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观察20例黄体功能性不育的健康妇女应用烯丙雌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经子宫内膜病理证实为黄体功能不足(LutealPhasedefect,LPD)的受试患者,在分泌早期 (着床窗口期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水平并采用放免法观察血清雌二醇 (E2)、孕激素 (P)的动态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 ,子宫内膜PR和血清E2、P水平有显著性差别(P<0.01) ,而子宫内膜ER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 :烯丙雌醇作为外源性孕激素可以改善黄体功能 ,并具有一定的黄体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患者雌孕激素水平、孕激素受体(PR)及B亚型(PR-B)的表达,为临床内 分泌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1例增生过长患者子宫内膜(单纯增生20 例,复合增生16例,非典型增生15例)的PR、PR-B表达,并对其中36例行外周血雌二醇(E2)、孕酮(P)放射免疫分析测定,同时选取20例正常月经增生期妇女作对照组。结果:①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患者外周血E2、P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正常增生期与不同类型增生过长患者的子宫内膜P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单纯增生、复合增生到非典型增生内膜组织中PR-B表达逐渐下降,其中非典型增生组PR-B表达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内膜增生过长患者PR、PR-B阳性表达组外周血E2、P与非表达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单次检测外周血E2、P对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患者无临床意义。②不同类型增生过长的子宫内膜,PR表达无差异;PR-B下调可能与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发生发展癌变有关。③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患者外周血E2、P与内膜腺体细胞PR、PR-B表达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温勤坚 《吉林医学》2022,(7):1775-1778
目的:探讨雌孕激素受体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收治的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孕妇30例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的正常早孕人工流产孕妇30例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两组的子宫蜕膜细胞中的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VEG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ER在蜕膜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PR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RT-PCR检测,观察组的ER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PR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雌激素受体表达偏低可能是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原因之一,ER水平低使子宫内膜对激素的反应性降低,导致子宫内膜发育不良,对胚胎的容受性降低,故ER异常直接影响到激素作用结果,可考虑适当地加用戊酸雌二醇增加保胎成功率,给临床上单用孕激素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在诊疗上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息肉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机制。方法:前瞻性研究子宫内膜息肉患者4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切除子宫内膜息肉及周围正常内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息肉组织和周围正常内膜组织中ER、PR的表达水平。结果:ER在息肉组的表达高于内膜组,PR在息肉组的表达低于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息肉中ER、PR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息肉形成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作者用葡聚糖-活性炭分离方法,测定了36例子宫内膜和51例子宫肌的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结果显示:子宫内膜ER和PR都高于子宫肌。配对资料表明:增殖期和分泌期子宫内膜ER和PR比子宫肌对应指标高。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增殖期PR高于分泌期,ER也有类似差别,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ER和PR周期变化曲线与体内雌、孕激素变化相仿,但其高峰稍后于激素。提示子宫内膜和子宫肌的ER和PR含量与雌、孕激素在该部位作用大小和体内激素水平相平行,子宫内膜ER和PR伴随月经周期中雌、孕激素变化而呈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患者早期流产与其子宫内膜上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旨在找出原因,对症治疗.方法:选择PCOS不孕患者32例为实验组(其中12例有早期自然流产史),同期输卵管性不孕患者2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于月经干净3~7 d时、或闭经期、或淋漓出血时,对照组患者于月经干净3 d至排卵前在宫腔镜下取得子宫内膜标本,行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测定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s,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s,PR)在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细胞的细胞核内的表达.结果:ER在腺体和间质中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积分PCOS组较输卵管性不孕组均明显减少(P=0.004,P=0.001).PR在腺体和间质中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积分PCOS组较输卵管性不孕组均明显减少(P=0.02,P=0.004). PCOS组腺体细胞和间质细胞ER和PR的表达在增生早、中、晚期组的免疫组织化学积分3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COS患者流产组的子宫内膜腺体中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积分较非流产组明显减少(P=0.02);在间质中,流产组与非流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2).PCOS患者中的流产组和非流产组PR在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中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积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PCOS患者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含量减少可能是其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PCOS患者的雌、孕激素受体缺乏周期性改变,可使胚胎着床障碍或流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局部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情况及其在子宫内膜息肉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来我院妇科行宫腔镜手术术后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息肉者80例,其中围绝经期38例(围绝经期组),绝经后42例(绝经后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行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所有对象取内膜组织,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R和PR转录水平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检测.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围绝经期组及绝经后组ER及PR均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与围绝经期组比较,绝经后组ER、PR升高显著(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围绝经期组及绝经后组ER及PR均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与围绝经期组比较,绝经后组ER、PR升高显著(P<0.05).紫外透射图表明,对照组EP、PR蛋白表达清晰,膜内外分界分明,围绝经期组及绝经后组颜色较对照组明显加重,水平较对照组均增加,细胞多呈不规则状,杂乱分布.结论: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原因推测与激素受体局部水平的改变存在一定的关系,及时检测患者ER及PR表达水平,对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李琼珊  杜英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1):1288-128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子宫内膜中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水平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增殖期15例、分泌期16例)、单纯增生子宫内膜(15例)、复杂增生子宫内膜(16例)和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20例)中ER、PR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不同类型子宫内膜的腺上皮细胞核和间质细胞核中的ER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不同类型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核中的PR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单纯型增生、复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组织细胞核中PR的表达水平逐渐减弱;不同类型子宫内膜间质细胞核中PR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临床上通过检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内的PR水平有助于推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预后,并且指导临床运用孕激素治疗该病。  相似文献   

9.
