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分析探讨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180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接受直接PCI治疗,56例接受延迟PCI治疗,48例接受药物保守治疗。对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观察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的临床不良事件和超声心动图的变化。结果与药物保守治疗相比,延迟PCI可缩短平均住院时间(P<0.05),减少住院期间复合终点事件(P<0.05);与直接PCI组相比,延迟PCI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各项临床不良事件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药物保守治疗相比,随访期间延迟PCI组可减少心力衰竭及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P<0.05);与直接PCI组比较,随访期间各项临床不良事件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期间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延迟PCI组高于药物保守治疗组(P<0.05),而低于直接PCI组(P<0.05);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E/A,延迟PCI组低于药物保守治疗组(P<0.05),与直接PCI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延迟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室结构和功能恢复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预后,但直接PCI仍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首选,而延迟PCI应尽量提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抽吸导管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条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62例,入选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内血栓形成。对其中32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然后进行支架置入治疗。另外30例未抽吸患者常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即刻造影观察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扩张效果及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及心肌灌注,并记录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心血管事件。结果血管造影显示介入治疗前抽吸组的TIMI 3级血流、慢血流或无复流与常规PCI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抽吸组的TIMI 3级血流高于常规组(87.5%vs.53.3%,P<0.05),TIMI 0级血流发生较常规PCI组低。两组患者介入手术成功率、介入手术时间均无差异,但是抽吸组的直接支架置入率显著高于常规PCI组(68.7%vs.3.3%,P<0.05)。两组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经导管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可改善冠状动脉内血流,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冠状动脉血栓抽吸联合支架置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节律的影响。方法对79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冠状动脉血栓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其中38例行急诊直接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联合PCI介入术(急诊介入组),41例行择期PCI介入术(择期介入组);观察2组术后2周及1a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术后2周及1a择期介入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急诊介入组(χ2=12.012,P<0.05;χ2=11.737,P<0.05)。结论急诊直接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联合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冠状动脉血栓安全、有效,可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心脏康复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后心功能及心脏不良事件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术后康复护理,研究组实施基于心脏康复风险评估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和心脏不良事件的改善效果。结果研究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心功能分级、6MW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心脏康复风险评估的康复训练用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疗术后,可逐渐恢复心功能,减少心脏不良事件发生,对心血管康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介入手术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动态变化。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行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CI)的早发冠心病患者95例,平均年龄(50.52±3.14)岁,男65例,女30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通过比较三组病例的基本资料来阐明其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在术前、术后24h、术后1周抽取入选患者血清观察hs-CRP浓度变化。结果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多于急性心肌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陈旧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吸烟史方面急性心肌梗死组高于其他两组(P<0.05)。在术前,急性心肌梗死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术后24h含量较术前有所降低(P<0.05),其他两组与术前比较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陈旧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术后24h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周三组CRP均有所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组hs-CRP浓度降低幅度大于其他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陈旧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6.
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AMI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治疗,根据手术时间被分为急诊组和择期组,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情况。治疗后两组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均明显下降,但急诊组术后明显低于择期组,而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均明显上升,但急诊组术后明显高于择期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心输出量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介入治疗,可有效预防再梗死和心肌缺血,改善心功能和预后,其中急诊PCI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早期心脏结构及心功能的变化。方法直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AMI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存在左冠状动脉支配区域冠心病患者40例(对照组),2组均于术前1d、AMI组于术后1周行心脏超声检查,检测心脏结构及功能。结果术前AMI组左心室质量、左心室质量指数及舒张早期峰值速度/舒张晚期峰值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术后左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较术前明显增大,舒张早期峰值速度、舒张晚期峰值速度、E峰下降时间较术前明显增加,左心室质量、左心室质量指数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即可发生心室重构,对心室重构进行早期评价及防治是再灌注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延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8例患者分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非PCI组,PCI组于发病后平均13d行PCI术。随访两组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与非PCI组相比,PCI组患者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左室射血分数的提高及复合终点事件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AMI后延迟PCI可减少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方法AMI合并CS的52例患者一经确诊即予急诊IABP循环支持治疗,与未经IABP治疗的48例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两组均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行PCI治疗。观察两组患者IABP前后的心功能指标、PCI术后1周内病死率及血管再闭塞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进行IABP后桡动脉内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管再闭塞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IABP可显著改善心功能,降低AMI合并CS患者的死亡率及血管再闭塞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将10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及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及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可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患者术后梗死血管灌注血流,减少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刘佳  沈杨  罗平 《医学临床研究》2012,(10):1956-1958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在本院治疗的首次急性下壁心梗患者33例,其中17例12h内接受PCI治疗(观察组),16例择期接受PCI治疗(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于心梗后d1、d3、d7、d15、d30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右房室环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Sin)以及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心房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的比值(Em/Am),对右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右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分别于d1、d3最差,d30观察期结束时最佳。观察组Sm最小值和最大值以及Em/Am比值的最大值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Sm值在d7显著增高,对照组则在d15显著增高(P〈0.05);观察组Em/Am值在d15显著增高,对照组则在d30方显著增高(P〈0.05)。