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唯 《中医药学报》2009,37(3):9-11
本文认为肝风内动不仅限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四个类型,各种病因病机使肝木失和,均可生风,其中肝气、肝火最易动风。除上冒巅顶、旁彻肢体外,内扰脏腑亦为肝风内动常见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2.
顽固性呃逆为临床常见病,部分顽固性呃逆患者运用中医常规的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现从内风角度立论,阐述内风与呃逆的关系。呃逆由膈肌和肋间肌反常的、阵挛性不随意挛缩所致,且时发时止,符合风的主升、主动、数变的特点,可看作内风的表现。从而认为呃逆的病机为阴阳失调,肝风内动,引气上逆,气冲动膈,并将内风作为呃逆发病的重要因素。运用调理气机、息风止呃法,从内风治疗顽固性呃逆收到满意效果,此法更深一步拓展了内风理论的临床应用,值得临床医师借鉴及进一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3.
肝风内动证三亚型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首次对肝风内动证三类亚型(肝阳化风、血虚生风、阴虚风动)进行不同层次多指标实验研究,发现肝阳化风证有:脑供血障碍和脑组织损伤表现;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调节血管平滑肌舒缩功能活性物质含量显著变化。血虚生风、阴虚风动证各类指标测定值相近,异常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从内风论治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确诊顽固性呃逆患者,口服熄风止呃汤治疗,每日1付,1周后评定疗效。结果:28例患者中,治愈17例,有效6例,显效2例,无效3例,治愈率为60.71%,总有效率为89.29%。结论:从内风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6.
本文阐述叶天士对肝风病因、病机、立法用药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叶氏在继承前人肝风病因、病机认识基础上提出的肝风病机为"身中阳气之动变"及创立的"阳化内风"理论,于当今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内风"在《黄帝内经》中有病因和病机的双重含义,而"肝风"不具有病机的含义。《黄帝内经》以降",内风学说"逐渐盛行",内风"特指病机含义。"肝风"分为病和证两部分,前者指肝受邪的外感疾患,后者从属于"内风"。本文从病因病机、概念、现代研究三方面,比较二者的异同,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完善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郭子光对几种"肝风内动"治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杨 《中医杂志》2004,45(10):739-740,783
清代叶天士发明内风,认为"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其后,张山雷更明确指出:"内动之风,皆肝木之旺,木火生风"(《中风B378诠*中风总论》).近现代医家将其概括为"肝风内动",并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论述,将"肝风内动"的临证特点表述为:凡具有头摇眩晕,昏扑,肢体麻木、拘挛、动、抽搐,半身不遂,角弓反张,舌强不语,两眼直视等,具"掉眩"、"强直"特征的证候,皆属"肝风内动"所致.而在引起"肝风内动"的原因方面,除"肝阳化风"外,更有"热极生风"、"阴虚风动"等发挥.不过,就"肝风内动"的临床表现特点而言,尚不止于"掉眩"和"强直".《素问*风论》指出:"风者善行而数变."由此可见,风病的共通性特点是"变",即其证候表现变化多端;"动",即其证候表现异常动态,且可发生于内外任何部位.这就说明"肝风内动"的证候表现除"掉眩"和"强直"以外,还具有"变"和"动"的特点.换言之,凡具有"变"和"动"特点的证候,都要考虑"肝风内动"的可能.这意味着"肝风内动"证候表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郭子光教授在临床上经治了几种少见的"肝风内动"顽症,印证了古人关于风病的"变"和"动"的认识.兹录于此,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谈叶天士治肝风用补气血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学游 《新中医》1994,26(4):8-9
在对《临证掼医案》加以研究后认为,叶天士治肝风证时,除用滋补肝肾法外,尚应用了补气、补血、补阳诸法。文章结合叶氏案例,重点阐述了补气补血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为清代名医,不仅在温病领域有重要贡献,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并在中风病的治疗上有独到见解。其著作《临证指南医案》中的“肝风”部分反映了其“阳化内风”的辨证论治思想。  相似文献   

