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80例脑血管病偏瘫患者步行训练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80例偏瘫患者接受以理学治疗方法为主的步行训练,训练后总步行率达86.25%,较训练前增加了52.5%,步态优良率达68.42%。实践证明:通过提高对髋、膝、踝各关节功能积分改善其功能状态的训练,可以达到提高步行能力和步行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早期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减重组(39例)和对照组(30例)。减重组除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外,另给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每周6次,每次15~30min,起始减重量为体重的30%~60%,平板速度0.25m/s;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ugl-Meyer量表和Barthel指数评分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减重组患者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得分较对照组提高(P<0.05),步行功能、步速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结论早期应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更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运动、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骨盆控制能力训练对偏瘫患者步态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目的:探讨针对骨盆稳定性和运动控制能力训练的方法以及其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和步态的影响,寻找能够有效改善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和步态的治疗技术。方法:42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训练观察组(21例)与对照组(21例),对照组采用通常的训练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训练方法基础上加入骨盆控制能力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步行能力和步态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训练观察组步行能力和步态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和P<0.01)。结论:针对骨盆稳定性及运动控制能力的训练方法对改善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和步态有显著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卒中急性期限制步行对恢复期步态的影响。方法 对急性期偏瘫患者限制步行,在步行时可早期应用踝关节支具(AFO),加强对躯干、骨盆、膝、踩关节控制训练,在取得了较好的控制能力再进行步行能力的训练。结果 偏瘫病人在恢复期的步态明显改善。结论 早期对偏瘫病人限制步行可明显改善偏瘫病人的异常步态。  相似文献   

5.
背景:机器人设备能够在精确控制的环境下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重复性的高强度较长时间的步态训练,其在康复领域的应用有其明显的优势。目的:探讨Lokomat-全自动机器人步态训练与评定系统在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2名男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参加Lokomat步态训练5.5个月,于训练前、训练后6,12周及训练5.5个月后对患者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Lower Extremity Motor Scores,LEMS)、10m最快步速、6min步行耐力及Berg平衡量表测试。结果与结论:两名患者经过Lokomat自动步态训练,虽然LEMS分数无明显提高,但其10m最快步速、6min步行耐力、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较训练前改善。这说明机器人自动步态训练能够有助于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受限是造成日常活动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大部分患者将恢复步行能力作为康复治疗过程中的首要康复目标。脑卒中患者进行髂腰肌拉伸振动训练时,振动机械波可刺激肌肉和骨骼,提高髂腰肌肌肉兴奋性,进而改善患者肌肉痉挛状况,增加关节活动度,同时可减缓患者疼痛,提高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偏瘫步行训练与步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衍兵  李作发 《中国康复》1995,10(3):126-126
脑卒中病人步行能力的恢复,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有报道指出,约有80%的偏瘫病人、可恢复步行能力。但由于缺乏早期康复的正确干预,大部分病人形成固有的偏瘫步行模式。在对偏瘫病人的运动康复训练中,我们结合步态分析进行评价,力图探讨卒中病人的步行恢复能力,寻求最实用的训练方式 资料与方法 选择有步行能力的病人25例,男19例,女6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年。 25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步行能力,训练的重点为:①改善病人步行中的平衡能力。如站位平衡训练,左右侧弯腰等;②纠正长短步训练,如站位时练习前后迈步,应反复提醒病人注意纠正长短步;③增加患肢负重能力及耐力,如患肢单独负重练习、上下楼梯练习等;④增加对下肢控制能力的训练如卧位时足跟不离开训练床的交替屈伸,坐位屈膝等。  相似文献   

8.
