弥漫于天地之间。冬季气温骤降,天气寒冷,万物都处于潜藏的状态,人也要相应减少活动,这便是适应节令的养藏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