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锷  康俊龙  田新华 《海峡药学》2013,(12):139-141
目的 探讨超选动脉内灌注尼莫地平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严重血管痉挛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血管内介入治疗13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严重血管痉挛,术中栓塞动脉瘤的同时超选动脉内持续灌注尼莫地平改善血管痉挛.结果 经超选动脉内灌注尼莫地平后血管痉挛得到改善,动脉瘤达到致密栓塞,术后GOS 5分7例,GOS 4分4例,GOS 2分1例,GOS 1分1例.全脑血管造影、MRA随访显示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未见显影.结论 超选动脉内持续灌注尼莫地平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严重血管痉挛安全、有效、可行;尼莫地平灌注治疗应早期、足量、全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效果,为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探寻安全稳定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93例临床资料,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根据造影结果显示:动脉瘤腔填塞程度100%69例,占74.2%;95%13例,占14.0%;90%8例,占8.6%;80%~90%3例,占3.2%。93例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时间〈3d)均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根据GOS评分:治疗效果良好71例,占76.3%;中残21例,占22.6%;重残1例,占1.1%;死亡0例。结论对急性期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能够有效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降低患者病死率与致残率,对患者治疗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早期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占脑卒中的5%,而其中75%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引起,其中高分级颅内动脉瘤占20%~30%。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发展,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死率已经明显下降至20%,死亡患者中超过90%为入院时的高分级动脉瘤患者。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6月—2010年8月收治的36例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为Ⅳ、Ⅴ级患者应用弹簧圈介入栓塞动脉瘤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及辛伐他汀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术前Hunt-Hess分级Ⅱ-Ⅳ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9例,经显微外科动脉瘤夹闭术后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显微外科手术后常规治疗;联合治疗组35例,显微外科手术后常规治疗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及辛伐他汀治疗。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卒中量表(NIHSS)和巴塞尔(Bar-thel)指数评分,测定2组外周血CDl33+CD34+细胞数。结果 69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完全夹闭动脉瘤,术后3天对照组与联合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3,6个月对照组与联合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2组患者NIHSS评分均依次降低,Barthel指数均依次升高;术后3周对照组与联合治疗组患者外周血CDl33+CD34+细胞数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外周血CDl33+CD34+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全过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显微外科手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及辛伐他汀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不仅夹闭动脉瘤祛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而且通过动员自体干细胞参与受损脑组织的功能修复,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安全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unt-Hess Ⅳ~Ⅴ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处理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时期采用早期血管内冶疗的3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和保守治疗的21例患者的结果,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总体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早期栓塞组34例预后良好21例,残疾7例,死亡6例;保守治疗21例中良好5例,残疾4例,死亡12例;两组比较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1,P〈0.01),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47,P〈0.01)。结论Hunt-Hess Ⅳ~Ⅴ级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应早期行血管内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动脉瘤颈夹闭术和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应用于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治疗的效果。方法 2018年3月-2019年3月娄底市中心医院收治高分级aSAH患者60例,采用动脉瘤颈夹闭术治疗的30例设为A组,采用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治疗的30例设为B组,比较2组预后良好率、治疗前后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B组预后良好率为66. 67%,高于A组的40. 00%(P <0. 05);治疗后,2组GO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B组GOS评分低于A组(P均<0. 0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 67%,低于A组的26. 67%(P <0. 05)。结论与动脉瘤颈夹闭术相比,采用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治疗高分级aSAH患者的临床效果更佳,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治过程.所有患者均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并予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共12例(60%),其次为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20%)和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15%),另外1例(5%)的患者是烟雾病.12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均达致密栓塞.结论 首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是自发性蛛网下腔出血中最优化的诊疗方案,可提高该病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治过程.所有患者均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并予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共12例(60%),其次为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20%)和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15%),另外1例(5%)的患者是烟雾病.12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均达致密栓塞.结论 首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是自发性蛛网下腔出血中最优化的诊疗方案,可提高该病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9.