韩阳  方虹  甘文忠 《郧阳医学院学报》2011,30(3):281-283,288
目的:观察服用克罗米酚(clomiphene citrate,CC)后不孕妇女子宫内膜发育、子宫血流和雌激素、孕激素水平,探讨克罗米酚引起不孕妇女高排卵率、低妊娠率的原因。方法:20例不孕症妇女于月经周期第5~9天服用克罗米酚100 mg/d(CC组),于排卵前1 d和排卵后10 d检测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子宫内膜厚度及血雌激素(E2)和孕激素(P)水平,并于排卵后10 d刮取子宫内膜检测子宫内膜腺腔面积、腺腔周长、间质面积及腺/间比值;免疫组化检测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另选20例不孕症患者作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C组妇女子宫动脉血流RI及血E2和P水平显著升高(P<0.01),子宫内膜明显变薄(P<0.05);子宫内膜腺腔面积、腺腔周长、间质面积及腺/间比值、ER、PR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克罗米酚促排卵时导致子宫内膜发育不良可能是其高排卵率、低妊娠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探讨雌、孕激素在子宫内膜息肉(E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试图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前瞻性研究EP患者56例,全部患者均接受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TCRP),切除息肉及周围内膜组织。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EP组织和周围内膜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水平。同时所有病例均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测定血清6项性激素。结果ER在息肉组及内膜组中腺体及间质上的表达均无差异。PR在息肉组中腺体及间质上的表达均低于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患者的血清6项性激素检测结果均属正常水平。结论EP的发生发展可能与局部子宫内膜对周期性变化的雌、孕激素不敏感有关。PR在子宫内膜息肉组中的异常表达与EP的形成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1.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endometrial progesterone receptor (PR) of luteal-phase-defect (LPD) patients during the secretory phase, thirteen patients with complaints of infertility or habitual abortion were studied. During the early-mid secretory phase, endometrial tissue was obtained by dilatation and curettage (D & C) for histological and receptor study: meanwhile serum E2, P, FSH, LH and PRL were measured. Based on histologic diagnosi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LPD group (n = 7) and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n = 6). PR content was determin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IHC) assa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the early-mid luteal phase a significantly low PR content on endometrial glandular nucleus was observed in LPD group, compared with normal control(6.75 +/- 2.57 vs 9.50 +/- 1.64 P < 0.05), but no difference in serum progesterone was not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during early-mid secretory phase, PR content on endometrial glandular nucleus decreases in LPD cases, which results in deficient response of endometrium to proper stimulus of progesterone. This change may cause endometrial secretory deficiency and blockade of embreyo implantation. That is why infertility or habitual abortion happened.  相似文献   

12.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黄体不健患者及对照蛆血中促性腺激素、垂体催乳素和性腺激素,并对两组的黄体期面积指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见LPD患者卵泡期FSH明显减少,FSH与LH的比值明显降低;黄体中期3次P测定值均明显减少,其平均值与卵泡期P之比值明显降低。PLI与黄体期3次P测定值呈正相关,LPD患者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对50例正常子宫内膜和65例黄体功能不足内膜(LPD)的ER、PR受体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内膜的ER、PR均阳性,且ER、PR的强阳性率在增生期(60%,50%)较分泌期(26.67%,20%)为高;LPD内膜ER98.46%阳性;PR96.92%阳性,两者的阳性强度均较正常内膜低(P<0.01).提示黄体功能不足患者卵泡、黄体发育不良,雌激素水平低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促排卵治疗对黄体中期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 (estrogen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 (progesteronereceptor,PR)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光学显微镜检测着床窗口子宫内膜、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正常及多囊卵巢综合征 (polycysticovariansyndrome ,PCOS)妇女促排卵治疗后子宫内膜黄体中期ER、PR及其mRNA的表达 ,放射免疫法测定同期血中雌激素 (estradiol,E2 )及孕激素 (progesterone,P)水平。 