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测量Baumann角判断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06月至2013年03月收治并获随访的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58例,利用Baumann角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根据患者家属选择的手术方案分为闭合复位内固定组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 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33例、切开复位内固定25例。对两组在住院期间、拆除石膏后和末次随访时的Baumann角,肘内翻发生率进行比较,以Flynn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进行评估。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12~45个月(平均14.7个月)随访。58例患者均骨性愈合,无切口或针道感染、血管神经损伤、骨化性肌炎、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等并发症。根据患者家属选择的手术方案分为闭合复位内固定组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 闭合复位内固定组肘内翻发生率12.12%,肘关节功能优良率84.85%;切开复位内固定组肘内翻发生率8.00%,肘关节功能优良率84.00%,两组的肘内翻畸形发生率、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位后Baumann角≥800与Baumann角<800肘内翻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复位后及时测量BA角度,根据Baumann角必须<800判断是否予以纠正复位,再行微创克氏针内固定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一种疗效可靠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比较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d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通过检索关于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经皮克氏针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对照研究的4篇文章,采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法对肘关节功能、提携角、术后并发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Meta分析发现,经皮克氏针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在肘关节功能、提携角、术后并发症方面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首选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当闭合复位失败或伴有神经、血管损伤时可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与单纯石膏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 ⅡB型和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3—2021-06诊治的78例儿童Gartland ⅡB型和Ⅲ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其中38例骨折闭合复位后采用经皮克氏针固定(A组),40例骨折闭合复位后采用单纯石膏外固定(B组)。比较两组骨折复位固定时间、X线透视次数、治疗后3个月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以及骨折闭合复位即刻、治疗后3个月Baumann角。结果 7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5.5(3~12)个月。B组骨折复位固定时间较A组短,X线透视次数较A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1例出现针道感染,换药后痊愈。B组3例出现肘内翻畸形,二期行截骨矫形手术治疗。B组治疗后3个月Baumann角较骨折闭合复位即刻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3个月Baumann角小于B组,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闭合复位单纯石膏外固定比较,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 ⅡB型和Ⅲ型肱...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严重移位的、屈曲及伸直位均不稳定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 Ⅳ型治疗。方法 对2008 年3月~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8 例儿童严重的Gartland Ⅳ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疗效进行评价,分析此类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失败的原因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的治疗效果。结果 8例Gartland III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均接受切开复位及克氏针内固定术,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总体效果良好。随访1~3年,无一例发生骨不连,肘内翻,神经损伤。结论 Gartland III型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仍是主要治疗手段。同时,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是提高本种类型骨折治疗疗效、防止肘内翻畸形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5-12诊治的16例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9例(闭合复位组),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7例(切开复位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结果切开复位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闭合复位组,但住院时间长于闭合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均获得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骨折均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钉道感染、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发生,仅闭合复位组1例出现肘内翻畸形。末次随访时,闭合复位组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低于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首选治疗方法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但对于有明显血管神经损伤、闭合复位失败者则需要及时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后内侧和后外侧移位肱骨髁上骨折和发生肘内翻畸形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33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ⅢA型18例,ⅢB型15例),术后辅以石膏托外固定3~4周。术后在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提携角和肘关节的运动范围,观察提携角变化,分析移位方向和肘内翻的关系。结果患儿均获随访,时间1~2年。18例ⅢA型骨折者提携角丢失15.2°±5.1°,15例ⅢB型骨折者提携角丢失8.8°±3.5°。ⅢA型骨折与ⅢB型骨折致肘内翻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未出现肘关节活动受限。根据Flynn标准:18例ⅢA型骨折患儿中10例为良,8例为差;15例ⅢB型骨折患儿中9例为良,6例为差。结论ⅢA型骨折较ⅢB型骨折出现肘内翻的可能性更大。即使术后得到了解剖复位,ⅢA型骨折仍可能导致肘内翻畸形,这可能是ⅢA型骨折中内侧骨皮质的压缩,或伴有骨骺损伤所造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ⅡB、Ⅲ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9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闭合组(39例)行闭合复位克氏针经皮内固定,切开组(40例)行切开复位克氏针经皮内固定。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术后3个月时Baumann角、提携角、肘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闭合组为(22.85±3.79)min,切开组为(34.22±2.7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中失血量:闭合组为(1.85±0.81)ml,切开组为(13.12±1.8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79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6个月。患儿均无骨折延迟愈合、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时,Baumann角、提携角、肘关节功能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ⅡB、Ⅲ型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相似,但闭合复位创伤更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少,并且不影响皮肤外观。  相似文献   

8.
