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膀胱全切术后一种新的尿流改道术式(回肠膀胱腹壁造瘘术)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例回肠膀胱腹壁造瘘术资料。回肠膀胱腹壁造瘘术方法为:双侧输尿管与回肠膀胱吻合好后,于右下腹麦氏点打孔引出输尿管引流管,并经此孔放入F18双腔硅胶气囊尿管,行回肠膀胱造瘘,气囊注水30mL,轻牵尿管使回肠膀胱贴附腹壁内面腹膜,4号丝线间断缝合回肠膀胱浆肌层于腹壁内面腹膜。结果 2例手术均成功,回肠膀胱建立、输尿管膀胱吻合及回肠膀胱腹壁造瘘手术时间36~41min,术后住院日17~23d,术后随访3~6个月,无并发症出现。偶有膀胱造瘘口处尿外渗。结论从初步结果看,回肠膀胱腹壁造瘘术具有操作简单、术后护理成本低、生活质量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回肠代膀胱术和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在尿流改道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3年至2009年行尿流改道手术患者71例,33例实施回肠代膀胱术,38例实施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记录两组患者贮尿囊容量;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主要并发症(主要包括尿失禁、代谢性酸中毒、输尿管返流)发生情况.结果 ①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贮尿囊容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尿失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代谢性酸中毒、输尿管返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回肠代膀胱符合生理排尿特点,患者易接受.但是其手术适应范围较小,尿失禁发生率较高.而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手术过程相对简单,手术适应范围广,尿失禁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膀胱高级别尿路上皮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腹壁造瘘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7例膀胱高级别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腹壁造瘘术治疗。结果 47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总手术时间250~320min,平均280min,出血量400~600mL;回肠膀胱腹壁造瘘术手术时间80~150min,平均110min。住院时间8~26d,平均12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9d。术后5~7d恢复正常饮食,1~2周拔除导尿管(盆腔引流管),8周拔除双侧输尿管支架管,每月更换代膀胱造瘘管。平均随访16.7(4~96)月,除1例患者血肌酐一过性升高外,其他患者血肌酐、尿素氮均正常,未出现酸中毒。结论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腹壁造瘘术治疗高级别尿路上皮癌临床疗效可靠,术后无严重并发症,能弥补Bricker术的不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膀胱全切除术后尿流改道和膀胱替代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膀胱肿瘤患者施行膀胱全切除术后,尿路的处理方法经历了一系列变革。最早是将输尿管造口于乙状结肠或腹壁,前者易发生上行性感染及高氯血性中毒,后者易发生尿液渗漏及造口狭窄,疗效很不满意。1950年Bricker设计了回肠膀胱术,避免了造口狭窄,但需佩戴腹壁尿袋。19世纪70年代Kock首先设计了用去管重建腹壁可控膀胱,由患者间歇导尿,不需佩戴腹壁尿袋。回肠膀胱和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杂交以及Keyhole2种方式治疗回肠代膀胱造口疝相关并发症的比较研究。 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京西院区住院治疗的回肠代膀胱术后并发造口疝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杂交法组14例,Keyhole组16例。比较其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1周肌酐变化,统计术后泌尿外科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杂交法组与Keyhole组在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血肌酐、术后1周血肌酐、回肠膀胱术后至出现造口疝时间、出现造口疝至手术时间、疝囊大小、疝环大小、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杂交法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Keyhole法组,杂交法组术后第1天血肌酐明显高于Keyhol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1周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肾积水发生率Keyhole组为0%,杂交法组为21%(3/14);其中术后7 d内有2例患者出现双肾积水,均于回肠膀胱造口留置尿管后解除;1例患者术后2个月出现双肾积水,通过双肾穿刺造瘘后解除尿路梗阻。 结论对于回肠代膀胱术后并发造口疝患者,杂交法及Keyhole均为有效手术治疗方式,杂交法较Keyhole法出现术后短期一过性肌酐升高及肾积水的概率更高,但经保守治疗大部分可于短期内缓解,故推荐使用Keyhole法治疗回肠代膀胱造口疝。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体外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距回盲部 20 cm处取35 cm回肠,中段折叠成 N形并将其对系膜缘纵形剪开,缝制成贮尿囊;近端回肠作为输入道,远端回肠作为尿流输出道,将此段回肠于下腹壁造瘘口处穿出体外,于造瘘口处取双片梯形皮瓣包绕外露肠管缝制成皮管,制成输出道。将尿液控制器置于皮管外,利用气囊控制排尿。结果 10例动物顺利度过手术期。术后6个月内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及血脂均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尿动力学检查:术后 3个月时平均贮尿囊最大容量为(150±40)ml,最大充盈压为(24.4±5.3)cm H_2O(1 cm H_2O=0.098 kPa),贮尿囊顺应性好。X线影像学检查:肾脏显影良好,输尿管通畅,贮尿囊充盈良好,无输尿管逆流。尿液控制器的排尿效应:气囊充气后,无尿液流出;气囊消气后,尿液呈粗线条流出。