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建君 《中外医疗》2011,30(21):27-28
目的探讨与分析小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血管病变状况及其发病机制,并对其检查方法进行评价。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0年5月我院收治的52例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病因、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结果小脑梗死好发于男性,易发于50岁以上者,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及心房纤颤为小脑梗死主要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主要以恶心呕吐、眩晕、头痛、共济失调、眼震及构音障碍为主。临床检查常用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检查进行初步筛选,对不确定者或怀疑者则需给予头颅CT或MRI检查。结论正确认识小脑梗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了解其临床特征对其的诊断与治疗能提供有效的临床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后循环多发脑梗死病因、发病机制、影像学特点、临床表现。方法:收集2007年5月~2009年8月大连三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后循环多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影像学特点、临床表现。结果: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者29例(81%),其中高血压23例、糖尿病18例、高脂血症25例、吸烟15例、饮酒13例、病因为心脏病者7例,其中房颤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临床表现按症状和体征发生频率依次为眩晕19例、肢体瘫痪17例(偏瘫13例,四肢瘫痪4例)、构音不清16例、偏盲12例、共济失调8例、颅神经麻痹7例、意识障碍3例;按不同责任病变血管分类,以大脑后动脉病变最常见(46%),其次为基底动脉(31%),椎动脉病变者(23%)。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最常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至动脉栓塞是其主要发病机制。眩晕、偏瘫、构音障碍是其常见临床表现,血管受累以大脑后动脉最常见,后循环多发脑梗死病灶大小相对较小,临床转归较好。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的之一,是目前糖尿病患者发生死亡的重要病因。引起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除可出现大血管病变外,还可存在微小血管病变、局部脑血流量下降及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受损等情况。对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可为临床诊治此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青年脑梗死患者发病与复发的危险因素及病因,评估青年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发病危险因素及病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3年来自中国北方三级医院的脑梗死数据。18~45岁的脑梗死患者共1395例被纳入研究,临床评估包括完整的神经系统检查及 NIHSS 评分,诊断依据病史、生化、影像学及心脏检查,病因诊断按 TOAST 进行分类。同一患者因脑梗死住院2次及以上视为复发。应用 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评价 NIHSS 与发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及 TOAST 亚型的相关性,应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评价青年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1)18~45岁的脑梗死患者共1395例,年龄(38.50±6.318)岁,其中男1104例(79.1%)。(2)发病危险因素中,发病率较高的有高血压(44.4%)、家族史(39.2%)、脂代谢异常(16.8%)、糖尿病(13.8%)、吸烟(47.1%)、饮酒(41.6%),以上因素更多见于男性,心瓣膜病、心房颤动及头痛史更多见于女性。(3)TOAST 分类:大动脉粥样硬化型596例(42.7%),心源性90例(6.5%),小血管病变225例(16.1%),其他明确病因71例(5.1%),多个潜在病因168例(12.1%),病因未明204例(14.6%),资料缺失41例(2.9%);(4)NIHSS 严重程度:轻度1066例(76.4%),中度293例(21.0%),重度22例(1.6%),资料缺失14例(1.0%);(5)NIHSS 与糖尿病(P =0.208)、高血压(P =0.869)的相关性不显著,NIHSS 与 TOAST 分类的相关性不显著(P=0.955);(6)心房颤动是青年脑梗死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OR =3.842,95% CI 1.039~14.203, P =0.044)。结论青年脑梗死发病男性多见,发病危险因素以传统血管危险因素为主,大、小血管病变、多个病因共存及心源性卒中是其常见病因;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以轻度为主,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与发病危险因素高血压及糖尿病不相关,与病因亚型 TOAST 分类不相关;预防青年脑梗死复发尤其应注意心源性病因的筛查及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连续性登记2009年1月-2011年12月入院的72例青年脑梗死患者(年龄≤45),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分型,分析临床资料,分析病因,确定其所属分型,并统计学分析其主要危险因素。结果本组TOAST各亚型构成比如下:①心源性栓塞型19.4%(14/72);②大动脉粥样硬化型13.9%(10/72);③小动脉闭塞型26.4(19/72);④其他明确病因型12.5%(9/22);⑤不明原因型27.8%(20/72),且高发年龄段在36~45岁年龄段72.2%(52/72),危险因素最高的是高血压占41.7%(30/72),血脂异常占34.7%(25/72),糖尿病占18.1%(13/72),吸烟占15.3%(11/72),饮酒占9.7%(7/72),TOAST分型的组间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示:高血压(70%,χ2=11.82,P<0.05)在小动脉闭塞型中显著升高,而血脂异常在其他明确原因分型中显著升高(77.8%,χ2=9.50,P<0.05)。结论该地区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分型以不明原因和小动脉闭塞型及心源性栓塞型所占比例高,且在36~45岁年龄段发病较高,应加强这个年龄段的诊治,危险因素以高血压及血脂异常明显,高血压在小动脉闭塞型中明显,而血脂异常在其他明确原因分型明显,为针对不同青年脑梗死亚型在诊治上有所侧重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青年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病因、危险因素的异同。方法对2011年1—11月我科收治的112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和15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的病因类型及危险因素。结果据TOAST病因分型,中青年组和老年组均以小动脉闭塞为最常见,两组小动脉闭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及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青年组脑梗死患者其他原因引起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老年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吸烟和不良生活方式,而老年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心脏疾病、高脂血症和糖尿病。