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和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术后不同时间角膜中央知觉和泪膜稳定性恢复的情况。方法将60例(120眼)近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60眼),分别行LASEK和Epi-LASIK,对两组患者术后角膜中央知觉和泪膜稳定性的恢复情况随访24周,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ASEK组术后2周、4周角膜知觉计测定的角膜中央知觉分别是(44.85±5.78)mm和(49.85±5.01)mm,Epi-LASIK组则为(48.36±6.22)mm和(52.66±5.86)mm,术后2周和4周时LASEK组和Epi-LASIK组角膜中央知觉的结果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12周LASEK组和Epi-LASIK组分别为(55.55±4.02)mm和(56.31±4.60)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4周两组分别为(57.31±3.11)mm和(57.62±2.6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泪膜稳定性表现为术后2周、4周时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LASEK组分别为(6.88±2.32)s和(9.06±3.15)s,Epi-LASIK组为(7.46±1.56)s和(9.62±1.29)s,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12周、24周LASEK组的值为(11.21±5.13)s和(12.11±1.65)s,Epi-LASIK组分别为(12.06±0.98)s和(12.15±2.10)s,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通过对术后早期泪膜稳定性、角膜中央知觉的恢复比较,Epi-LASIK组患者术后刺激症状相对较轻,能较快恢复视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 ,LASIK )后泪液 ,泪膜变化及其与角膜知觉的关系 ,研究LASIK术后发生眼干现象的原因。方法 :对 5 0名近视眼患者实施双眼LASIK手术 ,分别测定其术前 ,术后一周 ,二周和四周的泪液分泌值 ,泪膜稳定性和角膜知觉值 ,其中泪液分泌值用Schirmerl实验测定 ,泪膜稳定性是通过用英国产KEELER泪膜镜测定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BUT)来评价 ,角膜知觉用美国产CochetBonnet角膜知觉计来测定。结果 :1 NIBUT值 (单位 :秒 ) :术前为 2 6 2 0± 15 12 ,术后一周为 18 5 6± 15 2 4,术后二周为 18 90± 11 64 ,术后四周为2 4 10± 14 2 4,术后各组分别与术前的NIBUT值进行配对t检验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2 角膜知觉 (单位 :mm) :术前为 5 5 60± 8 18,术后一周为 2 4 78± 19 82 ,术后二周为 3 4 0 2± 19 2 8,术后四周为 5 3 3 0± 10 3 8,术后各组分别与术前的角膜知觉值进行配对t检验 ,术后一周、二周组与术前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术后四周与术前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3 Schirmerl值 (单位 :mm ) :术前为 2 0 92± 10 80 ,术后一周为 17 83± 10 64 ,术后二周为 2 0 0 6±11 42 ,术后四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后患者多有干眼症状 ,导致这些变化的机制并不很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和探讨LASIK对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Moria2自动板层刀 ,鹰视准分子激光仪 ,对 6 5例 (130只眼 )近视患者行LASIK ,男 34例 (6 8只眼 ) ,女 31例 (6 2只眼 ) ,年龄 18~ 4 2岁 ,观察术前、术后 1天、1周、1个月的干眼症状 ,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试验Ⅰ )及泪膜破裂时间 (BUT)变化结果 ,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 16 9%患者 (2 2 /96 )有干眼症状 ,术后 1天、1周和 1个月分别是 94 6 % (12 3/12 0 ) ;80 % (10 4 /130 ) ;5 8 4 % (76 /12 3)的患者有干眼症状明显加重 ,1个月接近术前水平 ;术后 1天泪液分泌量增多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术后 1周泪液分泌量减少 ,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术后 1个月泪液分泌量较术前无明显减少 ,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术后 1天、1周、1个月和BUT均较术前缩短 (P <0 0 5 )。结论 :LASIK对泪膜的稳定性有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术后常导致干眼症状的发生 ,其发生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术前行泪液分泌 (Schirmer试验Ⅰ )、泪膜破裂试验BUT等检查排除干眼症状 ,术后使用人工泪液对LASIK患者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颞侧蒂角膜瓣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的角膜知觉和泪膜的影响。方法将双眼屈光度相近的近视患者194例的左右眼角膜瓣蒂部随机置于角膜上方或颞侧,随后进行常规LASIK手术。分别在术前、术后1d、1周、1月、3月及6月时询问干眼症状,检测中央角膜知觉、荧光素试验、虎红染色、泪膜破裂时间和Schirmer’sⅠ试验。结果干涩感:在术后1周和1月时,上方蒂组的干涩感明显严重于颞侧蒂组(P<0.01)。异物感:两组间在术后1d和1周时存在差异(P<0.05)。灼烧感:两组间在术后1周时存在差异(P=0.025)。荧光素试验:两组间在术后1周时存在差异(P=0.003)。泪膜破裂时间:在术后所有时间点组间均存在差异(P<0.01)。虎红染色:在术后1周时,上方蒂组的虎红着色点明显多于颞侧蒂组(P=0.002)。