结论 该尿流改道术式可达到体外控制排尿的效果,手术操作比较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闭合性尿道球部损伤早期行耻骨上膀胱造瘘术与膀胱镜下留置尿管术的临床效果及术后狭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就诊的57例闭合性尿道球部损伤患者,耻骨上膀胱造瘘患者24例(造瘘组),膀胱镜下留置尿管患者33例(置管组)。随访期间发生狭窄的患者,根据狭窄程度行微创手术(内镜下尿道内切开术或尿道扩张术)或开放修复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狭窄的发生率、狭窄段长度、勃起功能障碍(ED)发生率。比较早期行膀胱镜下留置尿管治疗后发生狭窄的患者与早期行耻骨上膀胱造瘘治疗后发生狭窄的患者经微创手术治愈的比例。结果造瘘组和置管组术后狭窄发生率分别为33.33%(8/24)和63.64%(2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段长度分别是(1.17±0.42)cm和(1.38±0.44)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瘘组与置管组ED发生率分别是4.17%(1/24)和6.06%(2/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行膀胱镜下留置尿管治疗后发生狭窄的患者与早期行耻骨上膀胱造瘘治疗后发生狭窄的患者通过微创手术治愈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32,P=0.154)。结论尿道球部损伤患者早期行耻骨上膀胱造瘘可能降低术后尿道狭窄的发生,但对狭窄段长度及ED的发生可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膀胱切除Bricker术后晚期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2月前因膀胱肿瘤行腹腔镜全膀胱切除Bricker术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6个月,其中1例于术后13个月死于心脑血管意外,2例失访;余31例中,16例发生晚期并发症(51.6%),二次手术2例(6.5%),发生造瘘口相关并发症5例(16.1%),肠相关并发症3例(9.7%),尿道感染及肾盂肾炎4例(12.9%),尿石病2例(6.5%),肾功能减退2例(6.5%)。结论:Bricker术操作简单,适于有严重合并症的患者,是最常用的尿流改道术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并双"拖入式"改良Bricker术治疗结核性膀胱挛缩和尿道狭窄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0年9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4例结核性挛缩膀胱患者临床资料特征,总结该手术要点及步骤。4例男性患者(36~76岁),术前影像学及T-SPOT诊断为泌尿系结核,膀胱容量<40 ml,合并后尿道炎性狭窄。4例患者均施行挛缩膀胱切除并双"拖入式"改良Bricker术。术中取中下腹正中切口,先切除挛缩膀胱,术中膀胱颈部多点活检后最大限度保留膀胱颈口组织并封闭。双"拖入式"改良Bricker术步骤:游离输尿管并保护其血运,置入7 F尿流改道支架管并固定;距离回盲部20 cm以上,寻找血管分支适合的回肠段(15~18 cm),近端3-0可吸收线缝合封闭;直线切割闭合器回肠侧侧吻合;将取出的回肠段清洁;拖入右侧造口腹壁,回肠末端浆肌层与皮下组织缝合两次固定,形成自然乳头3 cm突出于皮肤;将输尿管"拖入式"错位植入回肠对侧系膜腔内。 结果手术时间131~178 min,术中出血为50~400 ml。术后5~7 d拔除尿流改道支架管,术后住院时间5~7 d,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8个月肾功能恢复良好,Bricker造口乳头满意。3例患者恢复正常性生活。 结论膀胱全切并双"拖入式"改良Bricker术可作为难治性结核性膀胱挛缩和尿道狭窄的手术选择方式,其远期安全性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膀胱癌行全膀胱及尿道切除回肠膀胱术(Bricker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膀胱癌患者,一期施行膀胱及尿道全切回肠代膀胱尿流改道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均恢复良好,出现近期并发症5例,无远期并发症.26例均获随访1~10年,平均6.2年,5年生存率67.5%.结论 对于膀胱癌侵犯尿道及前列腺无法保留尿道的患者,采取一期切除膀胱及全尿道回肠膀胱尿流改道术,操作简单易行,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推荐为此类患者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后腹腔途径借助完全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切除及膀胱袖状切除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确诊为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UT-UC)的60例患者的资料,根据治疗术式的不同分为完全后腹腔镜组、联合下腹小切口组,其中完全后腹腔镜组29例患者行完全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切除及膀胱袖状切除术,联合下腹小切口组31例患者行后腹腔下肾输尿管切除联合下腹部小切口膀胱袖状切除术。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完全后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143±12)min,联合下腹小切口组平均手术时间(206±19)min,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排气时间、VAS评分、住院时间和肿瘤复发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处理输尿管末端时,完全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切除及膀胱袖状切除术的手术时间短,手术过程安全、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尿道钬激光切除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12月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86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其治疗方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43例,A组患者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对症基础治疗上经尿道予行钬激光切除术,B组患者在该疾病对症基础治疗上经尿道予行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结束后,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出院随访后的复发情况.