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院于1981年~2000年收住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病例共28例,其中9例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而予手术治疗,现就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治疗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手术病例共9例,男2例,女7例,年龄1 7~61岁,平均30岁,均为瘦长无力型;病程6个月~5年,平均25个月.  相似文献   

2.
我院于1981年~2000年收住肠系膜主动脉压迫综合征病例共28例,其中9例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而予手术治疗,现就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治疗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3.
病例女,11岁,因反复腹痛伴消瘦、面色苍白1年余入院。患儿常于进食后腹痛,腹痛发作时取俯卧位或胸膝卧位可缓解,时伴呕吐胃内容物、恶心、厌食等。体检:慢性病容,体重17kg,全身皮肤弹性差,腹壁皮下脂肪厚约0.4cm。皮肤及甲床、口唇稍苍白。心肺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4.
<正>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临床上并不多见,它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十二指肠水平部被压迫于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脊柱之间而引起十二指肠近端梗阻的一种疾病,故临床又称为十二指肠淤滞症。2005年1月~2008年9月,我院曾对18例患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患者施行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手术治疗,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将护理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5.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是由于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引起十二指肠完全或不完全梗阻。临床上无诱因的呕吐、呃逆、腹痛等肠梗阻症状 ,由于压迫程度不同 ,症状各异 ,部分患者俯卧位或膝胸卧位症状可减轻和缓解 ,造成患者病史长 ,诊断上的困难。本文回顾性研究 10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对临床症状和体征、胃肠道造影和手术结果对照 ,并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 10例 ,男 6例 ,女 4例 ,年龄 13~ 41岁。病程 1h~ 10 a,10例患者均以间断性呕吐、呃逆 ,常无明显的诱因 ,其中 4例有上腹部疼痛 ,2例表现为脐周疼痛 ,均在进食后加重…  相似文献   

6.
姚明龙  王增臣 《河北医药》1992,14(5):290-291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是指十二指肠第三段或第四段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所致的慢性梗阻。通常称为十二指肠血管压迫综合征或为Wilkie氏综合征、十二指肠郁滞、Cast综合征及慢性十二指肠淤积。本病临床少见。我们自1974~1990年间发现并手术治愈5例,简要报告并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见表)  相似文献   

7.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是由于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的水平部所引起的十二指肠部分或完全梗阻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1]。我院采用屈氏韧带松解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2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张楠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24):88-89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6月-2007年12月16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手术病人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资料。方法其中6例采用Treitz韧带松解术,5例行胃空肠吻合术,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2例,环形引流术3例。结果16例病人均顺利恢复,其中1例Treitz韧带松解术病人两周后再次出现症状,二次改行胃空肠吻合术而痊愈。结论我们认为只要诊断准确,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采用合适手术方法可获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黄涨波  罗友昌 《江西医药》2007,42(6):511-513
目的 总结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S)的诊治经验.方法 分析1985年1月~2006年10月我院收住的,经X线钡剂检查和(或)B超、CT检查,确诊的1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首先保守治疗,10例有效,2例手术治疗.结论 诊断SMAS,除临床有典型反复上腹痛、呕吐等症状外,确诊主要依据为X线钡剂检查,B超、CT作为无创性检查,且可同时排除其他病变.  相似文献   

10.
华中州 《医药论坛杂志》2005,26(23):62-62,64
目的总结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治疗经验。方法收集、分析17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治疗17例,治愈13例(76.5%),好转4例。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术疗效显著,与十二指肠空肠血管前移位吻合术和屈氏韧带切断松解下移术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术操作简单,效果肯定,最值得采用。  相似文献   

11.
孙晓光  杨继昌 《江苏医药》2000,26(6):487-488
我院自1980年至今共手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6例,均获治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6例患者中,男2例,女4例,年龄13~26岁,病程3天~14个月。二、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慢性十二指肠梗阻症状,顽固性呕吐,吐出物含有胆汁,呕吐或胃肠减压后症状缓解。本组病例中3例上腹饱胀、隐痛、嗳气,3例俯卧位时,呕吐能减轻,腹胀痛缓解。X线检查发现,6例均示十二指肠水平段钡剂有阻断现象,近端十二指肠扩张,钡剂滞留,并有强烈的逆蠕动,腹部加压或俯卧位可见钡剂进入空肠。三、术中所见 十二指肠降段及水平段右侧扩张,直径在5cm左右,3例可见…  相似文献   