肘内侧进路切开复位治疗Gartland Ⅲ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介绍采用肘内侧进路切开复位治疗GartlandⅢ肱骨髁上骨折的体会.方法本组共36例,均为Gartland Ⅲ骨折.所有病例均经过急诊手法复位,因对位不理想或骨折不稳定而接受手术治疗.采用肘关节内侧进路,直视下对合骨折并用2枚克氏针交叉固定,石膏固定4周.结果27例获得半年以上随访.除1例提携角较对侧有10°以上改变,1例肘关节伸屈受限范围>15°外,其他肘关节活动恢复优良.无血管神经并发症.结论肘内侧进路切开复位治疗GartlandⅢ肱骨髁上骨折,方便了直视下内侧髁的准确对位,避免误伤尺神经,降低了肘内翻的发生率,隐藏了切口,达到美观作用.  相似文献   

9.
介绍采用肘内侧进路切开复位治疗GartlandШ肱骨髁上骨折的体会。方法 :本组共 3 6例 ,均为GartlandШ骨折。所有病例均经过急诊手法复位 ,因对位不理想或骨折不稳定而接受手术治疗。采用肘关节内侧进路 ,直视下对合骨折并用 2枚克氏针交叉固定 ,石膏固定 4周。结果 :2 7例获得半年以上随访。除 1例提携角较对侧有 10°以上改变 ,1例肘关节伸屈受限范围 >15°外 ,其他肘关节活动恢复优良。无血管神经并发症。结论 :肘内侧进路切开复位治疗GartlandШ肱骨髁上骨折 ,方便了直视下内侧髁的准确对位 ,避免误伤尺神经 ,降低了肘内翻的发生率 ,隐藏了切口 ,达到美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肱骨髁上骨折后力学改变畸形愈合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至2022年在我院就诊的54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所有患者均采取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将随访6个月时并发肘外翻和肘内翻的患儿分为畸形愈合组(n=10),未发生并发肘外翻和肘内翻的患儿分为正常愈合组(n=44),比较2组患儿术前、复位后、随访6个月时的肱骨小头前倾角、Baumann角、提携角、肱骨远端扭转角,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术前、复位后、随访6个月时提携角与肱骨小头前倾角、Baumann角、肱骨远端扭转角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肘关节畸形愈合的力学因素。结果 术前畸形愈合组中Baumann角、肱骨远端扭转角、提携角均明显高于正常愈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后,畸形愈合组肱骨小头倾角、Baumann角、肱骨远端扭转角明显高于正常愈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前Baumann角与肱骨远端扭转角与提携角呈明显负相关(P<0.05);复位后,两组的肱骨小头倾角、Baumann角、肱骨远端扭转角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Ⅱ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5年7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36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病例资料,按照Gartland分型均为Ⅱ型骨折,其中ⅡA型16例,ⅡB型20例,均为闭合性骨折;男19例,女17例;平均年龄5.8(3~12)岁。所有病例均行闭合复位经皮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术后长臂管型石膏固定3周,拆除石膏后进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术后采用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平均32(20~45)min。本组36例患儿无一例出现医源性尺神经损伤、Volkmann挛缩或肘内翻畸形,其中1例出现针道轻度感染,拔出克氏针后口服头孢类抗生素后痊愈。平均随访13.2(12~24)个月,末次随访按照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临床疗效:优29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7.2%。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是治疗GartlandⅡ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方法,早期复位固定可有效减少单纯石膏固定引起的骨折移位、肘内翻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肘关节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背景: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是目前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首选方法,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并发症发生问题。目的:评价尺神经沟置针术式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1998年1月到2010年10月采用尺神经沟置针术式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144例,随访时检查环小指运动及感觉情况,测量双上肢长度、肘关节活动度,摄双肘正位片测量Baumann角或提携角。采用HSS肘关节功能评价法评分标准进行肘关节功能评定。 结果:144例患儿,随访14~85个月,平均60个月,根据HSS肘关节功能评定法行功能评价:优140例,良4例,无肘内翻和肘外翻畸形发生,无继发尺神经损伤,肢体无短缩。 结论:尺神经沟置针术式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可获得良好的肘关节功能及外观,预防了肘内翻畸形及继发尺神经损伤,且对骨骺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分析176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治疗后的并发症情况及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骨折复位后,22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症状,去除石膏后症状均缓解或消失。石膏固定中,74例骨折不稳定,至少进行了2次复位。克氏针固定中,无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患儿均获随访,时间1~18个月。发生肘内翻畸形17例,骨化性肌炎7例。肘关节功能评定:优135例,良30例,差11例。结论骨折早期应积极处理和预防血管、神经损伤及骨筋膜室综合征,肘内翻畸形和骨化性肌炎的防治应贯穿于复位、固定及功能康复的全过程。尽早行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2020-01间长垣市中医医院行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58例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按复位方式分为切开组和闭合组,各29例。比较2组患儿的基线资料、术中情况,以及术后随访6~8个月期间的并发症。末次随访依据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2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结果2组患儿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组手术时间短于切开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2组均未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肘内翻畸形等并发症。末次随访2组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均有较好效果。其中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方法治疗儿童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102例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分别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A组)53例,其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3~13岁,平均(7.65±1.89)岁;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B组)49例,其中男30例,女19例;年龄2~12岁,平均(7.48±2.03)岁。比较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指标、肘内翻及并发症(钉道感染、关节僵硬等)。按照Flynn肘关节疗效评定标准对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随访6~45个月,平均23.7个月。两组病例一般资料、骨折愈合时间、疗效优良率、肘内翻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组(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均好,但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具有创伤小、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张启锋  杨将  张鹏程  施海泉 《骨科》2015,6(5):256-260