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后冲洗量均明显少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膀胱穿孔,且在住院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费用及复发情况的比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术中未发生闭孔神经反射,B组闭孔神经反射发生16例(37.21%)(P<0.05).结论 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可减少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后冲洗量,降低其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率,具有止血性好、安全性高等特点,可作为临床上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一种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改良胰肠吻合与普通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1月采用普通胰肠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的79例壶腹周围肿瘤患者(普通胰肠吻合组)临床资料与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采用改良胰肠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87例壶腹周围肿瘤患者(改良胰肠吻合组)临床资料行进行回顾性历史对照分析,普通胰肠吻合为用胰腺断端-空肠侧壁吻合,改良胰肠吻合为胰腺断端-空肠侧壁黏膜对黏膜吻合。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手术方式、整体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尽管两组整体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但改良胰肠吻合所用的时间约为普通胰肠吻合时间的2倍。改良胰肠吻合组术后A级和B级胰瘘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胰肠吻合组(P=0.027、0.019),胆瘘和腹腔感染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普通胰肠吻合组(P=0.014、0.011),两组的术后并发症中C级胰瘘、肠瘘、腹腔出血和胃排空延迟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改良胰肠吻合和普通胰肠吻合比较,可显著降低A级、B级胰瘘、胆瘘和腹腔感染的发生率,但手术时间有所延长,该改良术式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肾盂输尿管癌的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1年10月在汉中市中心医院接受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肾盂及输尿管癌的病例共60例,其中经腹腹腔镜一体位肾输尿管全长切除联合使用定制的哈巴狗钳行膀胱袖状切除术30例(改良组),后腹腔镜结合下腹部斜切口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30例(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随访结果。 结果两组中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管保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膀胱肿瘤复发和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随访1~48个月,膀胱肿瘤复发共8例,其中改良组2例,传统组6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愈,其余均无瘤生存。 结论完全经腹腹腔镜一体位肾输尿管全长切除联合使用定制的哈巴狗钳行膀胱袖状切除术更加符合肿瘤根治原则,是一种安全、微创、可行、有效的方法,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有剖宫产史的腹腔镜困难性子宫全切除术(LTH)避免膀胱损伤技巧。 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在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8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全部患者均有剖宫产病史2次以上。总共85例患者,其中50例应用举宫杯并在分离及下推膀胱腹膜反折前膀胱注射含亚甲蓝生理盐水300 ml(A组),35例应用普通举宫器及下推膀胱腹膜反折前膀胱注射含亚甲蓝生理盐水300 ml(B组),B组患者手术技巧为开始时使用,后期改用A组手术技巧。比较两者膀胱损伤出现例数、损伤程度、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等情况。 结果在患者孕产次、年龄、剖宫产次数、末次剖宫产至今时间、体质量指数(BMI)等方面,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损伤膀胱1例,B组术中损伤膀胱6例,A组平均出血量为58 ml,B组130 ml;A组平均手术时间78 min,B组126 min;A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 d,B组10 d,在膀胱损伤、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A组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困难性子宫全切除术中应用举宫杯、下推膀胱腹膜反折前膀胱注射美蓝液充分暴露膀胱腹膜反折可有效避免膀胱损伤,从而减少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单次与多次膀胱灌注化疗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膀胱癌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入院的46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术后患者,按照化疗方案划分为对照组(23例)与研究组(23例)两组,对照组选用单次膀胱灌注化疗,研究组选用多次膀胱灌注化疗,比较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腹膜后肿瘤复发率及膀胱癌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术后出现1例膀胱刺激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研究组术后出现1例少量血尿,1例下尿路刺激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例患者复发腹膜后肿瘤,发生率为4.35%;研究组术后无1例患者复发腹膜后肿瘤,两组术后腹膜后肿瘤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发生9例膀胱癌,发生率为39.13%;研究组术后发生2例膀胱癌,发生率为8.70%,研究组术后膀胱癌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次膀胱灌注化疗可有效降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术后患者的膀胱癌发生率,对于预防膀胱癌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壁疝修补术联合围手术期康复训练对成人腹壁疝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复发的影响。 