结果 :正常妇女黄体中期子宫内膜组织形态 2 2例中有 2 0例为分泌中期改变 ,2例为分泌早期改变。ER、PR弱表达 ,ERmR NA及PRmRNA的表达也较弱 ,而PCOS妇女治疗后黄体中期氯米芬 9/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组及氯米芬 /绝经期促性腺激素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组各 15例分别有 8/ 15及 7/ 15光镜下为分泌中期改变 ,其它为分泌早期改变。ER、PR的表达增强 ,其基因的表达也明显增强 ,血清P的水平相对较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绝经期促性腺激素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组共 10例 ,E2 、P及P/E2 接近对照组 ,上述标志物的表达与对照组相似。但 3组PCOS分泌中期子宫内膜均有不同程度的间质增生、致密 ,腺体与间质发育不同步 ,且间质致密处ER、PR及其mR NA表达均下降。结论 :氯米芬 /人绒毛膜促性腺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在黄体功能不足患者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黄体功能不足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为临床内分泌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眭:对月经周期分泌早期行子宫内膜诊刮经病理证实为黄体功能不足的45例受试患者,按服药前后分为治疗前组与治疗后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子宫内膜ER、PR水平。结果:治疗前组的子宫内膜PR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后组,(P〈0.05);而治疗前组的子宫内膜ER水平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黄体功能性不足与子宫内膜局部PR含量不足有关,补充外源性孕激素可使子宫内膜PR水平升高,能达到治疗的作用。(2)子宫内膜的PR可能做为黄体功能性不育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肾虚脾弱型黄体功能不健性不孕症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肾虚脾弱型黄体功能不健性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的雌、孕激素受体(ER、PR)及宫腔异常的概况,为研究此类不孕症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在子宫内膜增生中晚期进行宫腔镜检查和通过免疫组化法对宫内膜的雌、孕激素受体进行半定量分析,并与非黄体功能异常的不孕组进行了比较。结果 15例观察组不孕患者的增生中晚期宫内膜间质细胞、腺上皮细胞的P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间质细胞的ER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腺上皮细胞的ER2组虽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有降低趋势。宫腔镜检发现,此类型不孕症患者的宫腔异常改变以宫内膜苍白、肥厚,局部呈息肉样增生最多见。结论 增生中晚期子宫内膜的ER、PR含量明显降低,宫腔存在明显异常改变,是肾虚脾弱型黄体功能不健性不孕症患者存在的病理改变实质。  相似文献   

17.
田永梅  张娟  杨蓓  陈玉伟 《海南医学》2012,23(11):88-89
目的探讨原发性痛经患者子宫大小和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方法选择2007年8月至2011年8月在煤炭总医院诊断为原发性痛经的未婚青年女性60例为研究对象,作为痛经组,要求其在整个月经周期不服用任何药物;选择同期体检的年龄及月经周期相匹配的未婚青年女性60例为对照组,分别于月经周期第10~12天(子宫内膜增生期)及月经周期第23~26天(子宫内膜分泌期)进行经腹超声检查,分别测量子宫长径、前后径和横径、子宫内膜厚度。结果痛经组的子宫长径较对照组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径及横径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子宫内膜厚度较对照组变薄(P<0.05)。结论经腹超声检查可以准确的评价痛经患者子宫大小和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可以作为一种客观而又简单实用的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原发性痛经患者子宫的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内膜组织ER、PR及对Ang-2的影响。方法:77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每天服用米非司酮15mg,于月经第17天开始服药,睡前服用,连续服用3个月,对照组不服用药物。3个月后两组患者同时刮取子宫内膜组织,切片检测。结果:非司酮治疗前、后治疗组患者子宫内膜ER的表达有所下降(P〈0.05),对照组表达有所上升(P〉0.05),组间对照ER的阳性表达(++)差异(P〈0.01);治疗组PR的表达有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表达有所上升(P〉0.05),组间对照PR的阳性表达(+、++)差异(P〈0.01);治疗组Ang-2的表达有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对照Ang-2的阳性表达(++)差异(P〈0.01)。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后子宫内膜组织中PR减少,ER无明显变化,证实了米非司酮具有抗孕酮作用。同时能抑制肌瘤细胞Ang-2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在子宫内膜疾病DNA分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不同病变程度的石蜡包埋及新鲜的子宫内膜细胞DNA倍体含量和细胞周期时相进行分析。结果:子宫内膜增殖症组的异倍体率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分化子宫内膜癌组和低分化子宫内膜癌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I、SPF介于正常对照组与高分化子宫内膜癌组之间,且与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细胞的DI、SPF值彼此有交叉现象;各组石蜡包埋的子宫内膜组织与新鲜子宫内膜组织之间的异倍体率和SP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式细胞术DNA测定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和评估预后中具有重要价值,而新鲜的子宫内膜流式细胞术分析操作更加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