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1起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流行特点及暴发原因,为今后预防控制类似疫情提供经验。方法采用统一设计的表格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分析,并开展实验室常规检测。结果共发病439例,罹患率为1.04%。采集腹泻病例肛拭子28份检测,检出26份诺如病毒GⅠ、1份诺如病毒GⅡ和23份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阳性,采集7份水样本进行检测,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菌均超标,7份水样均检出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3份末梢水检出诺如病毒GⅠ型阳性。结论水源水受污染及水厂消毒措施不到位是引起本次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今后应加强集中式供水水源的保护及卫生监督。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一起感染性腹泻疫情的病原体和来源。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查明罹患率。采集疑似感染性腹泻患者肛拭子、生活饮用水、空气和环境涂抹拭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快速检测轮状病毒A群、B群、C群,诺如病毒GⅠ、GⅡ型和肠道腺病毒三种感染性病毒核酸,肛拭子采用细菌培养检测肠道致病菌,生活饮用水检测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结果共采集病例标本21份,生活饮用水2份,厕所空气样2份,环境标本标本厕所蹲位地面墙面、寝室门把手地面等涂抹拭子20份,病例标本13份、环境标本3份为诺如病毒核酸GⅡ型,其他轮状病毒A群、B群、C群,诺如病毒GⅠ型和肠道腺病毒核酸、肠道致病菌检测为均阴性,饮用水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检测均未检出。结论该起疫情为诺如病毒感染所致。暴发的可能传播为人与人接触传播和空气气溶胶传播。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准确快速的检测出诺如病毒GⅡ型病原体,为疫情的处理提供了及时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查找一起学校群体性感染性腹泻的原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粪便标本8份,肛试子标本2份、水标本1份进行诺如病毒、肠道致病菌检测。结果:8份粪便标本5份检测诺如病毒阳性,1份肛试子标本诺如病毒阳性,水标本诺如病毒GⅠ型,未检出致病菌。结论:确定本次事件是水源性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引起的暴发疫情,及时切断传染源,是控制疫情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某高校一起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标本,以明确其致病原,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患者的粪便、呕吐物、唾液、手涂抹样标本,健康人群的粪便标本,患者宿舍外环境标本进行检测。采用四号琼脂、Mac、SS、沙门科玛嘉培养基对标本进行划线分离培养与系统生化鉴定常见肠道致病菌细菌学种类。采用普通PCR、多重RT-PCR和实时荧光RT-PCR方法进行诺如GⅡ型病毒和C组轮状病毒检测,并对阳性标本进行测序鉴定。结果共检测291份标本,病毒总阳性率17.53%,其中诺如GⅡ型病毒检测阳性45份,阳性率15.47%,C组轮状病毒阳性率2.06%。98份病例标本检出阳性率高,总阳性率37.76%,其中诺如GⅡ型病毒阳性率31.63%。54份健康人群标本诺如GⅡ型病毒阳性检出率7.41%,环境标本诺如GⅡ型病毒检测阳性率7.19%。结论本起疫情为主要由诺如GⅡ型病毒引起的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致病病原中同时混杂有C组轮状病毒。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游学团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采取针对性管控措施,避免疫情扩散及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方法 依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利用问卷星开展个案调查及病例对照研究,采集呕吐物、肛拭子及食品等样本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确定病原。结果 该起疫情共发现135例疑似病例,发病时间集中,临床表现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27份标本(20份人员生物样本,3份水样本及4份环境涂抹样)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所有患者均有2020年11月17日午餐在某酒店共同聚餐史,共同就餐点餐饮店有3名从业人员肛拭子诺如病毒核酸阳性,使用被污染的露天井水清洗菜品及餐具可能是导致本次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主要原因。结论 本次事件是一起因共同饮食暴露由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6.
