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目的探讨普萘洛尔联合平阳霉素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对63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采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注射剂量为0.3~0.5 mg/cm2),同时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剂量为1.0~2.0 mg/Kg·d)联合治疗,定期随访,评定疗效。结果随着联合用药时间的延长,血管瘤进一步缩小,颜色变浅,瘤体及表面血丝逐步消退,有效率达93.7%。结论平阳霉素和普萘洛尔联合应用治疗血管瘤可产生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外用盐酸普萘洛尔和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颜面部增生期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方法:43例颜面部血管瘤患儿,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普萘洛尔治疗组(23例)和噻吗洛尔治疗组(20例),两组分别门诊使用盐酸普萘洛尔注射液或噻吗洛尔滴眼液于血管瘤体表涂抹,3次/天,治疗4~16周后评价疗效,同时观察两组患儿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并比较两种药物的临床使用安全性。结果:普萘洛尔治疗组:23例,Ⅳ级疗效8例(34.8%),III级6例(26.1%),II级5例(21.7%),I级4例(17.4%);噻吗洛尔治疗组:20例,Ⅳ级疗效7例(35.0%),III级6例(30.0%),II级4例(20.0%),I级3例(15.0%)。所有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外用盐酸普萘洛尔和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颜面部增生期血管瘤均有一定的疗效,临床显效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口服普萘洛尔与局部注射平阳霉素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77例婴幼儿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治疗方法.其中口服普萘洛尔治疗组40例,每天给药剂量为1.0~2.0mg/kg,平均服药6个月;局部瘤体内注射平阳霉素治疗组37例,注射浓度为1.0mg/ml,给药剂量为0.2mg/kg,平均注射4次.结果 经过6个月随访观察,两组治愈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与局部注射平阳霉素组相比不良反应少,效果好,是临床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1年6月,笔者采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11例婴幼儿血管瘤,2mg/kg/天,分2次口服,3个月为1个疗程。如观察瘤体有复发表现,则重复1个疗程,至患儿1岁停药。结果:口服普萘洛尔后1周,瘤体颜色开始变淡、萎缩变软。治疗3个月后,大部分瘤体明显萎缩。至1岁时,瘤体基本消退,表面遗留毛细血管扩张。部分患儿出现心率减慢和腹泻,均在停药1周后恢复,继续治疗。结论:口服小剂量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普萘洛尔与糖皮质激素比较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Wiley数据库、CNKI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以“普萘洛尔”、“糖皮质激素”、“婴幼儿血管瘤”为关键词,检索各自数据库自2008年至201 3年7月期间所有普萘洛尔与糖皮质激素比较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进行资料提取后,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RCT),试验组口服普萘洛尔31 0例,对照组口服糖皮质激素247例,一共包括557例血管瘤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R=4.85,95%CI(3.245,7.26),P<0.0000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R=0.08,95%CI(0.05,0.14),P<0.00001],试验组低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结果证明普萘洛尔与糖皮质激素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相比较,普萘洛尔能明显提高有效率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研究,评估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我科从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收集的41例血管瘤患儿根据其家属的意见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其中治疗组20例,接受口服普萘洛尔治疗;观察组21例,接受门诊随访观察,比较两组的血管瘤变化情况,并检测治疗组服药前后患儿的心率、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变化情况。结果:经过2个月的观察或治疗,治疗组显效9例,有效11例,无效0例;观察组显效0例,有效8例,无效13例。治疗组和观察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同时治疗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1h心率有所变化,其他如血糖和肝功能、肾功能及血FT3、FT4、sTSH等变化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普萘洛尔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过程中可抑制血管瘤的生长,部分患儿效果显著;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小剂量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剂量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23例(男6例,女17例),口服普萘洛尔0.5~0.75 mg/(kg.d),疗程1~9个月,并进行疗效评定和安全性评价。结果:疗效评定:优6例(26.1%),良9例(39.1%),中等8例(34.8%);不良反应包括:心率轻度减慢8例(34.78%),睡眠障碍2例(8.7%),腹泻1例(4.3%)。不良反应轻,均1周内自行消失;安全性评定:15例为安全,8例为比较安全。结论:小剂量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良好,不良反应轻,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普萘洛尔治疗严重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9月~2012年9月,笔者科室对34例严重婴幼儿血管瘤患儿进行口服普萘洛治疗,服药剂量为第1天1.0mg/kg,第2天1.5mg/kg,第3天2mg/kg,12h 1次、分2次服用。服药后1周、1个月和停药时进行疗效评价,并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儿在口服普萘洛尔1周后瘤体得到控制,服药1月和停药时,97.1%(33/34)的患儿表现为促进消退。3例伴发溃疡的血管瘤患儿,溃疡在服药后1个月内均愈合。8.8%(3/34)患儿有腹泻、食欲减退的不良反应。26.5%(9/34)患儿停药后有复发倾向。结论: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小,可作为严重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0.5%噻吗洛尔溶液局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5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给予0.5%马来酸噻吗洛尔溶液血管瘤表面外用(30μL/cm2);对照组共17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给予生理盐水血管瘤表面外用(30μL/cm2)。每8 h使用1次,1天3次。每个月定期门诊复查,持续6个月,定期观察和记录血管瘤大小、质地、颜色变化,若出现严重症状和体征者及时给予对症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评定:优1例,好4例,中11例,差9例,总有效率64.00%;对照组疗效判定:优0例,好0例,中3例,差14例,总有效率17.65%。两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0.5%噻吗洛尔溶液局部治疗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患儿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0.