方法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怀柔医院就诊的80例腹壁疝患者,根据患者所采取的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均采用腹腔镜内补片植入术,观察组无康复介入,治疗组采用术前1周、术后3周的康复训练,训练内容包括腹式呼吸训练、腹内外斜肌、腹横肌、多裂肌、盆底肌等核心肌群激活训练。记录手术相关指标及胃肠功能恢复指标;检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统计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随访1年,观察疝复发率。 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疼痛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均缩短(P<0.05),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肠鸣音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组IL-6和CRP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但观察组IL-6和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肠管损伤、血清肿、慢性疼痛、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腹壁疝修补术联合围手术期康复训练可促进成人腹壁疝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降低机体炎性反应,且安全性高,降低术后复发率,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5例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与改良组(25例),其中对照组行经典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改良组行改良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术中注意对膜部尿道括约肌、神经血管束加以保留。结果①改良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为(265.1±27.8)min vs.(302.4±46.5)min,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为(403.9±156.2)ml vs.(485.3±121.6)ml,P〈0.05。②改良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2例(4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例(90%),P〈0.01。③两组间最大膀胱容量和充盈期膀胱内压无明显差异(P〉0.05),但改良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为(22.9±7.6)ml vs.(45.3±12.4)ml,最大尿流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8.3±3.5)ml/s vs.(14.9±3.2)ml/s(P〈0.01或P〈0.05)。④改良组患者勃起功能保留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2.4%vs.46.7%),P〈0.05。⑤改良组与对照组间2年生存率(87.5%vs.78.6%)、5年生存率(66.7%vs.71.4%)和平均生存时间(52.6±8.2)个月vs.(56.9±7.8)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不仅可达到肿瘤根治目的,而且可明显改善患者储尿、排尿、控尿功能,有效保护患者阴茎勃起功能。  相似文献   

19.
章亚平 《护理学杂志》2003,18(2):141-142
目的:探讨膀胱癌术后大剂量吡喃阿霉素(THP)膀胱内灌注时保留时间对肿瘤复发和对人体安全性的差异。方法:将45例浅表性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病人随机分对照组(24例)、观察组(21例),二术后2周开始应用THP(40mg/40ml)膀胱内灌注,观察组灌注后药物在膀胱内保留30min;对照组保留2h。结果:两组病人随访7-26个月,复发率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所有病人均能耐受THP膀胱内灌注;两组灌注后不同保留时间全身不良反应比较,均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尿频、尿痛等膀胱刺激症和迟发性不良反应(尿道狭窄和前列腺炎)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膀胱癌术后应用THP膀胱内灌注预防肿瘤复发效果显著,药物在膀胱内保留时间短,对膀胱、尿道刺激性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RP-1/CD9和cyclinD1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和12例正常对照组膀胱组织MRP-1/CD9和cyclinD1的表达情况。结果:MRP-1/CD9阳性表达率膀胱癌组为51.25%,对照组为91.11%(P<0.05);Ta~T1肿瘤阳性表达率为71.42%,T2~T4为35.56%;G1肿瘤阳性表达率为78.57%,G2为43.48%,G3为31.03%,随着肿瘤浸润性和分级上升,阳性表达率逐渐下降(P<0.01,P<0.05);MRP-1/CD9阳性表达率肿瘤初发和复发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单发者高于多发者(P<0.05)。膀胱尿路上皮癌cyclinD1阳性表达率为53.75%,对照组为0(P<0.01);Ta~T1肿瘤阳性表达率为78.57%,T2~T4为17.65%;G1肿瘤阳性表达率为85.71%,G2为56.52%,G3为20.69%,随着肿瘤浸润性和分级升高,cyclinD1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P<0.05,P<0.05)。cyclinD1阳性表达率肿瘤初发和复发者、多发者和单发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结论:MRP-1/CD9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浸润性和分级相关,其表达缺失可能是判断该肿瘤预后的一个指标;cy-clinD1较能准确地评估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生物学行为,二者对于判断膀胱癌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