Schirmer’sⅠ试验:两组间在术后1d、1周和1月时(P<0.01)。中央角膜知觉:两组间在术后1d、1周、1月和3月时(P<0.01)。结论颞侧蒂角膜瓣可保持较高的角膜敏感度,部分缓解干眼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泪膜的早期改变。方法 对74例(148只眼)近视患者行LASIK,观察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的干眼症状,包括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以及荧光素试验、孟加拉玫瑰红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 of tear film,BUT)和泪液分泌量结果,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周干燥感较术前加重(P<0.0127),其他时间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间谍(P>0.0127);术后1d和1周烧灼感较术前加重(P<0.0127),术后1个月、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127);术后1d、1周和1个月异物感染较术前明显加重(P<0.0127),3个月接近术前水平(P>0.0127)。术后1d和1周角膜荧光素着色点较术前明显增多(P<0.0127),术后1个月和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127);术后1d和1周孟加拉玫瑰红着色点较术前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27),术后1个月和3个月接近术前水平(P>0.0127);术后1周和3个月泪液分泌量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1个月接近术前水平(P>0.05);术后1d、1周、1个月和3个月BUT均较术前缩短(P<0.05)。结论 LASIK对泪膜具有一定程度不良影响,发生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以使LASIK术后干眼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术(PRK与LASIK)后泪膜变化与眼部干燥症状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86例(372只眼)近视眼患者分别进行了PRK和LASIK手术,其中PRK者102例(204只眼)、LASIK者84例(168只眼),分别观察患眼术后7、15、30、60天主观感觉、上皮缺损情况、泪膜破裂时间(BUT),并对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在PRK治疗组有188只眼感觉术后有不同程度上的眼干燥症,LASIK治疗组有24只眼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眼干燥症状,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7、15、30天PRK治疗组术后上皮缺损者明显多于LASIK治疗组,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PRK治疗组术后7、15、30天BUT较LASIK治疗组明显缩短,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PRK组术后有干燥症状眼(BUT)及术后7、15、30天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LASIK组术后各期与术前以及术后各期之间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RK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术眼可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眼干燥症状,但随着角膜的愈合而逐渐恢复,眼干燥症状也逐渐减轻或消失。LASIK由于保留了角膜上皮的完整性,对泪膜稳定性影响不大,临床干燥症状发生较少。 相似文献
7.
背景 紧密连接作为角膜上皮屏障的重要构成部分,是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上皮损伤修复中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外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 目的 探讨和比较去瓣型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与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早期角膜上皮内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方法 48只健康清洁级成年新西兰白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24只.2个组均取右眼分别行去瓣型Epi-LASIK和LASEK手术,后者术中也不保留角膜上皮瓣.于术后1、2、3、5d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实验兔并分离角膜组织,每个时间点获取6只兔眼角膜标本.另取2只正常兔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检查法观察各组兔眼角膜上皮内occludin蛋白的表达变化,用RT-PCR半定量检测兔眼中央区角膜内occludin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角膜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正常兔眼角膜上皮内可见occludin蛋白表达呈绿色荧光,荧光信号较强且排列有序.术后1~2d,LASEK组兔眼角膜上皮内绿色荧光信号表达强度低,数量少且排列紊乱,而去瓣型Epi-LASIK组角膜上皮内荧光信号强于LASEK组且排列整齐,术后3~5d,2个组荧光信号均增强,排列有序.RT-PCR检测表明,术后1、2、3d,LASEK组兔眼角膜上皮内occludin mRNA表达相对值分别为0.11±0.02、0.25±0.03、0.43 ±0.04,明显低于去瓣型Epi-LASIK组的0.20±0.04、0.44±0.04、0.76±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76、12.898、17.315,P<0.05);术后5d,2个组角膜上皮内occludin mRNA表达相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3,P>0.05).2个组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occludinmRNA表达相对值均逐渐升高,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768.903,P=0.000). 