探究在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疫情中选择何种溯源样品才能提高病毒检出率。方法 对一起水源污染引起的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采集样品的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搜索到88例病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51例、实验室确诊病例37例,罹患率为26.99%(88/326)。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且病例无共同聚餐史等可疑暴露源。采集了水样2份、病例肛拭子/大便标本50份、患者家庭环境样本15份、水源地内壁涂抹样6份、蓄水池涂抹样2份,肛拭子与大便标本、病例家庭环境样本以及水源地和蓄水池涂抹样本均检测出了G Ⅱ型诺如病毒。结论 由水源污染引起的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在溯源检测中,虽然水样标本检测方法有局限性,但其对与水源密切相关环境样品的病毒检出率较高。因此,环境样品可以作为重点采集和检测的样本对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一起波及4所学校的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疫情,为类似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和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5版)》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个案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分析发病危险因素;采集病例标本和留样食品等,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诺如病毒核酸。结果 2018年4月10日—17日累计发病125例,罹患率为3.45%。临床表现主要为呕吐(91.20%)、腹痛(67.20%)、腹泻(60.00%)和发热(13.60%)。流行曲线提示为点源暴露模式,发病潜伏期为4~55 h,中位数为28.5 h。参加春游学生罹患率为8.17%,高于未春游学生的0.23%(P0.05)。食用春游花园小卖部自制的冰淇淋是发病的危险因素(OR=7.044,95%CI:3.788~13.098),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17份病例肛拭子和呕吐物检出GⅡ型诺如病毒,2份水样的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均超标。结论该事件为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疫情,可能原因为小卖部用于制作冰淇淋的水受到污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新晃侗族自治县某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疫情暴发的流行特征,查找学校群体性感染性腹泻的原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14年8月31日-9月5日新晃县某学校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腹泻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用SPSS17.0对罹患率进行检验,并对采集的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结果 此次疫情累计报告病例63人,罹患率9.14%;住校生与非住校生(χ2=8.765,P=0.003)、男生与女生(χ2= 5.344,P=0.021)、饮用学校自备水与未饮用者(χ2=101.861,P<0.001)之间罹患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共采集病例粪便标本12份, 4份标本诺如病毒核酸阳性, 其中2份为诺如病毒GⅠ型,2份为诺如病毒GⅡ型。 结论 本次事件是学校水源水受污染引起的一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疫情。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一起诺如病毒污染供水系统引发感染性腹泻的调查研究,查明其暴发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加强对生活饮用水的监管,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方法对发病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生物样品(呕吐物、粪便),对污染环境进行卫生学调查,采集相关环境样品(蓄水池水、末梢水)。所有样品快速送实验室检测。根据病例临床表现,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所得数据,及时确定事件暴发原因进而提出控制措施。结果该次事件95例患者均为同一小区居民,且无共同进餐史。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恶心、呕吐、腹痛为主。水样和呕吐物、便标本中检测出同型诺如病毒。结论这是一起诺如病毒污染供水系统引发的感染性腹泻事件,建议加强对供水管道的监测和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一起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为类似事件调查处置提供参考。方法根据诺如病毒调查问卷,对所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荧光PCR检测诺如病毒核酸。结果此次疫情共有诺如病毒感染病例47例,采集现症患者粪便标本3份,经检测3份为诺如病毒GII阳性;罹患率为27.65%。平均年龄51岁,临床表现为腹泻(100.00%)、腹痛(80.85%)、恶心(89.36%)、呕吐(8.51%)等等胃肠道症状。结论本次疫情为一起由GII型诺如病毒引起的胃肠炎暴发疫情,供水管网泄漏为本次疫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广州某大学发生的胃肠炎暴发事件进行现场卫生学调查,寻找疾病暴发来源并制定相关疾病防控措施。方法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环境和水样本进行实验室检验。结果患者和厨工肛拭子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8.18%、15.83%。桶装水合格率100%;饮水机水、末梢水细菌总数合格率分别为33.33%、50.00%;二次供水水池水细菌总数超标并检出耐热大肠菌群。水样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结论此次疫情应为厨工GⅡ型诺如病毒感染导致的食源性传播。该校存在饮水卫生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南昌市某小学出现的以呕吐、腹泻为主的感染性胃肠炎的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为有效防控疫情提供理论依据,为类似疫情现场处置提供经验。方法 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对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描述其三间分布特征,调查可疑因素。采集病例的呕吐物、肛试样本;运用RT-PCR法对样本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此次疫情累计发生诺如病毒感染34例,历时4天,总罹患率为3.24%,采集病例呕吐物及肛试样本共13份,4份GⅡ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结论 本次事件是一起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暴发疫情,切断传播途径是防控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一起学校内腹泻相关暴发疫情的病原和传播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的诊断治疗和疑似暴发疫情的判定》制定病例定义,并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疑似病例、食品相关标本进行PCR核酸检测。结果本次暴发疫情共发现疑似病例110例,罹患率为5.74%。