中青年组患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心脏疾病、吸烟及不良生活方式所占比例与老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其他危险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青年与老年脑梗死患者在病因学和危险因素等方面有其特殊性,及时干预危险因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对脑梗死的预防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CISS分型载体动脉斑块堵塞穿支所致脑梗死危险因素,以为早期干预急性脑卒中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至2015年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14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LAA)致脑梗死患者,并按照CISS分型将患者分为4个不同的亚型:载体动脉斑块堵塞穿支动脉、动脉-动脉栓塞、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及混合机制。对各分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在140例LAA患者中载体动脉斑块阻塞穿支动脉最多,共60例,占42.9%;动脉-动脉栓塞40例,占28.6%;混合机制型23例,占16.4%;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型17例,占12.1%。引起脑梗死常见的因素主要包括高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低回声斑块,其中糖代谢异常是载体动脉斑块堵塞穿支所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在LAA所致脑梗死患者中以载体动脉斑块阻塞穿支动脉最为多见,常见的危险因素在LAA各分型中差异不具有显著性,高血压及脂代谢紊乱是导致穿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对常见因素进行分析可为疾病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62例中、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将资料分为老年脑梗死组、中年脑梗死组,分别为150例、112例,研究分析各组的病因及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均以小动脉闭塞为最常见,小动脉闭塞发生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原因引起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在中年组中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高血压、不良生活习惯及吸烟是中年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病及高脂血症是老年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病人中老年与中年患者间存在着病因及危险因素差异,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并积极给予病因治疗,可有效预防脑梗死及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脑小血管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脑小血管病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7月在六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磁共振检查对病例进行脑小血管病变评估,分为有小血管病组和非小血管病组,对两组患者的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发病90天后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分析脑小血管病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结果 小血管病组和非小血管病组年龄、高血糖比率、高血压比率、高同型半胱氨酸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糖、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为脑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合并脑小血管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天后神经功能残疾程度较对照组严重.绪论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为脑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合并脑小血管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皮质下脑梗死患者的血管病变特征,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分析73例皮质下脑梗死患者的脑核磁共振(MR)、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及危险因素。根据文献公布的MR血管分布模板将患者分为2组,A组:深穿支动脉区梗死;B组:内边缘带区及浅穿支动脉区梗死。比较2组患者的血管病变特征和可能病因。结果 2组患者DSA检查血管异常比例A组为82.4%(42/51),B组为63.6%(14/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病变明显多于B组患者(P<0.05),而B组患者颈内动脉病变明显多于A组患者(P<0.05)。A组男性患者明显高于B组(P<0.05),而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引起不同部位皮质下脑梗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联合多重影像评估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特征。  方法  联合多重影像评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44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占比、动脉血管病理改变、梗塞责任血管以及梗死机制。  结果  (1)男性发生占比高于女性(74.7% vs 25.3%; P < 0.001)而发病年龄则小于女性[(58.83±12.56)岁 vs (63.37±13.27)岁;P < 0.0001],50~69岁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高峰期(57.87%);(2)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为最常见危险因素(28.65%);(3)动脉粥样硬化(62.9%)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管壁最主要病理改变,也是最常见病因;39.2%的患者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4)67.49%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于颅内动脉,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58.33%)高于后循环(3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1);(5)动脉到动脉栓塞、局灶穿枝动脉闭塞,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见发病机制,其中动脉到动脉栓塞为主要发病机制。  