结论 与LASEK比较,去瓣型Epi-LASIK对角膜上皮紧密连接的损害轻,术后角膜上皮紧密连接的修复也更加迅速,提示去瓣型Epi-LASIK有利于减少术后角膜刺激症状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中央角膜的非炎症性混浊是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的罕见并发症,我们在门诊诊断了1例中央毒性角膜病变(central toxic keratopathy,CTK)患者,现将其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型角膜刀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高度近视的疗效。设计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62例(123眼)高度近视患者。方法对62例(123眼)高度近视患者进行Epi-LASIK(28例56眼)或LASIK(34例67眼)手术。由患者自行决定采用何种术式,对于角膜相对较薄者和从事职业存在角膜瓣风险者,医生推荐Epi-LASIK手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周、1、3、6个月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及总的高阶波前像差均方根(RMS)。主要指标UCVA、BCVA、屈光状态及总的高阶波前像差RMS值。结果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Epi-LASIK组UCVA≥0.8眼数比例(46.4%)明显少于LASIK组(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术后1、3、6个月Epi-LASIK组UCVA≥0.8眼数比例(85.7%、94.6%、91.1%)与LASIK组(92.5%、95.5%、9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0、0.822、0.530)。两组术后的BCVA无一例下降。Epi-LASIK组术后1周、1、3、6个月等效球镜值在±0.50D以内的比例(42.9%、51.8%、60.7%、64.3%)与LASIK组(53.7%、59.7%、71.6%、7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30、0.378、0.200、0.290)。两组术后的高阶像差RMS均较术前增大:Epi-LASIK组术后l、3、6个月的高阶像差RMS值(1.51±0.77)μm、(1.32±0.76)μm、(1.18±0.71)μm与术前(0.87±0.27)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19、0.026);LASIK组术后1、3、6个月的高阶像差RMS值(2.41±0.81)μm、(2.17±0.63)μm、(1.89±0.87)μm与术前(0.91±0.22)μm相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08、0.006)。Epi-LASIK组对高阶像差的影响小于LASIK组:两组之间术后1、3、6个月高阶像差R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35、0.033)。Epi-LASIK组Ⅰ级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2眼。结论Epi-LASIK矫正高度近视虽然视力恢复较LASIK慢,但能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眼科,2007,16:336-339)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弃瓣和常规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keratom ileusis,Epi-LASIK)手术矫正近视临床效果。方法:对38例72眼患者,低度近视行弃瓣(A组)和常规Epi-LASIK手术(B组)并随诊2a,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早期临床反应,中、后期视力、haze、屈光度变化。结果:A,B两组手术均顺利;术后A组刺激症状轻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2d:A组角膜透明眼数较B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术后7d;1mo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2,24m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moA,B两组屈光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2,24m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间两组haz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pi-LASIK、弃瓣Epi-LASIK在矫正中、低度近视安全、有效、稳定性好、可预测性好;弃瓣Epi-LASIK早期有效视力恢复方面、减轻术后不适感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LASIK术后眼部不适患者的泪液学特征。方法 对 3 8例 (76眼 )LASIK术后 1月内眼部不适患者进行SchirmerⅠ试验和泪膜破膜时间 (BUT)测定。结果 平均泪液分泌量 >10mm者 5例 (10眼 )占 13 . 16%;平均泪液分泌量 10~ 5mm者 2 4例 (4 8眼 )占 63 . 16%;平均泪液分泌量 <5mm者 9例 (18眼 )占 2 3. 68%。上述患者术后平均时间为 2 3天 ,BUT为 15~ 3 5s者 3例 (6眼 )占 7 90 %;BUT为 15~ 10s者 4例 (8眼 )占 10 . 5 3 %;BUT <10s者 3 1例 (62眼 )占 81. 5 8%。结论 大部分患者在LASIK术后 4周以内泪液分泌量不足 ,泪膜稳定性下降。要加强局部护理 ,勤滴人工泪液。手术中尽量减少组织上皮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与去瓣Epi-LASIK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基质细胞的凋亡,探讨2种手术方式对角膜创伤修复过程的影响。