定量分析减重支持训练系统(partial body weight support.PBWS)对偏瘫痉挛步态步行时间距离参数、平衡等的影响,定性分析PBWS对步行功能影响。分析步态各参数与步行功能、平衡之间的内在规律,探讨其相关性。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收治20例脑卒中和脑损伤患者,均经CT,MRI确诊,有明显的步行功能障碍,有或没有帮助的情况下能站立,有良好的认知功能,排除合并其他步行障碍、认知障碍和超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PBWS进行步态训练,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步态训练。治疗前后分别用足印法评定步行参数,用步行功能分类(FAC)评定步行功能,用Berg量表评定平衡功能。结果:治疗组患者步行速度加快,治疗前为(5.45&;#177;2.97)m/min,治疗后为(11.37&;#177;6.41)m/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76,P&;lt;0.05),两组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的改善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6.09-11.7,P(0.01)。但两组治疗后上述3项参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患者的步行功能主要与步行速度和平衡功能有明显相关性(r=0.615,P&;lt;0.05),而步行速度与平衡能力之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r=0.607,P&;gt;0.05)。结论:PBWS与传统治疗方法均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步行功能和平衡能力,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来判断。患者的步行功能与步行速度及平衡能力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减重步行训练对脊髓损伤后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观察减重步行训练对脊髓损伤后行走能力障碍的康复治疗作用。方法 :对 3 1例T12 ~L2 脊髓损伤患者在传统康复基础上 ,运用减重支持步行训练治疗。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 ,Fugl Meyer评定法 ,Barthel指数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3 1例患者经过减重步行训练后 ,步行能力、平衡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有显著提高 (P <0 .0 5)。结论 :减重步行训练能有效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观察体表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身体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康复指标的影响。 方法:20例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将其随机分为A组(运动康复训练组)和B组(生物反馈运动训练组),每组各10例。采用Carr-Shepherd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量表来评定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Barthel积分法评定;用ME6000型表面肌电仪来监测生物反馈运动训练。 结果:3个月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B组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增强(P<0.01);与A组相比,B组在治疗1个月后,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增强(P<0.05);治疗3个月后,上述指标均明显增强(P<0.01)。 结论:3个月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身体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结合运动康复更促进了患者的康复过程。  相似文献   

11.
减重支持系统:中风患者平衡与步态训练的新方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中风后绝大多数患者的第一愿望是恢复步行 ,但是中风后有 1/ 3到 1/ 2的患者在 3个月内不能恢复独立步行[1,2 ] 。有资料把中风后步行运动障碍归咎于肌肉激活差[3] 、负重能力差、平衡差。因此独立步行需要负重、迈步、平衡三要素的有机结合[4 ] 。传统的步态训练方法侧重于肌肉力量、单一动作训练及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Brunnstrom ,PNF ,Bobath)等。有学者[1,6 ] 对此的评价是方法复杂、没有强调步态练习 ,为了帮助患者负重及平衡 ,需要消耗治疗师许多体力。因此需要新方法取而代之。近年来 ,国外流行使用减重支持系统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帕金森病(PD)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PD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训练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减重步行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监测2组步行参数(步频、步长、步速),采用PD统一评分量表(UPDRS)评估患者运动功能受损程度,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患者平衡功能,6min步行测试(6minwT)评价患者的步行运动功能。结果:训练组治疗后步长大于对照组(P<0.05),步频小于对照组(P<0.05)。训练组UPDRS II、UPDRS III、6minwT及BBS治疗后的评分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的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可改善PD患者的步态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联合跑台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康复科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例。两组均参加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普通跑台上进行步行训练,试验组在具有虚拟现实的跑台上进行步行训练,共2周。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包络椭圆面积、压力中心(COP)运动平均速度以及步长、步幅、步宽评价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结果 治疗后,两组BBS评分和TUGT时间均明显改善(|t|> 3.508, P <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 3.019,P <0.01);两组包络椭圆面积、COP运动平均速度、步宽无明显变化(P> 0.05);试验组步长和步幅明显改善(|t|> 4.008, P <0.01)。