【结论】急诊PCI较择期PCI治疗有利于改善急性下壁心梗右室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山莨菪碱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邯郸市中心医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山莨菪碱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术后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计帧数(CTFC)、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1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住院期间及术后1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CTFC明显减少(31.4±5.8)帧vs(22.9±7.3)帧(P0.05),术后TMPG 3级比例增高(87.5%vs 62.5%,P0.05);观察组LVEF和LVEDD均好于对照组(58.62±7.13)%vs(45.38±5.28)%;(47.52±3.12)mm vs(57.56±2.68)mm(均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山莨菪碱可显著增加老年AMI术后心肌组织灌注,改善心功能,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观察替罗非班与维拉帕米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介入术后无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ACS患者60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和维拉帕米治疗组。经冠状动脉给药后48h,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及心电图变化;术后2周,观察并记录心源性猝死、再发心绞痛、新发心肌梗死等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替罗非班组TIMI血流0级、1级发生率显著低于维拉帕米组,TIMI血流2级、3级发生率显著高于维拉帕米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替罗非班组心电图改善明显,与维拉帕米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2周替罗非班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维拉帕米组(P0.01)。结论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后无复流现象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替罗非班在急诊PC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有效性。方法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入选标准的患者83例,按时间顺序分为未应用替罗非班组(对照组,37例)及急诊室应用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组,46例)。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组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下降趋势(8.1%比2.2%,P〉0.05)。结论替罗非班对降低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缺血事件的发生有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术期预先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效果。方法经右侧桡动脉径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AMI老年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于术前30rain、对照组于术后30min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10μg/kg,3min内静脉注射完毕后,继以0.15μg/(kg·min)微量泵维持24h。比较2组手术前、后TIMI血流情况、血小板相关补体1(platelet associated complement1,PACl)及P选择素(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62 platelet,CD62P)阳性表达率、脂联素水平,测定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短轴收缩率(fractional shortening,FS)和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并随访1个月观察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梗死相关血管TIMI3级血流获得率(95.6%)高于对照组(82.2%)(P〈0.05);2组术后1dPACl、CD62P阳性表达率和脂联素水平及术后7dLVESD、FS和LVE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dPAC1、CD62阳性表达率、脂连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dLVESD、FS和LVEF及术后1个月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老年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术期预先应用替罗非班,可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使用盐酸替罗非班对心肌灌注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20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于术中冠脉注射盐酸替罗非班(10μg/kg),对照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比较两组术后即时造影检查结果、术后校正TIMI帧数、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及峰值时间、术后2hST段回落程度及住院期间的出血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后7 d、30 d、90 d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术后90 d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即时造影、校正TIMI帧数、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及到达峰值时间、术后2 h sT段回落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90 d 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7 d、30 d、90 d的左室EF较对照组明显增加,LVEDD、LVESD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STE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中,给予冠脉注射盐酸替罗非班可有效减少慢血流、无复流的发生率,改善左室功能和心肌水平再灌注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即刻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急性STEMI病人98例,随机分为溶栓后即刻介入治疗组(A组)及溶栓后保守治疗组(B组)。应用rt-PA溶栓后,A组病人即刻行冠状动脉造影,必要时行支架置入术;B组病人则采用基本药物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住院期间死亡及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1周心功能情况及出院后6个月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人院内死亡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0.16,P〉0.05)。住院1周,A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小于B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B组,血清B型利钠肽(BNP)水平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0~5.94,P〈0.05)。随访6个月,A组心脏性死亡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5.03,P〈0.05)。结论急性STEMI病人rt-PA溶栓后即刻介入治疗是安全的,且对病人的心功能及预后均有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途径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NYHA心功能Ⅱ~Ⅳ级且心肌存在灌注缺损、拟择期行介入治疗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19例,2组介入治疗术后分别通过大腔导管于梗死相关血管内注入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生理盐水;于介入治疗术前、术后1,3个月行24h动态心电图、静息心脏超声心动图及99mTeSPECT检查进行疗效及风险评价。结果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术后3个月时较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均明显减小(P〈0.05),对照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1,3个月时均较术前和同期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观察组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术后3个月时较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均明显减小(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恶性临床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相对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接受了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即刻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的降低,以及AMI急性期基础血液中白细胞计数的增加均被视为AMI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我们现将这两项指标联合起来评价AMI患者的远期预后。方法选自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在医院就诊的AMI患者共72例,所有患者在发病24 h内接受了急诊PCI治疗,并于术后即刻应用经冠状动脉多普勒导丝测量的CFR。基础血白细胞计数以患者发病24 h内化验取得,并满足白细胞计数≥10.0×109/L。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临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7±7.1)个月,以观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根据MACE与CFR的关系,应用ROC曲线获得相关阈值,将患者分为2组进行对照分析,第一组:CFR<1.4;第二组:CFR≥1.4。结果第一组患者的基础血CK及CK-MB明显高于第二组患者,分别为(4 109±407)U/L vs.(2 685±562)U/L,P<0.05及(290.8±26.6)ng/ml vs.(255.7±65.6)ng/ml,P<0.05。第一组患者PCI术后即刻MBG3级占比明显低于第二组患者(25.9%vs.38.9%,P<0.05)。随访期间第一组患者的MACE明显高于第二组(40.7%vs.27.8%,P<0.05),主要体现在总死亡率的增高上(13.0%vs.0,P<0.05)。结论对于基础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的AMI患者,接受急诊PCI治疗后CFR<1.4是预示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这部分患者的总死亡率明显高于CRF≥1.4的患者。这一结果进一步阐明了微血管功能及炎症反应与AMI患者的远期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的应用,结合两组术后即刻TIMI血流的分级,ST段回落率以及比较半年后六分钟步行试验距离结果的差异,以评价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比较对近远期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 选择4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的患者,分成两组,各23例,抽吸导管组:予抽吸导管抽吸后,行支架植入;直接PCI术组,予单纯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比较两组术后即刻TIMI血流的分级,ST段回落率,半年后六分钟步行试验距离结果的差异.结果 抽吸导管组即刻血流TIMI 2~3级者明显高于直接PCI组(P<0.05).抽吸导管组ST段回落率>50%明显高于直接PCI组(P<0.05),抽吸导管组六分钟步行试验步行距离明显高于直接PCI组,提示近远期心功能改善较好(P<0.05).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应用ZEEK(PCAB 3060)抽吸导管行血栓抽吸术,可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复流的发生率,改善心肌灌注,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