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内科的严重疾病.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与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时间、长短和心肌氧耗水平及侧枝循环状态相关[1,2].本文通过对62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揭示体表心电图对梗死相关动脉为回旋支的猜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肌红蛋白(MYO)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l~10月确诊为AMI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同时测定入选者的MY0、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并行心电图检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排除基线水平混杂影响,观察组患者MY0、CK和CK—M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胸痛早期组(0—6h)患者MY0水平显著高于胸痛中、晚期组(〉6~24h、〉24~48h)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胸痛早、中、晚期组患者CK和CK—M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痛早期患者MY0阳性检出率为78.0%,高于心电图、CK和CK-MB阳性检出率(60.O%、56.0%、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YO可作为早期诊断AMI较理想的指标,具有出现时间早、阳性检出率高等特点,能为病情鉴别、治疗以及预后等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7,(3)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为心肌梗死的诊断提供更加有效的诊断方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100例,按照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A、B、C 3组,A组患者50例,B组患者30例,C组患者20例,A组患者发病时间短于2h,B组患者发病时间为2~6h,C组患者发病时间>6~8h。对3组患者进行24h心电图监测,记录心电图Q波、ST段及T波的变化情况,统计实验数据后计算分析阳性改变率。结果 24h心电监测结果显示患者的心电图阳性改变主要是Q波、ST段及T波的变化。ST段的改变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均高于Q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波的改变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也均高于Q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患者的阳性改变发生率分别为82%,33%和15%,A组阳性改变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的心电图诊断阳性改变发生率为40%,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的2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为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尤其是发病时间在2h内患者病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巨大帮助,ST段抬高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5.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冠脉造影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研究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冠脉造影特点。方法入选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34例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56例。详细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冠脉造影所见病变特点、危险因素组成及肌钙蛋白峰值情况。结果NSTEMI组冠脉多支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弥漫性病变、左主干多见,侧支循环开放率高(P〈0.05),而STEMI组急性完全性闭塞病变显著高于NSTEMI组(P〈0.05),肌钙蛋白Ⅰ峰值NSTEMI组明显低于STEMI组(P〈0.05)。在危险因素方面,两组间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脑梗死、吸烟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NSTEMI组中,心梗、心绞痛病史等高危因素明显多于STEMI组(P〈0.05)。结论NSTEMI患者病变严重复杂,但梗死范围及CTnⅠ峰值较STEMI患者小,并且易合并心绞痛、心梗病史等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心电图(ECG)酷似心肌梗死的预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2例ECG酷似心肌梗死的预激综合征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人院时呈心房颤动10例(QRS波宽大、畸形2例,QRS波群与时限正常8例;在Ⅱ、Ⅲ、aVF导联出现深Q波8例,在I、aVL导联出现深Q波2例),呈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QRS波群与时限正常2例(均在Ⅱ、Ⅲ、aVF导联出现深Q波),呈窦性心律9例(在Ⅱ、11I、aVF导联出现深Q波4例,在I、avL导联出现深Q波4例,在V7、V8、V9导联呈深Q波1例)。22例中未见心脏器质性改变19例、主动脉轻度退形性改变1例、室壁节段运动减弱及左室舒张功能减退2例,仅有1例经反复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肌酶学检查,并结合年龄、病史、症状及体征诊断为冠心病合并预激综合征。结论对于预激综合征患者的ECG疑似心肌梗死,应结合临床资料仔细地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电图QRS波群时限(QRSd)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 anfarction,AMI)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AMI 90例的临床资料.依照入院时心电图QRSd分为A组40例,QRSd为0.06 ~0.08 s,B组30例,QRSd为0.08 ~0.10 s,C组20例,QRSd>0.10s.比较3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冠状动脉造影结果、Killip心功能分级构成比及心功能等指标.结果 A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3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90%发生率均低于B、C组,Killip心功能Ⅱ级构成比高于B、C组,心功能Ⅳ级构成比低于B、C组(P<0.05);A组脑钠肽前体、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水平低于B、C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B、C组(P<0.05).结论 QRSd与AMI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存在关联,可作为判断AMI预后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庞春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33)
目的 应用简便、无创性的心电图探讨Q波型心机梗死(MI)后T波动态变化对左室收缩功能和心肌损害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住院80例有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AMI),常规记录12导联心电图,观察异常Q波导联T波的动态变化.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2D)、彩色心室壁动力分析(CK)和超声学定量(AQ)技术检测心室壁和左心室功能.结果 T波由倒置转为直立,即T正常化组的血浆CK峰值和心室壁运动得分指数(WMSI)明显低于T波持续倒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室短轴缩短率(FS)、峰值排空率(PFR)和射血分数(EF)显著高于T波持续倒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波正常化越早左心功能趋向于恢复越好.结论 心电图AMI异常Q波导联T波的动态变化,可作为评价左心功能和心肌损害程度的指标,对判定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庞春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35):14
