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窦内皮细胞窗孔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方法及观察其超微结构.方法:分别取经过灌注冲洗预固定和未灌注冲洗预固定的两组标本,经戊二醛前固定和四氧化锇后固定,稍延长水洗和脱水时间,两组均控制六甲基二硅胺烷干燥和真空干燥,采取多次短时的方式进行离子喷镀;电镜下观察肝窦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灌注冲洗预固定组电镜下观察肝组织结构较清晰,肝窦暴露内皮细胞,易见肝窦内皮细胞窗孔.结论:本文为制备肝窦内皮细胞窗孔的扫描电镜样品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大鼠肝细胞、肝窦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及肝去细胞支架的制备方法。方法:用胶原酶IV消化肝脏组织后经洗涤、过滤、离心等步骤分离出大鼠肝细胞,然后置于培养基内进行纯化、培养后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通过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肝窦内皮细胞置于培养基内纯化、培养后行免疫荧光检测;肝组织经循环灌注去细胞处理制备成大鼠肝细胞去细胞支架后经扫描电镜证实。结果:分离出的大鼠肝细胞在显微镜下呈光亮圆形,饱满,胞核清晰。肝细胞细胞角蛋白1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见胞浆内存在棕黄色颗粒。肝窦内皮细胞呈梭形,细胞核位于中央。内皮素-1免疫荧光染色后细胞表面呈红色信号。制备成的大鼠肝脏去细胞支架在扫描电镜下显示细胞外基质保留,无细胞核及细胞质成分。结论:成功分离出了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并成功制备了肝去细胞支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的肝脏微循环变化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对141例慢性乙型肝火病人进行肝活检,活检组织行光镜观察,其中53例还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包括肝功能正常存在肝脏微循环障碍,在光镜下主要表现为肝窦腔内红细胞聚集,电镜下主要表现为肝窦毛细血管化。电镜观察的53例中有26例肝窦内皮细胞中发现Wiebel-Palade小体。淋巴细胞、枯否氏细胞及肝窦内皮细胞间发生密切联系。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存在肝脏微循环障碍。肝窦内皮细胞中出现Weibel-Palade小体可能是肝脏微循环障碍发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豚鼠钩端螺旋体病肺瀰漫性出血实验模型的肝组织作了超微结构的观察,发现大量钩端螺旋体分布在血窦壁附近,并通过肝血窦内皮细胞窗孔进入组织间隙,同时观察到红细胞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窗孔进入组织间隙,在扩大的内皮细胞窗孔可见血小板聚集和粘着。作者认为红细胞通过结构完整的肝血窦内皮细胞窗孔进入组织间隙的漏出性出血(Diapedesis)是早期钩端螺旋体病肝出血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5.
肝窦内皮细胞参与肝纤维化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肝窦内皮细胞在肝纤维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主要通过表达相关细胞因子、介导肝脏炎症反应、活化星状细胞、参与细胞外基质的生成与降解、参与肝窦毛细血管化、调节肝脏血管等参与肝纤维化.本文就肝窦内皮细胞与肝纤维化的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肝窦内皮细胞LOX-1表达情况,并分析其机制。方法:采用Real-time PCR方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LOX-1在肝窦内皮细胞内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通过检测,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在0-60μg/ml范围内,LOX-1mRNA和蛋白水平随浓度、时间明显升高,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肝窦内皮细胞内含有LOX-1受体,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在一定浓度、时间内促进LOX-1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人肝细胞,窦状间隙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创伤意外死亡的病人中获取肝组织,应用离体胶原酶Ⅳ灌注和消化的方法获得肝组织细胞悬液。根据差速离心将肝细胞和其它细胞进行分离,并根据枯否氏细胞和内皮细胞贴附时间的不同,分离出肝窦间隙内皮细胞,其存活率可达90%以上。肝细胞纯度可达95%。肝窦间隙内皮细胞经一周培养纯度可达90%以上。同时描述了人肝组织中肝细胞和肝窦间隙内皮细胞原代培养过程的形态特征,并对肝窦间隙内皮细胞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颈部淋巴结窦腔结构.方法:以胎儿颈部淋巴结为研究对象,采用淋巴结窦腔显色观察,淋巴结及淋巴结窦腔铸型体扫描电镜观察,确定淋巴结窦腔结构特点.结果:被膜下窦包绕整个淋巴结,为淋巴结接受淋巴液的主要部位,其次为小梁周窦和髓窦;淋巴结各个窦腔通过窦腔间隔小孔相互通连;窦腔内衬上皮为网状内皮细胞,可见较多的网状突起伸向窦腔.结论:淋巴结的窦腔结构是重要的淋巴通道.各相邻窦腔相互连通,构成一网状通路结构.  相似文献   

9.
无电流斑电击死兔的红细胞与血管内皮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无电流斑电击死动物的红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建立两种无明显电流斑电击死动物模型.模型A:用220 V或110 V交流电直接电击浸湿的右前肢与左后肢致死.模型B:用220 V或110 V交流电电击水中兔致死.取电击死兔血液及肺动脉与主动脉,扫描电镜观察红细胞及内皮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 两种电击死动物模型兔的红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均可见穿孔,红细胞穿孔细胞指数最高,其次为肺动脉内皮细胞,主动脉穿孔细胞穿孔指数较肺动脉内皮与红细胞稍低,而对照组则未见穿孔现象.结论 细胞穿孔可以作为无明显电流斑电击死的一个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胆管炎时大鼠肝组织ICAM-1与循环PMN表面CD11b、CD18的表达变化.方法:应用原位分子杂交和斑点杂交技术观察胆道感染时ICAM-1 mRNA在肝组织的定位及转录表达强度;用流式细胞仪测定PMN表达CD11b及CD18的阳性率.结果:ICAM-1 mRNA原位杂交显示胆道感染3 h后肝窦内皮细胞、枯否细胞和肝小叶中央静脉内皮细胞阳性反应增强,12 h阳性反应最强.斑点杂交显示胆道感染后3 h肝组织ICAM-1 mRNA含量开始增高,12 h达高峰.循环PMN表达CD11b和CD18的阳性率3 h以后明显增高.结论:胆道感染大鼠肝窦内皮细胞等表面ICAM-1与循环PMN表面CD11b、CD18的表达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