发病以住宿学生为主,性别无统计学差异。病例集中于高二年级,其居住的宿舍无明显聚集性分布。现场采集标本检测结果显示为诺如病毒GⅡ核酸阳性。结论本次疫情为一起诺如病毒GⅡ型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防控工作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某小学感染性腹泻暴发原因,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拟定病例定义,结合现场流行病学、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此次疫情累计发病63例,历时17天,总罹患率2.85%。采集病例样本10份,3份诺如病毒Ⅱ型阳性。结论该次疫情为一起由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切断传播途径是防控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和分析安化县一起中学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探讨其传播途径和方式,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4年2月18日-3月2日安化县某中学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腹泻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并对采集的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调查发现感染性腹泻病例105例,罹患率为3.04%,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离厕所近的教室学生罹患率较高,教职工与学生、男女生之间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走读生和寄宿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测发现诺如病毒核酸阳性标本12份,其中Ⅰ型5份,Ⅱ型3份,Ⅰ型和Ⅱ型混合感染4份。结论这是一起由诺如病毒感染所致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教室厕所卫生设计不良,致气溶胶产生和传播是此次暴发的主要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西安市一起由诺如病毒引起的学校胃肠炎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及流行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了解病例发生情况。采集人体及环境标本进行病毒和细菌病原检测,综合分析可疑传播因素和途径。结果 本次疫情从 2014年 6 月 6 日开始至 20 日结束,共发生病例633例,总的罹患率为 4.52%。由1号井和2号井供应直饮水的N1和N2宿舍楼发病人数明显高于由3号井和4号井供应的宿舍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个病例的标本,检出31人诺如病毒阳性,3人轮状病毒阳性,1人腺病毒阳性;14人肠致病性大肠杆菌阳性、10人肠黏附性大肠杆菌阳性,同时感染二者的有7人。1号井水样大肠菌群数严重超标,部分水样菌落总数超标。结论 本次疫情主要由诺如病毒引起,同时还伴有轮状病毒、腺病毒、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黏附性大肠杆菌等病原体混合感染的胃肠炎暴发疫情,供水井污染为可疑流行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1起学校诺如病毒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查明疫情暴发的危险因素,为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8年12月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病例对照研究查明暴发疫情的相关危险因素,并采集可疑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本次暴发疫情共发病77人,罹患率为3.11%(77/2 476),检测15份样品,其中9份检出份诺如病毒核酸阳性,阳性检出率为60.00%(9/15),基因型均为GII型。可疑危险因素为在呕吐物附近经过、停留(OR=7.12,95%CI:4.41~11.50)和参加午晚托班(OR=4.87,95%CI:3.10~7.64)(P0.01)。结论该事件为1起诺如病毒GII型所致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发生原因可能是病例在学校活动期间呕吐物污染环境引起局部接触传播或气溶胶传播,参加午晚托班可能是疫情向多个年级扩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成都市成华区一起寄宿制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传播方式和危险因素,为今后的诺如病毒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搜集整理该区某寄宿制学校1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疫情共有病例111例,波及5个年级15个班,总罹患率为7. 06%,无重症或死亡病例;主要临床症状为呕吐、腹痛、恶心、腹泻;呕吐物处置不规范、病例隔离不到位、疫情报告不及、学生跨年级跨班级混寝室居住是本次疫情暴发的危险因素;采集肛拭子,涂抹样、留样食品共计73份标本检测,4份学生肛拭子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结论本次疫情为一起由诺如病毒引起的胃肠炎暴发疫情,传播模式为人-人传播,应急处置措施的落实不到位为暴发的危险因素,学校应强化晨午检、因病缺课追踪措施,提高疫情监测能力,切实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呕吐物规范处置等疫情应急措施,控制疫情规模。  相似文献   

19.
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调查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调查了解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传播途径,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诺如病毒RNA检测以及细菌分离培养常规方法。结果本次疫情共发生病例444例,其中犯人360例,同时波及周围村屯及矿区工人;首例9月18日,末例10月7日,高峰在9月25~26日,不同区域流行时间不一致;病例分布有一定的区域聚集性;病例以成人为主;临床表现较轻,病程多在2~3天,有一定自限性;血常规多正常,大便常规均无异常;26份粪便标本中24份诺如病毒RNA检测阳性,1份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3份同时检出诺如病毒和产毒性大肠埃希菌。结论证实此为一起由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传播途径主要系生活接触传播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起由札如病毒引起的社区胃肠炎暴发的流行特征和临床发病情况,为开展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CT社区居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χ2检验比较罹患率的差异,采用RT-PCR方法对肛拭子、粪便和水样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检测。结果该起疫情共发现422例病例,罹患率为11.95%。病例主要集中在21-24日,22日达到高峰,呈点源暴露特点,临床特征以呕吐和水样便为主。CT社区各村均有病例出现,以旧村罹患率最高(25.20%)。各年龄段均有病例发生,<25岁人群罹患率最高(16.41%),≥50岁次之(12.05%),25~49岁最低(8.42%)。病例肛拭子和粪便标本检测札如病毒阳性率为38.78%。采集24份水样的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合格率分别为95.83%、45.83%和50.00%,未检出札如病毒。结论本次疫情为一起由札如病毒感染引起的社区暴发事件,因集中式供水受污染而导致经水传播的可能性大。应完善感染性腹泻疾病监测体系,强化人群健康教育以及生活饮用水监测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