结论 虚拟现实联合跑台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膝骨关节炎患者下肢步行能力进行步态分析评定,探讨理筋手法及功能训练的康复效果.方法:应用三维红外步态分析设备,分析了81例(男36例,女45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在理筋手法和功能训练干预前后平衡能力和步行效率的变化情况.结果:理筋手法+功能训练组患者的步长、步速、双支撑相等指标疗后明显改善,与单纯理筋手法组的差异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低频共振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 66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低频共振训练组、高频振动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研究全程共有4 例病例脱落,最终62 例纳入统计分析,即低频共振训练组22例、高频振动训练组20例、对照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运动训练,训练强度遵循个性化原则;采用德国SVG公司的Wellengang振动治疗仪(型号Excellence)进行全身振动训练。低频共振训练组、高频振动训练组和对照组(常规运动训练组)治疗频率分别为7、15和1 Hz,每次训练1 min,坐位休息1 min,5个循环,每日2次,每周治疗5 d,共治疗40次。分别于训练前(治疗前)和训练40次后(治疗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测试(TUGT)、10 m步行测试(10MWT)、步长、步频、步速等参数指标对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进行评估和分析。 结果 训练前,3组患者BBS、TUGT、10MWT、步长、步频、步速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频率训练后,上述参数均不同程度改善,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低频共振训练组各参数指标改善均优于其余二组(P<0.05),高频振动训练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7 Hz低频共振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训练的临床体验。方法:应用以促通技术为主的神经肌肉再训练法治疗脑卒中50 例,于治疗前后采用Brunnstrom 分期进行康复评价。结果:训练后下肢Brunnstrom 分期Ⅳ- Ⅵ级比率由40% 提高到96% ,其中能独立步行的比例由原来的26% 提高到92% ,步态优良率达84% ,训练前后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 。结论:通过提高髋膝踝关节肌肉控制能力,可以提高步行能力和步行质量。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的影响。 方法: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20例,两组均进行基础康复治疗,包括神经发育疗法、主/被动牵伸、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必要的矫形器应用、传统中医治疗等。观察组:第一疗程(4周),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治疗强度和时间长度是40%的减重支持,75%的引导力量,1.5km/h的步行速度,步行持续时间30min/次,1次/d,5次/周;第二疗程(4周),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运动想象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治疗强度和时间长度是40%的减重支持,75%的引导力量,1.5km/h的步行速度,步行持续时间30min/次,1次/d,5次/周;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30min以提高步行能力为目标的治疗师辅助步行训练,1次/d,5次/周,为期8周。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评定表(FMA-LE)、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下肢肌痉挛(MA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6min步行能力测试(6MWT)、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FMA-LE评分、MAS、FAC、6MWT和BBS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各项评定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观察组第一、第二疗程各项评定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此外,对照组患者2个疗程各项评定得分改善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观察组患者第二疗程的各项评定得分改善值高于第一疗程(P<0.05)。 结论:应用运动想象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且疗效高于单用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训练的临床体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财忠 《现代康复》1999,3(10):1179-1181
目的;总结脑率中偏瘫患步行训练的临床悼验。方法:应用以促通技术为主的神经肌肉再训练法治疗脑卒中50例,于治疗的后采用Brunnstrom分期进行康复评价。结果:训练后下肢Brunnstrom分期Ⅳ-Ⅵ级比率由40%提高到96%,其中能独立步行的比例由原来的26%提高到92%,步态优良率达84%,训练前后两存在显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提高髋膝踝关节肌肉控制能力,可以提高步行能力和步行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下肢永久性假肢装配后的功能训练和步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肢永久性假肢装配后,步态训练是最重要的。在实际训练中,患者穿戴下肢永久性假肢的步行模式应该尽可能接近于正常人的步行模式。文章着重讨论了下肢永久性假肢装配后的功能训练和步态分析方法。以期在临床工作中更好的发挥假肢的替代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水中运动训练与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脑卒中患者76例,分为水中运动训练组40例和减重步行训练组36例.水中运动训练组进行水中偏瘫体操训练、扶杠步行训练和水中跑步机训练等治疗;减重步行训练组进行平衡训练和减重步行训练.2组治疗前、后分别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定综合运动功能,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评定步行能力.结果 2组治疗后FMA评分、步行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水中运动组训练疗效优于减重步行训练组(P<0.05).结论 水中运动训练及减重步行训练均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水中运动训练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