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阴交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阴交是历代针灸医家常用的有效穴。其穴位于“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为足太阴脾经之穴,与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相交会,故名曰“三阴交”。别名“承命”、“太阴”(《千金方》)。此穴主治病证颇广,与他穴配伍应用也多,是治疗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妇科疾患的要穴。本文拟综合古今有关文献,结合自己二十年来  相似文献   

2.
肛门部外科手术如切除痔漏等手术后,患者剧烈疼痛是常见的事。笔者过去曾对五例肛门部外科手术后剧烈疼痛注射吗啡无效的病员,针刺“束骨”穴,达到立刻止痛的要求,为此介绍给外科医师们参考。(一)针刺处方及手法:主穴:束骨配穴:然谷束骨穴在足小趾外侧第五跖骨小头后陷中赤白肉际取之。用26号2寸长不锈钢针,斜向内踝急速刺入1寸  相似文献   

3.
照海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登部  侯凤琴 《中国针灸》1998,18(5):287-288
照海穴又称阴跷、漏阴,为足少阴肾经穴,位于内踝下缘凹陷中。据文献记载,其主治有目痛引眦、视如见星、少腹偏痛、咽喉干痛、偏枯、癫痫、癃闭、便秘、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阴痒、胎衣不下、失眠等病症,应用极广。笔者多年来宗前人之旨,以独取照海、或加配穴,广泛用于临床,疗效显著。1 穴性探讨  照海穴在《内经》称为“阴跷”。《灵枢.热病》云:“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跷……癃,取之阴跷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至《针灸甲乙经》始名“照海”,且明确指出:“照海,阴跷脉所生,在足内踝下一寸。”其后,《千金要方》、《铜人腧穴针灸图…  相似文献   

4.
足部经穴: (一)公孙——穴在足内侧,大趾本节后一寸。应用:胃瘟挛有特效,月经痛,肠出血,胸膜炎。 (二)涌泉——两穴在足掌心陷中。应用:小儿摇搦,子宫下垂,舌疾患,下肢痉挛,救急均可用之。 (三)然谷——穴在内踝前起骨下,公孙穴后一寸。应用:泌尿系。糖尿,(灸)月经不调,阴部疾患。 (四)照海——穴在内踝下陷中,相当舟状骨下方。应用:泌尿系,淋濁、肾脏炎、失眠。 (五)崙崐——足跟上、外踝后陷中。应用:头痛、晕眩、腰痛、坐骨神经痛、脚气、跟踝关节炎。  相似文献   

5.
浅议三阴交穴在妇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诸晓英 《中国针灸》1997,17(9):554-555
浅议三阴交穴在妇科中的应用诸晓英(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杭州310012)主题词穴,三阴交,中医妇产科疾病/针灸疗法三阴交穴位于“内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穴属足太阴脾经,又为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之交会穴,故名三阴交。该穴统治脾、肝、肾三阴经...  相似文献   

6.
八脉交会穴乃临床常用的八个特定穴。取此八穴,对临床治疗疾病能达到取穴少而疗效满意的综合治疗作用。但对申脉、照海之位置及两穴之针刺深度各医家说法不一。八脉交会穴首见于窦汉卿所著《针经指南》一书。书中明确指出,申脉——足太阳膀胱经,在足外踝下赤白肉际内,令病人垂足坐取之,侧卧取亦得。照海——足少阴肾经,在足内踝下赤白肉际陷中,令病人坐稳,足底相对取  相似文献   

7.
三阴交穴是历代针灸医家常用的有效穴位,其穴位于内踝高点上3寸胚骨内侧后缘,属足太阴牌经。因与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相交会故名曰“三阴交”。此穴在临床上治疗病证较多,多与其它腧穴配伍应用,现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谈一谈运用体会。1古文记载 《灵枢·四时气》篇“飨泄,补三阴之上”。《长桑君天星秘决歌》“脾病之痛先合谷,后针三阴交莫迟”。又“胸隔痞满先阴交,针至承山饮食喜”。《杂病穴法歌》“呕噎阴交不可饶”。《针灸大成·治症总要》“小腹胀满、内庭、三里、三阴交”。《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决·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相似文献   

8.
《难经·六十八难》曰L“荥主身热”,因炎夏多热病,故《难经·七十四难》又云:“夏刺荥”,可见荥穴为治热证之要穴。但热就虚实论,有虚热、实热之分:荥就五行论有属水、属火之别。可见十二荥穴,虽均可退热,但究其机理,有所差异,论其方法,自应有别。现就此作一探讨。《难经·六十四难》:“阴荥火,阳荥水,”意为阴经之荥穴属火,阳经之荥穴属水。因此,用阴经之荥穴退热,应用泻法,以直接  相似文献   

9.
复溜穴位于太溪穴(足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上两寸,当跟腱前缘,为足少阴肾经腧穴;又名伏白穴、昌阳穴。历代多用其治疗腰痛、腹胀、水肿、盗汗、汗出不止及足痿诸症,笔者在临诊中应用复溜穴治疗一些病证,收到较好疗效,下面谈谈自己的肤浅体会。 一、治疗嗌干舌燥症 嗌干舌燥为津液耗伤之征,可因邪热内盛或阳虚水津不布而致,但最常见为肺肾阴虚,水不制火,虚火上炎,煎耗津液而成。故《内经》曰:“邪客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足少阴之脉“入肺中,沿喉咙,侠于舌本”,肾阴不足虚火循经上扰,或金水不能相生,肺失濡润,均可致嗌干舌燥。复溜穴属金,为肾经母穴,金能生水,可滋补肾阴,生津润肺而利舌咽。故《百症赋》言其:“复溜祛  相似文献   