方法 4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编号,其中40只兔各取一侧眼行Epi-LASIK,对侧眼行去瓣Epi-LASIK,剩余2只兔4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h,1、3、7d共4个时间点取出角膜组织,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兔角膜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采用TUNEL法检测2组兔手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基质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组兔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角膜基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Epi-LASIK组术后1d及3d角膜基质细胞凋亡细胞数明显高于去瓣Epi-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2,P〈0.05;t=4.04,P〈0.05);Epi-LASI组术后1、3、7d角膜基质中IL-1β表达的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去瓣Epi-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P〈0.05;t=3.71,P〈0.05;t=3.06,P〈0.05)。Epi-LASIK组术后透射电镜下可见兔角膜基质细胞核固缩,染色质边集并可见凋亡小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Epi-LASIK组术后角膜基质中IL-1β的表达强于去瓣Epi-LASIK组。结论去瓣Epi-LASIK对角膜基质细胞的损害较Epi-LASIK轻,提示去瓣Epi-LASIK术后早期角膜创伤愈合反应的程度较轻,有利于角膜组织的快速修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泪膜的影响及与角膜知觉的关系。设计病例系列观察研究。研究对象连续选取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56例(64眼)。方法分别于术前、术后1、3、7、14、30及90天对患者行非侵犯性泪膜破裂时间(noninvasivebreakuptime,NI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test)、上方及中央角膜知觉测定和主观干眼感觉评分调查。主要指标Schirmer值、NIBUT值、角膜知觉和主观干眼感觉评分。结果术后14天前,NIBUT、上方及中央角膜知觉与术前相比明显缩短(14天时t=3.10,t=3.31,t=2.89;P=0.010,P=0.004,P=0.016),术后1个月后,上述指标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1、3天时,Schirmer值明显升高(t=-3.69,t=-2.41;P=0.001,P=0.022),术后7天后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主观干眼感觉评分值在术后1、3、7天时明显升高(t=-4.12,t=-2.95,t=-2.53;P=0.000,P=0.006,P=0.020),术后14天后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与角膜知觉的相关性分析表明,NIBUT与上方及中央角膜知觉呈正相关,r=0.042、r=0.010,P=0.000、P=0.009。Schirmer值与上方角膜知觉呈正相关,r=0.030,P=0.009,但与中央角膜知觉无明显关系(r=0.003,P=0.582)。主观干眼感觉评分值与角膜知觉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和泪液分泌,并导致患者术后角膜知觉降低和干眼等不适。泪膜的稳定性、泪液分泌和相应的角膜知觉值之间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后泪膜和眼表的变化,探讨其与haze及屈光回退的关系.方法 低中度近视214眼和高度近视154眼行Epi-LASIK手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行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量(Schirmer Ⅰ试验)和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并观察术后haze和屈光回退情况,对相关数据进行t检验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1个月87跟(23.6%)出现0.5级或1级haze,术后3个月69眼(18.8%),术后6个月48眼(13.0%).术后6个月37眼(10.1%)出现屈光回退.出现haze和屈光回退的病例均属于高度近视组.低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术后BUT值均有不同程度减小.术后1、3、6个月,高度近视组的BUT下降程度较低中度近视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7.51、6.73,P均<0.05).低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泪液分泌量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之间泪液分泌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3、6个月,高度近视组角膜荧光素染色点的数量明显多于低中度近视组(t=5.48、5.23、7.67,P均<0.05).术后1、3、6个月,高度近视组中haze的发生与BUT下降幅度和角膜荧光素染色点的数量呈正相关(r=0.892、0.881,P均<0.05).术后6个月,高度近视组屈光回退眼的BUT值下降幅度较无屈光回退眼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0,P<0.05);屈光回退眼角膜荧光素染色点的数量明显多于无屈光回退眼(t=5.27,P<0.05).结论 Epi-LASIK术后泪膜和眼表变化与haze及屈光回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和比较角膜瓣的旋切方式与平切方式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知觉恢复的影响。方法观察2005年11月~2006年4月在我院行LASIK矫正手术且随诊数据完整者62例(120眼),将其按微型角膜刀制作角膜瓣的类型分为两组:Ⅰ组为角膜瓣平切方式,32例(60眼);Ⅱ组为角膜瓣旋切方式,30例(60眼),两组分别在术前、术后第10天、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角膜知觉的测定和比较。