目的应用简便、无创性的心电图探讨Q波型心机梗死(MI)后T波动态变化对左室收缩功能和心肌损害的影响。方法对我院住院80例有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AMI),常规记录12导联心电图,观察异常Q波导联T波的动态变化。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2D)、彩色心室壁动力分析(CK)和超声学定量(AQ)技术检测心室壁和左心室功能。结果 T波由倒置转为直立,即T正常化组的血浆CK峰值和心室壁运动得分指数(WMSI)明显低于T波持续倒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室短轴缩短率(FS)、峰值排空率(PFR)和射血分数(EF)显著高于T波持续倒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波正常化越早左心功能趋向于恢复越好。结论心电图AMI异常Q波导联T波的动态变化,可作为评价左心功能和心肌损害程度的指标,对判定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指标。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55例心肌梗死患者做为观察对象,均进行常规心电图及冠脉造影,分析其心电图及造影结果。结果按照 WHO 心电图诊断标准和造影结果进行诊断,下壁合并右心室梗死16例,占29.09%,其中冠状造影右冠状动脉阻塞14例,占87.5%,另外右冠状动脉阻塞近端闭塞者11例,占68.75%。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不但有右心室衰竭的症状,而且其心电图主要敏感指标 STv3R ~v5R≥1 mm,STv4R 抬高>STv3R 抬高,STIII 抬高/STII 抬高>1,I、avL、V5、V6导联 Q 波消失。结论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特征性改变多是由于右冠状动脉近端阻塞所致。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心肌酶谱的演变规律及心电图的变化,除有右心衰竭的症状以外,STv3R ~v5R≥1mm,STv4R 抬高>STv3R 抬高, STIII 抬高/STII 抬高>1,I、avL、V5、V6导联 Q 波消失可作为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变化,探讨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照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进行分组,对95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在体表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60例为ST抬高性心肌梗死,其中18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死亡10例;35例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其中3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2例死亡。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表现为急性ST段拾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非sT段抬高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通过分析ST段抬高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治疗后的临床预后,评价ST段的早期恢复程度反映心肌水平再灌注治疗的价值.方法 选择46例初发ST段抬高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选择心前导联中ST段抬高最显著的单个导联,测量治疗后ST段下降的最大比率(ST resolution,STR)[1],根据治疗后ST段下降的幅度分成ST段完全恢复(STR≥70%)或明显恢复(70%>STR≥50%)组(A组),ST段无恢复(STR<50%)组(B组),分别观察两组的临床预后.结果 A组26例,出现心功能Killip Ⅲ~Ⅳ级的1例,住院30 d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再梗死)1例.随访中发现左室扩大5例,心力衰竭再入院1例.B组20例,出现心功能Killip Ⅲ~Ⅳ级的10例,住院30 d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10例,随访中发现左室扩大10例,心力衰竭再入院5例.2组间存在明显差别.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后早期ST段的下降幅度(STR≥50%)可作为反映心肌水平再灌注治疗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老年人心肌梗死1年内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了解心肌梗死后心脏植物神经调节状况.方法:采用时域法五项指标分析50例心肌梗死后1年内门诊随访的老年患者的HRV,并与50例元冠心病证据的老年健康者进行对比.结果:心肌梗死后组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节段平均R-R间期的标准差(SDANN)、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ndex)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大于50 ms记数占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亦较健康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1年内老年患者HRV仍有异常改变,则提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并预示严重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诊断方法及急诊处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诊治的42例非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11例在入院后初诊误诊,误诊率26.19%,其中误诊为胃炎者3例,急性心功能衰竭2例,急性胆囊炎1例,急性肠炎1例,心律失常3例,心源性休克1例。心电图检查定位心肌梗死部位,其中前壁占30.95%,前间壁,占21.43%,心内膜下占16.67%,广泛前壁占14.29%,侧壁占9.52%,后壁占7.14%。以速率法检测心肌酶,CK为(532.27±73.28)U/L,CK-MB为(94.23±26.42)U/L,LDH为(632±127.38)U/L,AST为(125.42±26.36)U/L,均升高与正常参考值2倍以上。经过积极治疗,18例患者最终痊愈,痊愈率42.86%,21例患者好转,好转率50.00%,3例死亡,病死率7.14%3。结论早期行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有助于协助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及时恰当的急诊处理能减少心肌受损,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杨海霞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36):64-65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变化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纳入 ST 段抬高型186例,采用体表心电图连续监测,在1个月内行冠状动脉造影,依据显影结果、血管闭塞情况将其分为两组:右冠状动脉( RCA)病变组98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CX)病变组88例,对心电图心肌相关导联敏感度和特异度进行比较。结果综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心电图分析判断, RCA 组心电图中 aVL 导联 ST 段压低≥1mm 的发生率为90%,高于 LCX 组的24%;QRS 波群 R/ S 比值 LCX 组为(3.7±0.5),高于 RCA 组的(2.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两组在Ⅰ导联中 ST 段压低≥1mm、R/S 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当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闭塞动脉为 RCA 时,aVL 导联 ST 段压低≥1mm 作为分析指标,其敏感度为93%,特异度为82%,阳性预测值为94%,阴性预测值为79%;而 R/ S 比值≤3作为分析指标其敏感度为82%,特异度为93%,阳性预测值为97%,阴性预测值为58%。结论体表心电图变化对初步判断急性心肌梗死部位、相关闭塞血管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简称急性心梗)是内科常见急诊和重症。但临床上有时因其症状不典型,而以其他系统症状突出时,易被误诊或漏诊。为提高对急性心梗的认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共收集本病36例,现对其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26例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资料作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治愈23例,死亡3例,治愈率为88.5%。结论对中年以上人群,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消化道症状、呼吸道症状、心血管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及不明原因的牙痛、咽痛、颈项痛、肩背痛等局部疼痛,应疑及AM I;应及时进行心电图及心肌血清酶学检查,并动态观察,可得以早期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