10.
三阴交穴位于"内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穴属足太阴脾经,又为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之交会穴,故名三阴交。该穴统治脾、肝、肾三阴经所主疾病,有健脾和胃、养肝益肾之功。脾主统血、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同源,因此就决定了三阴交为精血之穴,在临床上应用甚广。  相似文献   

11.
几年来,笔者针刺“痛经穴”治疗痛经16例,收效颇为满意,现将方法介绍如下:位置:“痛经穴”是经外奇穴,位于足胫侧,舟骨粗隆下后凹陷中,左右计2穴(此穴载于《针灸大辞典》即足30号穴,笔者因其对痛经止痛效果卓著,故拟名“痛经穴”)。刺法:直刺1寸,用泻法强刺激,留针5~10分钟。典型病例郑某,女,35岁,农民,1989年9  相似文献   

12.
<正> 蠡沟穴出于《灵枢·经脉》篇,其定位为“去内踝五寸”。后世的《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大成》等著作亦同,均未说清定位在内踝上五寸的具体部位。现代针灸文献对蠡沟穴的定位主要有三种说法:(1)定在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2)定在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近内侧缘。(3)定在内踝尖上5寸,胫骨后缘。以上说法,我们认为第一种说法较妥,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中脘穴位于"上脘下一寸,脐上四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卷七》)。中即正中,脘即脘腹,任脉沿人体前正中线循行,此穴在脘腹正中,故曰中脘,为八会穴之腑会,又为胃之募穴。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卷七》载:"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八》载:"胃胀者,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载:"凡饮食不思,心腹膨胀,面色萎黄,世谓之脾胃病者,宜灸中脘。……中脘疗心闷。"元·  相似文献   

14.
“不容”穴名辨误甘肃省国营饮马场医院冯怀英不容,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b属足阳明胃经经穴。清焦会元《会元针灸学》云:“不容,在嗝微下,澄日之气满,不容浊气蒸蒸五脏也、”《医经理解》谓:“喻水谷至此已满,不能再容纳。”随文附义亦通、然笔者研考诸经穴,以...  相似文献   

15.
内关与公孙     
内关是手厥阴的络穴,公孙是足太阴的络穴,宋元时期针灸家又说二穴通于奇经八脉的阴维和冲脉。《八脉交会八穴歌》说:“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意思是内关通阴维,公孙通冲脉,共同会合于心、胸、胃。这应当如何理解呢?《灵枢·经脉》载:手厥阴络脉从内关穴处上行,“系于心包,络心系”,其病“实则心痛,虚则烦心”,可知本穴与“心”有特殊联系。这种联系,临床上可从感传现象和穴位的主治作用反映出来。近人曾以膻  相似文献   

16.
足少阴肾经之脉,起於小趾之下,斜向足心,出舟状骨突起之下,循内踝之後入跟骨中,上腨内,更上腘之内廉、股之内後廉,贯脊会於长强,属肾络膀胱。其直经由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自肺出络心注胸中。一、湧泉部位:在足蹠之中央稍前方,第一蹠骨前端外方隆起部稍後外部,屈五趾时呈陷凹处。取穴法:按:在母趾侧肌,小趾侧肌,中央部筋簇之中央陷中。挨穴怯曰:“自足小趾外侧引线斜向然谷穴,穴在其正中点足心陷凹处”。和语抄曰:“屈足心趾向内捲其陷凹处是穴也”。  相似文献   

17.
按经络学理论,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的分布规律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但肝经和脾经在内踝上八寸以下部位的分布是个例外:肝经在前,脾经在中。如何理解肝脾两经分布的这一例外现象? 《灵枢·经脉》载:“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附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  相似文献   

18.
四关穴临床应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和生 《江苏中医药》2003,24(11):43-44
四关穴 ,即指二合谷穴、二太冲穴 ,其名称出自金元时代针灸医家窦汉卿的《标幽赋》 ,其文曰 :“寒热痹痛 ,开四关而已之。”明代针灸医家徐风在其《针灸大全》卷二中注曰 :“寒者 ,身作颤而发寒也 ;热者 ,身作潮而发热也 ;痛 ,疼痛也 ;痹 ,麻木也。四关者 ,五脏有六腑 ,六腑有十二原 ,十二原出于四关 ,太冲、合谷是也。”《针灸大成》曰 :“四关穴 ,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并把四关穴列为奇穴。四关穴之主治功能在古代医籍中已有不少载述 ,如《席弘赋》的“手连肩脊痛难忍 ,合谷针时要太冲” ,《杂病穴法歌》的“鼻塞、鼻痔及鼻渊 ,合谷太…  相似文献   

19.
三阴交,位于“内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甲乙经》)为足太阴、厥阴、少阴经之交会穴。古人说:“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太阴脾经循内踝上直行,厥阴循内踝前交入太阴之后,少阴肾经循内踝后,交出太阴之前,故谓之三阴交。脾主中,肾肝主下,中  相似文献   

20.
悬钟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悬钟又名绝骨,是足少阳胆经的经穴,八会穴之一的髓会。位于小腿外侧部,外踝尖上三寸,腓骨前缘凹陷处。《针灸甲乙经》:"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者脉中,足三阳络,按之阳明脉绝乃取之。"本穴在临床上的运用十分广泛,且在古文献中多有记述,《千金方》载:治风,身重心烦,足胫痛;《铜人》载:治心腹胀满,胃中热不嗜食,膝痛,筋挛足不收履,坐不能起;《图翼》载:主治颈项痛,手足不收,腰膝痛,脚气筋骨挛;《医宗金鉴》载:主治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