结果Ⅰ组和Ⅱ组术前、术后第10天、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角膜知觉均值分别为(54.91±3.25)mm、(54.75±3.49)mm,(16.33±4.59)mm、(13.92±5.05)mm,(33.58±8.78)mm、(24.16±5.38)mm,(45.75±7.41)mm、(36.08±4.79)mm,(53.58±6.95)mm、(46.00±5.43)mm。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Ⅰ组及Ⅱ组术后第10天、第1个月、第3个月、Ⅱ组术后第6个月角膜知觉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两组角膜知觉均在术后第10天时最低,1个月后开始恢复。Ⅰ组术后第6个月时基本正常,Ⅱ组接近正常则需要6个月以上。结论在LASIK手术中,采用角膜瓣的平切方式对角膜神经的损伤小,其术后角膜知觉的恢复早于角膜瓣的旋切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植入可吸收泪点栓对泪膜功能的影响。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2年3-7月北京同仁医院行LASIK 手术有轻度干眼的近视眼患者30例60眼。方法 患者双眼一眼植入可降解VisiPlug泪点栓(30眼),另一眼不植入泪点栓作为对照(30眼)。术前、术后第7天进行Schirmer I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TBUT)、角膜荧光素染色、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泪河情况检查。主要指标 SIt,TBUT,角膜荧光素染色程度,泪河面积、高度和深度。结果 术后第7天泪点栓植入组与对照组的SIt 分别是(9.7±1.18)、(8.3±1.35)mm(t=-0.53,P=0.052);TBUT分别是(6.63±0.34)、(6.53±0.40)秒(t=0.209,P=0.836);泪河面积分别是(0.020±0.002)、0.020±0.002)mm2(t=-0.106,P=0.916);泪河高度分别是(207.40±8.59)、(215.40±11.10) μm(t=-0.777,P=0.444);泪河深度分别是(177.77±7.10)、(180.60±7.00) μm(t=-0.377,P=0.709);角膜荧光素染色分级中位数分别是(0,0)级(Z=0.707,P=-0.480)。泪点栓植入组术后与术前比较,SIt(9.7±1.18 mm,7.17±1.03 mm)、TBUT(8.3±1.35秒,7.9±1.25秒)显著增加(P均<0.05);而泪河面积、高度、深度,角膜荧光染色分级均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本研究在有限随访时间内结果显示对于轻度干眼者,LASIK术后没有必要植入可吸收泪点栓预防干眼。(眼科,2013,22: 257-260)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术前配戴角膜接触镜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20例(240眼)近视患者行双眼LASIK手术,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LASIK术前从未配戴角膜接触镜者)和配镜组(LASIK术前连续配戴角膜接触镜时间〉2年者),各60例(120眼),采用双盲法对照研究。观察LASIK前后Schirmer I试验(Schirmer I test,Sit)和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比较两组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Sit测量结果:术前、术后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对照组分别为(18.13±7.48)mm,(14.20±7.81)mm,(16.76±7.38)mm,(17.24±8.06)mm;目6镜组分别为(14.77±8.49)mm,(9.88+7.50)mm,(13.09±8.23)mm,(13.90±7.87)mm。两组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BUT测量结果:术前、术后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对照组分别为(13.21±7.20)S,(7.14±3.97)S,(9.86±3.97)S,(12.31±5.83)S;配镜组分别为(8.98±4.36)S,(4.68±2.85)S,(6.37±3.03)S,(8.19±3.61)S。两组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术前配戴角膜接触镜会影响LASIK术后泪膜功能的恢复,LASIK手术后更应注意补充人工泪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种最新的眼表综合分析仪Keratograph对于泪膜稳定性评估的重复性和准确性,将其测量值与传统的检查方法进行比较。 方法:采用Keratograph测量包括首次泪膜破裂时间(the first tear film break-up time, BUT-f)和平均泪膜破裂时间(the average tear film break-up time, BUT-ave)在内的非侵入式泪膜破裂时间(noninvasive tear film break-up time, NI_BUT)结果。测量结果的重复性使用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和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进行评价, NI-BUT与传统的荧光素泪膜破裂时间(fluorescein tear film break-up time, FBUT)的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确定NI-BUT与FBUT,Schirmer Ⅰ试验结果的相关关系,采用Bland-Altman分析进行一致性评价。 结果:本研究纳入了48个受检者(48眼),平均年龄38.7±15.2岁。BUT-f的CV和ICC分别为12.6%和0.95,BUT-ave的为9.8%和0.96。BUT-f值低于FBU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6±2.46s vs 7.46±1.92s, P < 0.01)。NI-BUT与FBUT,Schirmer Ⅰ试验结果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BUT-f与FBUT的95%一致性界限(limits of agreement, LoA)范围为4.46s,BUT-ave与FBUT的LoA范围为3.64s。 结论:Keratograph能够提供具有较好重复性和可靠性的NI-BUT数据,在干眼诊治和角膜屈光性手术等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