杨华  刘健  孙业忠  刘窗溪  韩国强  陈益民  高方友 《贵州医药》2002,26(10):875-877,F003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和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76例可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分别进行常规的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共检出66例动脉瘤(共72个动脉瘤),根据影像结果拟定显微外科治疗和血管内治疗的治疗方案。结果:76例可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普通脑血管造影和DSA检查49例,显示脑动脉瘤的阳性率为81.6%;行3D-DSA检查27例,清楚显示动脉瘤的阳性率为96.3%,共检出66例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组36例,完全夹闭31例(86.1%),死亡2例(5.6%),并发症5例(1.39%)。血管内治疗组23例,完全栓塞者19例(82.6%),90%以上栓塞2例,载瘤动脉闭塞2例,并发症2例(0.87%),无死亡病例。66例动脉瘤中有7例未治疗。结论:3D-DSA能够提高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动脉瘤的检出率,清楚显示脑动脉瘤的立体形态、瘤颈和载瘤动脉的关系,对指导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和血管内治疗有潜在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全脑血管造影及治疗,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造影的时机及介入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4月收治6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及血管内介入治疗资料。结果 66例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中发现动脉瘤18例,动静脉畸形10例,烟雾病2例。其中动脉瘤患者13例行血管内电解脱弹簧圈(EDC)栓塞治疗,脑血管畸形7例行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胶栓塞治疗。术后随访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DSA造影可以准确评估动脉瘤、血管畸形的大小、方向。在出血后3天内及3周后行造影检查动脉瘤的检查阳性率比较高,且血管痉挛发生几率较少。血管内栓塞治疗手术风险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治过程.所有患者均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并予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共12例(60%),其次为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20%)和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15%),另外1例(5%)的患者是烟雾病.12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均达致密栓塞.结论 首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是自发性蛛网下腔出血中最优化的诊疗方案,可提高该病诊治水平.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mputed tomography (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n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in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order to improve disease diagnosis and therapy. Methods The proces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wenty cases of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08 to December 2010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ll patients were examined with CT scan firstly and confirmed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further with MRI,an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of video (MRA) to identify the reasons,suspected small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ere examined with DSA, and treated with endovascular coil embolization.Results The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aused by rupture of small intracranial aneurysms had 12 cases(60%). Second, due to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in 4 cases (20%) and high blood pressure atherosclerosis in 3 cases (15%), while one case (5%) was moyamoya disease. Twelve cases of small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ere found endovascular aneurysm after DSA imaging and treated with coil embolization, and reached the dense embolism. Conclusions The patients are examined with CT scan firstly and confirm SAH, further examined with MRI, an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MRA to identify the cause, the suspected small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ere examined with DSA inspection, aneurysms found by DSA imaging are treated with endovascular coil embolization. The program is the optimal treatment program of spontaneous hemorrhage, can improv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48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单纯应用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31例,应用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3例,应用球囊辅助技术治疗9例,应用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5例。其中100%栓塞38例,90%以上栓塞7例,90%以下栓塞3例。48例术后随访6~12个月,无动脉瘤复发及再出血。结论:应用综合血管内治疗方法可对难以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较好救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终板造瘘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脑积水患者的疗效.方法:研究资料为某院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脑积水患者88例,均为2014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其中40例行单纯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作为对照组,另48例则同时施行终板造瘘治疗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转归良好率6...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早期显微镜下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3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清除血肿量达90%以上,5例再次出血,2例死亡,植物状态生存4例。术后6个月随访,愈后良好30例,其中16例基本可生活自理。结论超早期显微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是有利的,可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尼膜同联合3H治疗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机制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7月至2012年2月采用尼膜同联合3H治疗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3例,其中治疗组37例,给予尼膜同联合3H疗法,对照组36例,给予尼膜同治疗,采用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及出院时GOS评分,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1.08%,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9.44%,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Ⅲ级以上的患者,在常规应用尼膜地平的基础上,联合使用3H疗法,使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得到较好的改善,预后比单纯使用尼膜地平效果佳。且对于非动脉瘤性SAH患者,3H疗法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其中30例行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观察组),30例行传统开颅手术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能有效清除血肿,利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迟发性脑缺血是患者严重残疾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迟发性脑缺血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脑血管痉挛。西洛他唑是磷酸二酯酶Ⅲ的选择性抑制剂,可舒张血管、抗脂质过氧化、抗血管炎症因子、抑制基底动脉的表型转化和内皮损伤以及抑制腱糖蛋白-C。近年来一系列临床试验表明西洛他唑单用或者联合使用可有效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进而改善迟发性脑缺血。回顾了西洛他唑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西洛他唑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颅内破裂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探讨介入治疗的选择、时机和方法。方法分析14例SAH脑动脉瘤患者治疗後的疗效。结果术前CT检查确诊的14例SAH患者,Hunt和Hess临床分级Ⅰ-Ⅲ级共10例,其中1例遗留精神症状,其余9例均治愈出院。Ⅳ-Ⅴ级共4例,其中1例遗留右侧肢体瘫,1例遗留认知能力差及双下肢无力,其余2例治愈出院。结论动脉瘤栓塞治疗SAH手术风险小,适应证范围广,後遗症少。Hunt和Hess临床分级Ⅳ-Ⅴ级的患者于超早期经弹簧圈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亦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