11.
李露  王艳艳 《四川中医》2020,38(5):10-12
正导师亓鲁光教授系全国和全省知名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专家,从事内分泌工作已四十余年,对内分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心得和经验,特别是通过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取得了很好疗效。本文对亓鲁光教授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经验予以总结和分析,为临床辨证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提供可靠的经验依据。1 肝风内动型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基本病机是肝阴不足、阳亢化风,平肝熄风是其基本治疗方法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普遍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熄风止动片治疗小儿抽动障碍肝风内动挟痰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优效性检验的方法。16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试验组应用熄风止动片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剂治疗。疗程4周。有效性指标为:主要指标: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ale global tic severity scale,YGTSS)抽动积分;次要指标:社会功能受损改善情况、疾病疗效、中医证候单项指标及中医证候疗效;安全性指标包括生命体征,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以及临床不良事件。结果主要指标:YGTSS抽动积分:试验组治疗前后分别为(22.10±6.38)分和(11.34±6.58)分;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22.65±6.70)分和(16.82±6.53)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YGTSS抽动积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次要指标:疾病疗效: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54%、34.1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功能受损改善情况:治疗后试验组无损害、极轻度、轻度、中度、明显的等级分别有20、38、16、3、1例,对照组为1、24、45、7、0例,试验组对社会功能受损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34%、64.56%,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单项证候改善情况:运动性抽动、烦躁易怒、多梦、异常舌质、舌苔及脉象的消失率,试验组分别为78.67%、34.72%、62.26%、34.62%、58.97%、39.74%,对照组分别为34.67%、13.11%、21.82%、15.58%、25.97%、19.48,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中,共发现5例不良事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发生率分别为3.75%和2.53%。结论熄风止动片治疗4周,能够明显减少YGTSS抽动积分,改善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和中医证候,且未发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14.
从“肝”论治小儿抽动症12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12例小儿抽动症辨证分为肝郁化火动风和肝肾阴虚动风,分别仿丹栀逍遥散和六味地黄丸黄丸法论治,并配合针刺治疗。结果“痊愈9例,好转2例,无效1例。表明小儿抽动症多由肝风内动所致,可从“肝”论治。  相似文献   

15.
<正> (八)肝风内动证1.热极生风证【临床表现】主症:高热,神昏,抽搐。次症:烦渴,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天吊,肢厥。舌脉: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脉弦数。【病机分析】热极生风是热邪亢盛引动肝风所表现的证候,以高热和肝风之征为其临床特征,邪热鸱张,燔灼肝经,引动肝风,故  相似文献   

16.
17.
黄芪  原静 《天津中医药》2015,32(7):410-412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症,中医药在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法等方面对于心悸的治疗有着独特的疗效。文章论述肝风内动、痰瘀阻络是导致心悸的重要发病因素,并对虫类药物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进行探讨,为临床治疗心悸病症提供新的诊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周平龙 《陕西中医》1990,11(1):19-20
本文系统地从理论基础、病理机制及辨证治疗等方面对阳虚动风进行了初步探讨,对虚风理论与临床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怪症治验3则     
常向明  姜杰  熊敏 《新中医》2001,33(1):69
1食鸡面紧目■案 熊某,男,30岁,1999年5月就诊。面紧、目■反复发作6年。自1993年每食鸡肉、鸡蛋后,面部皮肤有紧绷感,如戴面具,双眼外侧眼睑频繁微颤。常服抗过敏药及中药祛风止痉之剂,效不佳。近1年,症状加重,持续发作,各项检查均正常;邀余诊治,除上述症状外,烦躁易怒,舌红,左关脉弦。证属肝火上扰,肝风内动。治宜清肝泻火,凉血熄风。取羚羊角粉3g.冲服,每天3次。服药3天后面紧消失,续服1周目■大喊,再追服5天,诸症消失而愈。 按:鸡、鸡蛋乃血肉有情之物,性热、患者素体肝旺,正值年轻气盛,…  相似文献   

20.
过敏性鼻炎临床多从外风论治,鲜有论及内风者。今之过敏性鼻炎患者亦常见肝阴虚损、风火内动之象,此皆肝阴暗耗之诱因。肝之阴血亏虚,则易动内风,故认为内风乃过敏性鼻炎的重要成因,其涉及脏腑在肝却非止于肝,更有肺、脾二脏。具体病因病机可分为风火失敛,上犯于鼻;肝气上冲,侮逆犯肺;木气无制,乘克脾土三者。治疗总以柔肝熄风法为核心,又兼理肺、顾脾之微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