12.
魏国贞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8):1225-1226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是指十二指肠横部受到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引起梗阻而造成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该病无确切发病率,并非临床罕见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田。有作者认为该病多见于青少年,也有报道该病有家族遗传倾向。我科1995年12月-2003年12月共收治该患者5例,通过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除1例后来转外科手术治疗外,其余治疗、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医药科学》2016,(9):159-16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5年8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患病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影像特征,比较患病组与对照组十二指肠在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处的直径(d)、夹角前内径(D)以及(D/d)。结果 43例患者均显示肠系膜上动脉清晰。43例患者中,8例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20°~30°,23例15°~20°,12例<10°。有38例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可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处有十二指肠受压情况,近段扩张明显。健康对照组测得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在40°~60°,并且无十二指肠受压的情况。两组d、D以及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具有特有的影像特征,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明显缩小,并且具有无创、费用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价值,以指导临床进行治疗。方法应用二维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6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男6例,女10例,年龄16—32岁,平均24岁,综合分析其二维图象与彩色血流显像特点,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作出诊断,并通过临床及其他影象学检查互相验证。结果16例中7例在外院手术中得到证实。其中5例为肠系膜上动脉的起始点位置过低,另2例为十二指肠悬韧带过短牵拉。其余9例行X线钡餐检查显示钡剂在十二指肠水平部脊柱中线处中断,有整齐的类似笔杆压迫的斜行切迹(“笔杆征”),钡剂在此处通过受阻,近端十二指肠及胃扩张,侧卧或俯卧时钡剂可迅速通过十二指肠水平部进入空肠。16例患者彩超诊断全部符合,跟踪随访约24个月,7例手术患者目前生活质量良好,另外9例经内科保守治疗症状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15.
1979— 1999年我们共对 4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进行了二次手术。本文将逐一分析原因 ,并着重对此征的术式选择作初步探讨。1 病历摘要例 1:男 ,17岁。因急性胃扩张在某医院行胃造瘘术。术后造瘘管每天引流量在 2 0 0 0 m L 以上 ,转来我院。患者近3a来反复发生上腹胀满、呕吐 ,日渐消瘦。入院后经造瘘管作钡剂检查 ,显示十二指肠横部以上扩张 ,于横部可见外形整齐的压迹 ,且有顺逆蠕动交替的摆动运动 ,诊断为此征。经肠道外营养 (PN)支持 1周后手术 ,关闭胃造瘘口 ,行空肠与十二指肠横部侧侧吻合。术后 2周出院。随访 4a,术前症状消失 ,…  相似文献   

16.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12例报告福建师范大学医院林书朋良性十二指肠郁积症有50%以上是肠系膜上动脉压迫所致,故也称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因为本病症状与上消化道溃疡、胃炎等疾病表现症状很相似,因此主要是通过胃肠钡餐检查确诊。我院1992年以...  相似文献   

17.
18.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compressing syndrome,SMACS)也称Wilkie病,临床上并不罕见,多见于青少年,常呈慢性经过,反复发作,由于大多病程长,多伴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我院2000~2008年共手术治疗SMACS20例,给予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的心理护理,严密的术后监护,合理营养支持,加强基础护理,结果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76岁,反复上腹疼痛,呕吐10年,再发半月。于2003年11月23日入院。既往进食后上腹饱胀,继之上腹疼痛,呕吐后疼痛减轻。严重时呈持续隐痛,俯卧位,膝胸位或左侧卧位可缓减。每年发作1~2次,每次持续2~4周。常伴有饥饿痛,反酸,暖气,少量进食可缓减。1年前胃镜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查体:精神萎靡,慢性病容,心肺无异常,上腹正中压痛明显,肝脾不大,肠鸣音正常。本次人院予硫糖铝,法莫替丁,吗丁啉治疗半月,疼痛稍减轻,上腹饱胀、呕吐无好转。上消化道钡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十二指肠水平段钡剂有切断征。  相似文献   

20.
大型石膏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华  李承球 《江苏医药》1994,20(7):357-358
报告5例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大型石膏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病人,经保守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认为脊柱尤其是胸腰段弯曲度的改变和腹壁肌肉顺应性的下降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此症不仅可在大型石膏固定的病人中发生,而且可以在脊柱畸形矫正术后,骨牵引、烧伤、枪伤等需长期仰卧的病人中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