目的 探讨测量Baumann角(the Baumann angle, BA)判断复位在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并获随访的利用BA判断复位的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58例,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闭合复位内固定(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pinning, CRPP)组(33例)和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RIF)组(25例)。对两组在住院期间、拆除石膏后和末次随访时的BA以及肘内翻发生率等进行比较,以Flynn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患者获随访12.0~45.0个月(平均14.7个月)。58例患者均骨性愈合,无切口或针道感染、血管神经损伤、骨化性肌炎、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等并发症。CRPP组肘内翻发生率12.12%,肘关节功能优良率84.85%;ORIF组肘内翻发生率8.00%,肘关节功能优良率84.00%,两组的肘内翻畸形发生率、关节功能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复位后BA≥80°与<80°的患者的肘内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位后及时测量BA,以其是否<80°作为标准判断是否予以纠正复位,再行微创克氏针内固定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一种疗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儿童移位性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刘忠堂  温宏  张宇  池永龙  徐华梓 《中国骨伤》2002,15(10):608-609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最常见的骨折.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闭合复位,石膏托外固定,牵引,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移位骨折的治疗问题很多,包括神经、血管损伤,获得和维持复位困难,以及肘关节僵硬或肘内翻畸形.本文就1990年1月至1996年9月93例移位性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不同方法治疗的结果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策略。方法将168例获随访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按治疗方式进行分组,闭合复位组13例,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组67例,切开复位内固定组88例。对3种治疗方法术后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参照Flynn评定标准:闭合复位内固定组优于闭合复位组(χ2=5.923,P0.01);切开复位内固定组优于闭合复位组(χ2=4.262,P0.01);闭合复位内固定组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4,P0.05)。结论对于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在患儿的预后以及减少并发症方面不存在优势,在保证骨折复位的前提下治疗应首选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驱血带辅助下桡侧克氏针固定治疗青少年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8年3月收治的23例青少年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男14例,女9例,平均年龄12.4(10~15)岁。均行骨折端复位,驱血带维持肱骨远端复位,闭合复位经皮桡侧克氏针固定,术后长臂管型石膏固定4周,拆除石膏后进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术后采用Flynn肘关节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本组23例患儿均顺利完成闭合复位经皮桡侧克氏针固定,手术时间平均44(31~55)min。平均随访15.3(13~22)个月,所有患儿均获得骨性愈合,无一例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或克氏针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未见肘内翻畸形,按Flynn功能评定标准:优22例,良1例,优良率100%。结论驱血带辅助下桡侧克氏针固定创伤小、复位稳定、肘内翻发生率低、医源性尺神经损伤少,是治疗青少年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3种方式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644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233例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A组),355例采用手法复位闭合克氏针内固定(B组),56例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C组)。观察3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影像学Baumann角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Flynn评价标准评估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 A、B、C 3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25±3)d、(26±3)d和(31±4)d,平均住院总费用分别为3 622、5 392和8 595元,术后12个月Baumann角分别为(78±4)°、(72±4)°和(72±4)°,Flynn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3.3%、87.0%和85.7%。随访期间3组均未见前臂骨筋膜间室综合征、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肘外翻并发症;肘内翻A组10例、B组6例、C组1例,发生率分别为4.3%(10/233)、1.7%(6/355)和1.8%(1/56)。结论对于GartlandⅠ型骨折及骨折移位程度轻、骨折相对稳定的GartlandⅡ型骨折,可行夹板外固定治疗;GartlandⅢ型患者应优先考虑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有手术适应证者需及时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手术方式的选择还应综合考虑手法复位程度、合并症发生情况以及患儿家属意愿及经济条件;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短,能够获得较好的关节功能康复,肘内翻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