结论  多重影像评估的大样本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年龄、不同性别发病占比、动脉血管病理改变、责任血管发生率以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机制对指导临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救、二级预防、早期筛查及预防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中青年人脑梗死的病因及可控危险因素,为中青年脑梗死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近年来收治的36例45岁以下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分析其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大部分脑梗死患者都可找到病因,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47.2%),其次为栓塞性血管病(16.7%),高血压、心脏疾病并房颤、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是中青年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结论:积极寻找病因,早期防治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合理饮食,戒烟、戒酒,加强体育锻炼,控制体重,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才能降低中青年脑梗死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发病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青年脑梗死病因和危险因素极为复杂,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炎、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纤颤、感染、血液病、偏头痛、头颅外伤、先天性血管畸形、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多种因素,亦有极少数病因未明者.结论:青年脑梗死病因和危险因素以高血压、高脂血症、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炎最为多见,临床应尽可能针对病因和危险因素予以积极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4.
肺炎衣原体感染与青年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梗死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它可以导致患者的死亡和残疾。脑血栓形成(carebral thrombosis)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通常指脑动脉的主干或其皮层支因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类动脉炎等血管病变导致血管的管腔狭窄或闭塞,进而发生血栓形成。那些已知的传统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年龄等并不能完全解释它的发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青年脑梗死的发病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总结分析48例脑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度等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但复发率低,预后较好.本组显效60.42%.结论 青年脑梗死的病因以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为主,少数可因妊娠避孕所致.积极预防可以减少发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老年与青年脑梗死的发病危险因素、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青年脑梗死患者与同期收治的13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结果高血压病、冠心病和C反应蛋白是老年组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青年组的病因十分复杂,危险因素以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饮酒为主。青年组以小梗死为主,腔隙性脑梗死较少,而老年组腔隙性脑梗死的比例较高。结论老年及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不同,应尽早干预,减少其发生率,一旦发生应针对其临床特点尽可能早期积极治疗,以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15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包括进展性脑梗死78例,稳定性脑梗死7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以及个人史,分析两组患者入院24小时的血压、白细胞计数、血脂、血糖和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指标;采用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检查患者的脑梗死部位并比较.结果 研究表明,高血压史、入院24小时血压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颅内外动脉狭窄是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P<0.05).进展组中脑梗死部位以分水岭区及侧脑室旁脑梗死为主,其比例与稳定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血压降低、C反应蛋白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颅内外动脉狭窄是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水岭区及侧脑室旁脑梗死患者的病情更易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伴脑白质疏松(LA)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LA发病机制及其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发病48 h内住院的1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中可能的多项致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和结论本组急性脑梗死合并LA者63例.高龄、高血压史、糖尿病、颈内动脉斑块或狭窄、卒中史是伴LA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伴LA急性脑梗死好发部位为基底节或皮质下自质,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高.脑小血管病变可能是LA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青年与中老年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病因、危险因素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150例青年脑梗死和1 170例中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病因方面,中老年组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青年组以动脉粥样硬化及心源性因素常见.青年及中老年脑梗死的临床表现、预后、转归不完全相同.两组病人的共同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结论:青年脑梗死的临床预后较中老年好.两组病因不完全一致.两组病人对脑梗死危险因素的认识及重视程度偏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的病因、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64例首发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青年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为心源性疾病、凝血异常、血管畸形及血管炎等。主要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饮酒、脑卒中家族史、肥胖。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预后良好。结论尽早明确病因,积极防治各种危险因素,可有效减少青年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