血管瘤多发生于婴幼儿期,是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一种良性肿瘤,发生率为5%~10%[1].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 IH)多具有自限性,有85%~90%的患儿在7~10岁时自然消退,但一些血管瘤因其显著生长或影响机体功能而须及时干预治疗[2].目前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手术、激光、冷冻等.2008年,Léauté-Labrèze等[3] 偶然发现并提出普萘洛尔可作为一种新的药物治疗方法.随后,多国专家学者进行了一系列临床研究和科学分析,相继报道了普萘洛尔治疗IH的良好疗效及其安全性,并建议将其作为治疗IH的一线药物.笔者就近年来普萘洛尔治疗IH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研究普萘洛尔联合磷32(32P)敷贴治疗儿童脉管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86例脉管畸形患儿,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纯组与联合组,每组43例。单纯组:使用普萘洛尔治疗;联合组:使用普萘洛尔联合32P敷贴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并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儿血压、心率、睡眠及病变部位的变化情况,并在治疗结束后对患儿家属进行护理指导。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满意度。结果:单纯性血管瘤的治疗效果高于静脉畸形与混合型血管瘤。静脉畸形与混合型血管瘤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疗效优于单纯组(P<0.05),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亦显著高于单纯组(P<0.05);联合组患儿治疗后湿性皮炎、干性皮炎及色素脱失的发生率均高于单纯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儿色素沉着的发生率低于单纯组,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儿的治疗满意度显著高于单纯组(P<0.05)。结论:普萘洛尔联合32P敷贴治疗儿童脉管畸形效果明显,可显著提高有效率,且患儿家属对治疗满意,为临床治疗与护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普萘洛尔治疗新疆地区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颌面肿瘤外科接受口服普萘洛尔治疗的血管瘤患儿42例,年龄1~14个月,服药剂量:小于3个月的患儿口服剂量为0.5mg/kg/天;3~6个月的患儿口服剂量为1mg/kg/天;大于6个月的患儿口服剂量为2mg/kg/天。2次/日、饭后30min服药,两次给药间隔6~8h。连续服用1年,服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复诊,动态评估患儿瘤体大小、质地、颜色及不良反应,并对出现的不良反应积极处理。以Achauer疗效评定法及服药前后彩色多普勒B超检查结果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42例患儿服药观察12个月后,疗效I级(差)3例,II级(中)16例,III级(好)13例,IV级(优)10例;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不同性别、民族、瘤体部位与血管瘤分型治疗效果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2例患者治疗前PSV(46.47±26.87)与治疗后PSV(17.67±8.05)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42例患者治疗前RI指数(0.54±0.12)与治疗后RI指数(0.82±0.15)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作用显著且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显微超声监测腮腺区婴幼儿血管瘤患儿,在口服普萘洛尔前后病灶的变化情况。方法保存患儿普萘洛尔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图像并建立数据库,超声评价指标包括病灶深度、血管密度、血管阻力指数等,应用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病灶变化情况。结果口服普萘洛尔后,血管瘤病灶深度、血管密度明显下降,血流阻力指数明显上升。结论普萘洛尔能够有效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显微超声能够有效监测服药后血管瘤病灶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噻吗洛尔滴眼液持续外敷治疗中低度风险婴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2月在无锡市儿童医院治疗的532例中低风险血管瘤患儿。根据家属自愿的原则分为实验组287例,对照组245例。实验组:皮损处噻吗洛尔滴眼液持续外敷1h,每日2次;对照组:皮损处噻吗洛尔滴眼液外敷20min,每日2次。每4周门诊复查,随访6个月~1年。将每例患儿治疗4个月的临床图片进行疗效评估,并记录局部皮肤不良反应。结果:根据Achauer疗效评定法判定临床疗效,Ⅱ级以上为有效。结果显示持续外敷1h有效率优于外敷2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4386,P<0.01)。局部皮肤不良反应包括红斑、脱皮、结痂,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中低度风险婴儿血管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单用0.5%噻吗洛尔乳膏与联合局部得宝松注射,治疗较厚的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I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自2015年1月至2015年11月,对43例具有一定厚度(2~6 mm)的增生期浅表型IH患者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病灶一半单纯外用0.5%噻吗洛尔乳膏治疗,而另一半联合局部得宝松注射治疗。乳膏一天涂4次,涂5个月;得宝松注射治疗4周一次,当病灶厚度小于2 mm或连续3次注射病灶未见任何反应时停止注射治疗。5个月后,针对治疗前后病灶厚度、颜色及面积进行评分,比较两种方法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38例患儿(共39个病灶)完成治疗,两组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联合治疗组的厚度和颜色消退评分,及起效时间均显著优于单纯外用乳膏组,而面积消退方面两者无统计学差异。联合治疗组中2例病灶(5.13%)治疗后出现破溃,2例病灶(5.13%)注射后1个月出现局部萎缩凹陷,1例病灶(2.56%)在两个治疗组中均出现脱皮。结论 相比单用乳膏治疗,局部外用0.5%噻吗洛尔乳膏联合得宝松注射治疗较厚的增生期浅表型IH,可缩短起效时间,提高疗效,尤其在厚度及颜色消退方面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口服不同剂量普萘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的临床研究,评估其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将血管瘤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以1mg/kg·d及2mg/kg·d普萘洛尔治疗,并监测患儿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变化。结果:治疗后6周两组患儿血清的VEGF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下降程度有差异显著意义(P0.01),两治疗组之间下降水平有差异(P0.05)。结论:应用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疗效与剂量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